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後悔莫及知錯就改

    首先是諸葛亮用兵如神,識人心。司馬懿善於隱忍。不會讓自己處在危險的位置。

    空城計的背景是諸葛亮為了轉移軍民所以是無奈之舉。如果是司馬懿,司馬懿絕對不會這麼做。

    當時的背景是蜀國只有諸葛亮一人,但是魏華人才濟濟。所以司馬懿在魏國過得並不好,屬於受到排擠。

    空城計之所以成功是應為諸葛亮認為司馬懿是聰明人,知道如果沒有諸葛亮,平了蜀國,司馬懿也會死。而司馬懿也知道自己並不能生擒了諸葛亮,沒了蜀國的後患,自己也命不久矣。

    所以空城計的成功不僅是諸葛亮的智慧,也有司馬懿的深謀遠慮。空城計雖然諸葛亮贏了,但是魏國卻在後來統一了三國。

    如果是司馬懿用空城計絕對會失敗,畢竟諸葛亮沒有那麼多顧慮,而且當時蜀國諸葛亮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葛亮一生的志願就是克復中原。

    如果他們互換身份。魏國可能早就一統中原了,畢竟當時魏國最為強盛。而且諸葛亮善於攻伐。對人性理解要比司馬懿強很多。

    我是小凡喜歡請多多關注……

  • 2 # 老視機

    你問我答,有問必答,我是小答人大白話。

    《變形計》是湖南衛視的一檔知名紀實類節目,在節目中,兩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會互換身份,去過對方的生活。曾有農村的孩子交換到城市的家庭,節目結束後,過慣了城裡錦衣玉食,燈紅酒綠的生活,回到農村就不再適應苦日子,以至於失去了自我。而富家子弟交換到農村各種炫富耍帥,透過這個節目炒作自己,有的還出名成了網紅,以至於變形計成 了變“星”計。由此而引發了諸多社會輿論和思考,大白話也開啟了腦洞,如果歷史人物,歷史上的死對頭們互換身份,會是怎麼一件有趣的事呢?

    比如說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互換身份到對方的環境裡生活工作,會是怎樣一副場景呢?

    在交換前對兩個人的性格和前身今世做一下分析。諸葛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他下山。諸葛亮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忠君的思想鋼印深深的烙印在他腦子裡,而這裡的忠君不僅僅是忠於劉備,而是忠於漢室。夷陵之戰,劉備抑鬱而終,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並交待如果劉禪能輔佐你就輔佐,不能輔佐你就廢了他,自立為君。而諸葛亮五月渡瀘,征服南蠻孟獲;北伐中原,力圖恢復漢室。而劉備臨終託孤遺言時刻警醒著他,不忘初心,興復漢室,一輩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司馬懿就沒有諸葛亮那樣的節操了,食漢祿卻慫恿曹操廢漢自立,因而贏得曹操的信任。曹操很能識人,發現司馬懿這個人不得了,既有雄心壯志,同時又有鷹顧狼視之相,他不會甘心久居人之下,搞不好會禍亂我們的曹氏家族,因此告誡曹丕要警惕司馬懿。而司馬懿因擁立曹丕繼位有功,曹丕跟他的關係很好,忘了他老子的警告,十分信任司馬懿。曹丕臨終前也將後事託付於司馬懿,而司馬懿卻有負於曹丕的信任,最終擊敗了曹氏宗族,奪取朝政大權,為司馬氏後人篡位自立奠定了基礎。

    好了,瞭解了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性格身世,那就對兩人做一個交換變形。諸葛亮交換紿到曹魏,前面說了,諸葛亮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響,忠於漢室。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篡漢自立,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就會跟他有很大的分歧。在摸清了曹操的真實意圖後,諸葛亮最終會離他而去,或者會像徐庶一樣,進曹營而一言不發,不會為他獻一計一策。亦或像荀彧一樣,折服於曹操的人格魅力,為他出謀劃策恢復漢室,但凡曹操敢稱帝,立馬跟他翻臉。

    那麼司馬懿交換到蜀漢政權會怎麼樣了?鷹顧狼視,不甘久居他人之下,劉備託孤於他,能輔佐當輔佐,不能則廢掉自立。那可就把司馬懿紿樂壞了,這不正合了他野心家的本意嗎。別說劉禪昏庸,可以有藉口將其廢掉,就算劉禪精的跟猴一樣,司馬懿照樣能找到機會謀反篡位。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個死對頭,在三國演義裡有很多對手戲,最有名的就是那出空城計,如果再對兩位的身份來個變形互換,司馬懿守空城擺出一道空城計,諸葛亮該怎麼應對呢?

