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小毛吃炸雞

    首先,諸葛瞻的軍隊,難稱蜀軍之精銳

    根據魏國戰前軍事情報,蜀國總兵力只有九萬,駐守首都及其他軍事基地的部隊有四萬人,其他機動作戰的人數只有五萬人。這五萬機動部隊,主要由姜維統領,駐紮在沓中。在鍾會、鄧艾入侵蜀國後,劉禪又派右車騎將軍廖化馳援沓中,同時令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率部進屯陽安關口,以防止魏軍從東線進攻,其餘部隊集結於漢、樂兩城。

    諸葛瞻率領蜀漢數萬大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當時魏國動員十六萬大軍攻蜀,在兵力上是壓倒性的優勢,蜀國唯一的優勢就是憑藉險要的地形阻擊魏軍。因此可以預料,蜀國最精銳的部隊,全部都調往前線去了。鄧艾穿越七百里無人區,直搗江油,這一戰略,完全出乎蜀軍的意料。因此,劉禪緊急拼湊一支軍隊,由諸葛瞻率領,在涪縣阻擊鄧艾。由於蜀軍精銳都在外線,諸葛瞻的部隊,難稱精銳之師。

    諸葛瞻率領蜀漢數萬大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其次,鄧艾的兵力,不弱於諸葛瞻

    鄧艾入蜀時的兵力,有三萬人,我們算上沿途的減員,應該也還有兩萬多人。諸葛瞻的部隊有多少呢?史書上沒說,考慮到蜀國全國正規軍不超過十萬,多數又在前線作戰,即便徵召新的軍隊,我想諸葛瞻的總兵力絕不超過三萬人。從兵力上說,蜀軍對魏軍只是旗鼓相當,考慮到還是很多新兵,戰鬥力要大打折扣。鄧艾兵團雖然穿越七百里無人區,但是由於不戰而下江油,軍隊得到充分的休息與補給,因此並非疲憊之師。

    諸葛瞻率領蜀漢數萬大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第三,諸葛瞻犯下嚴重的戰術失誤

    諸葛瞻的軍隊開到涪縣,攖城固守。如此排兵佈陣,一看便知大大外行。為什麼呢?涪縣位於平地,無險可守,並非抵禦入侵的好陣地。尚書郎黃崇提醒諸葛瞻,軍隊應該繼續向前挺前,佔據險要地形,控制重要隘口,防止敵人挺進到平地。諸葛瞻根本就不懂兵法,雖然心裡猶豫不決,仍抱著僥倖心理,幻想能在平地野戰中擊敗鄧艾。

    諸葛瞻率領蜀漢數萬大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儘管蜀軍有以逸待勞的優勢,但是有一些因素是諸葛瞻所沒有考慮到的:其一,從將領的能力來看,鄧艾是久經沙場的宿將,屢屢挫敗姜維的進攻,這種戰場上成長起來的能力,不是諸葛瞻從兵書上學得到的;其二,魏軍長途跋涉,兵疲馬困,這是弱點;但是魏軍沒有退路,不可能退回七百里無人區,退只意味著死,只有前進才有生機,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能迸發出平常所沒有的力量。

    諸葛瞻率領蜀漢數萬大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可惜的是,諸葛瞻選擇了最笨的一種方法。雙方大軍決戰於平野。鄧艾的麾下將士剛剛走出七百里魔鬼地獄,誰想再往回走一趟呢?若被趕回無人區,只有死路一條,前進生存,後退死亡,道理就這麼簡單。一群沒退路的人與一群有退路的人相鬥,誰會佔上風呢?此役諸葛瞻大敗,只得放棄涪縣,退守綿竹。

    諸葛瞻率領蜀漢數萬大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第四,鄧艾的決心與意志,決定了綿竹之戰的勝利

    諸葛瞻撤往綿竹後,拒絕鄧艾的勸降。鄧艾兵分兩路,夾擊綿竹。鄧艾的兒子鄧忠攻東面,司馬師纂攻西面。綿竹是成都北面門戶,一旦失守,成都就完蛋了。諸葛瞻抱定與城共存亡之決心,堅守陣地。魏軍在東、西兩翼發動的攻勢都被遏制,蜀軍抵抗之頑強,是大大超乎魏華人的預料。鄧忠與師纂都碰了個大釘子,兩人不約而同地從前線撤退下來。

