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dmnr123

    “告別”這首詩透過孩童的口吻抒發了詩人對親人離去的悲痛(這可以從孩子不停說“媽媽我走了”看出來),但詩人並沒有因此消沉頹廢,他還有孩童般的許多期待和夢想(我要變成一個夢兒……向黑暗中飛去……融化在笛聲裡),面對生活,詩人永遠是堅強的,這正是讓大家所欽佩的地方。告別作者:泰戈爾 是我走的時候了,媽媽,我走了。當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雙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時,我要說道:“孩子不在那裡呀!”——媽媽,我走了。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大風之夜,當雨點在樹葉中淅瀝時,你在床上,會聽見我的微語,當電光從開著的視窗閃進你的屋裡時,我的笑聲也偕了它一同閃進了。如果你醒著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從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媽媽,睡呀。”我要坐在各處遊蕩的月光上,偷偷地來到你的床上,乘你睡著時,躺在你的胸上。我要變成一個夢兒,從你的眼皮的微縫中,鑽到你睡眠的深處。當你醒來吃驚地四望時,我便如閃耀的螢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飛去了。當普耶節日,鄰舍家的孩子們來屋裡遊玩時,我便要融化在笛聲裡,整日價在你心頭震盪。親愛的阿姨帶了普耶禮來,問道:“我們的孩子在哪裡,姊姊?”媽媽,你將要柔聲地告訴她:“他呀,他現在是在我的瞳仁裡,他現在是在我的身體裡,在我的靈魂裡。”(作者:泰戈爾翻譯:鄭振鐸)寫《新月集》之前,泰戈爾的妻子不幸逝世,第二年,他的一雙兒女又相繼夭亡。如此沉重的打擊對一箇中年男人來說,幾乎可以摧毀生活的信念和意志。而泰戈爾不是沉溺於自己的圈子自怨自艾,他懷著對孩子的深厚的慈愛,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和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寫出了這部充滿童真想象和純真感情的優美動人的詩篇。而《告別》在篇首的位置正說明了詩人的內心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一生中會有幾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