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風名人堂

    我用我寫的一首詞來說吧

    炎黃子孫清明祭,萬眾憑瞻。千載情涵,敬得傳承萬代延。

    人生百善方為孝,緣遠留談。文化傳參,餘韻神州暖意添。

  • 2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掃墓的意義就是四個字:慎終追遠。

    來看看我們那邊的風俗吧,細節中都蘊含了豐富的含義。

    剛從家裡掃墓回來,我們那還比較傳統吧。

    1、掃墓是血祭,我們那是用公雞,這個可能是重男人重裔的表達。掃墓那天一大早,擺好香和燭,地上排好打了銅錢鑿的草紙,殺頭牲(雞鴨鵝統稱)時把血濺在上面;留一些血錢(濺了雞血的草紙)掛在祠堂裡的神案上。第一道工序完成。

    2、雖然是血祭,與初葬時規矩不一樣,必須把公雞煮熟。然後,有飯有酒有雞有蔥還有黃元米果(贛南特產),加上香燭鞭炮血錢,現在多了印製的冥幣。重新回到祠堂,開始上墳之旅。

    3、點燭焚香,燒紙錢(沒濺血的打了鑿的草紙),灑酒,提起祭品三鞠躬,放鞭熗。一般都在鄉間呆了很久時間,祖祠比較多。一般由親而疏,都要祭拜,現在還會建開宗之祖廟,比如我們那是袁(紹)公廟要祭,社公亦是。

    4、一年過去,榛芒叢棘,找到祖先的墳墓不容易,找到了先淸墓上樹草,清理墳壙,有時要砍去遮住風水的竹木,其它程式與在祠堂時一樣。但要在墳壙裡栽上蔥。蔥是容易發的,寓意明白。

    5、有一堅小規矩,比如燭是偶數香為奇數,頭牲的頭必須朝前,有些年份屬相會沖淡不宜掃墓,如此等等。

    歸結起來,掃墓,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習俗,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華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 3 # 道爺慈悲

    中國有兩句古話,一句是數典忘祖,一句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都體現了華人對於祖先的敬畏和追思,體現了後代孝道。甚至在古代,國家發生了什麼大的事情,都要拜祭祖宗。

    清明節一方面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掃墓踏青已經稱為民俗。現在很多外國的節日輸入中國,導致華人的傳統文化丟失嚴重,缺失了國民特色,民族文化,這些其實都是華人之所以被稱為華人的根基所在。我們應該做的是維持和發揚,而不是去拋棄忘卻。

    另外一方面,清明節掃墓祭祖,也是一種精神寄託,對逝去的人一種思念。同時對於活著的人,也是一種慰藉,讓活人不懼怕死亡,不用擔心未知的世界,因為你還有後人會想到你,而不是孤魂野鬼。

    所以對於清明節,我認為我們應該大力弘揚,讓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在其中領悟到對親人的孝道,對中國根基的尊重。

  • 4 # 靳樹懷

    憐友

    落葉守院,

    灰塵看廈,

    一把鏽鎖大門掛。

    問主人去幹啥?

    男,陰間把工打,

    女,無奈又另嫁。

    兒拋妻子陰間找爸爸。

  • 5 # 冰山思想籍

    清明節是中國兩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掃墓是大多數人緬懷前人的方式。但清明流傳下來的習俗不僅只有掃墓喔。

    無論是追憶給烈士先驅,還是悼念逝去的親人。掃墓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過去,人們往往會捎上香火紙錢,富貴人家還會買紙人、壽衣在墓前燒給逝去的至親。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注重環保,燒紙已被明令禁止,鮮花、貢果替代了香火紙錢,但同樣也表達了對逝者的緬懷。

    除了掃墓,踏青是更多年輕人的選擇。由於清明所在的季節屬於春天,正是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景象。約上三五好友爬山,去給先烈們獻上幾束鮮花表達敬意。