    諸葛瞻率領蜀漢數萬大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鄧艾大怒,質問兩人。鄧忠囁囁道:“賊未可擊。”敵人太頑強了,實在打不了。鄧艾火冒三丈,斥道:“生死存亡在此一舉,什麼叫未可擊!”說罷又把鄧忠、師纂兩人罵了個狗血噴頭,並警告他們戴罪立功,否則人頭將搬家。一位高明的統帥駕馭軍隊,一靠賞,一靠罰。重賞之下有勇夫,重罰之下,也能讓怯懦的人迸發出勇氣。鄧忠、師纂只能硬著頭皮上了,他們再度對蜀軍陣地發起強大攻勢。事實證明鄧艾的判斷是正確的。魏軍處境難,蜀軍更難!儘管諸葛瞻拼了命抵擋住第一波進攻,卻只是迴光返照,軍隊的信心已是處於崩潰的邊緣。

    諸葛瞻率領蜀漢數萬大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防線一旦被突破,結局就是災難性的。蜀軍一鬨而散,爭先逃命,諸葛瞻已是無力迴天。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他所能做到的,就是為朝廷效死了。諸葛瞻及其兒子諸葛尚、黃崇都在戰鬥中被殺,蜀國滅亡的鐘聲已經敲響。

  • 2 # 可愛的飛飛醬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水幸病逝於五丈原軍營之中。不過在他臨死之前,就基本將蜀漢未來20年左右的戰略情形佈置得當。眾所周知諸葛亮一生用兵如神,尤其是他的用兵心法,更是神出鬼沒!這便是兵家所講的“臨陣退敵之法”,在諸葛亮臨死之前便將他的絕世兵法交給了姜維。

    傻子都知道,諸葛亮是把姜維當作自己的接班人了,這裡的“接班人”並不是指蜀漢丞相的位置,而是指繼續揮軍北伐之傳人。不過考慮到姜維研讀兵書需要時間,於是在此前諸葛亮特別上書劉禪讓其重用“蔣琬,費禕”二人。並讓其統領軍事。不過對於姜維而言,自從接受到諸葛亮的兵書之後,他並沒有一絲的怠慢,並且姜伯約從公元238年自公元262年,一共進行了11次北伐。不過到最後都沒有幫助蜀漢興復漢室。照理說,結局不應該如此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遺憾的結果呢?

    公元263年,司馬昭聯合鍾會鄧艾等人制定滅蜀大計。此時在沓中屯田的姜維,聽到鍾會進兵漢中的訊息之後,第一時間向劉禪上書,並且讓劉禪做好成都的防禦工作,不過此時劉禪因為寵信宦官黃皓,而黃皓此時對劉禪講曹魏此時根本不會進兵成都,而劉禪也就沒把姜維的提醒當一回事兒。

    後來,鍾會大軍已進漢中,而姜維此時已經率領軍士與鍾會對峙於劍閣,原本形成兩軍對峙之勢,不過此時鄧艾率領偏師偷渡陰平而去,直接繞過了姜維的防守士軍,而此時聽聞鄧艾過了陰平,劉禪一下子便急了起來,並且此時他任命諸葛瞻帶人前去阻擊鄧艾。說到諸葛瞻,大家都知道他是誰,不錯諸葛亮之子,劉禪把最後的希望都交到了諸葛瞻之手,同時也希望諸葛瞻能像他父親一樣,能解決此時的難題。

    諸葛瞻接到劉禪命令之後很快便率領士兵前往陰平方向,打算將鄧艾一舉打敗。諸葛瞻帶著張飛之孫張遵,還有黃崇,李球(當時蜀漢的羽林右部督),從此三人的官位來看,確實蜀漢此時已經是投上了血本了,而鄧艾所率領士兵絕對不會超過諸葛瞻所帶士兵的數量,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諸葛瞻一行人來到涪縣之後,諸葛瞻便讓所有人都停了下來,當時黃崇極力建議諸葛瞻此時應該把守險要之地,防止鄧艾進入平原,居高而戰,不過諸葛瞻此時並沒有採納其言,最終導致鄧艾踏入平原,而諸葛瞻最終也被鄧艾打敗。

    為何鄧艾打將諸葛瞻打得如此狼狽?換句話說就是面對鄧艾的偏師,為何諸葛瞻卻不堪一擊?而且鄧艾士兵還是遠征至此?

