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達o芬奇密碼

    清軍只有10萬人,其他的都漢軍。與其說是滿洲入關,不如說是滿洲皇帝帶著一群漢人打內戰。假如沒有吳三桂等人,南明學幾次袁崇煥隨便來幾次守衛戰,清朝就歇菜了。

  • 2 # 珞珈山的貓

    明確來說,南明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政權建制,而是對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後,崇禎皇帝一條白練吊死在煤山上的歪脖樹上以後,對退到南方地區的明朝各小政權的統稱。是垂死前的奄奄一息的明朝。崇禎皇帝死後,從此明朝的有效統治徹底土崩瓦解。

    朱元璋建國之初立下的祖訓:分封朱姓子孫替中央守國土他放心,因此明末時期分封的王子王孫們早已是遍佈全國,其中大多數已是平庸的富貴王爺,但是由於崇禎皇帝死的突然,太子和皇子又下落不明,一時間,群龍無首。因此湧現了一批對權力有所想法的王爺們,被手下的文臣武將推上大寶之位。或監國或稱帝,各藩王依次登場。諸如,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魯王朱以海於江浙地區宣佈監國。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其後朱由榔在西南地區被擁立為帝。其他人也各自想要擁立跟自己利益相關的藩王為帝。為此各地將領文臣爭辯不休。尤其是在南京弘光政權被消滅後,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紛紛自立,先後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應天的偽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紛紛宣佈監國,但都草草收尾,很快便被推翻。

    而且,正是因為南明陷入各勢力的爭權奪勢之中,導致無心收復失地,反而給了闖王李自成足夠的喘息和滿清入主中原的機會,這也是南明之所以兵敗如山倒的根本原因。除了政權之間的互不承認以外,還有就是手下的將領或變節通敵。如鄭芝龍降清後,使得最有作為的唐王朱聿鍵兵敗被俘虜,絕食而亡。或為自身利益明哲保身,謀求富貴,並沒有人真正的想要復興明朝江山,北上抗敵滿清軍隊。導致崇禎皇帝死後的前兩年裡,明朝實際控制面積迅速縮小,並且兵力不斷減少。直到南方大部失去後,富庶之地近失,良將兵勇殆盡之後。偏安於西南的永曆皇帝才真正的穩定下來度過了十幾年,但是早已是大勢已去,無迴天之術。

    因此,若沒有以上的問題存在,依靠南方之富庶,百姓之擁戴,軍民之團結抗敵。完全有實力與清廷一較高低,分庭抗禮,甚至北上收復失地。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的君臣兵勇早已經不再有太祖皇帝時期那樣嗷嗷叫的淮西悍將。更不要談什麼北上收復失地,正面抵抗並幹掉正值鋒銳的滿清八旗子弟兵們。

    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誰也沒法抗拒!乾坤鉅變,非一人之力能夠扭轉!

  • 3 # 夢香寒冰

    打得過和能取勝不是一個概念。南明一定打得過清朝,但是南明最後沒有獲得戰爭的勝利。因為這種國戰是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一系列活動的結果。

    單論軍事,清軍很強,但也不是無敵。大同姜鑲(王襄,沒這個字,用鑲代替)手下大同邊軍雁北軍就把清軍八旗打的夠嗆,八旗軍由多爾袞領軍,手下阿濟格等數十個親王,鰲拜才是一個小軍。這個記載在國外書籍,國內幾乎沒有。這個記載國外稱作第一次抗清高潮,國內記載要看蒙古文字,因為大同當時不在南明疆域,而且姜鑲反正又失敗,所以國內不知道,反而國外知道。

    大同邊軍是明朝重要軍事組織,號稱大同兵馬甲天下。比如崇禎年間北京保衛戰,袁崇煥守護北京之前,大同用兵滿桂滿大帥早就到了,而且戰死戰場。崇禎生氣袁崇煥,不僅因為他殺了毛文龍,也生氣他害死滿桂。相比較袁崇煥,滿桂可是又忠心,能力又強。滿桂死後,繼任者曹文詔曹大帥險些將李闖平定,他麾下正是關寧鐵騎,和吳三桂的手下緣起一脈。姜鑲作為繼任者,自然不是尋常之輩,他手下王輔臣萬人莫敵,清人無一不佩服,後來降清後也是封疆大吏。

    姜鑲在1644年,先投降李自成,後來清軍來又投降清軍,可是1649又反正,就是第一次抗清高潮。雖然姜鑲大同城下萬人莫敵,可是沒有援軍,就算祖大壽也得降清,別說姜鑲了。當時全國有數十批軍隊,可是沒有一支支援姜鑲,所以姜鑲反正失敗是必然,但是姜鑲軍力最強也是必然。

