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豐
-
2 # 葉克飛
2012年,張蓓雯開始在美國獨自闖蕩,沒有教練和隊友,沒有系統訓練,沒有政府補助,全靠打球獎金和平時做教練的酬勞維持下一站比賽費用。但即使如此,她的世界排名一直保持在十名左右。以這個天賦,如果在中國體制內,國家隊甚至世界冠軍,或者不成問題。
說這事兒之前,我想先說說前兩天見到的一個照片。齊齊哈爾市的廣電系統員工討薪,拉出各種橫幅,希望政府買單。討薪這事兒無可厚非,但這些人有沒有想過自身的問題?一個人習慣於依附的同時,也會變成蛀蟲。
中國運動員的依附性也相當高,尤其是市場化程度很低的運動專案。從小讀體校,長期專業隊訓練,完全脫離社會,退役了還得國家包分配,有奧運成績的就有好去處,沒奧運成績的即使拿過其他冠軍,也常常會很窘迫,比如著名深度報道《舉重冠軍之死》的主角才力。
所以我一直都說,不管其他專案有多少金牌多少冠軍,中國體育界相對最乾淨的其實是與市場化程度相對最高的中國足球。中國足球不行,是因為它跟市場還遠遠不夠緊密,還不夠放開。
張蓓雯當然值得尊敬,她選擇了自己奮鬥。但她並不特別,國外無數小專案的運動員都是這樣做的。每屆奧運會上,許多歐美選手都是業餘選手,都僅僅憑藉著對專案的熱愛堅持訓練,他們不需要國家提供資源,不需要被圈養,不需要體制內身份。即使沒有成績,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
-
3 # LazyBears
為了夢想,她獨自前行
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沒有國籍沒有教練沒有組織,但是她為了夢想堅持一個人“獨行”留了下來,沒錢參與比賽只能依靠器材商贊助,即使她是一個世界排行榜上有名的選手,也吃盡了苦頭。
說實話對於這樣的人我非常佩服,大多數人在此情況下都很難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曾經看到過報道,說不少奧運冠軍退役選手,只能靠在路邊擺攤、在澡堂搓澡等方式賺取微薄的薪資謀生,為了生存,他們早就拋棄了自己曾經的榮譽與夢想,這不是他們的過錯而是對事實的諷刺。
曾經有多麼輝煌,但輝煌過後就只有多麼淒涼。於此同時,新的體育選手、運動明星都依靠著代言、廣告來賺取收入,甚至前些日子有著名的運動明星因為廣告代言的緣故與隊伍教練鬧翻,退出體壇而選擇走商業化路線。
作為體育健將,他們各自的選擇都不能說錯,但不論是為生活而苟且,還是為追求賺錢而從商,早就已經偏離了他們當初自己的理想與願望。
我想起了《摔跤了爸爸》這部印度電影,阿米爾汗沒有完成的夢想,拼了命的想讓後一代替他完成,甚至去祈求、去巡演、想方設法為夢想而努力,對比起來國內的某些人,真的是高下立判。
一個人的成就,不是因為他一時的民氣所致,而是他長久以來的堅持能夠帶來回報。而如今的人,恰恰就缺少了這一點堅持與不服輸的毅力。
張蓓雯,加油!雖然不知道你的為人,不知道你的性格,如今你更不再是華人,但為你堅持夢想而努力的行動感到佩服。
懶熊帶你看熱點,漲知識。保障自己的權益,看社會百態!
-
4 # 嗨走自駕旅行
很多運動,比如大的說籃球、足球,甚至小的如斯諾克,達到這個世界前十的高度,應該收入不錯了的。而張蓓雯已經把世界排名打到過前十,卻仍然在為路費發愁,這不得不讓人鼻子一酸。
我們知道,羽毛球在美國算是一項非常小眾的運動,就像在中國說足球一樣,根本沒多少人重視。在這個環境下,張蓓雯卻沒有選擇離開美國,也不願意回國,堅持獨行。我想,這種不忘初心,堅定地向著目標前行的舉動,著實讓人敬佩。
古往今來,偉人從來都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不由自主地看到星爺的影子——《喜劇之王》,星爺是醉心表演卻不得志,而張則是精心備賽卻沒有錢。雖然不見得非常相似,但不忘初心、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折不扣影響著當下普遍功利心過重的社會。
只有足夠熱愛,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遠。像C羅,像梅西,像小白...哪一個不是真正的熱愛足球才有現在的成就?
