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指在資訊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資訊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大量的運用具有資訊科技,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區域性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較有限的戰爭。
進入21世紀,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了武器裝備的發展和作戰方式的演變,促進了軍事理論的創新和編制體制的變革,由此引發新的軍事革命。資訊化戰爭最終將取代機械化戰爭,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資訊化戰爭是指發生在資訊時代、以資訊為基礎、以資訊化武器裝備為戰爭工具的戰爭。資訊化戰爭不會改變戰爭的本質,但戰爭指導者必須考慮到戰爭的結局和後果,在戰略指導上首先追求如何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那種以大規模物理性破壞為代價的傳統戰爭必將受到極大的約束和限制。
資訊化戰爭中的資訊是指一切與敵我雙方軍隊、武器和作戰有關的事實、過程、狀態和方式直接或間接地被特定系統所接收和理解的內容。就對資訊(數量和質量)的依賴程度而言,過去的任何戰爭都不及資訊化戰爭。在傳統戰爭中,雙方更注重在物質力量基礎上的綜合
資訊化戰爭
較量。如機械化戰爭,主要表現為鋼鐵的較量,是整個國家機器大工業生產能力的全面競賽。資訊化戰爭並不排斥物質力量的較量,但更主要的是知識的較量,是創新能力和創新速度的競賽。知識將成為戰爭毀滅力的主要來源,“計算機中一盎司矽產生的效應也許比一噸鈾還大”。
火力、機動、資訊,是構成現代軍隊作戰能力的重要內容,而資訊能力已成為衡量作戰能力高低的首要標誌。資訊能力,表現在資訊獲取、處理、傳輸、利用和對抗等方面,透過資訊優勢的爭奪和控制加以體現。資訊優勢,實質就是在瞭解敵方的同時阻止敵方瞭解己方情況,是一種動態對抗過程。它已成為爭奪制空權、制海權、陸地控制權的前提,直接影響著整個戰爭的程序和結局。當然,人永遠是資訊化戰爭的主宰者。戰爭的籌劃和組織指揮已從完全以人為主發展到日益依賴技術手段的人機結合,對軍人素質的要求也更高。從資訊優勢的爭奪到最終轉化為決策優勢,更多的是知識和智慧的競爭。
戰力量數字化整合化,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 這個很容易理解,我們經常聽到有什麼數字化炮兵之類的名詞.什麼是數字化部隊?就是作戰單元(武器平臺),裝備系統,單兵裝備和指揮系統高度網路整合的部隊.但這還不是資訊化部隊.其中還有一個知識化.就是作戰和保障人員具有新的科技知識,能夠熟練掌握和操作各種資訊裝備和系統.
這樣一支知識化人員武裝起來的數字化部隊就是初步的資訊化部隊,呵呵.很拗口..
武器系統的資訊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慧化.這是一個整體概念.其中包括硬殺傷,軟殺傷和新概念武器三方面:
I.硬殺傷--直接殺傷,破壞直至確保摧毀的以資訊科技為依託的精確制導武器與遙感武器(不是傳統武器).代表武器:鐳射等精確制導炸彈(JDAM),軍用無人機,新一帶巡航導彈.
II.軟殺傷--對敵方資訊化系統滲透,干擾,壓制的手段.旨在破壞敵方的信源.信宿.通道.間隔敵方的通訊和指揮系統.對對方的精確制導武器致盲.代表武器:駭客武器和計算機病毒.
III.新概念武器--以新的毀傷機理為目的以高新科技手段和資訊科技為依託設計的不同於傳統武器的全新作戰單元.代表武器:定向高能粒子武器.動能電磁武器微機電奈米武器和機器人.
擁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級別的系統.可以實時遠端偵察和預警,及時快速更新情報,指揮網路化即時化,一體戰場控制.作戰命令可直達單兵作戰單元.通訊達到近乎無阻礙的標準,可全方位武器平臺單兵單元戰場定位.以前那種寶塔式的逐級指揮體制將不附存在..
涵蓋海陸空天電的戰術資料鏈連線直至單兵,及時重新整理單兵或基層指揮員作戰電腦上的戰場資訊,方便明確的更新戰場時態.確保直接指揮權在特殊情況下的傳遞.傳統的作戰地域概念和習慣已經不管用了.鑑於資訊作戰是無縫連線,高立體,大縱深,全維度.手段是非線形混沌而模糊的.我不是專業人員,一時也弄不明白.希望林火心和我性本浪等同志看到後幫我補充,呵呵.
