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萵筍煎歷史

    鹽,是人類發現最早的調味品。

    不過史料記載,除鹽以外,華人最早使用的調味品是梅子。

    《尚書·商書》中:“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是商王武丁對賢臣傅說所說的話,意思是如果我做湯羹,你就是少不了的鹽和梅子。

    先秦時已經開始使用很多調味品。比如花椒、桂皮、姜、蔥、芥、苦、薤、韭等。

    《禮記·內則》說:“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獸用梅。”

    醢是孔子常吃的一種肉醬,是用碎肉、小米漿和鹽放在米酒裡發酵出來的。孔子比較挑食,魯迅考證過是因為當年孔子游歷那麼國家,因為馬車顛簸,吃得又不是很好,從而有了胃病。回到家就開始挑食了。醢,孔子基本每餐都吃。

    不過後來孔子不吃醢了,原因是因為他的徒弟子路。子路打仗的時候因為帽子掉了,彎腰去撿,結果被砍成肉醬了。後來孔子知道子路的死法後,再不吃醢了。

    除了這種肉醬,還有一種醬,是用來放在肉裡面調味的。因為古代的雞鴨魚肉都比較腥,光放鹽是啊不行,後來就研究出這種醬。不過這醬的做法,現代人已經不可能吃了。為什麼呢?因為這醬啊是由螞蟻、青蛙、蟲、蜂窩等動物搗出來的,現代人已經接受不了這種吃法了。

    到宋明清的時候,飲食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們瓜果蔬菜已經開始自己種植了,據說是張騫從外地引進的。之後人們開始製作醬油,白糖等,明代有了辣椒。

    清代的時候調味品基本上與現代相似了。

  • 2 # 大食代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對於調味料的使用,據說在史前就已經存在,但是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就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所以也有觀點認為,調味的經驗積累、認識深化與理論需求,應當是人們把多種原料共烹於一器的長久實踐的邏輯結果。早在三代時期的最初,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五味”及其變化規律有了相當認識。並且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有了初步的理論形態。如“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的原則,還有“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

    在迄今為止人類所認識和利用的所有調味料中,可以說,沒有哪一品類是比鹹味更重要的了,鹹味調料中最主要的就是鹽。在早期人類的生存活動空間裡,鹽雖然是無處不在的:鹽池、鹽泉、鹽漬地、含滷的泥土、山石上析出的岩鹽、海水蒸發附積的海鹽等。但是很多並不能直接食用。所以在古代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有些戰爭更是因為鹽而興起。

    先秦文獻在記敘周天子食制時便說:“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由此可見,醬在那一時期就已經作為一種調味料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酸味,是先民食生活倚重和好尚僅次於鹹味的最重要的味型,古往今來一直與鹹味並列為中華民族的兩大食味之一,所以酸味調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對各種酸味料的認識和利用的歷史發生順序來說,最早進入人們生活的酸味料卻不是醋而是梅,後來有了醋等酸味調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謂的親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