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0828098489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固有的概念,然而這個概念也像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樣,既沒有確定的含義,也沒有一致的用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的童慶炳主編的《文藝理論教程》中對意象進行了如下界定:   意象在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中主要有四種含義:1、“表象”,是指在知覺基礎上所形成的呈現於腦際的各種感性形象。2、內心意象,即人類為實現某種目的而構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設計影象。在文學創作中則表現為藝術構思所形成的心中之形象或曰“胸中無竹”。3、泛化意象,是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切藝術形象或語象的統稱①,基本上相當於“藝術形象”或文學形象這個概念,簡稱“形象”。不僅英美目前有這種用法,而且在中國自明清以來,也已演化到與“形象”一詞等同的地步。由於它的含義太寬泛,容易引起混淆,所以本書嘗試重新啟用近十年來被冷落的“文學形象”或“形象”的概念,轉而復活“意象”一詞的古義,用它專指一種物殊的表意性藝術形象。這就是:4、觀念意象及其高階形態。   你說的原型意象涉及到這個界定中的第三點泛化意象,原型意象應該是文學作品中出現最早的最原始的一種創作題材或物件,之所以說它是原型主要是因為它是不斷演變的,經過不同作家的手,會生成許多以之為基礎的意象。比如:搗衣詩的原型意象始於漢代班婕妤的《搗素賦》,她的這篇工於體物言情的小賦,直接開創了搗衣一類題材的創作。在文學的發展流變中,以《搗素賦》為原型意象的搗衣詩也在經歷著由豔麗而到迢漸切近現實人生的變化。   如果你是中學語文老師那麼前面的可以不看,中學教材裡出現的意象專指詩歌中帶有、寄託有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也就是情感化的物象。樓上所舉的馬致遠的《秋思》應該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表面上看這首詩只是景物的堆砌,但實際上它們都共同寄託有作者悲涼的思鄉之情,就因此它們成了詩歌中的意象,也成了這首詩流傳千古的最有力的支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老漢,一輩子沒有結婚成家,他的生活是什麼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