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袁勁松老師

    恐怕也是99%家長都會犯的一個失誤,他們一直錯把知識學習當做智慧教育,結果反倒忽視對孩子智力的真正培養。

    在中國一談到智育,人們習慣將它與知識學習劃等號。自古以來,學富五車,知識淵博就是智慧高絕的象徵。但實質上,智育與知育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東西,它們真正差別要比數學教育與美術教育的差別更大。美術中有數,數學中有美,但因此得出學好數學就等於美術強,或者學好美術就等於數學優的結論,那就是純屬邏輯混亂,胡說八道了。儘管許多大科學家都高度推崇藝術素養有助於他們的科研思考,但誰也沒說走藝術家道路最後能達到科學家的終點,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相交但卻沒有因果關係。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把學習知識比作吃食物,腦力訓練比作鍛鍊體能,那麼知識教育與智慧教育關係就一目瞭然了。食物吃得多不等於肌肉發達,臂力強健,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邏輯關係。以此類推,知識學的多不等於頭腦聰明靈活,智力卓越不凡。但奇怪的是,這麼直白的道理,很多教師或家長卻始終不明白,仍然堅信孩子所學知識越多,其頭腦智力越高。以這種落伍的理念教育學生,追求高智慧,無異於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孩子在知識學習上花的時間越多,腦力訓練上花的時間相應就越少,最後極有可能成長為一個“知識痴肥者”,即思維狹隘,頭腦僵化,高分低能。

    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博學並不能使人智慧……智慧就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於駕馭一切的思想。

    如果再講的專業一點,人腦智慧是由硬體和軟體兩部分構成的,硬體就是生理大腦,軟體就是思維方式方法,知識學習就是向大腦內輸入資訊,在大腦硬體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思維軟體對資訊處理的效率和對錯的影響是決定性的。許多孩子在學習時之所以感覺到吃力,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難,另一方面是他們的思維軟體從未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培訓,還在使用本能原始的DOS作業系統,相比那些掌握了先進複雜的Windows作業系統孩子,學習效率自然大大不如。最近幾年,思維導圖突然在國內各大城市流行,幾乎成為中小學校的一個標配思維工具,無論是老師授課教學,還是學生作業複習都用上了思維導圖。顯然大家開始意識到,思維方式方法決定學習的成敗,跑得再快的兔子也追不上開著跑車的烏龜。

    從本質講,思維方式方法就像是頭腦工具,可以將本身擁有的智慧放大10倍、百倍、千倍。遺憾的是,今天的華人才開始覺悟,而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已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把自己的《形式邏輯學》研究成果彙編成一本書——《工具論》。

    我在給企業高層管理者做培訓時,經常說一句話:真正的精英往往是少讀書,多練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與大多數人拉開社會距離。

    新智識分子從來不告訴普羅大眾這一核心秘密,反而會用各種手機知識APP誘惑人們進一步沉迷於知識精神鴉片中,獲得虛無的滿足快感。

    21世紀是知識資訊大爆炸時代,也是一個知識大貶值的時代。這不是因為知識不重要,而是因為它不再是稀缺品了。任何一個人只要上網搜尋一下,無論是國際名校的精品課程,還是人類最前沿的資訊資訊,皆唾手可得,今天誰都不缺知識,真正稀缺的是頭腦智慧,是否擁卓越的思考力、想象力、創造力、決策力,以及一流的思維方式方法……這才是真正決定你對知識資訊處理效率和對錯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的許多家長常常混淆正確的思維過程與正確的思維結果之間的關係,認為要在學習中得出正確的答案,孩子的頭腦智商就沒什麼問題,就不需要教孩子怎樣思考問題。情況真的是這樣嗎?顯然不是,這就象兩個人同時在森林裡探寶,其中一個採取翻遍每一寸土地的辦法,花費了畢生時間才找到寶物。另一個人採重點探查的辦法節省了一半的時間也找到了寶物。雖然同樣是找寶物但兩個人的探寶過程和效率卻大不一樣,顯然前者愚笨低效後者科學高效。

    德國傑出的數學家高斯,從小就特別愛動腦筋。上小學的時候,他的數學老師想治治班上的淘氣學生,給大家出了這樣一道數學題。

    1+2+3……+100=?

