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鄭秦雲

    我不贊成說諸葛亮北伐失敗或姜維北伐失敗的話,這是對三國戰略態勢缺乏基本瞭解的話。前幾天本人寫過一篇短文,評述諸葛亮的戰略動機。魏吳蜀三家,蜀國地盤最小,軍力最弱,僅是魏國的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魏國佔據秦川要地和基本把持從平涼經陳倉、略陽到劍門關的隴右大道,對蜀漢形夾逼之態勢,又有司馬懿這樣的靈魂人物坐陣指揮,消滅蜀漢是指日可待的事。諸葛亮對這一點看的非常清楚。為了不使魏國有充分的進攻準備機會,諸葛亮採取了主動擊的戰略,目的不在於攻城掠地,擴大蜀漢的地盤,旨在牽制魏軍疲於應付。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是一種主動的進攻和撤退,絕對沒有失敗的戰術後果,誠望有關諸君看清楚了再說話,不要妄加評論。姜維在後諸葛亮時代忠誠地執行著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實行了八次伐魏,在戰術指揮方面,顯然沒有諸葛亮的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這裡存在一個蜀漢將領不能默契配合造成的憾事。正是諸葛亮屯兵漢中以及後來姜維持續從蜀地攻魏,牽著魏軍鼻子走,使蜀漢政權先後存續了40一50年。

    咸陽人

  • 2 # 歷史子午線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諸葛亮一輩子的的理想,在他與劉備見的第一面開始就提出了一統天下的宏偉藍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隆中對。在往後的漫長歲月裡諸葛武侯嘔心瀝血的策劃由益州出發統一天下的計劃,在經歷實六次由祁山向關中的軍事行動失敗後,油盡燈枯的諸葛亮終於在秋風蕭瑟的五丈原遺憾的死去。

    那麼諸葛亮提出的戰略計劃隆中對是否只是紙上談兵呢?讓我在本文中分析一下。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了先取荊州、後取西川的戰略總綱,那麼這兩地有何意義呢?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一言以蔽之戰略要地,曹操在佔領荊州後江東群臣都勸降孫權,因為一旦獲取荊州便可順長江而下直抵江東,長江天險如同虛設。佔領荊州就可以對孫吳形成泰山壓頂之勢,如果北伐中原成功後就可以乘時平定江東。劉備寧願背上言而無信的罵名也不願歸還荊州,而孫權寧願背上背信棄義的汙點偷襲關羽都是為了這個戰略要地。而荊州屬下的襄陽更是通往中原的大門,後世蒙古鐵騎橫掃歐洲卻在長江與南宋對峙數十年不能獲得寸土,終於在拿下襄陽後南方門戶開啟,再也不能阻止蒙古帝國的步伐。關羽在斬殺龐德水淹魏軍後奪取了襄陽,中原大門被一腳踢開,在前方的曹操大本營許都岌岌可危,感到威脅的曹操幾次想要遷都躲避關羽,因此關羽獲得了威震華夏的美名。如果不是沒有防備孫權被呂蒙抄了後路,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

    而奪取益州更是完全之機,成都平原水旱無憂被稱為天府之國,作為反攻的大本營是再適合不過了。四川盆地群山環繞,易守難攻依託有利地形可以以一敵百,而緊靠益州的漢中更是劉邦曾經奪取關中進而擊敗項羽,統一海內的重要地點。

    與劉邦不同的是但諸葛亮最終卻至死也沒有進入關中平原,因為在劉邦之前沒有軍事力量從漢中進入關中,依賴韓信的計劃明修棧道迷惑當時的項羽在關中的盟友章邯,而透過暗度陳倉進入關中平原。這條路被韓信走過後,後世的曹魏就在此駐紮重兵防衛,諸葛亮在陳倉城下數次都無功而返。

    但進入關中並非只有陳倉一條路可走,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本是聯絡東吳發動戰略大反攻,由東吳攻擊合肥牽制魏軍,關羽由荊州拿下樊襄逼迫西北的魏軍主力回援許都。此時諸葛亮率軍由漢中出發繞過陳倉,由甘肅天水攻取隴西在調頭迂迴拿下關中,但不幸的是卻因孫劉反目關羽戰死,荊州失守而告終。而諸葛亮只能以一己之力北伐,就在即將奪取隴西之時卻因馬謖丟失街亭後路被抄,只能放棄唾手可得的隴西返回益州。

    總而言之諸葛亮的計劃可行性非常高,在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孫吳之所以與蜀漢結盟,完全是因為自己無獨立對抗曹魏,而蜀漢也無法自己面對曹魏。因此一旦關羽北伐成功,三足鼎立的平衡態勢就會被打破,而佔據長江上游荊州的蜀漢在奪取中原之後可以輕而易舉的消滅東吳。為了自保的東吳只能在關羽即將奪取中原的時候在他背後猛插一刀,從而打亂了諸葛亮的全盤戰略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話想說給聽不到的他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