我們相信,也希望張能這樣一直堅持下去,總有一天國內甚至世界的羽毛球球迷都會為你瘋狂的。
贊!支援!!!
-
5 # 寒石冷月
看到張蓓雯為了參加世錦賽而籌集所需費用,才知道獨立運動員發展情況竟然如此不容易,同時也為蓓雯執著的精神而感動著,我相信理解並支援你的人都不會看著你乾著急,都想幫一幫你。我建議你在國內找可靠之人或某公益機構,發起一個眾籌活動,這樣方便大家出手相助。
從張蓓雯的運動生涯經歷來看,你確實非常不容易,一個人單槍匹馬,靠著一股子執著勁頭,默默地訓練和堅持著,這種勁頭就是支撐你心中夢想的源動力吧?如果現在的家長都像你的父母培養你的理念一樣,放開手鼓勵孩子去發展的興趣特長,實現自己的的夢想,相信可以有很多孩子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
6 # 我來說電影
之前都不知道這位羽毛球選手,主要是不怎麼看羽毛球。稍微看了下萬能的度娘。
我怎麼看“羽毛球獨行俠”?
一個外籍運動員有沒有錢幹我毛線事。
她世界排名名列前茅,她堅持自己的夢想,她選擇自己的路堅持走,這沒錯,正能量無國界。可她一個新加坡、要麼美華人,我怎麼看有屁用。她國籍都不在這了,還跟國內發個什麼帖子。
她的奧運夢憑什麼我買單,要錢說的那麼冠冕堂皇,還有人酸溜溜的說明星一夜百萬,那就得救濟她啊,她代表的是美國隊好不啦。
一個獨自闖蕩美國的人,6年了連5500美元都沒有,親戚朋友呢?
無論怎樣我承認這是一個有夢想、有野心、足夠努力的女人。
我想說,請你繼續努力,自己選擇的路請繼續走下去,別讓我們看到你的眼淚,直到你登頂的那一天,請回頭唾棄對你的無視的人。
但現在請不要發這些嘰嘰歪歪的玩意博同情,有本事出去,就別回家哭。跟你不熟,下雨了我還得扶老奶奶過馬路,樓下的小野貓也沒喂呢。
-
7 # 小球記者
28歲的張蓓雯火了,以一種中國球迷很難想象的方式。
下月底,羽毛球世錦賽將在南京進行,張蓓雯有望首次代表美國隊出戰,但卻是以一種眾籌的方式。
2012年,張蓓雯利用旅遊間隙參加了美國公開賽,打進女單4強。之後,張蓓雯便留在美國發展,可惜至今都不是美國國籍,自然也無法代表美國隊參加世錦賽、奧運會等大賽。
2018年,張蓓雯拿到第一個國際賽(印度公開賽)冠軍。
但最近,世界羽聯更改了規則,只要在某羽毛球協會註冊滿3年,便可代表該協會出戰世錦賽。新政讓張蓓雯獲得了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5月17日,泛美羽毛球協會確認了這一訊息。
6月9日,張蓓雯決定眾籌來南京參賽,眾籌目標5500美元。在美國,羽毛球運動很小眾,像張蓓雯這樣的“編外”選手需要自己負擔相關參賽費用。
眾籌參賽,這在中國球迷眼中是不可思議的,哪有自己掏腰包參賽的呀。在中國,99%的國家隊隊員外出參賽,都是國家隊負責相關費用,當然你拿到的獎金也要上交一部分給隊裡。
但張蓓雯不同,過去這些年她沒有組織,也幾乎沒有贊助商,一切都至靠自己努力。大家也知道,羽毛球比賽獎金並不多,加之張蓓雯成績也不太突出,要想做到收支平衡很困難。過去3年多時間,張蓓雯只是在今年拿到了印度公開賽女單冠軍,但這遠遠不夠她日常訓練、比賽的費用。
兩年後,張蓓雯很可能首次出現在奧運會的舞臺上。
“你不知道,一個羽毛球運動員要在美國堅持夢想,到底有多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卻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淚水和汗水。
有夢想誰有了不起,張蓓雯的職業生涯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剛到美國前兩年基本處於半退役,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完全是因為奧運夢想。但是奧運會,離張蓓雯太遠了,她的可行目標是今年的世錦賽,這將是她的第一次世錦賽之旅,儘管羽毛球世錦賽每年都有一次。
張蓓雯的眾籌目標是5500美元,截止到昨天已達到了6500美元,足夠負擔她這次南京之行了。我們可以大膽去想象,張蓓雯拿到這筆錢時會是怎樣的心情,也會知道她如何去珍惜這次難得得機會。
作為個體,我們很渺小,渺小到一個觸手可及的夢想都難以實現。但如果有了眾人的提攜和幫忙,我們往往會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夢想。張蓓雯就是我們當中最普通的一個,卻又是最不普通的一個,她讓我們看到了對勝利的渴望,對夢想的執著。
加油吧,張蓓雯!南京見!