    老師對學生說:“今天,你們的任務就是把這道題算出來,誰先算出來,誰就先回家。”

    學生們開始在算稿紙上忙碌地演算起來,只有高斯沒有動筆,而是看著窗外,好像在思考著什麼。一會兒,高斯拿著練習本走上前去,“老師,我算出來了!”

    老師不相信高斯這麼快就算出了答案,以為他在搗亂,就讓他回去再檢查一遍。小高斯把練習本遞過去,認真地說:“老師,我檢查過了,還驗算了一遍。不信你看!”

    老師看到上面端正地寫著“5050”,一點也沒錯!驚詫不已,便問高斯是怎麼算出來的。

    高斯說:“我發現這個題目一頭一尾挨次的兩個數相加,結果都等於101,這樣一共有50個101,50和101相乘,不就是5050嗎?”

    高斯的演算法使在場的同學們和老師都驚呆了,而那一年他才只有10歲。

    在思考問題時,有些思維方法使我們的思維過程簡潔高效,能迅速找到答案。有些思維方法(通常是我們無意識中養成的思維習慣使我們的思維過程繁瑣曲折,要走許多彎路才能發現答案。這兩種思維方法在處理上一般性問題時也許看不出有什麼差別,但在處理複雜和深奧的問題時差異就會特別顯著。所以,科學家們通常都比較注意學習先進的思維方法,因為有些問題如果靠傳統的思維方法去研究可能窮一生精力也找不到答案,而採用先進的思維方法則會在短時間內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英國著名科學家貝弗裡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曾寫道: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姑且假定他遲早會懂得怎樣最好地進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學會這種方法時,他最富有創造力的年華或許已經逝去。因此,如果在實踐中有可能透過研究方法的指導來縮短科學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學習階段。那麼,不僅可以節省訓練時間,而且科學家做出的成果也會比一個用較慢的方法培養出來的科學家所能做的多。

    今天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不僅孩子們要學的知識更多更難,成人在職場上每天所遇到的新問題更復雜更多變,這就要求人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腦力以更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現實社會,因此,思維訓練廣泛受到歡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思維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它關係到自己在頭腦型社會中的生存地位,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頭腦是無法適應未來社會高強度的腦力競爭,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我從事思維培訓的時間越長,越覺得中國的孩子們很“可憐”,從小學到高中1/4的學習時間“貢獻”給外語,2/4的學習時間“貢獻”給數理化,辛辛苦苦十幾年又學到了一些什麼呢?傳統的精英教育體制為了拉開學習成績檔次,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就必須出難題、怪題、偏題。實際上孩子們在智力發育黃金期並沒有真正培養自己的頭腦智慧,反而是被塞進海量的知識垃圾,等畢業踏入社會後才發現這些東西對自己成才或成功真正有用的寥寥無幾,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人成年後意識到自己學的知識越多,離智慧卻越遠的原因。

    在孩子講課時我經常會調查這樣一個問題:除了學校的內容以外,你堅持時間最長的學習專案是什麼?