    那些認為清軍在南明時期所向無敵是錯的。至少在大同城下,他們依靠順治送來的糧食,逼著大同軍民死去。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從軍事上的角度來看,南明的軍隊是打不過清軍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崇禎還沒自縊以明軍面對清軍基本上都是被動挨打的份。當時明軍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就是屯駐山海關一線的關寧軍團。

    然而,正是這樣一支勁旅,在野戰中與八旗軍交手,基本上還是佔不到任何優勢。松錦大戰,清軍更是一舉將大明傾全國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殲滅,俘虜主帥洪承疇。

    可見,八旗軍面對明朝最強的軍團,還是具備一定的軍事優勢。而面對其他明軍,八旗就如同切菜那般簡單了。那些明軍基本上都會落得個全軍覆沒的結局……

    而更要命的是,入關後的清軍可是一支滿漢蒙聯合軍。不僅擁有強悍的滿八旗和蒙古軍團,還吸納了明朝邊軍剩下的精華。

    那麼,再看看南明能依靠的軍事力量什麼?

    戰鬥力是被清軍打散後投靠明廷的北方農民起義軍,比如李定國等部;其次就是抗清決心更大的鄭氏勢力。至於故明的南方衛所兵,雖然為數眾多,但是基本上都是炮灰。因此,南明軍隊壓根就不是清軍的對手。

    而事實上,南明軍隊與清軍的差距,比南宋與蒙元的軍隊差距還要大。南宋軍隊畢竟一直以來都在面對金國的威脅,此後又能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適應戰爭。因此,南宋能在蒙元的瘋狂進攻下存活更長時間。

    但南明就不行,清朝沒有給機會讓南明站穩腳跟,一入關就快速南下,不給南明有喘息之機。

    加上南明沒有形成統一的政府,難以形成統一戰線,大敵當前還相互攻伐。這也是南明速亡的又一要因。

    因此,南明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上,其實都已經輸給了新生的清朝,失敗也是必然的了……

  • 5 # 良人執戟2

    確切的說,崇禎煤山上吊自盡之日,眀朝的時針死死定在這一刻:1644.3.19.。

    但是,由於明朝實行兩京制,南京聞訊啟動"預警機制",由南明朱由崧為弘光帝。

    當時南京的軍隊人數,財政收入都是不容忽視的,部隊近百萬人,人數遠遠高出李自成和北方清軍。

    歷史上東晉和南宋偏安一隅都保證了百多年曆史,那麼南明又何以不保持一段時間呢?弘光帝將軍隊部置在南京周圍,主要分佈在江北四鎮和據守在武漢的左良玉手上。

    而最大的失誤在於皇帝沒有糧餉供應軍隊,只能叫軍隊就地籌晌,手握重兵的高傑、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專橫跋扈,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就在南方部隊內亂時,清兵渡江戰役開始,天滅南明的症兆,在緊要關頭能征善戰的左良好玉病逝。餘部降清。

    多米諾骨牌效應,當清軍攻向南京時,劉良佐不戰而降,黃得功是條漢子準備死拼時,變生肘腋,被部下暗箭射殺。弘光唯一依靠破滅。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皇帝被俘。南明弘光政權消失。

    順便提一下大漢奸吳三桂逼死永曆帝朱由榔。永曆帝時年39歲,相貌堂堂,身穿"純絹大䄂袍,黃絲帶舉止有度,盡顯皇帝風範"。

    永曆帝見了吳三桂一面,吳按君臣之禮拜見,永曆帝厲聲痛斥吳三桂一頓,直叫吳冷汗淋漓。

    永曆帝官員龔彛置辦酒菜拜見禮畢,恭敬端酒奉上,此時永曆帝大有一去不復返之意,飲了三杯後突然躍起觸柱,腦漿迸裂殉國。

    南明滅。

  • 6 # 靈魂的感觸

    佔盡天時地利,怎奈人心不和,南明之亡,雖令人痛惜,但也只能說是咎由自取!正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如果當時南明各個政權能以國家民族為重,一致對外,是完全有可能將清軍驅逐於關外的,只可惜人心不和,各懷鬼胎,重私利而枉顧民族大義,內鬥不斷,自取滅亡,可悲可嘆啊!

