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眾神議事廳
-
2 # 好身體養生道
對於北宋初年,留給我們的記憶,除了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之外,還有一幕斧聲燭影的大戲;這齣戲的主角,是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匡義。
北宋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駕崩,年僅50歲;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然而,趙光義的即位確實是撲朔迷離,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趙光義本名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光義,即位後又改名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太宗相趙廷美大8歲。22歲時他曾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有力協助了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公元976年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極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2年,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君主。太祖曾對人說過:“光義,我趙家良駒,將來一定是個守成之君。”
太宗即位之後,繼續進行著全國統一的事業,但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到挫折。太宗便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要想全面瞭解太宗一朝的施政措施,那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後卻是他繼承了哥哥的遺產和位置。這一特殊的繼承結果,對太宗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公元976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夜,大雪飛揚,太祖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趙光義入宮。光義入宮後,太祖屏退左右,與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看到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兩人飲酒至深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
而據另一位太監後來說,他站在遠遠的地方,看見太祖與晉王在飲酒,時而太祖拿著手中的玉斧砍樹,時而說好乾好乾,不用擔心。當時的夜色很黑,燭影擺動隨著微風擺動,與斧砍樹的聲音時時傳來。這是另一版的“斧聲燭影”。
無論有沒有此事,總之這天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趙光義,而光義也早已安 排精於醫術的心腹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外等候。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說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並無別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二人叩門入府去見光義。光義得知召見,卻滿臉訝異,猶豫不肯前往,還說他應當與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催促說:“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三人便冒著風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便與光義闖入殿內。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到了。”宋皇后一見趙光義,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的稱呼,她這樣喊光義,就是承認光義做皇帝了。趙光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於是,趙光義便登極為帝。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十月,一個雪夜裡,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就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燼餘錄》又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便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到了地上。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死了趙匡胤,並逃回府中。
《涑水紀聞》裡也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趙光義,便找來了光義。進宮後,宋皇后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后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你了。”
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說是杜太后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裡,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r> 太祖之死,蹊蹺離奇,但太宗搶在德芳之前登極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了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歷來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說。太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趙光義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後,太宗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丟擲其母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廕。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
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據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趙光義留守都城,而對於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為其燒艾草治病。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太祖還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測,太祖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弟弟光義的。但是,這樣的說法難以經得住推敲,無非是後人的臆測而已。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4歲,正值壯年,他的兒子德昭14歲了。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才列舉證人、公佈出來的。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之前,就堂堂正正拿出來呢?
-
3 # 聾王異史
趙光義大腦沒有灌水,自己是鐵定的皇位繼承人,幹嘛要落個殺哥哥趙匡胤搶皇位的罪名。
趙光義沒必要殺皇兄他們的母親去世前,訂了一個約定,就是趙匡胤的皇位不按子承父位的辦法,而是讓弟弟也過把皇帝癮,並把約定鎖在一個金盒子裡,這就是史書上有記載的“金匱之盟”。趙光義的皇位已經鎖在保險箱裡,鐵定跑不了,因此他沒有必要留個弒兄奪位的臭名聲。
趙匡胤撒酒瘋引懸案懷疑趙光義殺哥哥,是因為他點背,正好那天趙匡胤單獨請他喝了壺小酒,酒席間趙匡胤喝高了,撒酒瘋,又揮袖子演講,又拿玉斧亂喊,遠遠看上去,好像兄弟二人吵架的樣子,結果傳出個“燭影斧聲”的懸案。
趙匡胤是“打呼嚕”打死的趙匡胤呼嚕如雷鳴,這是窒息死亡的先兆,但當年醫療水平達不到,認為是個毛病而已,沒有認真對待。
由於趙匡胤當天飲酒過量,酒精中毒,加之呼吸不暢通,打呼嚕,晚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直接導致死亡。他的死和趙光義無關。
其他記載差別較大,有的說趙光義調戲皇妃殺兄,有的說趙匡胤預知自己要死,有的說趙光義著急當皇帝害哥哥,都是野史,不足為信。
回覆列表
這是一件懸案,所以我們只能猜測事件各種情況發生的機率,其中甚至不排除趙匡胤自殺以保妻兒的情況。趙匡胤也未嘗不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只不過趙光義在開封的勢力太大,是當時的首都市長宰相還握有京城防衛的軍權,趙匡胤想遷都雖然是為了經濟軍事考慮,但也未必沒有就此事而脫離趙光義的勢力範圍的意思,比喻可能不太恰當,可以去類比唐朝後期宦官和皇帝的情況。在被趙光義一句“在德不在險”懟回來之後也只能背地裡發牢騷“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只能說趙光義在當時的勢力太大,而趙匡胤又顧忌兄弟之情,太祖還是個孝子,當時太后還在,在不徹底撕破臉的情況下趙匡胤拿趙光義一點辦法都沒有,遷都的時候反對的聲音也太多,經過這件事後應該近乎熄滅了太祖傳位自己兒子的念頭,宋史記載趙匡胤對近臣說“太宗(趙光義)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知道自己的弟弟有能力而且野心又大,說這句話時的心情應該和孫策跟孫權託孤時一樣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