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336
-
2 # 蜂聞言事
道德經是被考古界確定為人類歷史上的第1部哲學書的。它是如何成為東方智慧?應該說它本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1個智慧結晶,因為出現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國土上,被後世人類尊稱為東方智慧。
任何經典都不是由它自我命名產生的,是人民投票,時間淘汰出來的結果。《道德經》在它出現之後的2500多年人類發展史中,經受住了來自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同民族,世界範圍內所有人對他的研究,質疑,和應用,在各種不同的場景中,都體現了他縱觀宇宙,指導人類的智慧。
《道德經》的智慧已經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2500多年,他也還將繼續一如既往的影響人類之後的發展。研究它也是在研究我們自己的未來。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寫了這5000多個字的文章。在他之後研究他的著作的人,想要超越他的智慧和理論體系的不計其數。這樣一位可以站在人類智慧巔峰的人物,對人類世界而言多多益善。
當語言的障礙被打破以後,掌握“智慧”的人物成為全世界人類共同的研究的物件,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這也是理所當然,必然的事。所以現在國際上各個國家翻譯道德經,研究老子,成為了一種國際文化現象。
-
3 # 三濁先生
中學為變,西學為辯。這是我在《中西文化比較》的學習與思考中得出的結論。我發現,幾千年來,整個西方僅有兩位現代人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有部分巧合之處,但仍然沒有完全接近或理解老子的思想。
這兩個人都是西方現代哲學和思想的代表。其中一位是美國的愛德華.墨菲,他的墨菲定律,老子早已用六個字描述了,叫"道可道 非常道",另外一位是法國的雅克.德里達,他的解構主義,老子也同樣早就用六個字描述了,叫"名可名 非常名"。
首先,我認為,變化思維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關鍵詞,這種思維是已經深入華人骨髓的思維,所以,無論中華文化古老的陰陽家、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等各派思想,還是近代玄學、理學、心學等思想,乃至中國古往今來所有志怪小說,都在崇尚一個字,這個字就叫"變"。如果您還不服,那麼,再舉幾個例項吧,先以毛澤東思想為例吧,其《論持久戰》謀的是時變,其著名的"十六字訣"謀的是勢變。再以鄧小平理論為例吧,"改革開放"理論謀的是時變和局變,"不管是黑貓白貓,逮得到耗子就是好貓",很多專家學者把這句理解成"黑貓白貓理論",實則大錯特錯,嚴格意義上講,鄧小平的這句話應該是"不管理論",謀的是開放性的時變、局變與勢變,與老子的"大道無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非常接地氣!綜述之,足見,"變"的思維模式影響華人之深刻,影響華人之深遠。
其次,西方思想,幾千年來,其核心智慧也是一個字,這個字叫"辯",所以,思辯一直都是西方哲學崇尚的核心智慧。在思辨思維模式的主導之下,所以西方多"主義"。西方的各種"主義"中,有唯心的,也有唯物的,有開放性的,也有封閉性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五花八門,不勝列舉。就連我們最熟悉的具有開放性和進步性的馬克思主義,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所以才有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完善。而在思辯思維模式主導的西方世界,愛德華.墨菲和雅克.德里達的出現,確實顯得比較另類。
那麼,理解了"變"與"辯"的區別,我們再看看這兩位西方現代人的思想與老子思想的有趣關聯。先看看墨菲定律,其核心思想,其實講的是事物發展的變化,講的正是老子思想"非常道"的變化發展規律,與老子思想"非常道"的部分描述如出一轍。另外,德里達的解構主義,講的不是規律,而是事物之性狀的描述,其代表作《聲音與現象》關於解構主義的解釋,不正是"名可名,非常名"嗎?但跟老子相比,仍相距甚遠。如果說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只是理解了靜態事物的中心與去中心化認知,而老子思想則把萬事萬物的中心非中心,大小、曲直、上下、善惡、動靜等性狀做了更為立體的解釋。
墨菲理解了部分的"道(關係,規律)之變",德里達理解了部分的"名(描述、表達)之變",這就西方世界對老子思想和思維模式入門級理解的代表。而要完全參透,必須先放下"辯"的思維,很顯然,墨菲也好,德里達也罷,他們都只是摸到了老子思想和思維模式的皮毛而已。
最後,中學為變,西學為辯,中學無哲,西學無道,這是我對中西文化比較的結論。我們不要強行給中華文化賦予哲學的名義,也不要強行在西方文化中尋找道的影子。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在。我認為,道學思想和思維模式至今仍沒有被西方完全理解,因此,西方世界掀起學老子的熱潮,其實是時代的必然。
華人學哲易,西方人學道難。怎麼說呢?祝西方好學之士好運吧,哈哈哈。
-
4 # 魯中居士
人類發展到了今天,智者們終於看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負面越來越嚴重,在為全人類尋找出路的過程中,發現了《道德經》。
-
5 # 戒定慧2
老子當初功成身退西出函谷關,本無意立言於世,無奈時任關令尹喜殷勤問道,以是因緣,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而去,不知所終。不想這五千言竟成後世數千年華夏文化圭臬,令古今中外無數人膜拜、折服。