    其實對於這個原因老將廖化是最有資格說話的。公元261年老將廖化與宗預打算一起去拜會此時的衛將軍,也就是諸葛瞻。不過最終廖化與宗預私下交流得出一致意見:“二位老將都認為他們都是年過70歲的人了,再也沒有什麼放心不下的事,加上此事又使自己勞累,而且還要麻煩小輩!”,二位老將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廖化與宗預是想求見諸葛瞻興復漢室,不過看二位老將的討論,加之百姓對諸葛瞻名聲過於渲染,最終二位老將還是沒有拜會諸葛瞻。換句更簡單明瞭的話就是,廖化認為此時的諸葛瞻,名過其實了。即便讓他興復漢室也不見得會成功。“名過其實”這四個字也是諸葛瞻生平鬥不過鄧艾的根本原因。

  • 3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八回 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可知諸葛瞻在與鄧艾相抗衡時確實戰敗。但是這樣的結局又讓人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議。因為畢竟諸葛瞻所率領的軍隊精力充沛,並不像鄧艾的軍隊那樣經歷了艱苦跋涉,精疲力盡。況且諸葛瞻的軍隊經歷了長時間的休整,應當處於全盛時期。但又為何會敗給鄧艾所率的殘兵之師呢?個人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第一,諸葛瞻父子的領兵經驗不足導致戰敗。

    根據《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評本》第一百一十八回可知,諸葛瞻與諸葛尚父子是在鄧艾率兵偷渡陰平攻打蜀地內部時才被後主劉禪拉出來應戰的。但此時諸葛瞻並沒有經過足夠的歷練,行軍打仗的能力並不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足以比肩其父。相反,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有帶上諸葛瞻,使諸葛瞻並未學到父親的用兵之策。而諸葛亮的早逝更導致諸葛瞻無法繼承諸葛亮的衣缽。面臨鄧艾這樣軍事能力高超的強敵,諸葛瞻的失敗也不足為奇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親傳弟子並非其子諸葛瞻,而是姜維。但是姜維作為諸葛亮的衣缽的繼承者,在與鄧艾的洮水之戰、段谷之戰等多場戰爭中皆以敗北告終。可見鄧艾的軍事實力是遠在姜維之上的。而諸葛瞻與姜維相比就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又怎麼會敵得過比姜維實力還強的鄧艾呢?由此可見,鄧艾與諸葛瞻父子之戰,諸葛瞻必敗無疑。

    第二,諸葛瞻盲目自信不聽勸告導致戰敗。

    據《三國志》記載:

    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近,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

    由此可看出當時諸葛瞻並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盲目進攻,正中了鄧艾的計謀,導致其戰敗。黃崇乃蜀漢大將黃權之子,其自身在蜀國也是有名有姓的尚書郎。但是他對這場戰爭的局勢的正確分析與判斷卻沒能得到諸葛瞻的認可,其中的一大因素不正是因為諸葛瞻的盲目自信嗎?若諸葛瞻肯聽從黃崇的建議,那麼蜀漢的歷史就會因此而‘改寫也未可知。

    除此之外,蜀漢自身的腐敗也間接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在《三國演義》中,身為江油城守將的馬邈在聽聞東川己失後,雖有所準備,但也僅僅是提防大路。又仗著有姜維把控劍閣關,對軍情不以為意。當鄧艾攻至城下時,馬邈又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顯然是做了十分充分的準備。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蜀國在此時軍隊中已是人才盡失,軍心渙散。再加上後主劉禪的無所作為甚至聽信寵臣,導致此時的蜀國早已經是空有其表。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瞻所帶領的軍隊勢力不低鄧艾之軍也是理所當然。

