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震子
-
2 # 萍風竹雨123
講真,現在的郭德綱與大師的距離不遠,無論職業技能和個人胸懷都日臻完美,但也不能忽視他的許多段子打了擦邊球,是在黃與俗的夾縫裡穿過去的。甚至他曾經的大弟子閆雲達是以講暈段子而著名。這些都影響著郭德綱成為大師的程序。
當然,我並不反對相聲出現一些俗段子或一些倫理哏,畢竟,相聲是源於地攤的草根文學,過去,那些大師站在群眾中間說一些低俗的段子調節一下氣氛無關大礙,但現在站在舞臺上,面對著那麼多的男女觀眾,說一些下黃流或接近下黃流的段子就顯得品味低了。
好在,郭德綱早已意識到這一點,並逐步規避著那些問題,使他與真正的大師的距離越來越近。
-
3 # 孤峰無名
相聲從誕生到發展才短短的一兩百年的時間,可是已經經歷了幾代人的變遷了,第一代相聲人窮不怕為了生活不得不撂地,到新一代相聲藝人把這門藝術搬上殿堂,這中間再加上時代的變革,所以相聲也從市井到舞臺,這自然而然的會出現各段時期的變化。
第一代相聲人,張三祿他學的可能都不是相聲,只是似是而非的有點像而已。
第二代相聲人“窮不怕”為了生活,為了讓自己的那些絕活在其它曲藝或技藝能夠出頭,所以選擇他那個時代的表演手段,併發揚開來謂之相聲,所以現在的相聲人尊窮不怕為“宗師”。
第三代相聲人幾乎都是繼承第二代人的傳統沒有創新。
到了第四代出了相聲“八德”這門技藝總算是開枝散葉得以大肆推廣,但是也是處於舊社會的一種玩意,上不得大場面。
到了第五代也只是第四代的延續其中代表是張壽臣,已經開始把相聲從撂地轉移到茶館,園子,這是一大進步,讓相聲逐步作為一個正式的手藝了。
到了第六代正好處於新舊中國的社會變革時期所以相聲以及其他的曲藝都為了適應新社會的風氣出現變革去糟粕唱新風,其中代表是侯寶林,劉寶瑞,馬三立(人是第六代時期輩分是第五代)等,他們這批相聲人把相聲從茶館,園子又提高到了舞臺。所以這批人為相聲轉變而奮鬥的被冠為“大師”
到了第七代除了幾個真正的愛這門藝術的如馬季,師勝傑等,其他的好多相聲人都迷失了自己了。
到了第七代就更是如此了,其中有些代表人物不是說把相聲帶向市場,帶向老百姓,而是帶向名利場。
相聲被侯大師,馬大師等搬上舞臺了是不錯,但歸根結底還是老百姓自己的藝術啊,是從草根起來的啊,連侯大師,馬大師都不否認啊,結果被一些人搞的離經偏道,不是為老百姓奉獻藝術而是搞成了爭名奪利工具,期間出現了很多吹捧事件,打壓事件,有些相聲人丟棄了相聲的很多技藝,自認為是什麼“藝術家”就開始丟了傳統,丟了根。結果呢?到頭來老百姓不看相聲了,那些所謂的“藝術家”就開始開會,不是為了研究技藝而是拉幫結派,搞山頭,搞壟斷,不允許出現不同的聲音,結果馮鞏,鞏漢林他們這些相聲們裡的人都去幹小品了,簡直可嘆、可悲!
郭德綱最高明之處也正是把相聲還給老百姓,幹茶館,幹園子再到幹劇場,幹商演,等於把前輩的基礎再拿來從走一遍,又再次推廣到“商演”=“商業舞臺”,所以郭德綱的作用已經接近侯大師,馬大師或離之不遠,侯、馬等幾位大師因為歷史原因把相聲搬上舞臺是他們那個時代的舞臺含有很多政治因素的。現在社會的舞臺應該是市場經濟的舞臺也就是商演舞臺啊。
被成為“宗師”或“大師”者必定會為某個行業的發展有推動前進的功德與壯舉。
“窮不怕”發揚完善相聲這們技藝;“相聲八德”推動相聲的傳播;“張壽臣”把相聲從路邊帶到屋裡;“侯寶林”“馬三立”去糟粕把相聲從屋裡帶到大舞臺這些人都是“宗師”或“大師”,“郭德綱”把相聲從政治舞臺帶回給老百姓乃至於更大的商業舞臺,這就好比相聲界的“改革開放”,就算當不得大師至少也是“藝術家”
回覆列表
從小一直喜歡相聲,不管什麼主流非主流,但是,老郭絕對已經是一代宗師了,即使是今天開始就不說相聲,現在的成就足夠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