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雲閒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評論上已經給出了答案,本人的觀點是,當時蜀國與魏國的實力差距其實很懸殊,遠不是三國演義上所描述的三分天下,諸葛亮的窮兵黷武其實是受到了劉備和劉禪的支援的,根本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套用一句金庸大神的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不是願意打,而是不得不打,主動出擊還能換來點先機與先手,不然的話,劍閣雖險,擋不住司馬懿啊。

  • 2 # 松苑空空郎

    因為夢想。

    在我們這個國度,有一些東西是根深蒂固的,說它是文化也好,說它是積習也罷。夢想,就是其中一種。從古至今,都有人為了夢想可以不吃飯、不賺錢、不養家、不怕死,成了是豪傑,敗了也落得個“書生意氣”的美談。

    諸葛孔明,首先是抓住了每個人高階的精神需求——夢想,讓大夥跟著復興漢室,迴歸中原。反正,跟著幹還能面有菜色,不跟著幹以後被統一了沒準腦袋都沒了。

    其次,打鐵還需自身硬,他對自己要求高,無論是道德上、工作上、生活上、智力上,相對其他官員太高尚了,高尚得讓人忍不住追隨,相信這麼個好人、完人,上天是不會辜負的。

    其三,蜀國其主年幼無知,能挑大樑又能搞好宣傳的人才幾乎沒有,孔明搖旗吶喊,親信舉旗跟進,老百姓看到旗子就好奇,就跟著走了。

    退一萬步說,誰不想建功立業,孔明是一個很好的創業軍師,之前不是還有七擒孟獲的戰績嘛,這樣的軍師誰不想投資一把呢?!但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北伐失敗,是誰都意想不到的。假如時光倒流,我是西蜀子民,我也跟軍師幹。

  • 3 # 陽光信461

    因為諸葛亮當時已是全國的最高領袖 威望很高 還有因為 新國主的無能 使百姓們相信諸葛亮能帶給自己 安全保障 能吃飽飯 即使不願意打仗 也沒什麼人反對

  • 4 # 紅塵醉無憂

    諸葛亮的夢想,是完成劉備的遺願:統一中原。在他的有生之年。

    但是留給他的時間,卻真的是不多了……當時的蜀國,內憂外患,沒有人可以替他分擔治理蜀內與攻外之間的矛盾。

    他可以留在蜀國內,治理民生,讓華人都富足起來。但是,他如果等待國富民強起來以後,再發兵中原,那時他的年紀和他的身體狀況,都不允許他有這份精力再帶兵征戰了。

    而且,他在發展自已國家經濟的同時,他的敵人一樣在發展、在強大。魏國早已初具規模,吳國對蜀國也更是虎視眈眈。

    縱觀當時的蜀國內部,天子劉禪,擺明了是扶不起的阿斗。不給諸葛亮添麻煩就已萬事大吉了。更別談能成為諸葛亮的幫手。滿朝文武,能征善戰的虎將,也早已廖廖無幾。

    所以,明知山有虎,也必須偏向虎山行了。奮力一搏,了卻人生遺憾。

    蜀國的百姓,一部分是跟隨劉備多年舉家遷移到此的,也有當地的百姓,之前曾深受統治者的殘暴欺壓,所以在劉備接管之後,都被劉備的仁義所感化,變成了目標一致。劉備的理想,就順理成章地變成了整個蜀國的理想:百姓也需要到平原地區,改變現有的生活環境,交通更便利的平原,更利於大家發展經濟,使自己的生活更富足。

    所以,百姓哪怕面有菜色,也要跟他們的丞相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支援諸葛亮去窮兵黷武,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

  • 5 # 青水長長

    我認為儘管諸葛亮連年與魏作戰,但這是一種以攻為守的策略。如果不戰,處在亂世,蜀國實力較弱恐怕滅亡更快一些。透過作戰,蜀國時刻保持狀態,不敢苟且偷安。再是諸葛亮也由此掌握了蜀國大權,治理蜀國,並且很有成效。

    我覺得為什麼後人那麼多支援他?主要是諸葛亮處於高位還能忠心事主,小心謹慎,不有二心。這是歷代統治者提倡大臣做的,做臣屬的任何時候都要忠君報國。再是小說《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智慧才能大篇幅的描寫誇大深入人心,還有民間戲劇故事對諸葛亮宣傳的結果。另外,諸葛亮還留下了著名的《出師表》,表達了他報先帝忠劉禪竭誠為國之心。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因此很多人支援他。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詩聖杜甫也留下了讚美諸葛亮的千古名句。

  • 6 # 舒國故里龍眠之城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啊,不是問題本身!先問一下,你拿了美帝多少錢?這個時間段問這問題!你真認為群眾的眼睛是閉著的?小子給你一個忠告:小心朝陽大媽!