-
8 # 豬油鹼
一個人追求自己的夢想沒有錯。但是追求自己的夢想,讓別人替她買單,我絕對無法支援。
看了看張蓓雯本尊的回答,其中有兩條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我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個性直,不喜歡交際應酬。所以在中國發展,我的個性恐怕不是那麼適合。第二,在新加坡打不上比賽,後來到了美國,羽毛球在美國是個小眾運動,沒有資助,以至於現在連比賽費用都湊不齊。我就特別想知道,中國、美國和新加坡都不適合她,那世界上哪裡適合她呢?她一直在說,只想專心打球,其他的事情都不關心,都丟給別人好了。而她的成績,和她的比賽帶來的收入,卻不足以支撐這種任性。
她一直在說,追求自己的夢想,對她的意義如何如何重大。但是,這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別人為什麼要幫助她呢?家庭月收入四五百美金,大概是三千多塊人民幣吧?如果是我,看到家人這樣辛苦工作,我會收起自己的自負,去做那些自己討厭做的事。因為,這是我的責任,我不能讓愛我的人那麼辛苦。
但是,在這位姑娘身上,我沒看到承擔責任的意思。她一直都在索取,一直都在任性。國內的環境和訓練水平,其實是比美國更高的。但是她“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不喜歡吃飯交際,不喜歡體制內的應酬”,所以一怒之下出國,不伺候了。到了國外,又發現舉步維艱,獎金都不夠付比賽費用的。然後又搞個眾籌。我只是不理解,那是你的夢想,為什麼讓別人替你買單呢?而你又為別人付出了什麼?為了你自己的夢想,為何你卻從不肯委屈自己一下?
我欣賞李娜。李娜也是“個體戶”,她的脾氣也大,也不妥協。但是李娜有這個資本,比賽,最終要靠成績來說話。李娜的訓練和比賽的費用,都是自己賺來的。以後的贊助商,也都是看好她的商業價值才與她合作的。但是張蓓雯,我覺得是沒有李娜的命,卻得了李娜的病。
出生於1990年的她,今年應該是28歲了吧。這在羽毛球女單,是個尷尬的年齡。出生於1988年的王儀涵,和出生於1990年的王適嫻,都在2016年退役。出生於1977年的龔智超,在2001年,24歲的時候就退役了。與她們相比,張蓓雯無論在天賦還是訓練水平還是綜合能力上,都相差甚遠。在這個年齡,她的水平還能有多大的提升呢?就算能湊夠錢參加今年的世錦賽,那之後呢?其他比賽還要眾籌嗎?