    如果答案是沒有任何專案堅持2個月,基本可以判定這孩子無任何特長。

    如果答案是一年,說明這孩子有毅力,在某一領域形成了初步的專業能力。

    如果答案是三年,說明這孩子的專業能力形成了優勢積累,能超過多數同類學習者。

    但遺憾的是,我聽到的答案五花八門,卻從未聽說哪個孩子在腦力訓練上堅持過1年……

    學習任何東西,堅持一年是能力,堅持三年是優勢。無論是繪畫、圍棋、書法、舞蹈、學武術、學口才、學鋼琴……莫不如此,培養頭腦智慧也不例外。

    我一直認為,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對子女最大的虧欠是忽視智慧教育。眾所周知,學生在學校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決定他結交朋友的檔次、被老師的重視度、個人自信心的養成、未來可以上升的空間大小。而追本溯源,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智力優劣決定的,一個愚笨的孩子無論多麼勤奮,也很難追上一個同樣勤奮的聰明孩子,而能走到金字塔頂端的成功者,他們唯一的相同點就是“高智慧”。

    但是,很多家長明明知道這一點,卻從不重視對孩子智慧教育的投入,每年寧可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去上各種興趣班,也從不過問孩子的智力水平如何,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如何培養提升。而孩子學習一旦出現各種障礙,家長只會簡單粗暴地歸因於孩子“不努力”。

    一個孩子在面臨激烈的學習競爭,沉重的學習負擔時,最大的痛苦就是“難”:

    概念公式理解“難”;

    單詞課文記憶“難”;

    作業習題解答“難”;

    作文構思想象“難”;

    知識靈活運用“難”;

    ……

    各種“難”不僅讓孩子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學習樂趣,而且考試失敗還要遭受老師和家長的無情羞辱,自信心飽受挫折,但又有誰認真替孩子想過“難”究竟是什麼,怎樣形成的,表現為那些方面,怎樣幫他們化難為易呢?

    答案是:99%的家長都從未認真想過!

    “難”——是頭腦不聰明的表現

    注:在一般父母印象中,智慧教育就是讓孩子掌握一些記憶技巧或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但在我看來真正的智慧教育是超越知識學習的,這就像人們去健身房運動,目的不僅是為了有個健康的身體精力充沛地去工作,還有防治的病、保持身材、學習搏擊技巧、體驗運動快感、協調身心靈等多種功用。

    智慧教育比體能教育的內容更豐富複雜,也更重要深遠……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頭腦卓越,智慧不凡!

  • 2 # 阿Sue育兒

    其實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聰明,像那種天賦異稟,記憶力超群的孩子也是存在的,但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孩子智力水平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從學習層面分析的話,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學習習慣,孩子的學習習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裡養成的,如果父母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坐在孩子身邊像一個“監工”一樣,那麼這樣的學習氛圍是壓抑的,也不能讓孩子全身心投入。

    從另一方面講,氣質是天生的,專家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而對應的性格又截然不同,比如外向活潑的孩子善於交際,看起來就很聰明,內向的孩子不善交際,但很踏實,看起來可能沒有外向的孩子那麼聰明,但有時候不能光從表面看出一個孩子是否聰明,還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

    此外,外界環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家庭教養方式,社會文化因素,學校教育因素,我們都要考慮進去……

  • 3 # 古韻小才女

    不是孩子不聰明,而是家長沒有正確的認知“如何發現”孩子的智慧,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基本都抱有“恨鐵不成鋼”的教育理念!

    老愛發現孩子的缺點,哪裡做的不對,一直處於挑剔的眼界。所以看孩子都是“不聰明”!

    這就是問題的原因!

    其實這種教育理念是不適合的,現代孩子的內心普遍比較脆弱!所以更適合的是“賞識教育,鼓勵教育!”

    多激發孩子的思維邏輯,多鼓勵表揚孩子進步,多發現孩子的特長興趣!……並且一定要相信孩子是最優秀的。堅持這樣引導,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同時,這也跟遺傳基因有關!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她的興趣點,只要找到這個點,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也是非常聰明的!