    雖現處和平時代,但時刻銘記先驅們身先士卒的精神。這是清明流傳至今為世人憶苦思甜的意義。

    掃墓、踏青是普遍的清明活動,但伴隨節日流傳下來的還有各地的美食。

    家鄉貴州每逢清明便會有農家人制作清明粑,集市上一籠一籠地呈上青色光亮的皮面。餡多是火腿、臘肉丁、玫瑰等雖地區不同的組合,但一定要配清明菜才算得上地道的清明粑。

    清明節不僅是現代人對傳統節日的紀念,更是對前輩們的追思。各地流傳下來的傳統美食成就了舌尖上的清明。

  • 6 # 許飛揚說茶葉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些天一直在下雨,原來是清明節就要到了。在這個節日裡,對於我們華人來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因為這是緬懷先人的節日,各地都有相應的習俗,這些習俗在這個古老而傳統的節日裡,對於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清明節在我們華人或者華人眼裡,都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也是一種孝道的體現,為子孫後代不忘記祖先,做一個孝順的人,所以,在清明節裡要到祖先的墳前進行掃墓、祭拜,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這個節日,在古代也是很重視,是一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古人有云:“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在南方叫拜山,而在北方稱為掃墓或上墳,在北方不只是清明節祭祖,在十月也有祭祖的日子。在清明節這個節日裡,不光有祭祖的活動,還有很多的民間娛樂活動,比如在廣西的三月三放歌節;其它地方的踏青放柳、放風箏或盪鞦韆等。這些活動也是由來已久,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清明的前後,正是春陽照臨,天氣暖和,也是春雨飛灑的時節,樹木也是在這個時節裡,生長髮芽,萬物復甦,這時候種植樹苗的話,成活率比較高。因此,從古至今,我們國家一直就有在清明植樹的習慣。也曾經有人把這個節日稱為“植樹節”。植樹對於開展中國的綠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7 # 玩在喀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冬至後104天即清明,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祭祀節日,融合了多個傳統習俗、節日。因各地文化差異,所以清明節習俗各地不盡相同。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主要還是以掃墓祭祖、郊遊踏青為主。掃墓祭祖是為了慎終追遠,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和敬意。我們常說“人不能忘本”、“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都是告誡我們做人不忘根本,每年清明節掃墓祭祖更是能體現出這一點的。至於其他習俗,大致有:

    踏青、放風箏、植樹、插柳、掃墓、戴柳、清明節令特色小吃等等。

    我覺得清明節非常有意義,一方面慎終追遠,緬懷先賢、故人,祭祀祖先。讓我們可以對生命敬畏,更加透徹的認識自我,不忘根本。另一方面全家出遊踏青,迴歸自然、擁抱自然,從而提高大家對大自然的探索和認知。

  • 8 # 精華國學

    清明節的傳統是從周代開始的,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最早是作為節氣,為農業服務的。我們如今的清明節主要包括踏青遊玩和掃墓祭祖,有的地方還有禁火冷食、插柳、放風箏、盪鞦韆以及植樹等內容。掃墓祭祖的傳統來自寒食節,踏青遊玩的傳統來自上巳節,隨著時代的發展,最終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到現在成了我們國家的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出於政府層面考量,一來繼承發展弘揚優良傳統文化,使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有根可尋,不是無源之水。二來追憶祭奠祖先,使國家和民族知所由來,不忘本。而不會像有的國家和民族歷史中斷、人文中斷,國家無傳統,人民沒有歸屬感,這樣的國家和民族註定二流,是要受欺辱的。

    清明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出於個人層面的考量,一來掃墓祭奠,追憶先人,想到家族、親情、血緣,以及展望未來自己會是怎樣的一生,使人更成熟深刻。二來踏青遊玩,趁著春光明媚,疏散心頭的陰霾和因為掃墓帶來的沉重之情,使人心懷美好,看到希望,積極生活。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節作為掃墓祭奠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也有教化人民,重振道德的意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強制讓學生買校服的做法是否合理?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