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牙齒只是可以幫助聲音傳導到聽覺器官的器官..
聽覺器官是人和動物利用聲波的作用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受器官,牙齒並沒有感知能力,所以牙齒不是哦!~
聲波作用於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並引起聽神經的衝動發放傳入資訊,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後便產生聽覺。高等脊椎動物的聽覺分析極其精細,它能準確地反映聲音引數的各種變化。
聽覺器官是感受聲波的裝置,藉助聽覺器官,動物能夠獲得遠距離的資訊,藉以交往、尋偶、躲避敵害、捕捉獵物,因而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聽覺系統的結構 聽覺系統由聽覺器官各級聽覺中樞及其連線網路組成。聽覺器官通稱為耳,其結構中有特殊分化的細胞,能感受聲波的機械振動並把聲能轉換為神經衝動,叫做聲感受器。高等動物的耳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見耳)。
聽覺各級中樞間的傳導通路頗為複雜。哺乳動物的第一級聽中樞是延髓的耳蝸核,它接受同側的聽神經纖維。從耳蝸核發出的神經纖維大部分交叉到對側,小部分在同側,在上橄欖核改換神經元或直接上行,組成外側丘系,到達中腦四疊體的下丘,從下丘發出的上行纖維及小部分直接從上橄欖核來的纖維終止在丘腦的內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發出的纖維束上行散開成放射狀,叫聽放線,終止於大腦聽皮層,是聽覺最高階的中樞。
聽覺機制 包括:機械→電→化學→神經衝動→中樞資訊處理等一串過程。在蝸管的內淋巴液中若以鼓階的外淋巴中的電位為零通常有+80毫伏的正電位,螺旋器毛細胞內的電位則約為-60毫伏,電流不斷從蝸管透過蓋膜,毛細胞的纖毛、細胞膜及周圍組織流入毛細胞內,形成迴路。當聲音引起基底膜運動時,螺旋器也隨之作相應的運動。由於運動的方向、慣性等因素的作用,毛細膜與蓋膜之間產生一種展力使纖毛彎曲,改變了迴路中的電阻,從而調製了透過的電流,使聽神經末梢和毛細胞間形成的突觸周圍也有相應的電位變化,導致化學遞質的釋放,後者使神經末梢興奮,發出神經衝動。接受各種不同特性的聲音後發放出的神經衝動在時間(不同的節律)和空間(不同的神經纖維)上各有不同的構型,它們攜帶有關聲音的資訊,依次傳至各級聽覺中樞,經過處理分析,最後便產生反映聲音各種複雜特性的聽覺。
聽覺的基本特性 聽覺系統的基本功能是感受聲音和辨別聲音。感受聲音的能力叫做聽力,通常以聽閾的高低表示。
聽閾指足以引起聽覺的最小聲音強度,通常用分貝數表示。由於聽覺系統能感受聲音的強度變化範圍極大,從聽閾的強度到最大可耐受的強度以能量計算可相差1萬億倍 ,而且人對聲音強弱的感覺也不與聲壓成正比而是與其對數值成正比。為了表示的方便,聲學中使用一個稱為聲壓級(SPL)的量Lp ,它是某聲壓值 p 與基準聲壓p0 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聲壓級的單位為分貝,記作dB 。以正常平均聽閾為0分貝的表示系統稱為聽力級(HL) ,它的絕對聲壓值是隨頻率而變的。在強度足夠大時(以不引起聽覺以外的其他感覺為限)可聽到的頻率範圍在人約20~20000赫,因此0.,習慣上把這一範圍叫做聲頻,20000赫以上的頻率叫超聲,20赫以下叫次聲。動物的聽頻範圍較難準確測定,總的說來種類間差別很大。
聽閾強度與頻率的關係曲線能較全面地反映聽覺系統對聲音的感受能力,因此,在聽覺研究和耳科臨床工作中都是重要的測試指標。
頻率辨別指辨別聲音訊率的高低;聽覺系統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頻率的高低反映在人的主觀感覺上為音調的高低,所以頻率辨別在人又稱音調辨別。
音調(頻率)辨別閾指能辨別的最小頻率差,與頻率之間有一定的函式關係。正常人的音調辨別閾在1000赫以下時為1~2赫,在1000赫以上時約為頻率的0.1%~0.2%。
強度辨別指辨別聲音強度的大小,在人主觀感覺上的反映為響度的大小。
響度辨別閾即能辨別的最小強度差。當聲音為中等強度時,正常人的響度辨別閾約為5%~10%,或近似地相當於0.5~1分貝。在因耳蝸病變或損傷導致的耳聾患者,患耳的響度辨別閾常比正常耳的小,其辨別能力反較精確。
反映聲音訊譜特性的主觀感覺的統稱為音色。人可以辨別的聲音種類幾乎是無數的,它們各有獨特的音色,但較難具體地進行描述,更不容易準確定量。音色的辨別以頻率辨別和強度辨別為基礎,但複雜得多。在音樂中音色主要與樂音的諧波成分有關。
不是..牙齒只是可以幫助聲音傳導到聽覺器官的器官..
