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者新說
-
2 # z山海
古代的讀書人,謀生職業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有文化知識的讀書人是很少的嗎!
一.比如辦個私塾,招收幾個學生,就可以了;
代人寫家信、家譜、訴狀,也可以謀生的;
給富豪人家作管家、當賬房先生,也可以;
有點聲望的,給文武高官作幕僚,更是體面一些;
文筆功夫好的,在地方州府縣裡為吏,也是多數讀書人的去處。
二.如果參加科舉考試,可以獲得較好的職業,考取秀才(生員)功名,是可以獲取公費上學、讀研的。
秀才: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為貢生中的優貢;不同於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縣、府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可免除差徭;
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等謀生。
你看,秀才相當於參加高考,考上大學;有公費的、自費的、擴招的、保研的(拔貢)。
三.繼續參加科舉考試,獲得更高的待遇。
舉人:鄉試,省級舉行考試,秀才(生員)參加,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
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後,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於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
舉人不同於秀才,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你看吧,舉人是相當於現在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幹部錄用了。
四.繼續向上考,更高階的待遇在等你拿。
貢士:會試,禮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務)舉行考試,舉人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五.進士:殿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對會試錄取者——貢士,分等定級,皆稱進士。
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皆出仕為官,授予京官者,有擇優進翰林院備皇帝諮詢、學習為仕經驗,含有培養後備幹部之意,也有分發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則可為知縣主官或府、州附官。
瞧瞧,進士,是不是相當於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並錄用者!
看看,古代讀書人的就業出路還是蠻多的嗎!
僅供參考。
-
3 # 密探零零發
自從有了科舉制,讀書參加科舉制,成為普通人衝破階級固化的一種最主要的手段和捷徑。古代讀書人一般都有比較高的地位,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職業。他們可以權傾天下,可以富甲一方,可以教書育人,也可以流連於煙花之地,放蕩不羈愛自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古代讀書人可以從事什麼職業。
一、讀書做官,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自從有了科舉制,讀書參加科舉制,成為普通人衝破階級固化的一種最主要的手段和捷徑。於是,一大批的官迷,加入了科舉考試的大軍,透過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過五關斬六將,魚躍龍門,狀元、榜眼、探花以及進士都會被朝廷授以官職,從此這些讀書人就成了帝國的統治階級,過上了魚肉百姓的生活。
二、做一個地主家的傻兒子,衣食無憂。假如很不幸,止步於舉人,無法考中進士,也不用怕。因為在古代擁有了舉人身份,就成了特權階級。在明朝就規定,舉人不用交賦稅和徭役,這樣的話的大量的佃戶為了免去賦稅,就會將自己的土地獻給舉人,這樣舉人搖身一變就成了地主,從此衣食無憂。當然,如果你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被朝廷授以官職或者作為候補官員。
三、做個老師,教書育人。古代,有些讀書人會選擇做一個教書先生,教書育人,為轟轟烈烈的科舉事業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在古代做一個教書先生地位崇高,收入也不菲,至少也是小康之家。
四、做個大官的幕僚或者師爺。古代一些讀書人沒有考取功名,可以委身做一個大官的幕僚或者師爺。雖然沒有官職,依然可以指點江山,成就人生的一番事業。這些有才的讀書人,一般會得到官員的重任,狐假虎威,風光一時,衣食無憂了。
五、做一個文人墨客,放蕩不羈愛自由。有一些讀書人無緣官場,就做一個自由職業者,日子也是好不逍遙。例如:詩仙李白,官場失意,就沒事喝喝酒,寫寫詩,提提字,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另一個就是北宋大詞人柳永,流連於煙花之地,免費逛,心情好了就寫一首詞,美女們為之瘋狂,各種倒貼,好不瀟灑。
總之,古代的讀書人一般都可以混到比較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有這樣的美事,所以古人爭相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然說當今讀書沒有像古代那麼牛,但至少依舊是一個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還是要多讀點書。各位,你們說呢?
回覆列表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古代人讀書,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成為官員。
科舉制度也是等級森嚴。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院試是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成為秀才就會有一定的優待。
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中舉,取中者稱為舉人,考得第一名者,稱解元。唐伯虎就是鄉試第一名,稱唐解元。考中舉人,就相當於獲得了做官的資格,可以認為是候補官員。
會試是中央一級的考試,由閣部大臣主持,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則是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並從此官服加身,榮耀無比。
但是,很多讀書人是通不過這些考試的。像《范進中舉》中的范進,讀到頭髮發白才中了舉人,有了做官的資格。更多的人是沒有這種耐心的,怎麼辦呢?這樣的讀書人往往有兩條出路,一是做幕僚,進入政府機構,成為官員的幕僚,為官員出謀劃策。二是成為私塾先生,教書育人。像蒲松齡就是科舉不第之後,一面做私塾先生養家餬口,一面寫下了偉大的著作《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