  • 4 # 我的那些小竅門

    孩子聰明不聰明,其實也是得理智地看:

    例如早產的孩子可能與同月齡的足月兒可能有好多方面會落後:抬頭晚,翻身晚,爬得晚,走路晚,說話晚等等。但不能由此覺得他們比足月兒就不聰明。

    在孩子測試時,有大運動,精細能力,社交能力,數字能力,學習能力,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等。有些孩子有些方面有優勢,有些方面欠缺,不能簡單地說聰明不聰明。

    一個人一般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特長。例如錢鍾書在數學學習上低於普通人。但在文學,語言學習上非常有天賦,我們不能僅僅看他的數學成績就說其不聰明。

    判斷需要多角度地看,觀察,甚至跟蹤。

    例如我家大寶在運動,語言能力,社交能力比較好!社交能力甚至比我好,出去不管是公園,醫院,早教機構等等都迅速能和別人認識,溝通。但在精細能力方面,聽老師指令上就落後於同齡人。

    在做測試時醫生讓他用積木疊高高,他就只喜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疊。

    記得第一次做智力測試時,老師拿了一個布娃娃問他五官在哪裡,平時我們家裡沒有教過,所以他不大會,但其他測試表現得不錯。最後的結果不會因這個而分數低。因為我們家長也沒教過他這些,之後多教幾次就知道了,數數也是,多教幾次就會了。當時的測試智力結果是優秀。

    就目前追蹤來看,大寶在某些方面的確優於同齡人。

  • 5 # 使用者水大魚大

    孩子的不聰明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今天在這裡我們就來仔細的分析一下導致孩子不聰明的幾種原因:

    一、孩子天生就不聰明。這種孩子平常做事非常認真,屬於那種你怎麼教,他(她)就怎麼做的孩子。這是由於孩子的性格和社會活動所決定的,這一因素的造成絕大多數是由遺傳基因所致。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孩子雖然老實聽話,但是很“不聰明”。這種“不聰明”不是說孩子笨,而是說孩子沒有創新和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及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分析和判斷事物的能力。

    二、孩子不聰明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所致,孩子從出生到進入幼兒園這段時間幾乎都是在父母和家長的保護式的、保姆式的呵護和培育下成長和發育的。當孩子會走路時,做父母和家長的總是小心翼翼的保護著孩子,不讓孩子獨立行走,目的是怕孩子在東倒西歪的行走中磕碰到自己。同時也不讓孩子去“掏壇摸罐、翻東翻西”,老人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流傳了許多關於孩子成長經驗的經典話語,比如說,“周半周半,掏壇摸罐。”這句話就是說一週半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他(她)的小腦袋瓜對周邊的事物都會感到非常好奇,他(她)要摸東也要翻西。家裡如果有寵物的話,他(她)會要拽拽狗的尾巴,捏捏狗的耳朵,甚至用他(她)的小手小腳對小狗狗拳打腳踢,小狗被他欺負了沒辦法,只能跑了。此時的家長如果不放開手腳,讓自己的孩子在一週半到三歲間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放開個性,那麼孩子的聰明才智將會被父母和家長過分的呵護給壓抑住。

    三、做父母的和家長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承包了。比如說,當孩子已能獨立吃飯的時候,家長還是拿著勺子一口一口的去喂,生怕孩子拿不好勺子、吃不飽飯。當孩子需要排洩大小便時,做父母的就要事先做好準備,而不是幫孩子把現在的工作全部做好。有的家長則是在孩子已經到了兩三歲的時候,還是給孩子緊緊的帶上尿不溼,生怕孩子尿潮了褲子,粑粑拉出來了,很臭很難看。表面上看上去,這是父母和家長疼愛自己的孩子的表現,實際上,這是父母和家長用一種溺愛的方式壓抑住了孩子的聰明才智。

    四、當孩子揹著書包去上學以後,做父母和家長則包攬了孩子的全部學習上的事情。比如說,文具盒的整理、書包裡的書本和練習本的擺放都是由父母和家長擺放整齊的,放學以後孩子寫作業了,父母和家長就會把書本擺放整齊,甚至一題一題的在給孩子做參謀。只是為了孩子的作業做得乾淨整齊,能夠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做家長的就想方設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幫孩子做作業,而不是教孩子如何去做作業。

