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古代稱為元旦,是夏曆紀年的開始日,夏曆以黃帝的誕辰作為紀元開始。
上古時代,中國已經採用了干支紀元法,立春為歲首。不過夏商周以及秦朝正月的日期卻不相同。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修訂曆法《太初曆》,將孟春正月一日定為歲首。
民國以後,為了與國際接軌,將公曆紀年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
古代皇帝作為國家統治者,在過年時要代表國家進行祭祀活動。不同朝代,祭祀活動也有所不同。
秦朝時期將夏曆十月初一定為新年,叫做“蜡祭”,慶豐收,祭拜祖先,祭拜天地。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制度,不過將祭祀改為農曆一月初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出現了很多新風俗,民間有“祭門戶”、“祭蠶神”、“吃豆粥”等習俗。皇帝會“登高臺”閱兵,作賦等,此外宮中還出現了賞花燈、守歲活動。
唐朝睿宗開始,每年春節都要休政七天,官府組織慶祝活動。宋朝時期春節已經和現在接近,寫春聯詩詞飄香,屠蘇酒也香飄萬里,東漢發明的餃子已經流行。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
明代的正月初一,皇帝先在祖廟祭告,然後在奉天殿舉行大朝會。朝賀禮儀活動莊重,王公百官整肅,儀衛威嚴氣派。皇帝大駕出乾清門,在威武的護衛佇列中金輦升上三臺,經過謹身殿、華蓋殿,最後皇帝御奉天殿,端坐在金鑾寶座上接受臣民的新年朝拜。外廷儀式結束後,皇帝回內廷,接受皇后率領嬪妃行禮,皇子皇孫行禮。
《明穆宗實錄》記載,官員們過年的年假從臘月二十左右開始,一直放到正月二十左右。假期的時間大概能到一個月左右。廟會、燈市、祭灶神等活動熱鬧非凡,萬民同慶。明代《元宵曲》:郎莫看燈去走橋,白綾衫氅撒嬌嬌。 走來兒怕雙纖趾,不走兒愁一捻腰。
春節古代稱為元旦,是夏曆紀年的開始日,夏曆以黃帝的誕辰作為紀元開始。
上古時代,中國已經採用了干支紀元法,立春為歲首。不過夏商周以及秦朝正月的日期卻不相同。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修訂曆法《太初曆》,將孟春正月一日定為歲首。
民國以後,為了與國際接軌,將公曆紀年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
古代皇帝作為國家統治者,在過年時要代表國家進行祭祀活動。不同朝代,祭祀活動也有所不同。
秦朝時期將夏曆十月初一定為新年,叫做“蜡祭”,慶豐收,祭拜祖先,祭拜天地。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制度,不過將祭祀改為農曆一月初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出現了很多新風俗,民間有“祭門戶”、“祭蠶神”、“吃豆粥”等習俗。皇帝會“登高臺”閱兵,作賦等,此外宮中還出現了賞花燈、守歲活動。
唐朝睿宗開始,每年春節都要休政七天,官府組織慶祝活動。宋朝時期春節已經和現在接近,寫春聯詩詞飄香,屠蘇酒也香飄萬里,東漢發明的餃子已經流行。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
明代的正月初一,皇帝先在祖廟祭告,然後在奉天殿舉行大朝會。朝賀禮儀活動莊重,王公百官整肅,儀衛威嚴氣派。皇帝大駕出乾清門,在威武的護衛佇列中金輦升上三臺,經過謹身殿、華蓋殿,最後皇帝御奉天殿,端坐在金鑾寶座上接受臣民的新年朝拜。外廷儀式結束後,皇帝回內廷,接受皇后率領嬪妃行禮,皇子皇孫行禮。
《明穆宗實錄》記載,官員們過年的年假從臘月二十左右開始,一直放到正月二十左右。假期的時間大概能到一個月左右。廟會、燈市、祭灶神等活動熱鬧非凡,萬民同慶。明代《元宵曲》:郎莫看燈去走橋,白綾衫氅撒嬌嬌。 走來兒怕雙纖趾,不走兒愁一捻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