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風93814281
-
2 # 史之策
其實勃列日涅夫根本沒有任何能力,去爭奪赫魯曉夫的主席之位。他完全是因為運氣太好,最後在各方爭奪之下,自己撿了一個大便宜。兩者也不能說誰的貢獻更大?只能說誰把蘇聯更快的推向了滅亡。
蘇聯在列寧時期是非常好的,可惜列寧執政的時間太短。等到斯大林掌握大權之後,經過了幾次大的戰爭,他開始有點飄了。完全的扭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自己所謂的斯大林主義。
在斯大林模式下的社會主義人民,他們既沒有面包,也沒有自由。而在列寧的思想當中,他是堅決反對特權主義。但是自從斯大林上臺之後,他可是有意的建立特權階層,只為更好的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甚至最後發展成了個人迷信,斯大林在蘇聯成為了神。
赫魯曉夫是屬於斯大林一手提拔上來的,在世的時候也非常的看重他。然而自從斯大林去世之後,赫魯曉夫在當時的蘇共20大上,把斯大林全面推倒。批判了斯大林的個人迷信主義,以及他在世之前的一系列措施。單看赫魯曉夫當時的勢頭,他似乎要給蘇聯開始了一個新的篇章。
可惜他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只是把蘇聯的一系列問題,全都歸咎到斯大林個人身上,斯大林模式仍然存在著。等到赫魯曉夫登臺的時候,蘇聯內部已經形成了比較牢固的特權利益階層。赫魯曉夫也是看到了這個問題,他也想去努力改變。然而正是因為他的這一想法,使他快速的被趕下政壇。
(奪權/撿漏)把赫魯曉夫趕下臺的,是發生在1964年的一場宮廷政變。當時的赫魯曉夫正在外面度假,然而莫斯科卻在有條不紊的準備著一切。等到事情都準備妥當之後,以5年計劃制定為由,將赫魯曉夫從度假中找了回來。
當時打電話的是勃列日涅夫,他剛開始知道自己要做這種事情的時候,甚至是嚇得要暈了過去。大叫著“全完了,赫魯曉夫知道會把我們殺了的”。赫魯曉夫最後還是來了,他和米高揚大步的走入會場,主持這場會議的則是勃列日涅夫。
當時第一個發言的是蘇斯洛夫,主管的是意識形態。上來先是一頓長槍短炮,細數赫魯曉夫這麼多年裡面的過錯。有了這麼一個開頭,緊接著開始不斷的有人站出來,全部都是在指責赫魯曉夫。其實在他來到莫斯科之前,整個會場的人都被收買。他有好幾次想打斷髮言,但是都沒有給他機會。
然而說到底勃列日涅夫其實只是個主持人,看遍各國發生政變的時候,有哪個是自己出來主持政變會議的。當時最有可能的兩個人,分別是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兩人。兩個人在蘇聯內部的支援率不相上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傷,所以就把勃列日涅夫定為暫時的過渡人。
就這樣勃列日涅夫稀裡糊塗的坐上了蘇聯主席的位置,也造成了他在蘇聯內部完全沒有任何發言權。每次開會提出的意見都被否決掉,他甚至還會去彎下身去求別人“可不可以給他一點面子?領導人需要威信”。甚至連外出演講都需要託,講到關鍵時刻讓別人站起來鼓掌。
▲戈爾巴喬夫
就是如此一個政治能力平庸,卻成為了蘇聯在位最長時間的領導人。但是如果你回顧勃列日涅夫整個政壇生涯,其實你會發現他的政治能力不怎麼樣,但是特別的會往上爬。這跟我們的官場很像,有的人政治能力沒多少,但是官不小。這也是一種能力,而勃列日涅夫則是發揮到了極致。
由於勃列日涅夫的政治能力太過平庸,對於有很多政策都不願去改變。又進一步造成了蘇聯階級之間的固化,比如到後期換屆選舉的時候,連任率超過了90%,有的人乾脆都是老死在了自己的職位上。(他自己也是病逝在主席位置上)