    第三,鄧艾的背水一戰拉導致了諸葛瞻的戰敗。

    《三國演義》中鄧艾之所以選擇偷渡陰平、跨過摩天嶺這樣困難的道路,也是實在是被逼無奈。同在曹營的大將鍾會與鄧艾不和由來已久。鍾會更說鄧艾"今日觀之,乃庸才爾。"因此鄧艾此次與諸葛瞻的戰爭實在是關乎重大,是背水一戰。《三國志·魏書·王貫丘諸葛鄧鍾傳》所言,當鄧艾領兵渡陰平,過摩天嶺時,因為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足可見鄧艾對此次戰勝的期望之大

    但又有人說,畢竟鄧艾所率領的僅有三萬之兵,更何況等鄧艾渡過摩天嶺之後,差不多隻剩三千人。而諸葛瞻父子帶領的卻是七萬軍隊。如此懸殊的差距,怎麼看鄧艾的勝算都不大。這實際上更體現了鄧艾的背水一戰。以三千之兵勝七萬之軍,況且當時諸葛瞻所帶領的軍隊是"成都兵",成都位於蜀國都城,平原廣闊,沃野千里,在這裡長時間駐紮的軍隊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血性與戰鬥力,又怎麼能與鄧艾所率領的經歷過一路的艱苦磨鍊的三千精兵相抗衡呢?如此懸殊的差距,使得這場的勝利果實最終奔向鄧艾。

    諸葛瞻之弱與鄧艾之強皆是此次諸葛瞻父子以逸待勞卻不敵鄧艾殘兵之師的原因,但鄧艾之強也並不都是強在軍事實力,更多的是強在自身對這場戰爭的拼命。歸根結底,所有戰爭戰敗的原因並不在於對方有多強大,而在於對方有多拼命。越努力,就越幸運。

  • 4 # Zh上善若水W

    蜀漢丞相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一生運籌帷幄,決戰千里之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謀略家。諸葛亮在被請出隆中前,娶荊襄名士黃承彥醜女為妻,後來生有一子,取名諸葛瞻。

    在《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八回 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可知諸葛瞻在與鄧艾相抗衡時確實戰敗。但是這樣的結局又讓人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議。因為畢竟諸葛瞻所率領的軍隊精力充沛,並不像鄧艾的軍隊那樣經歷了艱苦跋涉,精疲力盡。況且諸葛瞻的軍隊經歷了長時間的休整,應當處於全盛時期。但又為何會敗給鄧艾所率的殘兵之師呢?個人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第一,諸葛瞻父子的領兵經驗不足導致戰敗。

    根據《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評本》第一百一十八回可知,諸葛瞻與諸葛尚父子是在鄧艾率兵偷渡陰平攻打蜀地內部時才被後主劉禪拉出來應戰的。但此時諸葛瞻並沒有經過足夠的歷練,行軍打仗的能力並不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足以比肩其父。相反,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有帶上諸葛瞻,使諸葛瞻並未學到父親的用兵之策。而諸葛亮的早逝更導致諸葛瞻無法繼承諸葛亮的衣缽。面臨鄧艾這樣軍事能力高超的強敵,諸葛瞻的失敗也不足為奇。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親傳弟子並非其子諸葛瞻,而是姜維。但是姜維作為諸葛亮的衣缽的繼承者,在與鄧艾的洮水之戰、段谷之戰等多場戰爭中皆以敗北告終。可見鄧艾的軍事實力是遠在姜維之上的。而諸葛瞻與姜維相比就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又怎麼會敵得過比姜維實力還強的鄧艾呢?由此可見,鄧艾與諸葛瞻父子之戰,諸葛瞻必敗無疑。

    第二,諸葛瞻盲目自信不聽勸告導致戰敗。

    據《三國志》記載:

    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近,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

    由此可看出當時諸葛瞻並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盲目進攻,正中了鄧艾的計謀,導致其戰敗。黃崇乃蜀漢大將黃權之子,其自身在蜀國也是有名有姓的尚書郎。但是他對這場戰爭的局勢的正確分析與判斷卻沒能得到諸葛瞻的認可,其中的一大因素不正是因為諸葛瞻的盲目自信嗎?若諸葛瞻肯聽從黃崇的建議,那麼蜀漢的歷史就會因此而‘改寫也未可知。