什麼心理戰,太空戰,機動戰,電子戰乃至虛擬世界的網路戰,一開始就全方位的面臨,沒什麼充裕的準備時間.而且要打,就貫穿整個戰爭的始終.非接觸作戰和接觸作戰同等重要.
所以一場這樣的資訊化戰爭是極度考驗一個國家的戰爭意志的.
資訊作戰不代表傷亡和戰損小.而恰恰比傳統戰爭殘酷.
大面積的毀滅性武器被高技術手段改造,作戰意圖明顯.針對性強.
這就是說在戰爭初期就使用這種武器的可能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如三代核武器中的中子彈,三相彈,中子彈當量都很小,但效果是致命的再如電磁脈衝彈,很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被使用.四代的反物質彈和再聚變彈更小效果更兇狠也更方便戰術使用.所以我們對戰爭不斷升級之後才會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核武器的認識一定要改,雖然誰都不願意改.
(1)資訊化戰爭是資訊時代的產物,是資訊時代經濟、技術、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在戰爭領域的客觀反映。
(2)戰爭工具決定戰爭形態,有什麼樣的戰爭工具,就會有什麼樣的戰爭形態,這是戰爭歷史發展規律所決定的。資訊時代戰爭工具的資訊化、智慧化和綜合化,資訊武器裝備體系的形成,必然導致資訊化戰爭的出現。
(3)資訊化戰爭首選的並直接打擊的目標是資訊獲取、資訊控制和資訊處理系統及其基礎設施,剝奪敵方資訊控制權、使用權和對己方資訊系統的威脅,同時建立己方的資訊優勢,進而實現己方意志。
(4)資訊化戰爭的核心資源是資訊和知識。因此,資訊化戰爭是以資訊和知識為力量的戰爭。在資訊化戰爭中,掌握資訊和知識的高素質的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什麼是資訊化戰爭?資訊化戰爭簡稱資訊戰。簡單地說,它是敵我雙方在資訊領域中爭奪資訊控制權的戰爭。其作戰物件主要不是人,而是對方的各種資訊系統以及與之有關的各項設施;其任務是獲取、管理、使用和控制各種資訊,同時防止對方獲取和有效地使用各種資訊。
電子戰是資訊化戰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敵對雙方所進行的電磁鬥爭。它主要有三種方法: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所有這一切,都是以電磁波為“武器”,所打擊的目標不是敵方的有生力量,而是敵方的通訊、雷達以及計算機網路等電子裝置。其目的是使敵方的通訊中斷,雷達迷盲,兵器失控,指揮癱瘓。電子偵察是用裝載精密電子裝置的偵察衛星群、偵察飛機和進攻性武器中的偵察裝置來探明敵方電子系統的情況,蒐集軍事情報。例如,當對方發射導彈時,偵察衛星中的紅外線探測器便能迅速探測到導彈的行蹤。這一資訊立即被送到地面雷達網,指使雷達網對導彈進行跟蹤,同時將有關資訊送往指揮中心的計算機;計算機很快便分析出導彈的飛行方向,並指揮己方的導彈予以攔截。
電子干擾就是透過電子手段來擾亂敵方電子裝置的正常工作。這裡所說的電子手段是指有意識地發射或反射某種電磁波,使對方的電子裝置產生“錯覺”或無法正常工作。根據干擾物件的不同,電子干擾可分為通訊干擾、雷達干擾、制導武器干擾和指揮系統干擾等。有干擾,必有反干擾。反干擾的目的是盡一切努力削弱以至消除敵方干擾給己方帶來的不利影響。其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在現代戰爭中,干擾與反干擾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不相讓。
“摧毀”是一種硬殺傷手段。它是在電子偵察的配合下,透過電子摧毀或力摧毀手段,使敵方重要的電子裝置或系統永久失效或徹底破壞。在這方面,除了使用爆炸性武器外,還大量使用電磁能武器(如高能鐳射器、微波武器)和電子計算機病毒等。“反摧毀”的手段也很多,例如,就通訊而言,常常是同時運用多種通訊手段,實現多徑傳輸,使得一個系統受到破壞時,能有其他系統可以代替或迂迴。