    等等上述這些原因都是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聰明的具體表現,那麼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的建議是:當你的孩子從會東倒西歪的走路以及會大聲的叫“爸爸、媽媽”開始,就要教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激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去搞一些“破壞活動”,或是讓孩子發揮一下他們的聰明才智去探索一下他們未知的世界。同時,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孩子健康、快樂、安全的基礎之上,做父母和家長的只有這樣去做了,你的孩子才會變的更加聰明伶俐、更加聽話、更加懂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感謝閱讀。

  • 6 # 碧水1984

    因為做父母的沒能夠去發現並鼓勵孩子的長處並引導其獨立自強。為什麼會在最後加上獨立自強咧?因為學會慢慢獨立的人,學東西會主動,主動學習的人注意力集中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所以做家長的好好想想,獨立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 7 # 我是杜佩玉

    所有的孩子在出生之後都是一張白紙,幾個別的孩子可能由於基因或者疾病的原因會造成智力方面的障礙,但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講,他們都是一樣的。

    孩子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對於家庭教育來講,家長只有透過以下三種方式才能夠培養聰明的孩子。

    首先應當明確的就是家長的教育孩子的思路必須清晰和端正,不能把孩子當成一個家庭的附屬品,當成自己實現人生目標的另一個途徑,而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應當明確孩子發展是不可左右的,不應當把它成為以及人生理想的一部分,而更應當明確的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取決於社會的發展,取決於孩子自身的本身努力。

    其次,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對於孩子的培養必須有一定的明確目標和實施規劃,一些家長在孩子剛出生之後的嬰幼兒時期,對於孩子的培訓是比較到位,也是比較用心的,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家長工作或者自己心情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帶孩子到了小學三年級以後,由於孩子的基礎知識或者他的可塑性已經慢慢變強,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失去了信心,在這種情形下,我想最大的失誤仍然是源於家長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可實現的規劃。

    第3點需要注意的就是,應當機動性的理解孩子的發展過程,社會在發展還是在發展,它的心理結論也是不同的發展的。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讓孩子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永遠依靠家長的教育和培訓,所以家長應當培養的就是孩子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包含在孩子的自身素質裡面。我們通常認為這種能力主要是自學能力,還有正確認知世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最後聰明的孩子除了基因方面的原因,大多數孩子都是一樣,家長不應當妄自菲薄,也不應當自行慚愧。

  • 8 # 小燦親子教育

    孩子是否聰明,和兩點因素有關係,一是先天遺傳,二是後天學習,比重各佔一半。可以說,後天學習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今天我去買菜,看到蔬菜店老闆正在訓斥做作業的孩子:“學!學!學!有什麼用?考個試錯這麼多題!腦子不好,學什麼都不白搭!”再看看孩子,抬著頭,一臉茫然,似乎還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

    看到我一臉詫異,蔬菜店老闆不好意思地笑著解釋說:“我家孩子腦子笨,一個小測驗錯了不少題。也不怨他,我和他媽文化水平都不高,他能聰明到哪兒去?

    我看了一眼那個孩子,發現他把頭深深地低了下去,對於爸爸的話,他好像非常認同,一副很難堪的樣子。

    我笑笑說:“看你這話說的,我看這孩子挺努力的,每次都很認真地學習。題目做不對,可能是缺少解題技巧,和他笨不笨可沒有關係。”

    蔬菜老闆笑了笑,沒有搭腔,我也就沒有繼續說什麼。

    蔬菜店老師的反應,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

    我認識一位孩子媽媽,她的文化水平不高,也一度擔心孩子的智力會受到她的影響。所以,她總是一遍遍地拜託我:“我們沒有文化,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很多事情都要麻煩老師了。”

    由於經常接觸,我對這位媽媽非常瞭解,她和孩子爸爸一起開了一家夫妻店,生意還做得很不錯,早已在本地定居多年。而且,還很有文化素養。他們可能學歷不高,但是絕不是沒有文化。