中國有《道德經》,印度有《佛經》,西方有《聖經》,伊斯蘭有《古蘭經》,這些經書都已流傳幾千年,其生命力沒有絲毫衰減,信眾也是隻增不減。我們都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英雄、才子、名士們縱有天大的本事,影響力也只有幾十年,那些經書有什麼奧秘,能幾千年保持不褪色?其玄機就在於一個“道”字。
什麼是“道”?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也。“道”究竟有多重要?“道”其實就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終極“真理”,雖然人類並不知道真理是什麼樣子。“道”是生命之源,生命離開了道,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不能存活。“道”是力量,祂是萬物的原始驅動力。“道”是天梯,凡夫籍此可以超凡入聖。“道”是救贖,可以把我們救出罪惡的泥淖。“道”是燈塔,指引我們前行的路,而不致成為迷途的羔羊。“道”是我們最終的依靠,我們經歷了困惑、失去、衰弱、挫折甚至生離死別,才明白萬般皆無常,唯道恆不變。
一本書要成為經書,需要得道的人,講道的事。得道的人,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真真切切領悟到大道之理,毫無虛誇地講出來,他所講的,就可以成為芸芸眾生的指引。老子是一個得道的人,《道德經》是他所講的道,後人根據他所講的,去領悟,去修行,可以真實入道。所以《道德經》不愧為經書,成為東方智慧的結晶,乃至國際文化現象,都是不奇怪的,反映了人類對“道”的渴求。
-
6 # 開往春天的Tractor
首先,《道德經》成為“東方智慧的結晶”和國際文化現象,有這共同的歷史原因和歷史過程。《道德經》是老子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上對研究出的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的根本原因而著,內容豐富涉及哲學、政治、軍事等諸多方面。可知,其本身內容就是老子智慧的結晶。流傳到後世,經歷朝歷代統治者、中外學者的研究、運用、驗證,從而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可知,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用事實,將《道德經》推到了較高的地位。下面進行分別論述。
《道德經》如何成為東方智慧的結晶: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當時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也是文化大分裂時期,中國文化大都受那一時期影響。老子當時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對所掌握的學識進行整理,針對當時社會概況進行分析,後作《道德經》,《道德經》本就是當時文化的精華,後流傳至今,可謂是經歷了時代的檢驗。西漢時期的司馬遷、三國時期的王弼、唐朝時期的唐玄宗、北宋時期的宋太宗、明代時期的明太祖、清代時期的魏源、民國時期的魯迅、新中國時期的毛主席都對《道德經》做出了高度評價,並且部分在研究註釋時也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另外,道家是中國獨有的學派,所持有的理論、學說,無不是中國特色。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一代又一代學者的傳遞,《道德經》當之無愧的成為東方智慧的結晶。
《道德經》如何成為一種國際文化現象: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受到西方學者重視被譯成了西方文字,17世紀中國與西方有著貿易往來,以及西方傳教士的影響,《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道德經》曾風靡歐洲,發行量甚至僅次聖經。可見《道德經》成為國際文化現象,有著廣泛而久遠的文化基礎。因其受到眾多西方學者的高度重視以及研究,《道德經》的知名度提高,影響力被誇大。後來中國逐漸發展起來,國際地位得以提高,國際影響力加大。世界人民開始重視中國,重視中國文化。從而使《道德經》的價值被更多人發現並重視,發展至今,《道德經》便成為了一種國際文化現象。
-
7 # 貝裡士
老子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0%81%E5%AD%90/5448
老子逝世於公元前471年,快2500年前。為什麼不管他的豐功偉業,而另一角度來分析。主要是想知道他是不是屬於後腦勺延長型的人,應該八九不離十,是那族群的佼佼者。
後腦勺延長型的人類製造者,以他們本身的基因作為藍本,所以他們合成出的黃種人和他們幾乎除頭型外,根本分不出來。
老子的道德經闡述宇宙現象,比起愛因斯坦更超出無限量高深莫測了!他還闡述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簡直是集所有家的大成,是全能的學說。
以前古代華人不可能懂的宇宙形成的道理,不可能知道上善若水,水的所有用途,帶來生機,帶來災害,甚至可以穿石,現在都一一證明了。
若能找到老子的墓以及遺骸,他肯定是後腦勺延長型的外星人。
回覆列表
智慧來源於洞察力與思辨力。其實,據我發現,西方在很早以前就暗中精研中國的各種書藉,學術。並把有用的學術轉化應用發明創造,形成科學與技術的東西,再出售給世界與中國。用一比配及是,中國古人為西方的先生,轉而西方把學識深化後,又傳授於現代中國,中國又成了學生,說來既可笑又還不一定有人信,但,有事實證據,不由信與不信。
大凡好的東西人們自會去尋求。我說過,《道德經》沒有任何主義的性質,是人事,社會的邏輯性及必然性關係。西方人很識貨,很注重探討,中國則不然,二千多年來受儒學的禁錮,排除其它學術,只顧虛名取利,不學無術,錮步自封。則西方開放,重視成效,《道德經》言之適合各方面的人群,故,不宣而世界廣為流傳。反觀儒學,非強加於人去學,卻絕大多數人反感。免費在世界辦學也不接受,甚至被查封或直接趕出,難道不直得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