    除此之外,蜀漢自身的腐敗也間接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在《三國演義》中,身為江油城守將的馬邈在聽聞東川己失後,雖有所準備,但也僅僅是提防大路。又仗著有姜維把控劍閣關,對軍情不以為意。當鄧艾攻至城下時,馬邈又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顯然是做了十分充分的準備。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蜀國在此時軍隊中已是人才盡失,軍心渙散。再加上後主劉禪的無所作為甚至聽信寵臣,導致此時的蜀國早已經是空有其表。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瞻所帶領的軍隊勢力不低鄧艾之軍也是理所當然。

    第三,鄧艾的背水一戰拉導致了諸葛瞻的戰敗。

    《三國演義》中鄧艾之所以選擇偷渡陰平、跨過摩天嶺這樣困難的道路,也是實在是被逼無奈。同在曹營的大將鍾會與鄧艾不和由來已久。鍾會更說鄧艾"今日觀之,乃庸才爾。"因此鄧艾此次與諸葛瞻的戰爭實在是關乎重大,是背水一戰。《三國志·魏書·王貫丘諸葛鄧鍾傳》所言,當鄧艾領兵渡陰平,過摩天嶺時,因為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足可見鄧艾對此次戰勝的期望之大。

    但又有人說,畢竟鄧艾所率領的僅有三萬之兵,更何況等鄧艾渡過摩天嶺之後,差不多隻剩三千人。而諸葛瞻父子帶領的卻是七萬軍隊。如此懸殊的差距,怎麼看鄧艾的勝算都不大。這實際上更體現了鄧艾的背水一戰。以三千之兵勝七萬之軍,況且當時諸葛瞻所帶領的軍隊是"成都兵",成都位於蜀國都城,平原廣闊,沃野千里,在這裡長時間駐紮的軍隊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血性與戰鬥力,又怎麼能與鄧艾所率領的經歷過一路的艱苦磨鍊的三千精兵相抗衡呢?如此懸殊的差距,使得這場的勝利果實最終奔向鄧艾。

    諸葛瞻之弱與鄧艾之強皆是此次諸葛瞻父子以逸待勞卻不敵鄧艾殘兵之師的原因,但鄧艾之強也並不都是強在軍事實力,更多的是強在自身對這場戰爭的拼命。歸根結底,所有戰爭戰敗的原因並不在於對方有多強大,而在於對方有多拼命。越努力,就越幸運。

    其實諸葛瞻在當時的局勢上,是佔有優勢的。諸葛瞻主要帶領的是成都周圍的守備力量,人數遠多於鄧艾,但精銳程度不夠。且巴東蜀軍正在趕往救援成都,可以說鄧艾久戰必敗。另外諸葛瞻的實戰經驗確實是有所不足,如果問他為什麼失敗的原因,那可能只有一個,就是太年輕了。諸葛瞻在戰役兩個階段各犯了一個錯誤。第一階段涪城之戰,他高估了自己軍隊的人數,急於決戰而導致前鋒被滅。第二階段綿竹關。他受不了鄧艾“若降者必表為琅琊王”的激將,又棄險不守出城決戰,經過苦戰全軍覆沒。連激將法都沒能控制住自己,確實是太年輕,軍事上的能力積累還是看實戰啊。

    最後,諸葛瞻雖然戰死了,但是蜀軍主力尚存。可是這對於蜀國來說,“諸葛家族”的不敗神話被打破,從此蜀國的軍民意志進入低迷狀態。無能的劉禪最終也是選擇了投降,可以說諸葛瞻是蜀國亡國的罪人。

  • 5 # 呂小汪

    綿竹之戰中,雙方的兵馬人數存在著多種說法,但不可能出現七萬抵兩千,還打不贏這種說法。那麼雙方的兵馬到底有多少呢?我們根據史料來分析看看。

    首先魏國到達綿竹的軍隊有兩隻,一直是鄧艾所部,還有一隻是田章率領,鄧艾部隊出發時率兵三萬,不過路上減員比較嚴重,(一損失一半計),到達綿竹仍有15000人,田章所部大約有5000人,會合之後鄧艾總共有兩萬人