    南明的組成

    南明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政權,而是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四帝一監國。前後包括有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

    不論內鬥,南明軍隊能戰勝清軍的三大理由

    1:南明軍隊在人數上遠遠超過清軍,據統計,南明各方勢力加起來的總兵力超過百萬,而當時剛入關的清軍總兵力不超過20萬,若能萬眾一心一致對外,清軍安能在關內長居。清軍後來之所以能徹底消滅南明,用四個字來概括便是“以漢制漢”,從順治元年到順治十五年,相繼歸降清廷的軍隊人數多達百萬......

    2:人民支援南明抵抗清廷。清軍入關時,有多處地方勢力自發的組織抗清活動,清軍南下時,也是遭遇到了多地人民的堅決反抗,以致在歷史上留下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慘案。

    3:清軍入關時,自身政權不穩固,像順治帝的繼位便是當時滿清內部矛盾的一個體現。

    所以當時的南明若不論內鬥,是完完全全可以擊敗滿清的,然可惜的便是這當權者人心不齊,各懷鬼胎,各謀私利,終致滅亡。

    南明的內鬥

    南明內部矛盾激烈,縱使在國家危亡之時,也不斷髮生嚴重的內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都是慘痛的教訓。

    1:弘光政權在激烈的矛盾中產生。1644年五月初三,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弘光政權正是誕生,而在這之前,是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參與皇位爭奪戰的主要有以錢謙益為代表的東林黨所支援的潞王朱常淓,以史可法為首的一眾人所支援的明神宗第七子桂王朱常瀛,以及盧九德等人所支援的福王朱由崧。

    2:三大疑案起刀兵。弘光元年,在南京朝廷就發生了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特別是“太子案”,直接導致了當時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弘光政權的首輔大臣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

    3: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勢如水火。隆武政權是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所成立的,在當時迅速得到了各省的承認,但在其後四十天,魯王朱以海便監國於紹興。可嘆這兩大政權並沒能攜手共進,一致對外,反倒是為了爭奪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以致先後為清軍所各個擊滅。

    4:永曆七年,李定國相約鄭成功共同會師討伐清廷,然鄭成功顧及何談,失信李定國,以致李定國在肇慶戰役跟新會戰役的失敗。

    5:孫可望降清。永曆十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於曲靖交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

    這只是南明各方勢力內鬥的一些典型例子罷了,還有許許多多其他內部紛爭這裡就不細說了!南明之亡,實不在於滿清之強,可嘆啊!

  • 7 # 論史

    我的觀點是能。很多人之所以覺得不能,是因為弘光政權在清軍南下的時候,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明軍一洩千里,所以就覺得這些關內的明軍戰鬥力不行。事實上,單純從軍隊戰鬥力上而言,雖說關內之軍隊比起明軍在關外死的精銳上有差距,但也絕對不是一群豆腐渣,是較有戰鬥力的,相對於清軍還有數量優勢,正常情況下與清軍一拼並沒有什麼問題(注意是在正常情況下)。我就以弘光政權的江北四鎮和左良玉部來舉例,先分析一下這五大集團軍戰力如何。

    首先,我們來看當時的左良玉部,此時的左良玉部駐紮於武昌,號稱有眾80萬。但是人數不能代表戰鬥力,尤其是左良玉在朱仙鎮戰役失敗後,精銳遭到重創,其後投附他的降軍泥沙俱下,有很多都是烏合之眾。

    然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相復懾。

    那麼左軍的真實能戰的兵員有多少呢?這一點清政府已經幫我們清點出來了,在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率軍投降後,清軍裁汰老弱,登記造冊,左軍能戰之兵水落石出,大約有10萬人。(見下圖)

    接下去我們再來看看江北四鎮,分別是高傑部、黃得功部、劉良佐部、劉澤清部。四鎮之中高傑部軍力最強,黃得功戰功最著。

    首先來說說高傑軍隊。高傑本人是陝西米脂人(從《明史》),曾經是李自成起義軍的元老,史稱其人“偉姿容,好身手,與李自成為盜,號翻山鷂”。可見其人武力值是不差的。

    他於崇禎八年歸降明朝,由副遊擊、遊擊、副總兵而至總兵,其所部雖然是外來敗軍,但是戰鬥力也絕不膿包。在崇禎七年投降明軍後,便“立效斬獲以萬計”。崇禎十三年,又與張獻忠部交戰,於副將李國奇大敗張獻忠於鹽井。崇禎十五年在南陽做為先鋒官與李自成對壘,與李自成部戰於冢頭,“大戰敗賊,追奔六十里”,羅汝才見勢不妙,對官軍的後方進行包抄,後軍崩潰,此戰遂變為大敗,但是在敗退過程中,高傑所部“亡失獨少”,可見其軍素質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崇禎十六年汝州之戰,其部又三敗李自成驍將一隻虎李過。其後該部投降清軍之後在李成棟的率領下連克江、浙、閩、粵,又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其所部有李成棟、楊繩武十三總兵,號稱有眾40萬,其實際戰鬥兵力經過清廷的清點有13萬人。