如此現象產生之後,造成很多有能力的年輕人進不來。同時也會很容易滋生腐敗現象,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透過利益來維護的。然而這麼多問題,其實都是斯大林時期遺留下來的。赫魯曉夫想改沒有徹底改成,但是他也極大的動搖了殘留斯大林模式,要不然也不可能會被髮動宮廷政變。
▲勃列日涅夫最喜歡的親吻禮
赫魯曉夫做的所有的努力,甚至是搭上自己的職位,最後沒想到被勃列日涅夫撿了便宜。因為在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間,蘇聯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幾乎是達到了頂峰。工業產值是美國的80%以上,農業產值是美國的85%以上,眼看著就要趕上了美國。
但是這麼多的成果,其實和勃列日涅夫的關係不大。大部分都是赫魯曉夫所做的,勃列日涅夫更多的是繼承。但是蘇聯的這種高是虛高,他們是不計成本下的高投入。缺乏更多的科技含量,沒有任何後勁可言。很快這種增長的勢頭就開始降落,疲態立馬出現。
如果說誰對蘇聯的貢獻更大一點,我認為應該屬於赫魯曉夫。雖然他有很多錯的地方,但是正是因為他大刀闊斧的改革,才有了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繁榮。雖然這種繁榮更多的是虛假,然而如果是好的領導人,這種虛假是可以轉變的。由於勃列日涅夫的無能,這種虛假卻轉化為了虛無。
如果說赫魯曉夫的改革還屬於人類發展的軌道當中,那麼勃列日涅夫的很多做法,更多的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的一種虛無主義。勃列日涅夫所有的動作,似乎都是在滿足他們特權利益階層的需要,無論是世界第一的虛榮,還是飛漲的經濟,是完全的脫離人民需要的一種發展改革。
都說戈爾巴喬夫是蘇聯的掘墓人,其實我認為佈列日涅夫才算是。赫魯曉夫只是不小心把蘇聯打暈了,勃列日涅夫作為醫生把蘇聯治死了。而戈爾巴喬夫只是個裝棺材的人,蘇聯只是被他裝進了棺材埋進了坑。
-
3 # 劉胡楊林
赫氏只能說是斯大林後的矮中長子,前蘇聯領導人除了斯大林,其他人要麼志大才蔬,要麼碌碌無為,有些執政期短命危卵
-
4 # 軍武最前哨
勃列日涅夫並非推翻赫魯曉夫的第一人!
如果用一個當下的流行詞來形容赫魯曉夫的下臺,最合適的莫過於"一臉懵逼"。原本還沐浴在十月黑海的暖風中,不問國事的度假讓赫魯曉夫倍感愜意,可誰曾想莫斯科早已暗流洶湧!
對於政變,赫魯曉夫可以說是"諳熟其道"。想當年斯大林去世後,多方謀求大權的局面讓剛剛走出戰爭的蘇聯再次陷入危機。最終,站在斯大林對立面的赫魯曉夫一舉擊敗貝利亞(被殺)和馬林科夫問鼎蘇共權利頂峰。
在權利鬥爭中倖免的馬林科夫一直都對赫魯曉夫的上臺心存不甘,於是馬林科夫利用赫魯曉夫喜歡出訪的契機,串通政治局大多數人開會罷免了赫魯曉夫。當赫魯曉夫回到莫斯科後,驚訝的發現自己的位置上坐著看對手馬林科夫……
如果赫魯曉夫就此罷休,那絕對有愧於政治家的頭銜!他注意到,罷免自己的是蘇共政治局而非中央委員會!所以赫魯曉夫告知馬林科夫:如果罷免,也需經由中央委員會主導的中央全會表決!馬林科夫接受了這一請求(陰謀)。
於是,赫魯曉夫趕緊派朱可夫秘密將支援自己的委員們召集到莫斯科並立即召開會議,結果顯而易見:罷免赫魯曉夫的提議未能透過。而馬林科夫等人也瞬間淪為了赫魯曉夫口中的"反動派"
有驚無險的度過馬林科夫的政變後,赫魯曉夫仍然堅持自己一意孤行的執政風格,而且四處樹敵!這在蘇聯國內引起了極大的不滿。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政治集團意圖推翻赫魯曉夫。
勃列日涅夫雖然沿用了馬林科夫的政變套路:趁赫魯曉夫外出罷免,但馬林科夫的前車之鑑也讓勃列日涅夫做足了準備:把反赫成員提前召集在莫斯科準備最後的攤派!