  • 7 # 默笙嘯

    首先,說諸葛亮窮兵黷武,我認為就是錯的,當時的政治形勢,內憂外患,百廢待興,人才缺少,什麼事都親力親為,他當時就是蜀國百姓的精神支柱。缺了他就不能執行。全國上下都信任他。再說了,那個時候人心思漢,都願意早日統一。諸葛亮軍事上的失敗,但是經濟政治方面處理的井井有條。所以在每次的北伐中都有兩到三年的休養時間,避免勞民傷財,糧草都能及時供應。在政務上,公平公正,收稅三十分之一,就連北魏的人都往漢中跑。怎麼能說他窮兵黷武呢,蜀華人口少,還養幾十萬軍隊,不出現動亂。試問,能把這樣的國家治理的有井有序,還有誰。諸葛亮在蜀國威望極高,全國上下,對他敬畏有加。凝聚力強,整個國家就指望他了,才在後來他去世後,蜀國北伐多次被終結。真實歷史也是如此,儘管他軍事上,不算優秀,政治,經濟方面絕對是個大師。因此,我認為說諸葛亮窮兵黷武,不恰當。迫於當時的形勢,也不得不北伐,因為等不了。

  • 8 # 第一李雲龍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劉備伐吳的之前蜀國國力較強,中原有荊州這塊北伐魏國,南下滅吳的重鎮,西南方向有漢中巴蜀這個大糧倉,蜀國足可強大起來,並且蜀國已經在走發展經濟的道路了,但是關羽北伐魏國,致使荊州重地丟失。劉備伐吳致使夷陵戰敗,國力和戰略之地都丟了,還怎麼打。諸葛亮只能一邊休整國力一邊伐魏,給蜀漢續命罷了

    小編問題提的,國中百姓根本就不支援他,等諸葛亮死後,就沒有修苗這點就可以看出來,劉禪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如果百姓愛戴他能不修嘛,還有就是國內政治不穩定,文臣武將之間不和睦,朝中派系林立,局面就屬於沒有火苗責可 ,但有風吹草東就散攤子了。鄧艾不是活生生的例子嘛,不足一萬人滅亡了蜀國,諸葛詹為什麼不守城,非得跑出去找鄧艾決戰,因為城內局勢不穩根本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整不好就被人衝後邊來一刀,記住城牆能堵住外邊人也能把裡邊人堵住不出來,城外決戰沒有結果城裡人也不敢輕舉妄動的,城外一出結果城內就投降了,這就是所謂的那麼多人支援他北伐,其實別被演義騙了,經不起推敲的

  • 9 # 流浪的毛毛狗

    感謝邀請,那個時候民風比較淳樸,上級做什麼都是上級鬥爭,和老百姓沒什麼關係,老百姓只是想活著,而諸葛先生用的是重典,他控制的恰到好處。所以上面反對派李炎打到也沒沒人敢反應,再說他打的旗號也是得人心的,他北伐中原恢復漢室還是得到一部分支援

  • 10 # 紅色星河

    需要申明一點:沒有任何史書或者文獻資料記載諸葛亮北伐期間蜀漢“民有菜色”,反倒是有曹魏“民有飢色”的記載。因此,諸葛亮北伐不是窮兵黷武,而是非常高明的戰略。提問者這種觀點顯然是不瞭解歷史而在毫無根據地想當然。

    史載:【亮所能者,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日調賦而國不知賦。軍農並行,若行無事。以周公之法寓以管子之令,而天下莫能窺其間,是以神也】