    再來看黃得功部。黃得功,遼寧開原人。從史書觀之,此將驍勇敢戰,神力驚人,絕對是天生武材,其武力值屬於出道即巔峰,一巔很多年的那種。在發跡之前,以驅驢幫人運貨做為生計,在一次出貨途中,突遇響馬六人,於是黃得功一手挾驢,一手提行囊撲向響馬,嚇得響馬甘拜下風,與其結拜,可見神武。

    行李與牲口重數百斤,得功一手挾驢,一手提行囊,突撲響馬。

    而其上陣的英姿更被史書詳細記載。

    及報已抵城下,候乃上馬,旁一卒授之弓,執左手;又一卒授之槍,掛手肘;又一卒授之鞭,跨左腿下;一卒授之鐧,跨右腿下。背後五將,騎負一箭筒,箭筒百隨之。抽箭亂射,疾如雨,箭盡,擲弓,繼以槍。槍貫二騎,折,旋又擊死二騎。須臾擲槍,用鞭、鐧雙揮之。肉雨墜,眾軍已凱歌矣。

    難能可貴的是黃得功的身上還具有樸厚愛民的特性,約束部伍嚴整,不準侵害百姓,這在明末諸多總兵官中極其難得,百姓也對其念念不忘。

    軍行紀律甚嚴,下不敢犯,所至人感其德,廬州、桐城、定遠皆立祠,葬儀真方山母墓側。

    其所部3萬人皆為精兵,在鎮壓農民起義軍,尤其是打擊張獻忠部時,戰功尤其卓著。張獻忠本人在進犯廬州時還差點被活捉,保護了廬州百姓一方平安。

    獻賊大失,倉皇逃去,幾獲之。賊自是膽破,砍樹皮,大書:謝黃將軍,永不敢入廬州境。

    再來看劉良佐部。劉良佐是大同左衛人。他原來也是李自成麾下的將領,高傑投降明軍後,他也跟著投降。其人乘花馬陷陣,有“花馬劉”之號。他的戰績也不俗。崇禎十年擊敗羅汝才與其黨搖天動等二十萬人。崇禎十五年,與黃得功大敗張獻忠於潛山。他的軍隊大概有10萬人(投降清廷之人數,見《清史列傳·貳臣傳》)。

    最後就是劉澤清部。劉澤清本人相對於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實在是一個異類。史書上對他的評價倒也很一致,《小腆紀年附考》說其“將略無所長”,《明史》稱其為“為人性恇怯,懷私觀望”,看來戰爭這項活動並不適合他。這位仁兄似乎更像一位文藝工作者,“澤清頗涉文藝,好吟詠”,我也不能說武將好文學有什麼不對,這種情況下的武將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像嶽武穆、戚元敬一樣,他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層次已經遠遠超出普通武將層面,他們身後也留下了如《滿江紅》、《凱歌》這樣讓人千古傳誦名篇;另外一類就是附庸風雅的冒牌武將,就比如劉澤清。

    翻開史書除了在崇禎三年和清軍作戰獲捷(從他後面的表現來看,我對這場勝利很懷疑),竟無一勝利,不是大敗就是大敗,四鎮當中這位可算是名副其實的豆腐渣了,關於軍隊人數我只能假設,根據史可法的請設四鎮書,每鎮額兵3萬人,就算他是此數吧!

    所以說這江北四鎮除劉澤清部戰鬥力確實不行,其他三鎮還是很有戰鬥力的,且人數遠遠高於清軍,清軍南下兵力豫親王多鐸加上都統準塔的部隊不過10萬人左右,如果將士忠勇,組織得當,當有一戰之力,豈能不堪一擊。然而四鎮也確實幾乎沒有發揮作用,這也根本不能用強弱來解釋。

    那麼為何擁有龐大兵力的弘光政權很快像豆腐渣工程一樣坍塌了呢?

