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書生的理想國

    父母在,不是不遠遊。這句話後面的才是重點。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就是說如果你要遊,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向,有奮鬥的目標。

    我們需要孝順父母,多關心父母,也要提升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而很多時時候因為我們沒有這個“方”,在遊的時候我們感覺到累,感覺到困難,對健在的父母還缺少關懷,這種雙向無成的結果讓我們產生了不如不遠遊。

    說到底,這是我們自己對尚未成功的焦慮,對父母缺少關懷的愧疚。

    解決的方法依然是我們要常回家看看,我們能夠功成名就,衣錦還鄉。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必成!

  • 2 # 浮雲皆空

    中年以後吧,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事情看開了,看淡了,原來感覺自己象刺蝟一樣的,任何事情別人碰到了你,都會毫不留情的刺穿你一下。慢慢的不知曾幾何時,身上的刺越來越少了,心態變得平和了,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沒有了那種較真的心氣了。可能是歲月的洗禮磨平了所有的稜角。特別是老父親得了場大病之後,感觸頗深。那次要不是家中孩子們都在,送醫院及時,醫生說再晚半個小時也恢復不那麼好。我時常想起因為離父親近,父親得到了及時治療而慶幸。所以中年以後,明白了很多事情,年輕時不懂事,剛剛懂事就老了。到現在才意識到父母在真的不能遠遊,父母老了,需要子女,就像我們小時候依賴父母是一樣的,所以父母尚在,別給自己留遺憾。

  • 3 # 金當1

    這句話好象不現實特別現人來說,有人父母八十多歲須要她招護還藉著養她就跑得遠遠得連看眼都懶得看呢。還不遠行間直笑話諞了。

  • 4 # 錦鯉小毛球

    “父母在不遠游”作者這裡應該是指的遠離家鄉的思念之苦吧,不止是對子女而言,對父母而言更是如此吧。

    說實在得年輕時讀書,去了離家很遠的城市。那時候這種感覺還不強烈,只是到了返校的時候才感到有些許的傷感,隨著忙碌的投入新的學期也就很快的淡然了。但是隨著畢業後參加工作,隨著自己年紀慢慢變大,這種思鄉的情緒也慢慢的發酵的越來越濃了。

    可能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更加的深有體會吧。尤其是每年回家看到父母臉上又多了幾道皺紋,頭上的白髮又多了一些,再聽到父母一如既往的嘮叨,心裡的酸楚就不自禁的擁出來了。每當回家看到父母忙裡忙外,看到父母那日漸佝僂的背影,就忍不住有想哭的衝動。是呀,我們欠父母的太多太多了。

    每年在外地工作即使假期也難得回家團聚,現在看來能夠有機會跟父母一起吃上一頓飯都是難得的奢侈了。現在真的是經常懷疑自己當年選擇遠離家鄉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做錯了。想到一年大部分時間父母獨自在家的時候應該是更思念我們吧,是在想我們小時候調皮搗蛋的時候嗎?還是在想我們現在的工作順不順利?有沒有按時吃飯?在外面有沒有受了委屈?……我知道他們是在想的,可是他們終究還是忍住了沒有經常打電話給我們,他們怕的是我們擔心……

    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吧,即使思念也選擇了默默的忍耐。“父母在不遠游”說出了多少遠離父母的我們這些人到中年的人心中的痛呀……

  • 5 # 未未影視

    以前在外上班,由於工作忙,離家遠,每年只有春節的時候才能回家,每次回家也呆不了多久就走了。有一年春節由於工作特別的忙,春節沒能回家,過了人生第一個在外不能和家人團聚的春節。當時給媽媽打電話說我不回去的時候,我感覺到媽媽在電話裡說話的時候就哽咽了,心裡真不是滋味,我除了說些安慰的話,什麼也不能做!媽媽平時身體也不是特別好,但是在電話裡她從來不說,問了也都是說身體還好,就是怕我擔心。

