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者傳播
-
2 # 匿名使用者8232
當然是一種傳統文化,當然需要傳承下去。
拿方言和普通話打個小比方,我老家方言管小板凳叫“杌子”,好多年輕人嫌土,都不這麼叫了。
但是“杌子”的叫法可比“板凳”傳統多了,它所代表的歷史、文化也不是“板凳”所能概括的了的。
再這樣下去,估計“杌子”的叫法只能在古代文學作品裡見到了,但願還能有人知道它是什麼。
普通話的存在只是為了不同地區的人能相互溝通,但是不代表可以捨棄我們的傳統文化。
個人比較嘴笨,反正就這個意思,想必大家能懂吧。
-
3 # 可月
是的,方言應視為一種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早年的大學《漢語》,給出的普通話定義: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話(語音)為標準的漢語即是普通話。可見,未制定這一標準前,北京話也是當地的地方”方言”。建國前的民國時期,南京話(方言),也被稱作“國語”吧?幾十年間,時有報紙雜誌,也曾展開過討論。那時節,有人主張消除地方方言,共同齊說普通話!應像全球共同使用阿拉伯數碼一樣(實為印度人發明的!),統一使用漢語普通話,可以暢行天下。可是,行不通!方言的勢力、影響,實在是太頑固、太強大了。超出了倡導者的想像預期!也有不同觀點:主張普通話應與方言並行不悖。提倡講普通話同時保留地方話(方言),其實,近些年來,社會實情告訴我們,地方方言不可能消亡。兩大類語言(普通話、地方話)並存,也得到絕大多數語言專家、學者的認同。
誠然,歸為一種”通用語”再好不過,---------交流起來,不是更加方便、快捷嗎?這只是美好的一廂情願罷了。這好比讓英華人丟掉”母語”改說法德語!沒啥兩樣?千百年形成的地方”方言”,無疑為得心應手,是使用最為流暢的交流工具。1957年,中國頒佈推行語言文字改革方案,(推廣普通話與繁體改簡體字),時間已推移61年啦!可如今商家、飯店、車站等門頭匾額,一是,繁體字照寫不誤,層出不窮!二是,哪個書法家或書法愛好者肯使用簡體字搞書法創作?何況,海外華人幾乎全都使用繁體字書寫。難道他們不知曉繁體字麻煩,簡體字簡單嗎?顯然不是。而是習慣!習以為常的習慣勢力?決不是一朝一夕或推行起來即能快速改得了的。顯現了”惰性”似乎堅不可摧?再者,如若一味地推行普通話,那還有語言的百花齊放園地嗎?目前全球77億人(至2016年統計;一說,74億),大約使用6600餘種方言。試想,統一講通用語”英語”,方便倒是方便!這可能嗎?恐怕任何一國的任何一種方言,也休想被扼殺吧?
方言的地域特色,反襯了一言堂普通話的不足。又可以彌補、豐富普通話內容。另外,以方言表述地域特點、特色,更貼切、恰當、適宜,。舉例,以筆者工作生活過的上海、江浙一帶和青島本市為例,如:今天我們一起去公園,好嗎?(普通話)。上海話,今朝阿拉一道去公園,好哦?發音:今朝阿拉耶刀七公語,好哇?----------只一句短語,在上海人聽來感到親切:而北京人往往說”今兒個”我們”一塊兒去”和”一起去”,所以語音、語境不同,感受則不同,效果各有差異。再如,青島人常說俺去”哈”啤酒、吃嘠辣(蛤蜊!),倘若撇腔拉調兒?用普通話說”我去吃蛤蜊喝啤酒!”則完全喪失了青島話特有的韻味和內涵,而且還非常”月”(藥)人!”青普”的確帶有濃重地”青澀”味道,的確能”藥”死”、毒死”人的呦(一笑!青島人自我調侃!)。而京味兒地道的北京話,”兒化韻”十足,如:瞧這小妞兒,尊(尊念4聲!俊)得像朵花兒(歡兒!)。……所以,方言與普通話互為補充、且相向齊頭並進延續下去,並行不悖才好。世界語林裡,大概不會出現語言上的大同,老時讓某種語言一支獨秀吧?
