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關於透過網路進行資訊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②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訊》一文③中提出了“巨型網路”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透過一個全球範圍內 相互連線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資料和資訊。這個網路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因特網。利 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階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一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一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併為這一網路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最早提出關於透過網路進行資訊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②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訊》一文③中提出了“巨型網路”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透過一個全球範圍內 相互連線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資料和資訊。這個網路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因特網。利 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階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一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一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併為這一網路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包交換理論 因特網的發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及相關技術的研究為起點的。美國麻 省理工學院的L. 克萊因羅克於1961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包交換理論的論文,並於1964年出版了關於這個理論 的第一本書。包交換主要指在通訊網路中將較長的資訊分割成若干資訊包傳送。每一個包就像一個信封,其中 有要傳送的資訊和需要送達目的地的地址,此外還有一個代表這個包在整個資訊流中的位置的號碼。任何包如 果丟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發送。當所有的包都抵達目的地時,接收機就將這些數字資料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 資訊。這個稱為“包交換”的網路可以使多臺計算機使用相同的通訊線路,也可以使一個數據流越過擁擠的線 路,透過其他路徑快速傳遞。這個利用資訊包而不是線路進行通訊的理論的提出,是向網路技術方向邁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個重要發展是使計算機能夠互相傳遞資訊。
無獨有偶,幾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包交換理論研究(1961—1967)同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 64—1967)也進行了同類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情況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