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nBeta
-
2 # 華商韜略
Uber的新掌門,面臨的不僅僅是表面的風波……
繼優步創始人卡蘭尼克被迫辭去CEO之職兩個多月後,Uber的新任掌門人終於塵埃落定了。
相比於卡蘭尼克的樂觀,不少媒體卻表示出了擔心,慣於無視規則的卡蘭尼克和他帶領的Uber麻煩就沒斷過,被集體抗議解除安裝軟體、被指責對員工性騷擾置之不理、被Google兄弟公司起訴偷竊技術、對Uber司機發飆引起民憤、陷害競爭對手被揭穿、甚至多位高管相繼離職……
更重要的是,這些麻煩已經不是表面的麻煩,而是被卡同學帶跑偏的企業文化。
【1】
其實,無視規則在矽谷並不算稀奇,初創公司為開啟市場、站住腳,偶爾打個擦邊球一般不會遭到非議。
但Uber從誕生那天起就遠不是打擦邊球那麼簡單,它挑戰了政府條款和整個計程車行業,這注定了其創始人卡同學的事業理想是在戰鬥中前進的。
不過面對這場戰役,卡同學鬥志昂揚。
首先,是Uber剛上路沒幾天,就被要求停止運營,因為公司名字“UberCab”中有“cab(計程車)”字眼,而Uber沒有計程車執照。
面對勒令單,卡同學的應對戰術是將名字中“Cab”去掉,但計程車仍偷偷運營。
隨著勢力範圍逐漸擴大、有更多的金主撐腰後,他乾脆將這種偷偷變成了理所應當,“你要麼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要麼就為信仰而戰鬥。”
在員工和投資人眼裡,卡蘭尼克的主要信念就是“增長高於一切”。
這直接反映到了公司制度中:“斗膽急進”,“痴迷”顧客以及“永遠猛推”。業績出色的可以獲得更高的權位或相應的金錢回報。
在Uber以城市經理為中心、賦予當地團隊眾多決定權的運營模式下,這種激勵為Uber的開疆擴土發揮了重大作用。
但要命的是,錢權激勵下缺少相應的約束機制,也沒有提升凝聚力的核心價值觀,員工們可以為錢而來,也會因錢而散。
而一心為錢而戰的人,還容易走向極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這在Uber得到很多體現:
為了能在歐洲快速推廣,允許私家車在沒有車牌、沒有特定駕照的情況下上路服務;
為了打擊競爭對手,Uber就像個間諜,要麼派臥底充當對方乘客讓司機倒戈,要麼直接用大把現金收買,甚至先假裝挖人,等司機辭職了,再殘忍地反悔。
甚至設法破壞對手的融資活動,卡蘭尼克也不覺得丟人,而對媒體公開。
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卡同學的這種性格並不是創立Uber後才有的,很多年前共事過的人就說他“無情,任性。”
【2】
和很多天才一樣,卡蘭尼克也是學業中途就開始創業,而且幾經起伏。
但商場的挫折並沒有讓卡蘭尼克的稜角消失,一路走來,這位天才簡直任性到底。在創立第二個公司時,他顧問曾評價他:“是那種不顧一切追求自己目標的人,哪怕會傷害到那些一路以來支援他的人也在所不惜,他是個被自己的花言巧語都迷惑了的人。”
這與矽谷曾經的另一個混蛋——喬布斯曾得到的評價極其相似。
不過,他是以比喬布斯更壞的角色橫行霸道。他對規則的漠視比喬布斯有過而無不及,並和喬布斯一樣挑戰道德,愛誰誰。僱員,客戶、司機、同行、合作方、甚至媒體、監管機構、政府,360度立體全方位得罪。
不過,任性從來不是天才的特權。之前的喬布斯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而卡蘭尼克也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而且這個代價,並不小。
年初,在解除安裝運動、高管流失等傷及公司根本的內外事故持續爆發之下,一些投資人就已公開批評公司,不滿卡同學的管理能力,要求他儘快改變。
彼時,卡同學已到了堪比當年喬布斯的處境。儘管他請來哈佛商學院的專家來幫助改善企業文化,還說正在尋找一位COO(營運長)來協助他。但並沒什麼用。
因為Uber“jerk culture(混蛋文化)”的罪魁禍首正是卡蘭尼克本人,如果他還繼續在CEO的位置待著,Uber能和這種文化說再見嗎?
顯然投資人認為是不能。危機持續爆發下,卡蘭尼克被迫辭職了。此後近兩個月,輿論的風口下,卡同學顯得低調了不少。
不過,就此事,誰也沒有定論。且目前最關鍵的,也不是卡同學回不迴歸,而是這位新的CEO,會帶著Uber走向何方?
據媒體收到的訊息,新任的CEO表示要讓Uber早點上市,很可能將在18到36個月內IPO上市。
因為即使這家曾經的獨角獸近段時間都在虧損,但它的估值沒有大幅變動,依然在近700億美元。如果新任CEO能夠帶領Uber公司走上正軌併成功上市,那麼Uber的估值很有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
------END------
回覆列表
新任正在幫助改變公司的困境。當地時間週一晚,在NBA西部決賽的第一場比賽中,金州勇士隊和休斯頓火箭隊陷入僵局。而就這個在緊張的時刻,Uber新任CEO Dara Khosrowshani的臉出現在了電視螢幕上。Khosrowshani說道:“作為一家公司,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就是始終做正確的事情。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承諾保持開放、對問題負責並解決它。”
Uber選擇在這一場備受矚目的籃球比賽中購買廣告很顯然是為了削弱此前醜聞給公司帶來的負面影響,它試圖向人們傳達出資訊--“我們不再是過去的有毒公司。”
購買電視廣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像超級碗和奧斯卡這樣的大事件中,公司會盡可能地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谷歌到亞馬遜再到蘋果,這些科技公司都以購買這些時段的廣告而聞名。但像這次購買黃金比賽黃金時段道歉卻是一件新鮮事。
與此同時,另一個飽受隱私醜聞困擾的公司--Facebook也在上個月在電視上釋出了一個名為Facebook Here Together的廣告。“我們來這裡會為了我們的朋友。然而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我們不得不去處理垃圾郵件、點選誘餌、假新聞以及資料誤用”。廣告最後說道--“這將改變。”
信譽管理諮詢公司品牌經理專家兼CEO Eric Schiffer表示,當你管理著一家正陷入糟糕境地的公司,最好的拯救辦法就是利用那些不會立即就會回覆的媒介。
Schiffer指出,電視廣告比靜態廣告效果更好,它能在沒有雜音的情況下影響消費者的情緒。
雖然相當一部分公眾對這兩家公司的廣告表現出了憤怒,但Schiffer認為,公司投放這種廣告並不是為了在某天改變人們的情緒而是把資訊傳達出去讓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