施耐庵寫的《水滸傳》中充斥著魯西南方言土語特色,假如沒有這些方言陪襯、潤色,很難想像結果如何?此書會大減成色吧!如果用京片子味兒發話--------嗨嗨!小子耶,通報姓氏名誰?呔,看刀!爺們兒我不客氣嘍!您哪,接招兒吧!又及,用現代城市時髦網路語,來一句“哇塞!”,寶寶我讓偶看刀!這都什麼亂七八糟胡亂插科打諢呢?的確,弄成不倫不類了。……蒲松齡寫得《聊齋志異》裡有許多方言詞彙;遊戲主人編得《笑林廣記》也莫不如是,”地方語言”特色是普通話和其他地域方言難以企及的。因之,傳統文化的”地方方言”應加以保護保留。即使不去關注、愛護與儲存,大概也會自我繁衍,繼續傳播、傳承下去的。
-
4 # 盛廣學雜家雜論
方言,不是傳統文化。文化是意識形態,文化是精神的載體,文化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文化也是一種綜合的知識。簡言之,文化就是人類積累的生存經驗和教訓。
比如,文字是文化,文學是文化,理學是文化,理論是文化。和文字緊密相連的語言是文化。但這個語言一定是通用的,廣泛的,被所有人認可的,被所有人使用的才能是文化。這個語言,在現實來看,在中國來看,很清楚,她就是普通話。普通話是國家推廣的中國通用語言。在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推廣能夠有代表性的語言和文字做為交流和記載的工具。那我們就清楚了,方言只是一時一事一地的代表,無法通用,就肯定不是傳統文化了。
在古代,特別是在秦朝,唐朝,國家就已經在語言和文字的統一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的“車同軌,書同文,衡同器,幣同鑄”就是這個道理。到了唐朝,國際交往增多。各國使臣駐在長安,外華人紛紛來到長安經商求學,當然要學習使用通用的語言。
在今天,由於社會交往更加廣泛,人們來自山南海北,說普通話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北方人,特別是東北人,說普通話容易一些,而南方人稍微困難點。我們推廣普通話的任務儘管很艱鉅,但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全國學校,都是普通話教學,小學畢業後,都會說普通話。有的大學畢業生,回家鄉後,見了父母也要說普通話,這是難能可貴的。在上海,新的孩子們已經不太會說上海話了。面對此情此景,有的人比較守舊,千方百計強調方言的重要性,呼籲保護方言。但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方言遲早要被淘汰。
一個大國,方言各省不同,各市不同,在南方甚至每個縣都不相同。要都去講方言,誰能聽得懂?還是按照發展規律辦吧,願意說方言的可以說,上海人也好,廣東人也好,四川人也好,只要你在生活中沒障礙就好。但我說,還是響應號召,學普通話吧,說普通話吧,對你的發展有利。尤其是年輕人!
