-
1 # 城裡大個
-
2 # 大海286249981
現在過年為什麼沒氣氛了?個人理解,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很高,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穿什麼穿什麼,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只有過節才能改善伙食,換新衣服,那種由衷的高興勁兒,無法言表,況且交通不方便,一年回家一次,如今交通發達,又有影片,,電話等,所以,現在可以說是天天過大年,習慣了,就沒有氣氛了。
-
3 # 塵中一埃
是社會的現實讓我們失去了以往過節的氣氛,一:貧富差距導致了親朋的疏離感,窮怕看不起,富怕借錢,以前沒改革開放都在農村,貧富基本沒什麼差距,農忙過後就曬太陽,嗑瓜子閒聊,鄉里鄉親都熟悉,過年都走親訪友所以會熱鬧。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家庭為第一位的,所以有家族,祠堂,基本一個村都是一個家族,平日農忙互幫互助,感情親近。因為沒有其它經濟來源,有事情只能靠親朋互助。現在都在外地上班,天南海北,聯絡少,生活區不靠土地支撐,擺脫了家庭家族的生活習慣。三:文化的差異,1 上學和不上學之間就缺少了很多話題。2,工作性質決定能不能聊到一起,這些因素就會決定來不來往,過年去不去拜年等等,讓彼此疏離。四,大家都富裕了,不一定在以前的老家過年,有旅遊去了,有在新的定居城市過年,等等導致過年的氣氛很難像以前
-
4 # 儘可能的優秀
記得兒時過大年的時候,早早的就央求父親給買鞭炮,牽心牽肺啊!怎麼還沒有買來?買了多少?某某某人家早買來放了。千盼萬盼擦著年根盼來了,哪個捨得放啊。就兩掛鞭,拆散了一個一個放。到了年三十,就沒剩幾個。到了晚上,滿大街跑啊,看誰家放的鞭炮多。撿瞎火兒的鞭炮。就為這我這手還被炸壞過。
到了初一早上,那天還黑著呢,就趕緊起來約著夥伴,挨家拜年去了,鞠躬問過年好,等著長輩誇獎,等著給一把花生或者兩個糖塊,然後偷著查點這半天的收入。所以說那時候過年是快樂的,盼著趕緊過年。
後來,日子逐漸過好了,家家有了電視。嚐到了看春晚的愉悅,吃餃子看春晚,就成了一種朝聖了,不可或缺。整整一個月,那種快樂,還不時的與人分享。
時代進步了,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年春節也是匆匆忙忙,春節晚會,也越來越讓人失望。慢慢的就對春節的期盼,變成了一種儀式了。有錢了,不敢說天天山珍海味,誰還盼著過年啊!甚至過年成了一種負擔。再沒有了過去那種過年的喜慶。平平淡淡,無滋無味。
甚至覺得,因此親情也淡了,失去那種純樸的鄉情味道了,太多的比較,太多的炫耀,太多的虛偽了。人啊!都鑽到錢眼裡去了,真懷念過去啊!雖然窮一些,但是人心純樸啊。有時候就感覺疑惑,生活質量提高了,應該更有幸福感啊?可為什麼過大年都沒有感覺了呢?怪就怪天天過大年啊!
-
5 # 閒看殘花漫卷雲
大家總感覺如今過節沒有以往的氣氛,有諸多原因,有社會層面的,也有家庭層面的,當然少不了個人原因。
如今國家發展很快,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科技上等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在進步,整體已經步入快車道。在享受高速發展帶來的福利的同時,人的思想也在發生了變化。一是受極少數炫富人群的輿論導向影響,人為擴大貧富差距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了親朋的疏離,本來挺好的,現在不交往了。二是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一個最牢固的個體,家與家之間的感情靠的是平常的走動,現在都在工作,子女教育,贍養老人,住房等等壓力山大,無暇顧及家長裡短。三是農村城鎮化,原來農村到城市裡來,存在文化的差異,缺少話題,缺乏信任。四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很高,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穿什麼穿什麼,過去人們只有過節才能改善伙食。過去沒有電話,沒有高鐵,還顧不上出行旅遊。現在呢,沒準過節時人少,我還想出去玩呢。
-
6 # 九芷and穎火
過年越來越沒氣氛了,其實是多方面的變化造成的。
1.年齡的變化
小時候總是對過年很期待,覺得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壓歲錢拿,簡直不要太開心。
但是長大後,會發現以前最喜歡的糖果現在一點兒興趣也沒有。喜歡玩的那些小把戲也成了過去。
至於壓歲錢嘛,不用說了,悲催的發現到了自己給別人發壓歲錢的時候到了。
2.社會風氣、物質的變化
