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皮卡多精神康復中心

    上學的時候初讀魯迅先生的文章覺得很想小說,可以讀來當消遣。再讀魯迅先生的文章覺得很是晦澀難懂,狗屁不通,寫的還不如自己寫的通順。走上社會再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才初步懂了魯迅先生對奴性舊社會的冷嘲暗諷。直到昨天,我懂了!

  • 2 # 新文化街男孩

    先生筆下的人物,還栩栩如生般生活在你我身邊,只是他們不再叫祥林嫂、閏土、孔乙己和阿Q。

    可能我們不再會吃蘸血的饅頭了,但還在為追逐各種偏方和捷徑冒險。

    可能會以偷竊東西為恥了,但對於抄襲和假冒,卻視若應當和自然。

    可能忘記如何吶喊了,但會在網路平臺,留下真實的謊言。

    可能無需再毫不留情地反省自己了,因為人格分裂的我們知道,那不是我們本身,只是另一個時空的影像在表演。

    本可以找到各種理由推卸,但每每重讀先生的書,依然會感受到打臉。這種鞭策的力量,讓你我無處躲藏,也不想躲藏下去。

    只要還是華人,先生就永遠是幫我們正衣冠的鏡子後面那張陰鬱的臉。

  • 3 # 崆峒生活

    肯定會和當初的感覺不同。

    小學或者中學讀到魯迅文章,很青澀,很可愛,從很多篇章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魯迅先生對父母、愛人、孩子、朋友都有著情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社戲》都是收入在小學課本中的名篇。

    可能到了中學課本,類似<示眾>這樣的針砭時弊、對當時的社會現象有著辛辣諷刺的文章,那時候的學生還不能完全體會這樣的刻骨!

  • 4 # 小馬90671886

    我們這一代都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沒有經歷過民國時期那種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的扭曲社會,所以小時候看魯迅的文章,感受不是很深刻。但是近幾年,偶爾再看他的文章,看到那種對現實社會醜態的痛斥和鞭策,實在是精彩絕倫。雖未處同一時代,卻仍可感同身受,受益匪淺。

  • 5 # 小羽網路

    大家都應該知道其實魯迅先生當初是學醫的,之所以棄醫從文,是因為為了華人,非常值得敬佩一個人!

    其實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有魯迅先生文章了,當時我很讀懂他的文章,而且讀了很多遍了,其中文章還有很多生僻字。但是我覺得魯迅先生文采也是相當不錯不的,他的文章都透露著現實社會氣息,還記得當年《少年閏土》那是他記錄著自己歡快童年,偶爾也想起我的童年也有著相樣的。

    轉眼之間,我已經長大了,在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不乏有點懷念,因為他的文章裡面彰顯了華人民族精神,團結一致。如今,他的文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讀他的文章都對他產生敬佩之情。給了我們華人很大鼓舞,解放思想,敢於拼搏,敢於鬥爭。民族氣節長存。

  • 6 # 一隻無聊的胖紙

    魯迅先生逝世已經82年的今天,我們歷經社會之後,再讀他的文章,內心竟然能產生如此多的共鳴,除了“唉”,還能說啥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吃花生對身體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