回國後的赫魯曉夫原以為可以照貓畫虎再次挫敗政變,可誰曾想勃列日涅夫根本不給他出手的機會!一次度假就讓蘇聯最高領導人淪為了退休金領取者。
至於兩者誰對蘇聯的貢獻更大?這個並不能一概而論!而且我們還要儘可能的撇開對赫魯曉夫的偏見。客觀而言,赫魯曉夫在私人恩怨的促使下推翻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他對蘇聯的改革開放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但很多時候有些不切實際;而勃列日涅夫更像是一個坐享其成貪圖權利的老財主……
-
5 # 夏目歷史君
總的來說勃列日涅夫是透過突然襲擊的宮廷政變奪取政權的。而要說論對蘇聯貢獻的話個人覺得赫魯曉夫貢獻大於勃列日涅夫!
赫魯曉夫上臺後,全盤否定了自己的恩師斯大林,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讓很多人元老產生反不滿,為了獲得支援,對抗反對他的對手馬林科夫,莫羅科夫等人,他巴結了勃列日涅夫,把勃列日涅夫拉到了權力中心,讓他成為了蘇維埃中央委員。
到了1962年,他已經升至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成為了蘇聯象徵!而此時的赫魯曉夫呢?他好像是一無是處,農業改革停滯不前,大範圍無理性種植玉米讓做事的人著不了道,而古巴導彈危機更是讓蘇聯的臉都丟盡了。這個時候一對比,蘇聯官員們心想赫魯曉夫真是毒瘤啊!加上赫魯曉夫說話不知道遮掩,簡單粗暴,早就讓很多官員不爽了。而沒過多久他更是在蘇共二十二大上大膽的廢除了“幹部終身任期制”等觸動領導層利益的制度,讓蘇聯高層十分不滿,這也成為了他下臺的主要原因之一。
1964年赫魯曉夫去了黑海度假,給了等待許久的烏克蘭老帥哥勃列日涅夫可乘之機,他在莫斯科發動宮廷政變,剝奪了赫魯曉夫的權力,所有中央委員一致支援“蘇聯象徵”勃列日涅夫,赫魯曉夫大勢已去,只能被迫退休了,勃列日涅夫正式上臺。
但勃列日涅夫上臺並不是蘇聯福音,而是災難,雖然這個時候蘇聯很強!赫魯曉夫雖然魯莽,但對於蘇聯還是功過相抵,功勞可能還要稍微大於過一點。他敢於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敢於廢除腐朽的官員制度,取消官僚特權,觸動了官員的利益,但卻是國家的福音。只不過他太冒進了,過於魯莽行事,一切都太突然了,讓人一時間難以接受。他的農業改革也有一定成效,衝擊了斯大林模式,並使蘇聯的民生得到一定改善,但他過於冒進,雖敢於創新,沒有正確理論指導和科學實驗,沒有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也讓農業改革逐漸僵化,但成效絕對還是有的。赫魯曉夫改革了一些弊端,經濟上也有所進步,只是後期不靠譜了。
雖然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軍事上成為了與美國抗衡的強權超級大國,在氣勢上估計還得壓美國一頭。但我覺得他還是不如赫魯曉夫,他贏了當時,卻為葬送蘇聯埋下了隱患。勃列日涅夫對共產主義是不自信的,他曾親口對自己的兒子說:“什麼主義不主義的,都是騙人的把戲而已”。對國家的方向都不自信,讓他放棄了改革信心,而是吃老本,這使得蘇聯放緩了發展的腳步,並逐漸趨於停滯,經濟發展從20%多慢慢掉落到個位數,而經濟一大半還要用來發展軍事,不僅要發展軍事,還要搞強權,入侵阿富汗,和美國軍備競賽,這蘇聯走下坡路的經濟哪撐得住,蘇聯被拖垮,個人覺得勃列日涅夫是真正的掘墓人。他讓人家後來執政的也很難做啊,這是個爛攤子。
除此之外,本來赫魯曉夫是嚴懲腐敗的,而勃列日涅夫不同,他不僅不制止,自己也腐敗,藉助權力,讓家人受惠,比如他就曾用公款給自己的子女修建了豪華的別墅。其他官員也是有樣學樣,這國家還能好嗎?這一對比赫魯曉夫就又好很多了。
個人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表面上強,其實就是個空殼子,他用蘇聯的未來換來了當時的強大,蘇聯之亡,始於他,他不如赫魯曉夫。
-
6 # 北玄武
赫魯曉夫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在1953斯大林死後擺平了貝利亞和馬林科夫,逐步掌握大權,開始否定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對內放鬆控制,改革經濟,對外與美和平共處,當然也幹了不少比如在聯大敲打鞋子離經叛道之事,也是經常語不驚人死不死不,比如對西方外交官說“我要埋葬你們”,簡直就是大嘴特朗普的老前輩。這樣一來,得罪了蘇聯高層一批人,瞅準機會就想置赫魯曉夫於死地。
終於在1964年,趁赫魯曉夫在黑海度假,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和克格勃頭子謝列平聯手發動政變,將赫魯曉夫趕下臺。趕下臺之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兩派圍繞權力又開撕,撕來撕去,誰也不能踹倒誰,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只好請來人畜無害,平時夾著尾巴做人的勃列日涅夫來做蘇聯最高領導人,於是會勃列日涅夫同志就這麼著波瀾不驚的吃了現成。雖然做了第一把交椅,但是顯然沒有多大實權,開會時各方大佬根本不把勃列日涅夫放在眼裡,以至於勃列日涅夫時常在會上央求大家:幫個忙好吧?好歹我也是最高領導,給點面子。雖然如此,蘇聯高層實權派根本沒把他當回事,依舊忙於互毆,勃列日涅夫則利用幾年時間隱而不發,逐步利用各家矛盾挨個提出場子,最終由一個“虛位元首”變成了大權在握的最高領導。利用諸侯混戰各個擊破,這可以說是勃列日涅夫的幸運和聰明之處。