    首先、弘光政權自從建立就已經充滿了腐朽氣息,從它建立開始這個中央就處於一種君昏臣暗的面貌,貪汙納賄,且內鬥貫穿始終。

    兩月以來,聞大吏錫鞶矣,不聞獻俘。武臣私鬥矣,不聞公戰。老成引遯矣,不聞敵愾。諸生捲堂矣,不聞請纓。如此而曰是興朝氣象,臣雖愚知其未也。

    不僅如此,政權內偶有正人奮起,也被小人系統給壓制,就如史可法致力於北伐,而馬士英竟認為史可法與高傑勾連會威脅自己的權力,對其進行壓制。

    時高傑刻期進取開、歸,可法亟請餉於朝,而馬士英以鎮將與可法協為不利己,陰裁抑之。

    所以,所謂擁有百萬雄兵的弘光政權就彷彿是一個四肢比較強壯,但是腦子已經陷入癱瘓無法運轉的殭屍,根本就沒有任何組織能力。

    其次、還是專制政權的痼疾發作。大家發現沒有明末文武官員的精神品質相差過於懸殊,除了曹文詔、周遇吉、鄭成功嫋嫋幾人,大部分武將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毫無責任心和歸屬感。像劉良佐和劉澤清就是典型案例。

    這就是隨著明朝專制制度加強,極端重文輕武的結果。大家看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的話。

    國家當承平之時,武人至大帥者,干謁文臣,即其品級懸絕,亦必戎服,左握刀,右屬弓矢,帕首褲靴,趨入庭拜,其門狀自稱走狗,退而與其僕隸齒。

    武人的地位哪怕是大帥見到文臣要遞上“門狀”自稱走狗,只能和文臣的僕人稱兄道弟。這種打壓將武人的人格扭曲的極其嚴重,武臣自認為自己的地位極其卑下,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毫無責任感。正是極權思想將明代的大部分武人打造成了“喜虜掠,輕去就,緩則受吾節制,急則擁兵自重”的“豪豬健狗”之徒,被史可法感化前的高傑如此,左良玉如此,劉良佐、劉澤清也是如此,就連根性樸厚的黃得功也有這樣的特點。

    黃得功和高傑之間發生過兩雄相爭之事,即“土橋之變”,這件事確實是高傑的過錯,想致黃得功於死命。從此黃得功對高傑不再抱有原諒態度,將自己對高傑的仇恨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當高傑受史可法感化後,銳意北上,希望黃得功能做自己的後援,“然得功終不欲為傑後勁”,在高傑死後,黃得功又引兵趨向高軍家屬所在地揚州爭地盤,在徐州的高部大驚,急忙“棄汛奔還”,原本脆弱的江防更加不堪一擊,黃得功在不知不覺中做了自認為有理,但是卻違背國家利益的事情,並對自己做錯的事毫無知覺,這不能說不說是一種悲哀。

    所以,南明並不是亡在兵力不夠雄厚,而是亡於弘光政權的無能內鬥和兩百年間極端重文輕武制度的反噬。

  • 8 # e_listen141814398

    義大利傳教士馬丁諾·馬蒂尼(1614—1661,中文名衛匡國,字濟泰)所著《韃靼戰紀》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見聞:

    “他們的攻勢如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

    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

    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部(史可法)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它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殺。

    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堪稱人間地獄。”

    這一點有幾個事實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錄。首先,當時史可法名望極高,所謂忠義著於華夏而被弘光政權排擠,在揚州的禮賢館,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專家,從包括澳門葡萄牙人手裡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能夠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當然這些火炮在揚州之戰中對清軍造成了多大殺傷在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南明軍隊的單兵實力遠遠不如清軍,當時的圍攻揚州清軍是最精銳的八旗鐵騎,史可法手下的劉肇基殺死的一千多清軍,主要是用火炮殺傷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戰殺死了清軍。另外史可法是在違抗軍令的情況下防守揚州,兵力部署極其單薄,沒有任何外援助。

    當時馬士英民憤極大被臣民們比作秦檜,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馬士英比秦檜壞多了。在那個時代不斷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側,起兵討伐馬士英,但史可法始終委曲求全,直到最後死在了揚州,馬士英則始終不斷破壞,不斷給史可法小鞋穿,讓他始終無所作為。

  • 9 # 北洋海軍炮手

    看了@論史 君的回答,我想補充一下,南明之所以無法戰勝清軍,除了論史君總結的觀點以及清軍的武力和火力強於南明之外,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南明軍閥化。

