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在瞭然1
-
2 # 寂語堂齋
這是一種意境和功夫問題,這和拳打千遍,功夫自現。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柳。是一個意思,只要你全身心的融入進去,裡邊的東西自然會從你的身上流露出來。這是一種互相融合的意境。
但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其特殊的含義,讀書破萬卷,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是一種功夫,下筆如有神,是為了寫作,而不是為了學以致用,即讀某些特定方面的書,好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去應用。比如,農民去讀一些如何種植植物方面的書,好在種地時應用。
工人讀一些技術操作方面的書,好在實際操作時應用。也就是說,各行各業都有其特定的工具書類,讀這樣的書都是為了實際應用而讀的,這就說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其侷限性。另外讀書破萬卷,只是量的功夫,沒有質的功夫,我們讀書更應該著重質的功夫,遇到一本好書,就要精讀,深讀,深思,深悟,這樣才能吸收書中的營養,這種讀書不是為了下筆,而是為了豐富我們的知識,提高我們的見識,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而讀的。
故此我認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並不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
-
3 # 李子花開了507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出自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文如下: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詩文太長,就錄到這裡。
這是一首社交性的詩,是杜甫在長安對韋左丞自述自己的經歷和成就,相當於我們去面試時,對老闆闡述自己的簡歷及取得的成功案例一樣。
古人的文化素養真不是蓋的,隨便一個吹牛和吐槽就構成了一首詩,而其中的句子還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在警示後人。對於我們,能讀通讀懂古人的詩文,體會其中的意境,那就很不錯了。想想真是汗顏。
與這句詩文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清朝進士孫洙的一句詩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些詩文強調的都是要多讀,只有多讀,才會讓自己才能有所昇華。
其實,現狀也確如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經過接受、記憶、背誦、理解直至發揮這幾個階段。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可能每個階段都很好,不好的階段經過重複又重複地體驗、積累,慢慢也會變好。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巧來自於熟。
從唯物辯證法的量變與質變的關係來說,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條件,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只有當量變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才引起質變。
比如一口池塘,沒有流水補充,經太陽的烤曬,水面會逐漸變小;如果經常有大量的水源來補充,水面擴大,水量也增加,取水就很容易。
這個例子可能不夠恰當,但道理是一樣的。一個人讀書多了,有了積累,才會達到蘇軾所說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4 # 曦之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此句出自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意思是多讀書,讀透書,然後寫起文章來就會洋洋灑灑。
上學時,老師常常用這句話鼓勵我們多讀書,讀書能開拓視野,積累素材,變知識為我用,在寫作文時就能揮灑自如,寫出好文章。如果讀書少,肚子裡沒有墨水,等到運用時就左顧右盼犯了難。把這句話擴充套件一下,也可以理解為多學習知識,等到運用時就能得心應手。
拙見,共同探討。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我本是文化層次不高的老農民,不過,我也喜歡讀書學習。國內名著,國外翻譯過來的讀了些。我很佩服那些古代小說作者和現代武俠小說大師古龍,金庸,羅貫中,施耐奄,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唐詩宋詞我也偶爾讀幾首。亂七八糟東拉西扯也整幾句。
我最喜歡的,也是我的信仰,道家文化。道教文化。老子《道德經》必讀。常讀,對其它我也讀看,《四書》,《五經》也學過一些,《上下五千年》歷史讀本我也看。佛教書籍我也學。《聖經》,《古蘭經》,等等我都來者不拒。養成了習慣。
總之就如《增廣賢文》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但我有點記性不好。樣樣不中用,更不用說精通。
不過,別人寫的文章質量高低我還是分得清楚,欣賞水平多少還是有點。
但凡文學巨匠,都是博學多才,這與知識積累是分不開的。
人的智商也有高低,天生聰明加後天勤奮,得到靈感才會下筆有神。天生就呆子一個,無論如何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