至於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誰對蘇聯貢獻大?個人認為是赫魯曉夫,雖然改革上有眾多失敗之處,但是總體上讓蘇聯社會風氣更加活潑開放,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對外與美國緩和,改善了蘇聯的外部威脅。而且,勃列日涅夫執政前期的各項發展,基本都建立在赫魯曉夫前面改革的基礎上,由於赫魯曉夫改革發展的延續性所致。到了勃列日涅夫後期,各個擊破政敵們之後,勃列日涅夫陷入自滿和個人崇拜、個人專斷之中,蘇聯風氣又再次歸於沉寂與嚴控,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當然,也有可圈可點的,那就是核武庫超越美國,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
7 # tankm1
赫魯曉夫執政期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反對個人崇拜(雖然方法不對),緩和與西方的對立,對意識形態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鬆綁,對民生產業(如香腸的生產)有一定的重視,提出了“土豆加牛肉"的奮鬥目標。史稱“解凍時期”。但改革遭到僵化且已特殊化了的官僚體系的反對,赫氏最終被推翻下臺。勃烈日列夫(因為形象好)被官僚體系推舉出來作了領導人,自然投桃報李,對於官僚體系大力扶持,使其約400萬的特殊群體加速貴族化,腐朽化,成為了脫離群眾的,“國家資本主義"的新“剝削階級”。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禍根。
-
8 # 大秦鐵鷹劍士
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完全是反對赫魯曉夫的兩大集團的妥協結果;這就好比福臨(順治帝)取得帝位是哥哥豪格與叔父多爾滾兩大利益集團妥協的結果。勃列日涅夫政治才能平庸,在赫魯曉夫下臺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爭奪大位陷入僵持,為避免兩敗俱傷,於1964年10月14日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推舉勃列日涅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因為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方式是別人妥協來的,所以他在蘇聯也只是名義領導人,實際大權還是在實力派人物手中,因此對蘇聯貢獻大點的還是赫魯曉夫。不過不論是赫魯曉夫還是勃列日涅夫,他們只是演緩了蘇聯的解體,並沒從本質上改變斯大林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也正是斯大林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沒有被徹底改革,所以最終蘇聯在內交外困中解體。
蘇聯是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後誕生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主體是俄羅斯聯邦,後來陸續加入了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共計15個國家。蘇聯在當時是一個巨無霸,地廣人眾,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是納粹德國的滅亡者,是世界霸主美國的強勁對手。蘇聯歷代領導人為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其中斯大林是蘇聯的靈魂與掘墳人,他的一系列政策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成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開啟了蘇聯的斯大林時代。 斯大林以計劃經濟為手段,在國內大力發展重工業與軍工業,忽視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也忽視了輕工業的重要性,儘管蘇聯強大,但是產業發展極不平衡。赫魯曉夫上臺後曾修正斯大林的政策,但是很快被利益集團趕下臺,勃列日涅夫則延續了斯大林的許多政策。