    國慶節放假回家,父母到村口來接的我,遠遠的就看見他們,在微涼的秋風中,他們是那樣的單薄。看著他們的白髮更多了,眼角滿是皺紋了,步履有些蹣跚,突然覺得父母真的真的老了,那一刻眼淚再也忍不住了。我突然覺得他們要的更多是陪伴,國慶回去後果斷的辭職了,回到老家縣城找了工作,週末有時間就能回去看看,平時家裡有什麼事也能很快趕回去。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6 # 南粵子歌詞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孔子論語中傳頌至今的名句之一。它是孔子對“孝”的內涵的具體詮釋之一。這句話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父母在,不遠遊”:作為孝子孝女,在父母健在的時候,要(儘量)不遠遊、不遠離父母,要儘量留在父母身邊,照顧好他們。第二層“遊必有方”:在不得已要遠離父母外出的情況下,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外出到什麼地方、為什麼要外出、什麼時候回來等等詳細情況,讓他們瞭解情況,減少他們的擔憂和牽掛。這句話,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很大指導意義,例如,如果我們外出遠遊了,除了要“遊必有方”外,還要經常打電話給父母問候一下,聯絡一下,以減少他們的擔憂和牽掛,讓他們更加開心快樂一點。

  • 7 # 情授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要不出遠門,如果有必要出遠門的時候,要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

    在父母都還在的時候,我們的責任就是好好的陪伴父母,父母在家裡,看到子女就有生活的動力啊,做這做那的,你走了,他們飯都懶得做,馬虎吃,營養也跟不上的。如果有外出旅遊之類的,能帶上父母到時候儘量把他們帶在一起。

    很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自己已經為人父母,而自己的父母已經多半不在了。現在時代不能像以前那樣時時都跟父母一起,但是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

    我常常告訴自己:

    多陪陪父母,

    不要讓你現在的行為,成為你未來的遺憾和痛!

  • 8 # BB經濟

    和父母打電話時可以聽到他們斷斷續續的回答,有時會不甚清醒的睡過去,聽到問話又猛地醒過來答非所問的說兩句

    晚上他們不知道去哪裡,不會跳廣場舞,不想去串門子,兩個人倒在沙發上有一茬沒一茬的中央八套

    經常會把說過的話忘記,問很多遍同樣的問題

    但是每次趕早班飛機火車的時候,早上很早發信息他們都會回…

  • 9 # 洛青桐

    父母在不遠游。

    這些年喜歡遊山玩水,特別迷戀江南的如詩如畫……所以結婚後基本每年都要出去的我,根本體會不到“父母在不遠游”背後的深遠意義。

    只以為父母尚不算年老一切安好,出去遊玩,放逐自我,休養身心很有必要。

    然而作為一名資深獨生子女,在送走前半生,邁進不惑之年這道門檻時,我卻再也輕鬆不起來。

    父母已經越來越邁向真正意義上的老年人行列,他們根本沒有看上去那麼強悍和獨立。

    從她們每天關切的眼神和渴望我們按時回家的電話裡;從他們每天不辭勞苦準備的一飯一粥裡;每一次見面時的叮囑和嘮叨裡……藏著的都是父母對我的深深愛和期盼。

    當父母身體沒有從前硬朗,小病小痛變成家常便飯,床頭櫃總是擺滿保健品和藥品時,我感覺他們需要的,更多的,是我的陪伴和撫慰,他們的晚年太孤單太冷清……

    當父母看到別人家兒女成群隔三差五回家探望或者跟父母住在一起時,父母流露出的羨慕眼神。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大半生都奉獻給了我們,而晚年圖的是什麼呢?為誰辛苦為誰甜,說到底,都是為了我們!

    我們是父母在這世上唯一的牽掛和深深的眷念,每天哪怕多看一眼多陪一刻,對父母也是極大的安慰。

    當父母遇到力所不及的煩惱事需要我們時,我更感覺到不能離父母太遠太久。

    生命是一種迴圈,老年時的父母其實也像迴歸了我們的孩童時代,變得對兒女依賴,變得弱小,變得渴望兒女在身邊……

    一家子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便是他們最大的心願。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裡唱得那樣……

    我很慶幸,我的工作就在本地,小家庭也在本地,可以天天見到父母可以經常陪伴父母……

    每次看朱自清的《匆匆》和《背影》,我都感覺自己虧欠父母太多太多……聽到那首《時間都去哪了》更是潸然淚下。

    聽聞世上最讓人悲傷後悔的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那時再後悔不如幡然醒悟,趁父母還未老去,趁自己有能力報答父母,多陪伴多關心多撫慰。

    烏鴉尚且懂得“反哺”何況於人!就像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耐心地呵護陪伴栽培我們。

    總而言之,父母在不遠游,既是古訓,也是至理名言。因為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哪怕我們到了八十歲,只要父母健在,我們依然可以撒嬌依然可以享受被人寵。

    父母是我們的親人和恩人,孝順父母也是我們一輩子最重要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暖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