    諸葛亮足智多謀,司馬懿老奸巨猾,兩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不打無把握之仗。諸葛一生最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毛主席對兩位歷史人物做出的論斷。北伐中原時,魏延曾獻計子午谷奇謀,率一隊精兵穿過子午谷直插魏國腹地長安,此計兇險而又大膽,遭到了諸葛亮的拒絕從而錯失良機。

    而同樣是在北伐中原時期,諸葛亮欲與司馬懿決戰,而司馬懿避其鋒芒,堅守營寨不予應戰。諸葛亮派人扮作司馬懿,穿著婦人的衣服以示羞辱,以激怒司馬懿。司馬族人受此大辱,紛紛按捺不住欲出戰雪恥,但都被司馬懿制止了。由此可見,司馬懿用兵同樣也很謹慎。

    如果諸葛亮大軍來到城下,發現城門大開,司馬懿在城樓上悠閒的彈著琴,以他謹慎的用兵之道,同樣會懷疑有伏兵,貿然攻城必將損失慘重,於是會率大軍撤退,再圖良謀。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如果以演義劇情的魏延獻計兵出子午谷來看,諸葛亮依然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觀望、待機而後謀略,但不會立即攻城。

    兵出子午谷,本身就是諸葛亮出兵前就搞定司馬懿,老神在在,穩步盤升要奪取曹魏天下,哪怕明知當時長安是一座接近不設防的城市,依然放棄兵行險著策略。

    司馬懿和諸葛亮有區別,司馬懿崇尚兵貴神速,迅速撲滅裡應外合的孟達就是例證。

    一個穩,一個速。

    穩的諸葛亮叫神速的司馬懿吃了不少苦,所以司馬懿在對付別人會不在意對家有什麼圈套,而對諸葛亮則不然,更何況是直球對決。

    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也展示當時諸葛亮在全域性崩壞的情況下依然擺了司馬懿一道,沒有遭受太大損失。

    二人調換位置,相信司馬懿是不會擺空城計,畢竟這樣的花招是瞞不住諸葛亮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是最好選擇,頂多就是撤職再重新聚集力量,曹魏耗得起。

    諸葛亮也不會給司馬懿擺空城計的機會,他只相信自已要謀奪的目標,其餘的支線只是防禦,積極防禦,會用刺探和騷擾進行測量對家的虛實,若是空城計,註定一戳即破。

  • 4 # 如風書屋

    諸葛亮兵臨城下,司馬懿穩坐城樓。

    只見城門大開,數十童子隨意灑掃街道。從城外看去,狂風呼嘯,落葉紛飛,天地間一派蕭索寂然的景象。

    若有人從高空俯瞰,一方數十上百萬兵丁羅列齊整、殺氣騰騰,另一方只有數十人溫吞火地行動著,城樓上琴聲雖冷冽卻不失柔和。

    “是計?是真?”

    蜀軍主帥諸葛亮遊移不定,羽扇向後一揚,軍令傳下。大軍宛如突然凝固的鋼鐵洪流,只傳來沙沙的聲響,卻沒有絲毫躁動。唯有幾大將領躍躍欲試,不時將目光投向諸葛先生。想要一鼓作氣,攻克城門、將司馬懿拿下。

    諸葛先生無視將領們的意願,眼睛直盯著城樓上那一人、一琴,似要從這一潭平靜的池水中看出蛛絲馬跡。

    但他好像失望了,平靜的水流依舊平靜,半個時辰琴聲依舊、灑掃依舊。但陰謀的味道,似乎越來越濃。

    “撤軍!”

    兵將早已不耐煩了、馬匹“咴兒咴兒”的聲音變得濃重,如果不是沒有主帥的命令,早就像離弦的箭一樣,把城牆都穿一個窟窿,再摧枯拉朽地把面前的一切摧毀。來請命的將領越來越多,諸葛先生的臉色越來越沉,繼而傳令。

    “後隊變前隊,兩翼護衛,以防追兵。”

    看諸葛亮退兵,司馬懿滿意地一笑,琴聲一變柔和為凌冽,肅殺之聲更加激烈。琴聲的變化,未逃過諸葛亮的耳朵。他回頭看去城樓,看那個依舊彈琴的身影。似乎跨越了千軍萬馬,兩個“宿敵”的眼神隔空撞在了一起。

    未來,總有一天,兩個人會有終極一戰。一人生、一人死,不死不滅。這是他們心知肚明的事情,他們也都在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這一天終會到來的,但不應該是在這裡!”

    是諸葛亮放了司馬懿一馬,還是司馬懿真的嚇住了諸葛亮?這一戰,或許,只有他兩人知曉。

    兩人身份互換之後,蜀國必出一奸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易主都在所難免。“天要亡我大蜀”或許將是蜀國末代帝王與忠臣良將痛苦的遺言。

    諸葛亮的遺憾,在於形勢比人強,壽元也不夠長。如果真能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必定能有一番作為。魏國會多一位“守成”的丞相,讓魏國欣欣向榮。

    探尋文學基於生活的樂趣,體悟文字的魅力。

  • 5 # 愛點頭的螞蟻

    感謝邀請。其實說實話,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我們畢竟不是諸葛亮,也不能穿越到三國時期問問孔明先生的想法,所以只能猜想。司馬懿多疑的性格,未必敢擺空城計,就算擺了,以諸葛亮的智慧,說不定會識穿這一計謀,從而佔領城池,那麼三國曆史說不定會改寫,但是其實事實情況是就算空城計敗了,蜀國也沒有能力一統三國。如果二人互換身份,諸葛亮效忠曹魏,那麼魏國只能更強大,但是以曹操的能力,他不一定能“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不可能像忠於劉備那樣忠於他,所以有時候看似偶然的事件卻已經註定了必然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一點點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