-
5 # 潮州競風流
就方言是否是傳統文化要不要傳承這個問題,本人的答案是方言肯定是一種傳統文化,而且必須要傳承下去。
首先一點,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如若有朝一日,這些最根本的東西沒有了,那麼我們將何談本土文化。就像現在學生教育一樣提昌普通話,普通話只是一種與華人交流共用的一種語言,什麼叫鄉音不改。方言就是一個地域特有的文化符號。
其次,方言是一個人自身的身份標籤,比如說本人是一個地道潮州人,廁所會稱為東司。如果有一日,遇著某個人內急來問我,兄臺你知附近地塊(哪裡)有東司?那麼這就是他鄉遇“熟人",既然是膠己人,要找"東司”,自然會指條廁所路線。這就是方言的魅力所在,在於它對鄉音的認同感。
方言作為一種地方性必不可少的語言種類,是必須好好傳承下去的。比如說祖輩只懂方言,而孫輩只會普通,那麼他們的溝通就成了問題。如若祖帶孫回故鄉,那麼孫如何與家鄉的只會方言不會普通話的親屬交流。
方言也是一個地方的“特色”,比如說你去到廣州,當地人會跟你說粵語,你去梅州,客家人會跟你講客話。有時你習慣了自己的方言聽聽其他地方人說的方言,會覺得新奇,有趣味。同樣一句話,我們的方言唱成歌是這樣,他們的方言唱成歌怎麼就會成那樣。
-
6 # 豫東水城
方言是一種傳承文化嗎?是否需要傳承?1,方言是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國家提倡挖掘傳統文化。地理位置不同區域不同地方方言就不同,在豫皖交界,河南這邊農村子女叫母親叫娘,拼音是第一聲,進入安微叫娘,拼音是第三聲,在農村客廳,俗語叫堂屋,來了客人以前就說請上堂屋去坐會飯馬上做好,現在的廚房在以前叫廚屋,現在的灶臺,在以前稱鍋臺,以前的羊車子、現在叫腳踏車。二、關於方言還有個笑話,說在一個村子裡,有個小夥子外出做買賣(在以前買賣就是現在的做生意),有一天賺了錢回家看看、正趕上農村吃飯場(在農村以前吃飯時都在外邊端著碗邊吃飯邊聊天),這時小夥子回來走到長輩的跟前叫一聲大叔您在吃飯呀,長輩一看小啥回來了,就問一聲你啥時候回來的、小夥子就回答、昨晚,小夥在外地說習慣了沒改過來(當地應該說夜晚上回來的),這可惹惱了長輩、氣的說這孩子、你做碗做碗,還讓我吃不吃飯了,這就是地方方言不同惹得禍。地方方言還是聯絡感情的平臺,當人們外出打工、旅遊在外邊朋友打招呼說話中,一聽地方方言就知道哪地方的,就容易找到親切感。
-
7 # 今天下了一場雪
當然需要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我們都知道工具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進的,比如說腳踏車,當初發明的時候是木頭的,現在還有誰在用?21世紀的中國,人流、物流、資源配置是全國一盤棋,我們有了更好的語言工具-普通話,它會讓我們在全國暢行無阻。人類社會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產生相應的文化,而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舊的文化會不斷被更新。古裝、束髮、三拜九叩那都是我們先人的文化,而最早以前的人類祖先是穿樹葉、獸皮的,現在不是都改變了嗎?就說現代吧,90年代以前大部分中國男人都是穿中山裝的,現在還有幾個人在穿?其他方面的文化變化更多了,可以說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不是文化的奴隸,人類需要傳承的是先進文化,而不是落後文化。方言作為生產力落後時期產生的語言文化,沒有一定要傳承下去的理由。所謂的保護地方語言文化,完全可以透過文字、錄音、錄影等現代科技手段記錄儲存到檔案館,沒必要透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來儲存。
回覆列表
方言是自然產生的,自然是可以傳承下去的。來看看人類的口語史,在遠古時期,人類的智力慢慢發展到了用某一聲音配合肢體動作來表達意思,於此同時全球的智人都是這樣,再後來,由於人類人口慢慢變多,人慢慢的發展出來種植業,並且對於種植的控制是比較精確的,並且部落首領有時候講話,大家會忘掉,你想想,一句話,一傳十十傳百可以意思就變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部落首領就下令創造一種可以準確表達意思的東西,文字也就出現了,文字首先在首領部落蔓延開來,由於外族的入侵,而部落首領不得不征戰,征戰成功後,當然要把我們的文化帶給當地,教當地部落這些文字該怎麼讀,由於不是一個部落,先天口語的不同,一傳十十傳百,原本首領部落的讀音自然慢慢變了,但是讀音基本八九不離十,這些個八九不離十就形成了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