有人認為,在21世紀,類似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突然襲擊,很可能會以資訊戰的方式重演。它所襲擊的物件不是飛機、大炮和核武器,而是敵方的計算機系統;不只是軍用系統,還包括更為廣泛的民用系統。所採用的手段包括計算機病毒、隱碼、資料破壞程式等。其目的是阻塞以至摧毀敵方的計算機網路,使其指揮失靈、交通混亂、電力中斷、金融癱瘓。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美國的情報部門就曾暗中用裝有固化病毒的晶片,置換了伊拉克從法國進口的防空系統電腦印表機的相關部件,然後用遙控的方法啟用病毒,其竄入電腦主機,最後造成伊方防空系統的癱瘓。英國《時代》週刊聲稱,美國不久將能使用鍵盤、滑鼠器和計算機病毒,不放一槍一炮地對敵方的軍事和民用基礎設施發動迅速、寂靜、廣泛和毀滅性的打擊。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未來的戰爭沒有前方與後方之分,凡網路系統所及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戰場。
在現代資訊化戰爭中,保持通訊機密至關重要。因此交戰雙方往往還要在通訊保密措施上決雌雄、見高低。對語音模擬訊號進行數字化處理,然後再改變發信順序,是經常採用的一種加密措施。為了防止對方破譯,不僅密碼需要經常變換,在加密方法上也是越來越奧妙了。
資訊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指在資訊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資訊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大量的運用具有資訊科技,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區域性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較有限的戰爭。
資訊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指在資訊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資訊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大量的運用具有資訊科技,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區域性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較有限的戰爭。
進入21世紀,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了武器裝備的發展和作戰方式的演變,促進了軍事理論的創新和編制體制的變革,由此引發新的軍事革命。資訊化戰爭最終將取代機械化戰爭,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資訊化戰爭是指發生在資訊時代、以資訊為基礎、以資訊化武器裝備為戰爭工具的戰爭。資訊化戰爭不會改變戰爭的本質,但戰爭指導者必須考慮到戰爭的結局和後果,在戰略指導上首先追求如何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那種以大規模物理性破壞為代價的傳統戰爭必將受到極大的約束和限制。
資訊化戰爭中的資訊是指一切與敵我雙方軍隊、武器和作戰有關的事實、過程、狀態和方式直接或間接地被特定系統所接收和理解的內容。就對資訊(數量和質量)的依賴程度而言,過去的任何戰爭都不及資訊化戰爭。在傳統戰爭中,雙方更注重在物質力量基礎上的綜合
資訊化戰爭
較量。如機械化戰爭,主要表現為鋼鐵的較量,是整個國家機器大工業生產能力的全面競賽。資訊化戰爭並不排斥物質力量的較量,但更主要的是知識的較量,是創新能力和創新速度的競賽。知識將成為戰爭毀滅力的主要來源,“計算機中一盎司矽產生的效應也許比一噸鈾還大”。
火力、機動、資訊,是構成現代軍隊作戰能力的重要內容,而資訊能力已成為衡量作戰能力高低的首要標誌。資訊能力,表現在資訊獲取、處理、傳輸、利用和對抗等方面,透過資訊優勢的爭奪和控制加以體現。資訊優勢,實質就是在瞭解敵方的同時阻止敵方瞭解己方情況,是一種動態對抗過程。它已成為爭奪制空權、制海權、陸地控制權的前提,直接影響著整個戰爭的程序和結局。當然,人永遠是資訊化戰爭的主宰者。戰爭的籌劃和組織指揮已從完全以人為主發展到日益依賴技術手段的人機結合,對軍人素質的要求也更高。從資訊優勢的爭奪到最終轉化為決策優勢,更多的是知識和智慧的競爭。
戰力量數字化整合化,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 這個很容易理解,我們經常聽到有什麼數字化炮兵之類的名詞.什麼是數字化部隊?就是作戰單元(武器平臺),裝備系統,單兵裝備和指揮系統高度網路整合的部隊.但這還不是資訊化部隊.其中還有一個知識化.就是作戰和保障人員具有新的科技知識,能夠熟練掌握和操作各種資訊裝備和系統.
這樣一支知識化人員武裝起來的數字化部隊就是初步的資訊化部隊,呵呵.很拗口..
