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洪荒小鯰魚

    您的觀點有些片面。不是所有的詩人都執著於仕途,只是大多數著名詩人都仕途不順。

    退一步來說,詩人之所以注重仕途的成就在於儒家的指導思想。

    儒家注重立功、立言、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詩人作為儒家門徒他們當然希望自己能夠做到“三立”、治國平天下了。只有仕途能夠讓他們實現儒家的終極目標。

    詩人大多為性情中人,在官場上未必能吃得開,屢屢失敗,才會給人執著仕途的假象。

    他們不是執著仕途,而是執著於儒家精神,想要實現人生終極價值。

  • 2 # 學林金喜鵲

    是人,就得幸福快樂,而幸福快樂來源於社會的廣泛讚譽。在古時代,傳媒載體稀少,被社會認可的路經只有三條:發財好施、為官清正有功德、詩文上佳醉民心。發財與當官,是有條件和前提的,非個人才能與奮鬥所能得到。而詩文,完全取決個人才華與努力,一旦詩文天才聞,就有了升官的前提條件,當然很多詩人文賢走上了仕途。

  • 3 # 迷茫的大學生

    “古代詩人熱衷於仕途”這是中國古代社會非常普遍的現象。其形成原因與儒家思想和科舉考試製度以及中國古代文人的特點密切相關。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思想核心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巨大了影響。首先呢,儒家思想在本質上不同於道家的出世理念,它是典型的入世思想。

    積極投入社會,實現政治抱負,“下拯黎民於水火,上扶社稷之穩定”是每一個儒生的最高理想。而儒家所提倡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成為讀書人的基本生活要求與道德規範。宋代儒學家張載曾經說過著名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謂是道出了天下讀書人的心聲。

    此外,中國古代以科舉取士,科舉是底層人民向上層流動的重要通道,因此很多人透過讀書來改變出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儒家經典學說則是科舉考核的重要內容,這有上述原因相輔相成,更加推動了詩人熱衷政治的熱潮。最

    後,與西方文學家就是文學家、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涇渭分明的理念不同,中國古代文學與政治則是一體的。很多有名的諸如蘇軾、王安石等詩人同樣是著名的政治家。對於他們來說,文學是個人養成的基本條件,是修身養性之手段,而政治則是讀書人的最高理想。文學為政治發聲,文學創作與政治抱負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其實不只是詩人,乃至武將同樣如此,“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同樣集中體現了他們的理想情懷。想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人是武將的同時同樣才文學上造詣非凡

  • 4 # 簡史講官

    為什麼古代詩人痴迷於做官?在古代,有一句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所有文人的畢生夢想,都是:修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就連《水滸傳》中的那些好漢,最後不也選擇了招安?

    在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學習,對於很多普通家庭而言,供一個秀才出來,需要十多年的努力。這十幾年的時間中,他們每天每夜的苦讀,就是為了科舉成功,從此做朝臣。無論讀書人怎麼想,其他所有人都已經給他定好了人生規劃。

    詩人,自然也身處這些讀書人中。寫詩寫詞,是讀四書五經的課外閒暇而已,他們的終極目標,本來就是做官。就好比詩仙李白,嘴上說“天子呼來不上船”,實際上拿著自己給朝中顯貴寫的詩稿到處拜訪,就指望有一位能說上話的大人物,給他個大官坐坐。

    可惜了,在帝王眼中,李白不過是個弄臣,給自己的愛妃寫寫詩,歌頌一下大唐的美好盛景。因為心裡那股不服氣,李白年過半百投奔了永王,沒想到受到永王謀反作亂的牽連,長流夜郎。最終因天下大赦得了自由,沒多久也鬱鬱而終了。

    唐代另一位詩人李賀也是如此,天縱奇才,本以為靠著科舉能成為一代名臣,沒想到被人惡意誣告。李賀的父親名諱是李晉肅,晉與進同音,於是李賀失去成為進士的資格,從此與官場無緣。

    這一年,李賀才二十一歲。一輩子的前程就已經化為虛無。

    有人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句話其實也可以說是:科舉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那些寒穿苦讀十多年,最終懷才不遇,未能在官場大伸拳腳的文人們,將自己的落魄傷心寫在詩句中,這才留下眾多驚世名作。

  • 5 # 知命堂文化

    為什麼古代詩人都熱衷於仕途?這個問題我回答幾句。

    你說的“古代詩人”大概就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吧,學而優則仕,是學子們因實現理想的必走之路。詩仙李太白從四川來到長安,難道僅僅是為了旅遊嗎?儘管賀知章見了呼為“謫仙人,”李白還不是寫了“為人不做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下筆千言,倚馬可待。”這樣的自薦信?為的就是求個一官半職,從而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修齊治平”,是古人認為最理想的人生道路。不是現代幹什麼行業都能實現“齊家”的願望。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的封建社會是標準的農耕社會,商賈、手工等行業屬於下等行業。“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兒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當時所有的老百姓把讀書人都看得很高;誰家不要說出個“當官的”,就是出個“秀才,”都“倍有面兒!”可以不交賦稅。不納公糧。如果出個官爺,那豈不是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祖墳上冒青煙了?

    因此,古代文人為了能學而優則仕。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舉全家之力,甚至全族之力,一定要培養出至少一個秀才然後考舉人,中進士,從而進入官場,走上仕途。學子們點燈熬油,伏案苦讀,好多人大半輩子了還是你童生,連個秀才都中不了;有人當了大半輩子秀才,老了老了鴻運大開,中了舉人,一激動一高興,差點嗚呼哀哉!比如范進。

    “古代詩人”是我們現在的叫法,我想在當時沒人稱他們為“詩人”的。熱衷於仕途,走仕途是古代文人的理想目標。他們不想走也得走。走了感覺不適合自己,又回來的,比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種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並且心裡裝著一片“桃花源”。詩聖杜甫和他截然相反,上西北下東南,為的是有“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

    以上就是“古代詩人為什麼熱衷於仕途”的原因。是我個人見解。

  • 6 # 古代的看客

    不光詩人,詞人,古人,今人,大部分人都執著仕途,要不那麼多人考公務員,只不過古代仕途講究學而優則仕。士,農,工,商四類,商人沒資格就不說了,其他的都心心念唸的先讀書,再當官好為民做主。說好聽的,上者立功,次者立德,再者立言。就是當官能立一番功業,是最優選擇。說不好聽點,要想翻身農奴把歌唱,還是有權比有錢爽,有權了還怕沒錢沒女神嗎。然後,通往權力的獨木橋擠下來多少文人墨客,你說說,明明都是藝術家的素養,非要走政客的小路,功沒立成,只夠留言,什麼詩呀,詞呀,賦呀,生生把仕途失意演化出了怨婦文化。因為有這大量的留言,所以我們才知道你們曾經很執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種玫瑰花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