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獄天使星君

    傳統節日中國有很多,春節,端午,

    中秋,算最大的也中國最重視的節日。這些節日的習俗是我,們這個民族共同特徵式特性,春節包個餃子,大家團團圓圓,有說有笑,老少長幼和睦是一種美好傳遞。給長輩拜年,體現了華人敬老孝親,長輩發個紅包,這個叫愛幼,小時有一個紅包是最讓我高興的事了。端年,最大的習俗習俗送粽子,女兒家去看一看父母,這是直接的孝心。中秋節叫送月,圓圓地月餅送長輩,友人,愛人美好溫馨。節日習俗代表我們的知禮,孝道,和。這是的初心和善心,良心。

  • 2 # 凰梧

    傳統節日不只是中國在保留過節的習俗,任何一個民族或者國家,但凡有些歷史的,對自己的傳統節日都有沿襲。中國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沉浮變遷,也慢慢沉澱出數十個極具歷史與民族意義的節日。這些節日大部分都代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農耕文明下的人對自然的認知與敬畏,在許多特殊的季候節點,用一個具有廣泛性和同時性的民族活動來表達這種理念,感恩過去,祈福來年。另一方面是統治階級將歷史長河中極具民族特性、為國為民做了極大貢獻的人,提取出來,加以修飾神話,塑造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用以紀念,從而給所有民眾以榜樣。

    除夕是一年之末,要用一頓豐盛來犒勞一整年的辛苦勞作。春節是一年之始,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對去年慶祝的同時,也是對來年寄予了濃厚的希望。元宵是一年裡第一個月圓之夜,是對春節慶祝的收尾,也是對親人團聚的不捨,是夜之後,一年的忙碌也就此鋪開。清明是仲春時節,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是該給逝去的長輩掃墓,去感受下自然的延續。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用其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來表達他於國於民那無私的奉獻精神。七夕是為了紀念牛郎與織女,用他們不是朝朝暮暮卻依然萬年長久的愛情,來啟迪與祝願世人,有情人終成眷屬。中秋,年已大半,收穫已致,是該可以親人團聚,享受一下最新鮮的豐收了。重陽,兩陽相交,九九歸真,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都是在感受自然的同時,也回饋給我們身邊的親人。

    所以,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脈絡裡最有洶湧的熱血,它們的沿襲與發揚光大,是對整個民族歷史的承認與驕傲,也是對整個民族未來的展望與奮鬥。它們給予了廣大民眾對於自我民族的歸屬感,對於自然與生命的敬畏,是整個文明得以代代延續繁衍的最重要的一環。

  • 3 # 張志學689360

    有個成語叫“繼往開來”,不繼承以前的風俗習慣,怎麼能開拓未來?

    儲存良好的風序良俗,可以守住你的根,知道你從哪裡來;可以守住你的魂,將來要到哪裡去。

    從傳統習俗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社會的磨練,愛國的情懷,民族的精神。

  • 4 # 日月文刀

    為什麼要保留傳統節日的習俗?準確的來講我們要保留的是傳統節日的優秀習俗。去其糟粕,留其優秀,揚其精華。思其原因就可想而知了。

    一,我們傳統節日中好的習俗,本身就是我們老祖宗千百年就給我們的優秀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的土生土長的東西。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一脈相承。留下它們就是留下我們民族的魂和根。

    二,很多傳統節的習俗體現了優秀文化內涵。如春節,不僅是團圓,更是尊老愛幼。走親訪友凝聚了親情友情,和諧了社會。清明祭祖那是體現不忘祖宗之恩。端午,賽龍舟體現團結奮進。中秋月餅與家人一起同敘團圓思親之情等等。這些習俗之所以能留下並延續至今,因為它已經深入在每個人的骨子裡了。

    這些習俗或許有分享豐收喜悅,或許親情延續,或許團圓幸福,或許未來的期許,或許愛情的嚮往……。它無不是我們民族寶貴精神財富。

    這樣財富,我們豈能不要而不保留。我們不僅要保留更要發揚下去。

  • 5 # 夢溪筆談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華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華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

    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燻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燻床和炕,叫燻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現在的“龍鬚麵”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髮,叫 “剃龍頭”。

    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華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諡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曆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中秋闔家團員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閤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登高敬老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遊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曆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讚,祝讚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儘管設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 6 # 簡單1552773

    1.加強親族聯絡,

    2.調節人際關係;

    3.強化社會集體意識;

    4.儲存民族的傳統文化;

    5.除錯社會群體生活;

    6.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 7 # 隨享

    傳統習俗 是經過世世代代積累、演變留下的一種非物質遺產。習俗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有很多習俗和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這對於研究和傳承各種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甚至是對於考古、歷史研究,都是有莫大助益的。

    習俗是文化的一種表現,保留這些習俗,就相當於在傳承中華5000年中不斷演變的歷史,告訴中華兒女,我們國家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好我是個蝦販子,今年剛乾,我見他們在蝦桶裡放的東西,還有在卸蝦的時候放在一個桶裡沾下在卸,我想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