1932~1933年間,烏克蘭大饑荒爆發,餓死人民250~480萬,當時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部分加劇了饑荒的蔓延,並阻礙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清洗”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軍界、經濟和科學藝術界不少精英被清肅,任何被懷疑為“反動派”或者“間諜”的公民、僑民都會被關進勞教所,甚至被槍決。透過大清洗斯大林在蘇聯建立了無上權威,任何人都不敢反抗斯大林的任何命令。
二戰期間斯大林領導蘇聯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然後又以社會主義國家老大的身份組建華沙集團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斯大林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開始飄飄然,大國沙文主義越來越重,對其它社會主義國家指手劃腳,甚至公開威脅。斯大林在蘇聯內部搞大清洗,不少將軍元帥被斯大林殺害,國內的個人崇拜不斷神化,最終斯大林成了蘇聯的人造神。
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主謀清除了貝利亞集團,最後成為了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否定了不少斯大林的錯誤政策:赫魯曉夫結束了警察恐怖時代,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另外赫魯曉夫還重用科技人才,使得蘇聯在航天科技上超越了美國;同時他也進行了農業改革。不過赫魯曉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最終蘇聯出動軍隊才鎮壓了下去。最後在東西方關係的問題上,赫魯曉夫主張緩和關係,但是他還是策劃了柏林事件與古巴事件。整體來說赫魯曉夫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對蘇聯的強盛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他患有大國沙文主義,全盤否定斯大林也是不正確的,對中國也十分不友善。勃列日涅夫作為一個傀儡領導人,在此不多作評價。
-
9 # cjd729
列寧支援澤登巴爾把外蒙獨立出去了。十月革命勝利前,聲稱廢除沙俄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忽悠了華人;十月革命勝利後,說海參崴再遠也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的領土。
-
10 # 龍四A
最看不起背後搞陰謀的小人,要幹就光明磊落,轟轟烈烈,不要學什麼逼宮,篡位。蘇聯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也是這麼個下場
回覆列表
謝邀,嚴格意義上說,並不是勃涅日列夫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政權。這兩個是很複雜的問題,回答它們之前不能不說一點其他相關的事。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締造者是列寧,但是他執政時間太短。繼任者斯大林歪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與科學社會主義風馬牛不相及的斯大林模式,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是為了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幸福,但斯大林模式既沒有給人民以麵包,又沒有給人民以自由。列寧是堅決反對特權思想的,當時革命者的理想主義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也不允許特權階層的出現。但斯大林掌權後,為了維護獨裁的體制,他有意扶植了一個特權階層,作為自己統治的基礎。個人迷信既是斯大林的愛好,也是這個特權階層為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創造出來的。斯大林的錯誤並不在於他的個性,而在於這種制度及其所形成的特權階層。沒有這個特權階層,斯大林得不到支援。他的個性如何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任何時候,專制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有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在支撐。