聽覺器官是人和動物利用聲波的作用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受器官,牙齒並沒有感知能力,所以牙齒不是哦!~
聲波作用於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並引起聽神經的衝動發放傳入資訊,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後便產生聽覺。高等脊椎動物的聽覺分析極其精細,它能準確地反映聲音引數的各種變化。
聽覺器官是感受聲波的裝置,藉助聽覺器官,動物能夠獲得遠距離的資訊,藉以交往、尋偶、躲避敵害、捕捉獵物,因而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聽覺系統的結構 聽覺系統由聽覺器官各級聽覺中樞及其連線網路組成。聽覺器官通稱為耳,其結構中有特殊分化的細胞,能感受聲波的機械振動並把聲能轉換為神經衝動,叫做聲感受器。高等動物的耳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見耳)。
聽覺各級中樞間的傳導通路頗為複雜。哺乳動物的第一級聽中樞是延髓的耳蝸核,它接受同側的聽神經纖維。從耳蝸核發出的神經纖維大部分交叉到對側,小部分在同側,在上橄欖核改換神經元或直接上行,組成外側丘系,到達中腦四疊體的下丘,從下丘發出的上行纖維及小部分直接從上橄欖核來的纖維終止在丘腦的內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發出的纖維束上行散開成放射狀,叫聽放線,終止於大腦聽皮層,是聽覺最高階的中樞。
聽覺機制 包括:機械→電→化學→神經衝動→中樞資訊處理等一串過程。在蝸管的內淋巴液中若以鼓階的外淋巴中的電位為零通常有+80毫伏的正電位,螺旋器毛細胞內的電位則約為-60毫伏,電流不斷從蝸管透過蓋膜,毛細胞的纖毛、細胞膜及周圍組織流入毛細胞內,形成迴路。當聲音引起基底膜運動時,螺旋器也隨之作相應的運動。由於運動的方向、慣性等因素的作用,毛細膜與蓋膜之間產生一種展力使纖毛彎曲,改變了迴路中的電阻,從而調製了透過的電流,使聽神經末梢和毛細胞間形成的突觸周圍也有相應的電位變化,導致化學遞質的釋放,後者使神經末梢興奮,發出神經衝動。接受各種不同特性的聲音後發放出的神經衝動在時間(不同的節律)和空間(不同的神經纖維)上各有不同的構型,它們攜帶有關聲音的資訊,依次傳至各級聽覺中樞,經過處理分析,最後便產生反映聲音各種複雜特性的聽覺。
聽覺的基本特性 聽覺系統的基本功能是感受聲音和辨別聲音。感受聲音的能力叫做聽力,通常以聽閾的高低表示。
聽閾指足以引起聽覺的最小聲音強度,通常用分貝數表示。由於聽覺系統能感受聲音的強度變化範圍極大,從聽閾的強度到最大可耐受的強度以能量計算可相差1萬億倍 ,而且人對聲音強弱的感覺也不與聲壓成正比而是與其對數值成正比。為了表示的方便,聲學中使用一個稱為聲壓級(SPL)的量Lp ,它是某聲壓值 p 與基準聲壓p0 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聲壓級的單位為分貝,記作dB 。以正常平均聽閾為0分貝的表示系統稱為聽力級(HL) ,它的絕對聲壓值是隨頻率而變的。在強度足夠大時(以不引起聽覺以外的其他感覺為限)可聽到的頻率範圍在人約20~20000赫,因此0.,習慣上把這一範圍叫做聲頻,20000赫以上的頻率叫超聲,20赫以下叫次聲。動物的聽頻範圍較難準確測定,總的說來種類間差別很大。
聽閾強度與頻率的關係曲線能較全面地反映聽覺系統對聲音的感受能力,因此,在聽覺研究和耳科臨床工作中都是重要的測試指標。
頻率辨別指辨別聲音訊率的高低;聽覺系統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頻率的高低反映在人的主觀感覺上為音調的高低,所以頻率辨別在人又稱音調辨別。
音調(頻率)辨別閾指能辨別的最小頻率差,與頻率之間有一定的函式關係。正常人的音調辨別閾在1000赫以下時為1~2赫,在1000赫以上時約為頻率的0.1%~0.2%。
強度辨別指辨別聲音強度的大小,在人主觀感覺上的反映為響度的大小。
響度辨別閾即能辨別的最小強度差。當聲音為中等強度時,正常人的響度辨別閾約為5%~10%,或近似地相當於0.5~1分貝。在因耳蝸病變或損傷導致的耳聾患者,患耳的響度辨別閾常比正常耳的小,其辨別能力反較精確。
反映聲音訊譜特性的主觀感覺的統稱為音色。人可以辨別的聲音種類幾乎是無數的,它們各有獨特的音色,但較難具體地進行描述,更不容易準確定量。音色的辨別以頻率辨別和強度辨別為基礎,但複雜得多。在音樂中音色主要與樂音的諧波成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