時代不斷更新,手機網路已經遍佈各地。
也許手機早已取代了曾經的快樂,它才成為了你寸步不離的好玩伴。
現在的物質生活條件變好了,對於過年的那些東西也不復當年的熱情。
而你也不再是那個肆意放鞭炮的騷年。
-
7 # 無極奇門
為什麼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氛圍?,主要是因為時代變遷,使過年越來越沒有氛圍。為什麼,比如,在五,六時年代,國家還是集體所有制,農民在生產隊裡幹活。統一分配,統一勞動,人們的生活水平相當低,五八年大鍊鋼鐵,全社員吃食堂,六O年全國饑荒,人們的生活苦不勘言。日子雖然過苦,但,每蓬過年的氛圍相當濃,一進臘月,都要到生產隊裡排號拉驢佔碾子,磨過年的饃饃面,那時磨白麵的都很少,大都是玉米麵,臘七,八,十三過小年,殺豬宰羊,磨豆腐炸油餅炸排岔兒,過年出會看戲,相當熱鬧。跟現在過年無法比,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都提高了,過去的生活主食是玉米高糧,而現在是大米白麵。以前過年放鞭炮,現在禁止了。怕汙染環境。所以說,過年的氛圍變淡了,是時代變遷的主要原因。
-
8 # 山若棋
跟以前相比,年味越來越淡了。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物質極度豐富。以前,過年就是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家家戶戶洋溢著濃厚的氛圍,因為只有在新年時候才能置辦一些新衣新帽和年貨等,平時都不捨得吃的餃子,過年時一定要包兩頓,解解饞。而現在,社會發展帶來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平時吃穿跟過年時沒有多大差別,包括魚蝦等年貨成為了我們的日常用品,過年也就沒有了新鮮感。
2.社會長足發展。以前走街串巷磕頭拜年,現在透過微信、簡訊、手機影片等即可實現互致問候。以前三十晚上吃一頓年夜飯,男女老幼齊動手,而現在透過飯店或美團即可預訂,也少了那份合作之情。貼春聯,小時候都是各家各戶到有文化人家去求,而現在都是印製,都是現成的,那種作對、研墨、摺紙等氛圍也沒了。科技的進步取代了人工,這也就少了那份過年情和儀式感。
3.環境壓力山大。鞭炮作為最能代表春節氛圍的儀式,隨著汙染壓力增大,多數地方出現了禁燃要求,自然就沒有了那種熱鬧勁,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種氛圍自然削減。所以過年氛圍就淡了。
或許可以透過嘗試創新,用新的形式或儀式濃厚過年氛圍。
-
9 # 古早人文化
其實個人以為,並不是年味越來越淡了,而是我們已經不是那個覺得年味濃的群體了,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過年回家,我們已經過了舞勺之年這個群體的人,自主意識都比較強,我們需要尊老愛幼,約束一下自己放縱的行為,再者說,現在的生活比起以前確實好上許多。
但是那些四到十年的孩童,過的還是很有年味,對他們來說,過年不用上課了,有新衣新鞋,有壓歲紅包,有同伴,有鞭炮,歡聲笑語不斷。
你能說他們覺得年味不濃嗎?不是,只是我們已經不是以前的無憂無慮的孩子了。
-
10 # 遙遠的小山村615
首先必須對這張圖給予充分肯定。
那麼接下來步入正題,用類似於能量守恆定律來解釋,當物質生活趨於豐富,精神生活就相對貧乏。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很多節日期間必須的材料(吃的穿的用的祭祀的等等),卻是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直接導致大多數人對節日存在更多的期待——即使對相當一部分物質生活並不富足的人來說,哪怕過節期間在物質生活上並不會比平常豐富太多,但起碼也可以為自己放個小假,讓身心得到鬆弛。
而現如今,物質層面,節日跟日常並沒有明顯區別,加之很多傳統文化和習俗正逐漸被淡忘和遺失,某些特定節日才特定上演的節目已銷聲匿跡,節日氛圍自然無從談起。
就比如我們家鄉二十年前的春節(年三十兒到正月十五都算,統稱過年),從初九開始到十五結束,就會由有興趣的村民自發組織舞獅隊(隆重時還會有彩龍船——竹條編成船型小轎,中空的,敷上彩色紙布,男扮女裝在裡面做划船樣子的表演),挨家挨戶去表演,東家根據自身實際決定要不要接待,去接待,就向舞獅隊表示或大小的紅包,彼此圖個好彩頭。有的東家把紅包高高懸掛,舞獅者需要展示精彩的技藝用獅嘴取下紅包;有的東家會出燈謎,考研舞獅隊的文化素養,猜對後紅包方能到手……現如今,除了比拼誰家的煙花響亮,別的,啥都沒有了。
回覆列表
主要是現在人的生活壓力太大了,從瓜瓜落地的嬰兒到80歲的老母,都需要花錢,天天干著,掙的錢都不夠花,何況休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