    然後我們再看,蜀國這方的軍隊,蜀小國爾,滅亡時舉國上下不過96萬戶,就算加上南蠻,能擁兵十萬,已是了不得了,綿竹之戰並非主戰場,諸葛瞻在兵力上能與鄧艾持平,都算是高估了,題主提出的七萬實在不敢苟同。

    雙方的兵力不會有很大差距,諸葛瞻的優勢在哪裡?

    其一是以逸待勞,主場作戰,鄧艾遠道而來疲弱之師,如果當時當機立斷,直接迎擊鄧艾,未必不能擊潰鄧艾的殘軍,事實上,雙方的第一場接觸戰,也確實以鄧艾的兒子鄧尚,大敗而告終

    其二是鄧艾沒有馬匹,北方最厲害的兵種本就是騎兵,而鄧艾捨棄了騎兵,以步兵強行翻越陰山小道,戰鬥力大打折扣。但蜀漢不同,蜀漢的山地歷來以步兵見長,即便諸葛瞻手上僅有五千步兵,要想固守,鄧艾即使有兩萬士兵也拿不下綿竹

    鄧艾的優勢又在哪裡?

    其一鄧艾的軍隊為正規軍,雖然是殘軍,戰鬥力依然不容小覷,蜀漢這邊為了對抗鄧艾,將牢獄裡的囚徒都放出來了,以此才能相距綿竹,也就是說諸葛瞻的軍隊大部分都是囚徒,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安分的因素。

    其二鄧艾此人有勇有謀,蜀漢帝國已經日薄西山,前期能征善戰的大將已經不在了,而後期年輕的將領也無法承擔起蜀漢復興的大業,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後代,卻無力扛起蜀漢的大旗。領兵經驗與謀略差鄧艾太多。

    諸葛瞻失誤點據《三國志》記載: 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近,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

    一句“崇屢勸瞻速行據險……瞻犾與未納”就看出了很多問題,諸葛瞻沒有選擇據險而守,而是要在平地上與鄧艾一絕死戰,相當於以己之短擊彼之長,一幫囚徒逃生尚來不及,哪裡有為蜀國而戰的信仰,而鄧艾偷渡陰平、跨過摩天嶺,相當於已經自絕退路,背水一戰,退無可退,不能殺退諸葛瞻必死於此地,將士敢不拼命?

    歸根結底,這場戰爭諸葛瞻並非輸在人數,也不是輸在軍事實力,而是本身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一群只為活命的囚徒硬剛一群拼命的死士,結果可想而知。

  • 6 # 空杯28

    疏於訓練,未經戰陣磨礪,戰鬥意志薄弱,加上蜀地世族本身就排斥蜀漢政權,更排斥戰爭,每次戰爭經費都是世族出資,卻不給世族晉升許可權列為三等人,未等開戰就想撤退回家,怎比得了鄧艾拼死一戰的2000人

  • 7 # 光怪陸離的歷史

    第一,諸葛瞻父子的領兵經驗不足導致戰敗。

    根據《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評本》第一百一十八回可知,諸葛瞻與諸葛尚父子是在鄧艾率兵偷渡陰平攻打蜀地內部時才被後主劉禪拉出來應戰的。但此時諸葛瞻並沒有經過足夠的歷練,行軍打仗的能力並不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足以比肩其父。相反,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有帶上諸葛瞻,使諸葛瞻並未學到父親的用兵之策。而諸葛亮的早逝更導致諸葛瞻無法繼承諸葛亮的衣缽。面臨鄧艾這樣軍事能力高超的強敵,諸葛瞻的失敗也不足為奇。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親傳弟子並非其子諸葛瞻,而是姜維。但是姜維作為諸葛亮的衣缽的繼承者,在與鄧艾的洮水之戰、段谷之戰等多場戰爭中皆以敗北告終。可見鄧艾的軍事實力是遠在姜維之上的。而諸葛瞻與姜維相比就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又怎麼會敵得過比姜維實力還強的鄧艾呢?由此可見,鄧艾與諸葛瞻父子之戰,諸葛瞻必敗無疑。