武器系統資訊化武器系統的資訊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慧化.這是一個整體概念.其中包括硬殺傷,軟殺傷和新概念武器三方面:
I.硬殺傷--直接殺傷,破壞直至確保摧毀的以資訊科技為依託的精確制導武器與遙感武器(不是傳統武器).代表武器:鐳射等精確制導炸彈(JDAM),軍用無人機,新一帶巡航導彈.
II.軟殺傷--對敵方資訊化系統滲透,干擾,壓制的手段.旨在破壞敵方的信源.信宿.通道.間隔敵方的通訊和指揮系統.對對方的精確制導武器致盲.代表武器:駭客武器和計算機病毒.
III.新概念武器--以新的毀傷機理為目的以高新科技手段和資訊科技為依託設計的不同於傳統武器的全新作戰單元.代表武器:定向高能粒子武器.動能電磁武器微機電奈米武器和機器人.
指揮自動化,實時化,一體化擁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級別的系統.可以實時遠端偵察和預警,及時快速更新情報,指揮網路化即時化,一體戰場控制.作戰命令可直達單兵作戰單元.通訊達到近乎無阻礙的標準,可全方位武器平臺單兵單元戰場定位.以前那種寶塔式的逐級指揮體制將不附存在..
資訊戰場全維化,網路化涵蓋海陸空天電的戰術資料鏈連線直至單兵,及時重新整理單兵或基層指揮員作戰電腦上的戰場資訊,方便明確的更新戰場時態.確保直接指揮權在特殊情況下的傳遞.傳統的作戰地域概念和習慣已經不管用了.鑑於資訊作戰是無縫連線,高立體,大縱深,全維度.手段是非線形混沌而模糊的.我不是專業人員,一時也弄不明白.希望林火心和我性本浪等同志看到後幫我補充,呵呵.
作戰方式多樣化什麼心理戰,太空戰,機動戰,電子戰乃至虛擬世界的網路戰,一開始就全方位的面臨,沒什麼充裕的準備時間.而且要打,就貫穿整個戰爭的始終.非接觸作戰和接觸作戰同等重要.
所以一場這樣的資訊化戰爭是極度考驗一個國家的戰爭意志的.
毀滅性武器的高技術化資訊作戰不代表傷亡和戰損小.而恰恰比傳統戰爭殘酷.
大面積的毀滅性武器被高技術手段改造,作戰意圖明顯.針對性強.
這就是說在戰爭初期就使用這種武器的可能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如三代核武器中的中子彈,三相彈,中子彈當量都很小,但效果是致命的再如電磁脈衝彈,很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被使用.四代的反物質彈和再聚變彈更小效果更兇狠也更方便戰術使用.所以我們對戰爭不斷升級之後才會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核武器的認識一定要改,雖然誰都不願意改.
(1)戰爭空間急劇拓展 資訊化戰爭是高度立體化戰爭,即戰爭不僅在地面水面,水下進行,而且,向外層空間擴充套件。 (2)戰爭程序明顯加快 以往戰爭持續時間一般比較長,而資訊化戰爭,節奏明顯加快,程序大大縮短。在資訊科技的作用下,武器裝備的能量釋放的速度加快,殺傷力在增加;高技術手段的運用,使軍隊的機動能力,打擊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單位時間作戰效能明顯增強;此外高技術武器裝備造價昂貴,迫使程序加快。 (3)作戰力量多元一體 作戰力量的大小,不再以數量的多少,作戰能力資訊化戰爭
的強弱和人員,武器數量決定,高技術的武器裝備只有同高素質的戰鬥人員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其次,多兵種的有機結合。 (4)精確制導武器的大量使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場區域性戰爭表明,資訊化戰爭具有明顯的精確化趨勢。 (5)指揮控制智慧化程度高 (6)戰爭耗資巨大 高新技術裝備造價昂貴。高技術武器使用空前頻繁。 (7)資訊優勢成為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發生在資訊時代,以資訊為基礎並以資訊化武器裝備為主要戰爭工具和作戰手段,以系統整合和資訊控制為主導,在全維空間內透過精確打擊、實時監控、資訊攻防等方式進行的癱瘓和震懾作戰的戰爭形勢。(1)資訊化戰爭是資訊時代的產物,是資訊時代經濟、技術、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在戰爭領域的客觀反映。