赫魯曉夫認識到了斯大林的部分錯誤。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解釋並批判了斯大林“個人迷信”和大屠殺,第一次揭開了蘇聯暗流湧動的蓋子,開啟了改革的啟蒙運動“解凍”。但是他把這一切歸咎於斯大林的“個人品質”,沒有從制度上認識到斯大林模式的根本弊病,把“斯大林”和“模式”分裂開來,只批斯大林而不批模式,他改革的目標不明確,也不打算從根本上否定這種模式,還企圖修補這個模式,改革的方法又太任意,談不上有什麼整體方案。但是他畢竟觸及了特權階層的利益,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並宣稱取消特權制度,導致整個官僚集團奮起反戈,最終合謀廢黜了赫魯曉夫。
在1964年推翻赫魯曉夫的宮廷政變中,勃列日涅夫只是一個次要的參與者,他正是靠赫魯曉夫一手提拔才進入權力中心的。1960年5月,勃列日涅夫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成為繼加里寧、什維爾尼克、伏羅希洛夫之後第四任蘇聯國家元首。1963年6月,重又擔任中央書記。1964年7月,他卸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專門致力於黨務工作。政變成功後,策劃者們爭執不下,誰都不願讓強勢的對手得到最高權力,最後“選舉”的結果是把一個平庸的技術官僚、被公認為能力很弱的勃列日涅夫推上主席臺。因此說,這個飛來的權力對勃列日涅夫完全是一場意外。他之所以成功,並不是他有才幹,事實上恰恰相反,他竟然因為平庸無能而榮登大寶,這就是宮廷政治的弔詭之處。對一群權力野心家來說,性格中庸胸無大志的勃列日涅夫最為理想——作為一個短暫過渡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勃列日涅夫對這個從天而降的權力幾乎毫無思想準備,無論是上臺前還是上臺後,他都沒有提出過什麼像樣的國家發展綱領,也從來就沒有想過怎樣改造國家和社會。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代後,一個缺乏個性的領袖終於為蘇聯帶來第一次真正“集體領導”,只是這種“集體領導”與民眾無關;由過去“一個人說了算”改為現在“一群人說了算”,從君主獨裁到寡頭專制,這就是蘇聯的進步。與希特勒一起瓜分波蘭是斯大林一個人決定的,侵略阿富汗則是由勃列日涅夫和他的“三套車”( 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和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4人決定的。當然,結果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被當做短暫過渡的人結果卻成為蘇聯歷史上掌握最高權力第二長的人。
赫魯曉夫下臺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爭奪大位陷入僵持,為避免兩敗俱傷,只好推舉勃氏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當時,在許多人眼中,勃氏不過是個過渡性人物。每當政治局開會討論重大問題時,勃氏的許多提議經常被否決,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員的批評。為了自己的“威信”,勃列日涅夫甚至不惜向同僚們乞求說:“領導人需要威信,你們幫幫忙吧!”他還曾要求同事:當自己在群眾大會上講話講到某一處時,請帶頭站起來鼓掌,以帶動群眾喝彩。然而就是這個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在幾年內不動聲色地剪除了謝列平等人的黨羽,牢牢坐穩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大位。
勃列日涅夫選拔官員的標準很簡單,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讀過書,或來自他工作過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獲得提拔。在給大量親信委以重任的同時,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漸排擠他不信任的人。以至於蘇聯著名外交家葛羅米柯曾發過這樣的感慨:“我們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樣,有的人突然從這裡出現,有的人突然在這裡消失。”勃列日涅夫上臺之後,蘇共基本不再接受知識分子入黨,只在工人、農民、幹部和軍人中發展黨員,從而將知識分子徹底邊緣化。
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的兩大障礙,一是理論上“左”的教條主義,二是維護既得利益的特權階層。其實特權階層早在斯大林時期就已經形成,不過斯的執政策略,決定了特權階層每過一段時間便被清洗一批。勃推行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則使特權階層及其利益穩定化,改革起來更加困難。
