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車市留聲機
-
2 # 小鄭拾光
個人感覺比亞迪應該形成自己的營銷風格。在最往前那些年,比亞迪就像清末時候一度閉關鎖國,什麼都要自己搞,與外界不溝通,各種零部件商不讓進入體系,那時候就比亞迪f3賣的好,現在新能源的時代了,比亞迪一直是領頭羊,漸漸的開始走向外面了,比如來保定CC轉轉。。。思路開了,定將走得遠,個人拙見。
-
3 # 網際網路的放大鏡
其實目前來看吉利在營銷方面確實給所有的中國產廠商上了一課,也就意味著,中國產廠商不能只是悶頭的往裡填硬體,而在宣傳方面要更大膽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產汽車在燃油車方面基本上大局已定,很難再挽回一個頹勢情況,尤其是在目前,新能源汽車來勢洶洶的情況下,燃油汽車可能進一步市場會萎縮,而頭部廠商依舊會穩定自己的地盤,這就給予了中國產廠商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
這幾年以來,從哈佛的SUV開始,10萬級別的SUV為中國產廠商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但經過這麼幾年的快速發展來看啊,整體的存量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也就是說未來將會出現一個持續低迷的時期,從去年中國產汽車整體的銷量就可以看出,即便是吉利汽車也並不是那麼盡如人意。
對比來看的話,比亞迪汽車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提升是非常快的,雅迪去年累計的汽車銷量大概在50萬部左右,而新能源汽車已經佔了48%,大概在24萬輛左右。
這個資料對比吉利上百萬不的銷量還是差距比較大的。要知道吉利在去年汽車銷量累計已經超過了150萬輛,這妥妥的是中國產廠商的佼佼者!
其實縱觀吉利汽車的變革路線,還要屬於打造了幾款非常出色的車型,比如在SUV領域裡打造了10萬級別的博悅系列,包括轎車系列的博瑞,這兩款車型除了在耗油方面並不是那麼頂尖之外,整體的硬體配置包括駕駛體驗都是非常出色的。
同樣我們發現哈佛也是憑藉當年的h6這個爆款成為了中國產SUV的佼佼者,所以對於比亞迪來說還是需要先去打磨一兩款產品,然後在營銷上發力,也就是說首先是產品硬實力要過得去。
縱觀這幾年,阿迪應該是將重心放到了新能源汽車上,在新能源領域的比亞迪,可是絕對的國內龍頭老大,無論是電池技術還是佈局的時間都是要早於其他國內廠商的。
所以我個人是覺得比亞迪首先要在燃油汽車或者是電動汽車,有一兩款非常站得住腳的產品同時價格幅度不能太高,國內消費水平就這個檔次,價格太高或者就會轉向合資車型,甚至是進口車型,從這一點上來說,即便是利潤偏低,比亞迪也應該做幾個爆款,徹底扭轉品牌上的劣勢。
而在電動汽車全面來臨的時候,比亞迪首先在續航方面,包括電控系統要有比較好的積累,然後再透過營銷方式,讓大眾接受。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了,好的產品更需要出色的營銷。
-
4 # 轟唐者
如果比亞迪學吉利一樣的營銷,我覺得比亞迪的銷量會更好。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市場營銷是一門學問,怎麼把好東西賣給目標人群,讓目標人群滿意,並形成認同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問。
比亞迪在市場營銷方面,真的是比較弱的。比亞迪就像是一個工科男,只知道埋頭苦幹,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也不注意自己花精力和時間金錢研究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儘快轉化成現金流。說的直接一點就是隻知道埋頭研究產品黑科技,但是不懂怎麼把這些黑科技賣給消費者,轉化成現金流。說的形象化一點,就是比亞迪這個工科男,科研很厲害,但是根本不懂怎麼討妹子喜歡。
比如比亞迪搞出來的542黑科技,百公里加速5秒內,全時電四驅,綜合油耗2L內。經過一輪市場營銷的宣傳,總是跟跑車比直線加速,提速被戲稱為秒天秒地秒空氣,讓人反感的很。比如全時電四驅,經常搞一些越障之類的比較。但是人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電四驅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其實這些都是理工男的思維模式,根本就不是以消費者的眼光去定位宣傳。比如想要宣傳提速快,完全可以拍個高速超大貨車的影片,說明下提速低的車超車多麼的費勁,提速快是多麼的輕鬆,花費的時間是多麼的短。時間短在超大貨車是多麼的重要,有時是可以救人命的!
比如全時電四驅,根本用不著去拿專門的道具,說些什麼工科男詞彙,就拍幾個生活中遇到的例子就可以了。比如大雨天出地庫跟2驅車的對比,去鄉下郊遊走爛路跟2驅車的比較等等。特別強調,後車輪處有伊頓差速鎖,差速鎖!影片可以做的人性化一點,並不是簡單粗暴的直接對比。
比亞迪的營銷,不應該再用工科男的思維去宣傳,而是用消費者的眼光去精準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去營銷,讓消費者有認同感,而不是反感!
-
5 # 牧風堂主人
千萬不要像某些車企一樣不要臉營銷,欺騙老百姓!大部分人不討厭吉利車,我討厭吉利吹牛逼的做派,一個不正當的騙子,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就比如星越宣傳的窩窩發動機,有麼?博越去環塔拍個照,騙騙流量,僱個車隊,好的跟博越參賽一樣!知情人很反感,不知情人是不是被騙了,您說?!
回覆列表
不用“如果”,現在比亞迪的營銷在某些方面正在向吉利學習。
先說下吉利的營銷。任何一家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其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其創始人的影子。李書福的“造車論”——“汽車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嗎?”一度是傳統汽車界大佬們拿來說筆的談資。但是,現實給了大佬們一記狠狠的耳光,李書福不但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在國內成為銷量最高的自主品牌;在國外,一路攻城略地,收購全球第二大變速箱企業DSI、百分百股份收購沃爾沃乘用車、成為賓士單一最大股東、入主寶騰、與賓士合營Smart……樁樁件件,均可圈可點。跟馬雲一樣,李書福硬生生將一個笑話變成了神話。
吉利的營銷風格,在早期,跟李書福本人一樣,充滿了草莽之氣。在品牌層面的傳播上講究大鳴大放,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如當年的柯受良駕車飛躍黃河壺口瀑布、飛躍西藏布達拉宮等充滿了冒險的營銷,無不是這一企業文化的體現。在終端層面,吉利更注重效果,力求花的每一分錢都有回報。
近年來,隨著吉利全方位的國際化,管理層面也越來越科學,營銷上更有前瞻性和針對性。吉利的營銷活動,管理更加系統化、精細化。有給吉利做過活動執行的公司深有感觸,吉利對執行公司的要求細緻到簽到要用幾支筆、地毯相接處不能看出縫隙等,其要求之高、之嚴苛,有甚於BBA。而在費用核銷環節上,用執行公司的話講,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動輒扣錢,並且不允許申訴(有申訴環節,但是申訴了也沒用。講真,這一點就有點不人道了)。
可以這樣說,近四五年來,吉利的營銷活動代表了自主品牌的最高水準,其執行水準也代表了業界最嚴格的標準。
比亞迪在區域活動上,已開始照搬吉利的一些標準和做法,比如提高了對執行公司的要求,加大的核銷管控等。但是,從目前來看,效果有限。主要是整個公司的管理體系、流程等不夠科學合理,大的框架不改變,小的改進無關大局。
篇幅有限,只說點皮毛吧,更深層次的問題有機會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