(2)戰爭工具決定戰爭形態,有什麼樣的戰爭工具,就會有什麼樣的戰爭形態,這是戰爭歷史發展規律所決定的。資訊時代戰爭工具的資訊化、智慧化和綜合化,資訊武器裝備體系的形成,必然導致資訊化戰爭的出現。
(3)資訊化戰爭首選的並直接打擊的目標是資訊獲取、資訊控制和資訊處理系統及其基礎設施,剝奪敵方資訊控制權、使用權和對己方資訊系統的威脅,同時建立己方的資訊優勢,進而實現己方意志。
(4)資訊化戰爭的核心資源是資訊和知識。因此,資訊化戰爭是以資訊和知識為力量的戰爭。在資訊化戰爭中,掌握資訊和知識的高素質的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什麼是資訊化戰爭?資訊化戰爭簡稱資訊戰。簡單地說,它是敵我雙方在資訊領域中爭奪資訊控制權的戰爭。其作戰物件主要不是人,而是對方的各種資訊系統以及與之有關的各項設施;其任務是獲取、管理、使用和控制各種資訊,同時防止對方獲取和有效地使用各種資訊。
偵察與反偵察電子戰是資訊化戰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敵對雙方所進行的電磁鬥爭。它主要有三種方法: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所有這一切,都是以電磁波為“武器”,所打擊的目標不是敵方的有生力量,而是敵方的通訊、雷達以及計算機網路等電子裝置。其目的是使敵方的通訊中斷,雷達迷盲,兵器失控,指揮癱瘓。電子偵察是用裝載精密電子裝置的偵察衛星群、偵察飛機和進攻性武器中的偵察裝置來探明敵方電子系統的情況,蒐集軍事情報。例如,當對方發射導彈時,偵察衛星中的紅外線探測器便能迅速探測到導彈的行蹤。這一資訊立即被送到地面雷達網,指使雷達網對導彈進行跟蹤,同時將有關資訊送往指揮中心的計算機;計算機很快便分析出導彈的飛行方向,並指揮己方的導彈予以攔截。
干擾與反干擾電子干擾就是透過電子手段來擾亂敵方電子裝置的正常工作。這裡所說的電子手段是指有意識地發射或反射某種電磁波,使對方的電子裝置產生“錯覺”或無法正常工作。根據干擾物件的不同,電子干擾可分為通訊干擾、雷達干擾、制導武器干擾和指揮系統干擾等。有干擾,必有反干擾。反干擾的目的是盡一切努力削弱以至消除敵方干擾給己方帶來的不利影響。其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在現代戰爭中,干擾與反干擾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不相讓。
摧毀與反摧毀“摧毀”是一種硬殺傷手段。它是在電子偵察的配合下,透過電子摧毀或力摧毀手段,使敵方重要的電子裝置或系統永久失效或徹底破壞。在這方面,除了使用爆炸性武器外,還大量使用電磁能武器(如高能鐳射器、微波武器)和電子計算機病毒等。“反摧毀”的手段也很多,例如,就通訊而言,常常是同時運用多種通訊手段,實現多徑傳輸,使得一個系統受到破壞時,能有其他系統可以代替或迂迴。
有人認為,在21世紀,類似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突然襲擊,很可能會以資訊戰的方式重演。它所襲擊的物件不是飛機、大炮和核武器,而是敵方的計算機系統;不只是軍用系統,還包括更為廣泛的民用系統。所採用的手段包括計算機病毒、隱碼、資料破壞程式等。其目的是阻塞以至摧毀敵方的計算機網路,使其指揮失靈、交通混亂、電力中斷、金融癱瘓。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美國的情報部門就曾暗中用裝有固化病毒的晶片,置換了伊拉克從法國進口的防空系統電腦印表機的相關部件,然後用遙控的方法啟用病毒,其竄入電腦主機,最後造成伊方防空系統的癱瘓。英國《時代》週刊聲稱,美國不久將能使用鍵盤、滑鼠器和計算機病毒,不放一槍一炮地對敵方的軍事和民用基礎設施發動迅速、寂靜、廣泛和毀滅性的打擊。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未來的戰爭沒有前方與後方之分,凡網路系統所及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戰場。
在現代資訊化戰爭中,保持通訊機密至關重要。因此交戰雙方往往還要在通訊保密措施上決雌雄、見高低。對語音模擬訊號進行數字化處理,然後再改變發信順序,是經常採用的一種加密措施。為了防止對方破譯,不僅密碼需要經常變換,在加密方法上也是越來越奧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