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cmat

    禮,是人主觀行為,有失道義,所謂道就是非有非無,有了人的主觀意圖也就不是道了,所以尊禮而行,就是失道。德,是一心為了十方四海的人,即天下所有人,叫有德。法,是為了或者少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而制定的,就是沒涵蓋所有人,所以失德。

  • 2 # TonyDeng

    這話類似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措辭稍有不同,大意是一致的。

    如果按現代模式理解,可以這樣說:道是人們合乎情理的自覺,所謂順其自然,而道德是需要內在約束的行為規範,當需要約束的時候,就表示不那麼自然,當是失去自然之故;同樣,法律是到了靠外部約束的層次,即失去內部自制力的道德了。

    正如法學理論說,法律是最低底線而已,人們如果普遍需要靠法律來維持、指導他們的行為時,已經是失去了太多自覺性。法律雖然基於道德建立,但道德的要求高於法律,有些東西,雖然不是法律要求,但人們如果做到了,那就是高尚,如果要法律強迫的,那只是迫不得已,不會得到敬重。比如讓座,本來就是道德要求,不是必須的,但若到了連讓座也要立法的程度,可想而知這些人的自覺性有多低,更有甚者,強迫對此立法的人,是完全不知道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聯和區別了,以為立法是一切解決之道,是最低等的見識。

  • 3 # 閒看秋風999

    這句話的源頭應該是《道德經》中的“大道廢,有仁義”;老子認為“禮”於“法”,都是“失道”的具體表現,因為所有的“禮制”以及“法律”都不是“道”,也不是“德”(老子的

    “德“) 而都是“人為”的,“人為”就是“偽”,而“道”應該“無為”。

    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話,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將 鎮 之 以 無 名 之 樸 。 無 名 之 樸 , 夫 亦 將 不 欲 。 不 欲 以 靜 , 天 下 將 自 定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看來,一切的繁文縟節(周朝的禮儀)都是因為“失道”所致;一切的法律也是一樣,都是沒有按照“道”去“修為”。

    老子的《道德經》其實應該是一本專門供統治者讀的治國理政的書,核心內容就是一個——簡政放權,不要瞎折騰,治大國如烹小鮮——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就是“黃老哲學”的實踐者,除了“約法三章”以外,劉邦的治國方針中沒有其他任何法律法規,只有減輕徭役賦稅的內容。

    再看看後來朝代比如明朝,朱元璋立下了那麼多反對腐敗的條文,其中還不乏酷刑,但是腐敗仍然無法根除,這是為什麼呢?

    “儒道之爭”,由來已久,這句話就是“神仙打架”!

  • 4 # 尹先生生生

    不能僅從字句上理解,不能僅轉譯原文的意思,應能從時代意義上來闡釋這句話的意義,那就很了不起。在物質經濟前提下生活的現代人們,僅對法還有顧忌,懂禮守禮的也很少了。如何持德守道,我也很想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的路飛一碰海樓石就沒力氣甚至不能動,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