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鄉彩虹橋

    一,肉鴨育雛期的溫度。

    肉鴨在雛鴨時,剛出殼時,絨毛稀短,不禦寒,給雛鴨創造一個適宜而穩定的溫度環境。即晝夜24小時的溫度均勻一致,上下波動不超過2℃,切忌忽高忽低。一般地講,接雛時鴨舍溫度為30℃,以後均勻下降,每2天—3天降1℃,直至20℃,恆溫到出欄。

    二,肉鴨育雛期的溼度。

     育雛前期室內溫度較高,水分蒸發快,此時,我們的養鴨的農民朋友們,要把相對溼度要高些。若溼度過低,育雛鴨就會腳趾乾癟,出現精神不振,會影響肉育雛鴨的健康和生長。

    三,肉鴨育雛期的光照。

    萬物生長靠太陽!肉鴨育雛期也不例外!

    太Sunny能提高鴨的體表溫度,增強血液迴圈,促進骨骼生長,並能增強食慾,刺激消化系統,有助於新陳代謝;若自然光照不足,可用人工光照彌補。

    一般是出殼後2天—3天,採用24小時連續光照,如果光線不足,也可採用自然光照的辦法,即3日齡後利用白天的自然光照明,早晚適當開燈喂料。1周齡—2周齡時,每20平方米15瓦—30瓦。燈泡分佈要均勻,經常擦去燈泡表面的飼料粉塵,保證光照強度。

  • 2 # 農學谷

    一、溫度。雛鴨剛出殼時,絨毛稀疏短促,抗寒能力差,體溫調節能力較弱,生活環境溫差上下波動不能超過2℃,更不能忽高忽低。一般地講,接雛時鴨舍溫度為30℃,以後每2至3天降低1℃,直至鴨舍溫度下降到20℃。

    二、溼度。鴨舍溼度依據室內溫度而定。育雛前期由於室內溫度較高,水分蒸發快,此時相對溼度要高一些。如果鴨舍內溼度過低雛鴨會精神不振,影響健康和生長。

    三、光照。如果自然光照不足,可以人工進行補光。雛鴨出殼後2-3天、採用24小時連續光照,使其在明亮的光線下熟悉環境、增加運動,儘早飲水、開食。3天以後,每天光照23小時。

    為了使鴨群習慣黑暗環境,以防一旦停電引起鴨群騷亂造成死亡、傷殘。每天應該進行黑暗1小時訓練,直到第二週結束。也可採用自然光照的辦法,即3日齡後利用白天的自然光照明,早晚適當開燈喂料;1-2周齡時,每20平方米安放1盞15~30瓦燈泡,燈照分佈要均勻,保證光照強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驚慌的,帶手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