勃列日涅夫最大的問題是他本人就開始追求奢華的生活了。在他的帶領下,特權階層的享樂生活也成為了一種“合理存在”,領導階層距離蘇聯人民越來越遠了。看到勃列日涅夫時代的檔案,就能明白這個龐大而森嚴的官僚體系,內部的利益階層,已經凝固了, 不再是順暢流動的,而是板結的。依靠權力謀取利益,到了這個時候已經被制度化了。而作為執政黨的蘇共,也就徹底遠離了人民。
勃列日涅夫才能平庸,離開講稿甚至無法發言,1979年6月,他在維也納會見美國總統卡特。蘇聯的秘書預先假設了幾種卡特可能的提問方式,並準備了一張很長的紙條,如果卡特問得寬,就把紙條 全部唸完,如果卡特問得窄,就只要念前半部分就好了。結果卡特問得比較窄,翻譯就把紙條的後半部分給劃掉了,遞給領袖。勃列日涅夫念著念著,突然發現後面被劃掉了,轉頭大聲問翻譯:“怎麼,後半部分不需要念了嗎?”翻譯怕他聽不清,也大聲喊:“不需要,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名字)。”
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初期,蘇聯經濟形勢相當不錯。第八個五年計劃(1966-1970)順利完成,增長率達到7.4%,遠高於同期西方國家的增長率(應該指出,把蘇聯的工農業生產總值與西方的GDP相比並不科學。因為這兩個統計體系的內容與方法差別甚大。簡單來說,GDP包括產品與勞務,而蘇聯的統計體系不包括勞務,GDP只計算最終產品,沒有重複計算,而蘇聯的統計體系包括了中間產品的重複計算。限於資料,只能權且作此比較)。到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達美國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而農業總產值達到85%。但是,蘇聯計劃經濟下的這種高增長是靠大量投入資源而實現的,缺乏技術創新與生產率的提高,因此不具有可持續性,到七十年代後期增長率就放慢了,這就是《勃列日涅夫18年》中所說“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工業總產值增長從8.5%下降到5.9%,農業總產值從4.3%下降到1.1%,勞動生產率年增長從6.8%下降到3.2%。靠投入增加來實現增長走到盡頭了,又缺乏技術創新,經濟只能停滯。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繁榮”首先是繼承的繁榮,若沒有赫魯曉夫狂風暴雨的改革,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就不會坐享一個“發達社會主義”。赫魯曉夫的不幸在於他沒有等到改革真正開花結果,因此被勃列日涅夫幸運地摘取了“桃子”。時勢造英雄,勃列日涅夫的幸運還在於他正好趕上了石油時代。蘇聯發現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並開始生產,這個源源不斷的金庫為蘇聯經濟發展和國家繁榮大量輸血。西西伯利亞的石油和天然氣成了在蘇聯創造奇蹟的神:大量的石油運到國際市場,贏得了滾滾的財源,可以進口大量的糧食、食品和日用工業品了。於是,勃列日涅夫可以理直氣壯地宣佈降低物價,可以歌舞昇平地享受“盛世”了。
勃涅日列夫時代是一個特有的政治術語,又被稱為“20年的核冬天”,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官僚階層全面轉化為紅色貴族和以權力為資本的新社會壟斷階級,他們思維僵化,沒有絲毫行動熱情,唯一興趣在於瘋狂瓜分從前的血腥掠奪和短暫改革所積累的社會成果。
勃涅日列夫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徵是社會處於全面停滯狀態,而藉以敷衍太平的工具除了過去虛幻的榮耀,就是鏽蝕的專政工具,這些工具因為沒有過去的鋒利,所以只能以笨拙和更頓感的打擊出現,反革命變成了精神病,閃閃發光的契卡變成了街頭混混。
理解勃涅日列夫時代的一個關鍵是榮譽或虛榮,勳章和盛大的國家典禮、舉世矚目的大型科技和工程專案成為基本的工具,一種拙劣模仿斯巴達和羅馬的風格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要政治美學特徵,而龐大的國際一流標準的軍備與龐大軍隊則是其政治喜劇的必要龍套。
勃涅日列夫時代的統治者既不是有虔信的信徒,也不是無神論者,既不是專政的暴君,也不是開明的改革者,他們是一群遊離於人類幾乎所有觀念與歷史形態之外的人,是一群沒有面孔和靈魂的人,多讀果戈理、契訶夫和普寧,你便能理解這樣一群超級玩世不恭的虛無主義者。
勃涅日列夫時代是一個虛無主義的時代,所以人們發現,統治者對世界和事物的認知只有數量化的標準,而無力進行質與度的界定,算術的數字拜物教是這個時代的唯一方法論:全球第一,全城第一,全村第一,多少噸,多少人次,多少情婦等。算術化政治禁止對生活擁有任何稍細微、複雜的體驗。只要多,更多。
認識勃涅日列夫時代的困難在於:這既是一個無所作為的時代,但也是一個無所不為、甚至為所欲為的時代,你在這兒可以看到幾乎一切時代人類文明最高成果的影子,卻不會在現實中找到任何真實文明的痕跡,就連罪惡都失去了其猙獰的本色,唯有曖昧和潮溼的不規則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