    史載:【(諸葛亮北伐)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實際上正是在諸葛亮的不斷北伐打擊下,導致曹魏民有菜色。只是諸葛亮去世二十五年後,由於黃皓亂政,才出現了蜀漢民有菜色的說法,但這跟諸葛亮北伐已經沒有關係。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戰略家、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畫家。諸葛亮是數百年難遇、具有經天緯地能力的絕世大才,既精於內政管理,又善於謀劃方略、統兵作戰。為了“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天下”,人品高潔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首先,諸葛亮內政管理非常卓越。他興修水利,勸民農桑,大力發展經濟效益非常高的蜀錦與鹽鐵業。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政治清明,執法公平,經濟快速發展,民風肅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充分發揮了老百姓的工作能力。其中精美的蜀錦受到各地人們的喜愛,銷售到了魏吳各地及其宮廷,甚至遠銷到了西亞、中亞和古羅馬帝國,充分發揮了蜀地婦女的勞動積極性,價格高昂,經濟效益極佳。蜀漢人均經濟效益是魏蜀吳當中最高的。這使得蜀漢戰後恢復能力遠超過曹魏。

    其次,諸葛亮用兵謹慎,並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而是採取長期、多次北伐的策略,其每次北伐均是量力而行,民眾感覺不到諸葛亮用兵對民生的影響。諸葛亮北伐期間蜀漢並沒有出現“民有菜色”,其幾次糧盡退兵,並不是蜀地後方缺糧,而是受制於蜀道艱難、路途遙遠,後方的糧草物資難以透過崎嶇難行的蜀道運送至北伐前線。

    再其次,諸葛亮北伐戰場基本都是位於曹魏地盤,並都是以少對多,在大力消耗曹魏國力、遲滯及擾亂曹魏經濟發展的同時,自己儘量以戰養戰。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對曹魏經濟以及國力的巨大破壞,而蜀漢自身消耗很少。其第一次北伐時,將曹魏隴右地區攪動的天翻地覆,並遷移天水數千戶民眾至漢中,還收服了姜維等一大批人才,彌補了蜀漢街亭之戰的損失,而曹魏是純損失,未得到任何彌補;第二次北伐是一次小規模軍事行動,是對孫吳的策應,屬於“圍魏救趙”,攜帶糧食不多,卻讓曹魏關隴軍團來回奔波折騰,最後還殲滅王雙追兵;第三次北伐佔領武都陰平兩郡;接著輕易擊破曹魏三路大軍對蜀漢的進攻,併發起陽溪之戰,先後大破郭淮、費耀關隴軍團;第四次北伐先是大破郭淮上邽四千精兵,接著搶割隴上小麥,隨後滷城之戰重創司馬懿大軍,最後殲滅張郃及其追兵,自此曹魏畏蜀如虎;第五次北伐屯田於渭水之濱,把司馬懿二十多萬大軍堵截在城池裡白白消耗糧草。

    再其次,諸葛亮每次北伐基本都與孫吳共同行動,還策動孟達反叛曹魏,盡一切可能消耗曹魏國力。

    諸葛亮最後是因病逝而北伐中止,並不是北伐失敗。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在曹魏五丈原地區渭水之濱率兵八萬屯田,一邊收穫糧食,一邊將司馬懿二十多萬大軍堵截在城池裡白白消耗糧草。曹魏則民有菜色,疫病肆虐,形勢非常危急。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意外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北伐被迫中止,這挽救了司馬懿、挽救了曹魏。

    【《魏書 明帝紀》記載:三月庚寅,山陽公薨,帝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己酉,大赦。夏四月,大疫。崇華殿災。】

    根據《三國志 魏書 明帝紀》記載,魏國一開始是 【世或謂魏氏不用錢久,積累鉅萬,故欲行之,利公富國】 ,然後卻【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 ,【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 結果是 【初,帝議遣宣王討淵,發卒四萬人。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

    【《三國志 魏書 楊阜傳》記載:阜上疏曰:〔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陛下不以是為憂,而營作宮室,無有已時。〕】

    當時魏明帝曹睿得知諸葛亮去世後,長舒了一口氣,半年後開始營造宮室,楊阜上疏阻止。可見,當時民有菜色的是曹魏。

    諸葛亮去世三年後,曹魏朝廷準備派遣司馬懿統帥四萬軍隊平定遼東公孫淵,但是卻因難以承受資費開支而朝議不止。可見,諸葛亮北伐對曹魏國力損耗之重。

    【《魏書 明帝紀》記載:初,帝議遣宣王討淵,發卒四萬人。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