最後說一次,我支援你追求夢想。但是,前提是能自己養活自己。用自己的錢,追求自己的夢想,是世界上最光榮的事。如果不能自給養活自己,是對自己的父母、親人,愛自己的那些人,最大的不負責任。
-
9 # 我家的女魔頭
舉國體制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很短的時間裡在全國範圍內找到優質的羽毛球苗子,並可以將最優質的羽毛球資源傾注到這幾個人的身上,短時間內產生極大的成功,比如前幾年的中國女足曇花一現,但是這樣的投入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計成本的,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是一個成本效率型的社會,這種不計成本的方式能走多遠呢,你在為中國羽毛球探索一條新路,一條自負盈虧的新路,加油。
-
10 # 小哥哥鵬鵬
本人建議,先靠實力打出幾場比賽,你的比賽跨度都多少年了,才拿了一個公開賽的獎。如果你實力很好,拿獎很多,不需要你眾籌,贊助商自然會找上你,比賽自然會主動邀請你!印度的神作《摔跤吧爸爸》,裡面的主角何嘗不是這樣呢?恐怕印度的人均收入水平是你張蓓雯說的一半吧!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金錢僅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努力和堅持。你很執著要參與羽毛球比賽,但是你的努力我們缺沒有人看到,僅僅是因為“情懷”叫苦,一副可憐樣,能有人支援你嗎?沒有,這不是批判你追求的夢想有錯誤,而是希望你提高實力,打出特色之後,你的夢想就完成一半了!
2018羽毛球世錦賽將在7月30日開拍,根據世界羽聯最新規定:選手只要在一個協會註冊滿三年,不再需要持有有關國家的護照,亦可參加世錦賽。這樣,羽毛球獨行俠張蓓雯終於獲得了參加世錦賽的機會。
從2012年開始獨自闖蕩美國之後,張蓓雯一直是賽場上的獨行俠,沒有教練和隊友,沒有系統的訓練,也沒有政府的補助,最近3年甚至沒有贊助商的支援,她依靠打球的獎金及平時做羽球教練來維持下一站比賽費用,世界排名一直保持在10名左右。因為沒錢參加比賽,張蓓雯在6月6日透過美國著名眾籌網站(gofundme)釋出了一條資訊,欲透過網路眾籌的方式為自己籌得5500美元,來完成2018年世錦賽之戰。在結尾處,張蓓雯寫道:我有很多的費用,如培訓、機票、酒店預訂,以及比賽的登記;你的捐款,不僅對我即將到來的賽事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讓我的2020奧運會之夢更進一步!
張蓓雯的眾籌之舉並不太順利,在眾籌釋出的當天,僅籌集到1600美元,如今已經過去了5天時間,一共籌到3870美元,距離目標還有一小半。根據這個進度,相信再過幾天應該能籌夠所需費用,不過相對於國內一些明星一夜之間百萬元到賬確實太過寒酸。當然,這跟張蓓雯選擇的眾籌方式也有一定的關係,捐贈者需要使用PayPal賬戶,國內大多數人並沒有開通,這也成為阻礙國內球迷們支援的一種障礙。
回覆列表
張蓓雯真的太讓人敬佩了,要知道,在世界能排名在10名左右,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了。如果是在中國打球,有很大的機率可以入選國家隊,訓練能夠更正規,比賽費用也不在話下。
但是,像張蓓雯這樣自己籌集比賽經費的,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都不少見,尤其是在羽毛球這樣商業化不是很到位的專案。美國的運動員,很少有真正的“專業運動員”,像舉重、體操、羽毛球這些專案,既沒有“舉國體制”的支援,選手也很難透過比賽來掙錢,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幾乎每一屆奧運會,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選手,他們並不是“職業運動員”,打完比賽還要回家上班,甚至有一個奧運射擊冠軍,還要回家種地。
張蓓雯讓人想起李娜。李娜決定離開體制單幹後,需要自己聘請教練,承擔教練的費用和比賽費用,但是幸運的是李娜最終走上了良性軌道:成績出色,網球比賽獎金豐厚,而且隨著她獲得大滿貫冠軍,代言和廣告費用也非常高。張蓓雯的難處在於,羽毛球比賽的獎金是非常低的,像世錦賽這樣的比賽,更是一種榮譽之戰,自己沒錢,只能陷入窘境。
但是,張蓓雯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正在於此。在這樣的狀況中,她仍然熱愛羽毛球,這是一種純粹的對運動本身的愛。她想參加比賽,想透過比賽證明自己,這種“單打獨鬥”的狀況,既讓人同情,也讓人敬佩。她是真正的英雄,不管在世錦賽上獲得什麼樣的名詞,她這種奮鬥精神都值得學習。
這就是體育的魅力。我們看看多了國家養著的運動員,有的都還不珍惜這樣的機會,想想張蓓雯,他們真的應該感到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