    第二,諸葛瞻盲目自信不聽勸告導致戰敗。

    據《三國志》記載:

    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近,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

    由此可看出當時諸葛瞻並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盲目進攻,正中了鄧艾的計謀,導致其戰敗。黃崇乃蜀漢大將黃權之子,其自身在蜀國也是有名有姓的尚書郎。但是他對這場戰爭的局勢的正確分析與判斷卻沒能得到諸葛瞻的認可,其中的一大因素不正是因為諸葛瞻的盲目自信嗎?若諸葛瞻肯聽從黃崇的建議,那麼蜀漢的歷史就會因此而‘改寫也未可知。

    除此之外,蜀漢自身的腐敗也間接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在《三國演義》中,身為江油城守將的馬邈在聽聞東川己失後,雖有所準備,但也僅僅是提防大路。又仗著有姜維把控劍閣關,對軍情不以為意。當鄧艾攻至城下時,馬邈又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顯然是做了十分充分的準備。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蜀國在此時軍隊中已是人才盡失,軍心渙散。再加上後主劉禪的無所作為甚至聽信寵臣,導致此時的蜀國早已經是空有其表。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瞻所帶領的軍隊勢力不低鄧艾之軍也是理所當然。

    第三,鄧艾的背水一戰拉導致了諸葛瞻的戰敗。

    《三國演義》中鄧艾之所以選擇偷渡陰平、跨過摩天嶺這樣困難的道路,也是實在是被逼無奈。同在曹營的大將鍾會與鄧艾不和由來已久。鍾會更說鄧艾"今日觀之,乃庸才爾。"因此鄧艾此次與諸葛瞻的戰爭實在是關乎重大,是背水一戰。《三國志·魏書·王貫丘諸葛鄧鍾傳》所言,當鄧艾領兵渡陰平,過摩天嶺時,因為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足可見鄧艾對此次戰勝的期望之大。

    但又有人說,畢竟鄧艾所率領的僅有三萬之兵,更何況等鄧艾渡過摩天嶺之後,差不多隻剩三千人。而諸葛瞻父子帶領的卻是七萬軍隊。如此懸殊的差距,怎麼看鄧艾的勝算都不大。這實際上更體現了鄧艾的背水一戰。以三千之兵勝七萬之軍,況且當時諸葛瞻所帶領的軍隊是"成都兵",成都位於蜀國都城,平原廣闊,沃野千里,在這裡長時間駐紮的軍隊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血性與戰鬥力,又怎麼能與鄧艾所率領的經歷過一路的艱苦磨鍊的三千精兵相抗衡呢?如此懸殊的差距,使得這場的勝利果實最終奔向鄧艾。

    諸葛瞻之弱與鄧艾之強皆是此次諸葛瞻父子以逸待勞卻不敵鄧艾殘兵之師的原因,但鄧艾之強也並不都是強在軍事實力,更多的是強在自身對這場戰爭的拼命。歸根結底,所有戰爭戰敗的原因並不在於對方有多強大,而在於對方有多拼命。越努力,就越幸運。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瞻的?

  • 8 # 盈虛子1

    《孫子兵法》有言:“上下同欲者勝”,而蜀漢雖有數萬大軍(不一定是七萬,蜀漢一共大約十萬軍隊,保衛成都的大約有四萬)但只是一群烏合之眾,若未敗尤可,一敗則如山倒;而諸葛瞻的將才也不見得很高,怎麼敵的過用兵多年的鄧艾?況且鄧艾走小路突襲蜀國,守將多降,後主偏信黃皓,隱瞞戰報,諸葛瞻倉促間奉命,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如何作戰?而蜀國內部矛盾太大,多“黨”互懟,軍民恐怕也不認可蜀漢政權吧。

  • 9 # 不沉的經遠

    題主這個問題是看了《三國演義》來問的吧,不過即使是《三國演義》裡,鄧艾也不止兩千殘兵啊。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演義和正史兩個方面來回答。