    歷史沒有給予諸葛亮充足的時間,北伐僅僅進行了六年就意外病逝了。時間過於短暫,使得諸葛亮不足以徹底擊潰曾經實力異常強大的曹魏,但卻把曹魏逼到了龜縮不戰、幾欲崩潰的地步。司馬懿雖比諸葛亮壽命多了十九年。但終其一生,也沒能擊敗諸葛亮,甚至沒能趁諸葛亮去世後滅掉蜀漢。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老百姓在各地自發地立祠廟進行祭奠,同時紛紛要求蜀漢官方建立諸葛祠。但蜀承漢制,而漢制中沒有為臣子建立祠廟的禮儀和先例,因此蜀漢朝廷答覆說“不合禮儀”。不過,在民眾一再要求下,劉禪最終破例為諸葛亮下詔建立了“武侯祠”。蜀漢官方建立的第一個武侯祠在如今的陝西漢中勉縣城西約三公里處,位於漢水之北,與漢水南部定軍山下的武候墓隔江相對。至今西南地區民眾依然懷念並祭奠諸葛亮。

    試想,若是諸葛亮窮兵黷武,弄得民不聊生、民有菜色,老百姓會如此愛戴他麼?

    如今的勉縣武侯祠古柏參天,枝柯茂密,暗香浮動,環境幽雅,融建築、園林、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是國家AAAA級景區。

    其中有一座琴樓,建有城門,城上有垛口,樓下為卷洞式甬道。琴簷懸額“高山流水”,內有石榻一張,下置石琴一張,上刻“章武元年”。用手指輕輕敲打石琴,猶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據《忠武侯祠墓誌》記載:“石琴古榻,晉代物也”。

    這一刻,夕陽斜照,古韻幽幽,彷彿看到了在金戈鐵馬、殺聲震天的三國古戰場上,諸葛正指揮若定、淡然撫琴......

  • 11 # 天山月3

    不同的價值觀能把問題反著看,用現代人利益至上的觀點看諸葛亮的北伐也許叫作窮兵黷武。三國時代推行的是忠、孝、節、義,曹丕篡漢在蜀國看來那是大逆不道,反上作亂,亂臣賊子,神人共憤,違反了綱常,應與不共戴天,蜀漢這是為道義而戰,師出有名,百姓自會擁護。其次漢祚即終,隆中對的戰略願景應予繼續執行,取天下繼大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再次是諸葛亮受劉備三顧之恩,託孤之重,怎能安享太平之福,忘卻了初心。第四以戰求保,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時時警醒將士任重而道遠,居安思危,萬不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使眾將士忘記了統一中原之大業。第五諸葛亮自知軍中將才凋零,趁一班征戰將士和自己尚在,拼將一死或可有所作為。綜上也可說是諸葛亮北伐的初衷。歷代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和人格力量所感動,同情和支援也在情理之中。

  • 12 # 夜湘君

    窮兵黷武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姜維。把時間搞清楚再說。

    諸葛亮北伐雖沒有重大勝利,但也小有成果,最差也是小敗,對蜀漢的傷害很小,所以說諸葛一生為謹慎,這很適合蜀漢國力小的實情。

    姜維不同,掌權後不顧國力弱小,多次強行北伐,雖有大勝,更有慘敗,窮兵黷武,導致民生凋敝,民有菜色,蜀地土著官民均有怨言。這也是鄧艾兵臨城下後蜀漢投降的民意基礎。

  • 13 # 手機使用者61660323609l

    長期戰亂使人民生活陷入困難是必然的,戰爭期間敵對的雙方只有相互傷害和破壞。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指引,著力實現劉皇叔遺願的諸葛亮必定有很多追隨支持者。也不能說劉備諸葛亮謀求三國統一的願望不正確。統一事業在歷史上都會經過戰火的洗禮,成功者和失敗者都有自己的歷程。成功的輝煌,失敗的悲壯,交相輝映,史詩不以成敗論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師曠撞晉文公的原文、字詞意思以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