    其實這個軍閥化從明末就開始了,明軍因為衛所制度衰落以後,明朝將領就開始豢養家丁來彌補明軍戰鬥力的不足,這除了造成大部分軍事資源向家丁傾斜、以及明軍將領退化到敢死隊隊長的層次以外,還使得這幫人成了不捨得讓家丁去死拼的大兵頭,畢竟手裡就這麼點能打的,拼光了必然影響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所以,松錦大戰的時候吳三桂、王樸等大兵頭髮覺風頭不對立馬風緊扯呼,腳底抹油就提前開溜,使得清軍刷出了史詩般的大捷。

    而明末的亂世,很多將領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就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畢竟亂世誰有兵誰就有立足的資本,就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當然,這得建立在對手是菜雞或者大家都是菜雞這一前提下。但是遇到八旗這一在東亞大陸上武力和火力都超級強悍的對手,你有再多的兵都要掂量掂量自己夠不夠打的。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至少是留住性命,大部分軍閥都選擇了投降清朝。畢竟給新主子立了功勞,新主子也不會吝惜賞賜,甚至還可以抬旗獲得更高的政治地位或者是政治機遇,用羅胖的話來說就是大家都去創業去了。所以不難理解弘光四鎮三鎮反水剃了頭,金聲恆等人以江西反水投降,孫可望發現自己和李定國的內部傾軋導致自己一無所有之後立刻投降大清併為清軍出謀劃策。所以,這幫人跳槽之後,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往往會非常賣力的為新主子打天下,充當清軍的馬前卒,打起原來的隊友也是毫不留情。

    當然,這些人發現自己利益受損之後也會立即反水,比如說姜襄(獻大同投降)、李成棟(取廣東)、金聲恆(取江西)等人認為自己勞苦功高,清朝沒有答應他們的願望,他們就會立馬反水,改投南明。最後不僅可以用死的猥瑣來形容,還落得了反覆無常的罵名。康熙年間吳三桂、耿精忠因清廷撤藩而造反也是這個原因。

    我之前說過,南明那幾個小朝廷都是依靠軍閥的扶植而生存,這是因為有些軍閥因為利益的原因押寶在南明身上,一邊拼死抵抗清軍為南明爭取生存權一邊期待能讓他們起死回生的奇蹟發生。因為歸順清廷會讓他們的利益受損,代表人物就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白文選等人。這些張獻忠殘部在獲得雲南作為根據地後,他們必然要找一個靠山,畢竟要保住他們在雲南的既得利益。大清這邊想都不要想,因為大清不會允許其治下再出現一個尾大不掉軍閥,所以他們只能押寶風雨飄搖的永曆小朝廷,而且永曆小朝廷也是隻能抓住這跟救命稻草來續命,哪怕是被軍閥挾持。雖然孫可望因為和李定國的鬥爭失敗而去當了大清的義王,但是李定國等人依然抱著永曆小朝廷不放,哪怕永曆談到了緬甸、李定國躲進了深山老林也堅決不向清朝妥協。直到朱由榔被吳三桂做掉以後,他們喪失了繼續和清廷軍事對抗的正當性,所以他們也就相繼投降了。不過清朝也沒有太為難他們,至少都落得了善終。

    當然,這些軍閥當中還有鄭成功這種異類,他雖然遙尊永曆小朝廷,但是他對永曆也是奉朔不奉詔,比如說張惶言、李定國都被他放過鴿子。而且他還和清朝有書信來往,只要保證他鄭氏軍閥的獨立性以及把金廈漳泉等地讓給他做地盤,剃髮稱臣都不是問題,分分鐘的事。但是大清志在天下,不會允許其治下再有一個軍閥,畢竟清初四個藩王已經讓清朝頭疼不已了,所以清廷把話說的很死,你鄭成功只能當我治下的大地主,當軍閥想都不要想。所以很自然,鄭成功不會投向清朝,而且他對清朝的軍事行動也是接連失敗,金廈兩地又不夠他養兵,還得時刻擔心被清軍突然襲擊。所以他就只能利用人海戰術逼得彈盡糧絕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讓出臺灣島作為他的根據地,不過此時清軍不以水戰為長處,所以只能乾瞪眼,不過風水輪流轉,最後鄭氏軍閥還是被清朝消滅。

    最後說白了,清朝能成功,除了八旗尚未泯滅的武德之外,就是清朝能做到上下一心,大家都為取天下這一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而南明各路軍閥之間就相互勾心鬥角,為了利益可以隨時改頭換面,打起老主子來毫不手軟。所以大清能笑到最後,是歷史的必然,迷信點說,這就是天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6-55歲是人生的“危險十年”,做好哪些事,可以助你健康又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