    演義

    題主這個問題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因為劍閣難下,所以鄧艾提出由鍾會攻打劍閣,而自己走陰平小路偷襲成都。為此,鄧艾命鄧忠引五千精兵,在前面開路,自己帶三萬人,隨後出發。

    鄧艾在過陰平小路時,一路每走百餘里,就留三千軍馬下寨作為接應。這樣一路走來,到江油城時,鄧艾身邊還有兩千餘人。因為城中守將馬邈未做準備,被鄧艾一舉而下。

    但是鄧艾並不是只用兩千人繼續攻擊,書中原文有一句:

    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也就是說,一路上留的那些部隊,在攻克江油以後,全部到江油集中,然後鄧艾才繼續進兵。此外,鄧艾還收編了江油和涪城兩地的蜀軍,因此此時鄧艾手中的兵力,應該多於出發時的三萬五千人。

    從後來鄧艾被諸葛瞻殺傷萬餘人馬後,還能把綿竹圍死看,鄧艾的兵力應該不比諸葛瞻的七萬人少多少。雙方兵力相當,但是鄧艾所統帥的大部是魏軍隴西久經沙場的部隊,而蜀軍是成都駐軍,缺乏戰鬥歷練。諸葛瞻雖然忠勇,但是也沒有帶兵經驗,敗給鄧艾這樣的老將也是正常。

    正史

    正史沒有記載鄧艾帶了多少部隊偷渡陰平,但是鄧艾率三萬餘人赴甘松、沓中牽制姜維,他的直屬部隊就有三萬多,鍾會還派遣將軍田章等率軍從劍閣繞路趕往江油,和鄧艾匯合。從這裡看,鄧艾的部隊起碼在四五萬人所有。

    而蜀軍投降時姜維所部蜀軍主力不過四五萬人,而且漢中樂城、漢城各有五千守軍,成都的蜀軍兵力不會太多。

    諸葛瞻以弱勢兵力對鄧艾的優勢兵力,在軍事能力上又不如鄧艾,敗了也是正常的。

  • 10 # 歷史微點

    諸葛亮生前,盡心盡力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披肝瀝膽,運籌帷幄,使漢室江山,還能繼續傳承下來。劉備死後,諸葛亮繼續扶持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殫精竭慮,五次北伐,雖說取得的成果不盡如人意,但諸葛亮恪守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為蜀漢用盡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諸葛亮病逝後,接班人姜維也曾奮力支撐著蜀漢,但受蜀國內部條件與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也迴天無力,只能節節敗退。

    鍾會、鄧艾大舉進攻蜀國,姜維率軍迎戰,被鍾會牽制在劍閣。鄧艾趁機率領一支隊伍,穿山繞路,避開蜀軍防守,突襲陰平,進入蜀國腹地以策應鐘會出擊。

    後主劉禪得到訊息,急忙要派兵遣將前往阻擊,可是朝廷中已無良將,無奈之下,只好派出女婿諸葛瞻帶領七萬雄兵,前去迎戰。

    此時,蜀軍主力由姜維統領與鍾會在劍閣對峙。所以諸葛瞻所率之師雖號稱七萬雄兵,但都是東拼西湊,臨時組建的隊伍,士兵素質參差不齊,戰鬥力低下。相對而言,鄧艾的人馬卻是特戰隊性質,雖然經過長途跋涉,但作戰能力絕非一般,更不是殘軍。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還不滿十歲,所以基本上也沒受到父親多少教誨,雖然長大後也很有才華,但智謀見識,與其父親相差甚遠。之前又缺少統兵打仗的歷練,沒有實戰經驗。而且性格固執,過於自負,不聽從手下人的行軍建議,盲目輕敵,草率指揮軍隊出擊,結果中計失敗,自己也被敵所殺。

    而他的對手鄧艾,身經百戰,有勇有謀,所率領計程車兵都是軍中的精英,而且他們此時已深入蜀漢的腹地,沒有退路了,只能為背水一戰,捨命相拼,這樣使兩軍計程車氣截然不同,所以他們取得勝利也在情理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段子手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