    所以,我後來和這位媽媽溝通了一下:“孩子智力水平怎麼樣,先天遺傳和後天學習各佔一半的比例。也就是說,基因決定大腦的結構,而後天學習才能決定神經之間的連線。

    “比如,咱們驗收房子時,房子的結構都已經固定好了,這就相當於是大腦的結構,是先天因素很難改變;而房子的裝修、傢俱的擺放等,就像是神經連線,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改變的。

    這位媽媽恍然大悟:“哦,原來我們就算沒有辦法改變基因,也還有一半的機會可以幫助孩子,讓他能更聰明啊。”

    讓孩子更聰明,是我所認識的所有爸媽的共同願望。

    我有一個朋友,不知道從哪裡聽說補鐵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就在孕期大量補鐵,結果補鐵過量,引發了腸胃不適,還總是感覺噁心,最終不得不放棄。

    後來,她又聽說,聽古典音樂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尤其是聽莫扎特。於是,她強迫自己每天聽,直到孩子出生。

    等孩子大了一些,她又聽說用計算機軟體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和智力,又給孩子買了相應的軟體,每天逼迫孩子進行練習。

    可是,她的這些做法似乎收效甚微,孩子的反應依舊不夠靈敏,甚至比同齡人還要慢一些,可把她鬱悶壞了。

    我曾經和她說過,傳說中的“莫扎特效應”是一項針對成年人的研究,而且效果非常微弱,對胎兒智力的提升,是沒有根據的推測;至於用計算機軟體提升孩子智力的研究,更是針對多動症孩子的,對一般孩子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我甚至在想,朋友孩子之所以不夠靈敏,很有可能是因為她使用了錯誤的教育方法,如果她能從自身找原因,相信效果會更好。

    妹妹在懷孕期間,也曾經打聽過吃什麼對孩子的大腦有益,後來,醫生建議她,可以適量補充一些omega-3脂肪酸和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魚油和深海魚油。她照做了。

    後來,孩子長大了一歲半,開始能理解一些簡單的語言後,妹妹便開始讀故事書給孩子聽。因為有研究表明,面對面的語言交談、刻意的語言訓練,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智力。

    我告訴妹妹,對孩子智力發展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而充滿新鮮刺激的環境。比如,妹妹帶孩子出去玩,就是同時給孩子提供了視覺、聽覺、嗅覺、運動系統等多重刺激,可以說,刺激就是我們大人給孩子的學習機會和經歷。

    現在,孩子4歲多,智力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同齡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是突飛猛進,有時都讓我們大為驚訝。

    大腦用進廢退,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大腦長期不用會生鏽。與其輕信被擴大了範圍的研究成果,不如努力學習正確的育兒方法,在相應的階段提供相應的刺激,用後天學習讓孩子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發展,變得更加聰明。

  • 9 # 蒙媽荊荊

    教育的本質在於“育”,不是“教”

    很多時候,我們以家長和老師的侷限性去教孩子,那孩子最多隻能在我們的高度上了

  • 10 # 圓圓愛美食

    感謝邀請!每一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當你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聰明的時候,說明你沒有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這個聰明與否沒有一個明確界定的標準。有的孩子發育的慢一點,有的孩子發育的早一些,另外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平時接觸的事物,對小孩大腦的開發都有影響的。家長要把握孩子0-6歲大腦發育黃金期,多多開發孩子大腦,培養孩子的想象力,生活中遇到的小難題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思考怎麼解決,鍛鍊小孩的動手能力。平時可以做做親子游戲,鍛鍊反應力的,不要輕易給孩子定義“不聰明”。平時要多鼓勵孩子,多讚美孩子,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慢慢的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好,慢慢朝你期待的那個方向發展,自信Sunny的孩子總不會太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過年收到的壓歲錢你會用來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