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派三ge
-
2 # 臺長下鄉
內向不好嗎?我就是一個十分內向的人!我感覺我很好!
我們應該從哪裡找到幸福的人生?
第一,我們一定要有自信!自信哪裡來?多讀書,多接觸社會,多學習。
第二,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社交目標,你心思縝密,善於思考,想像力豐富,適合自己的才能有興趣。有興趣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
第三,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大千世界,各行各業,你總能找到。
第四,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儘可能的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到外面走走,而不是總憋在家裡!
我們一定也可以把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生活的更美好。
-
3 # 決易
內向就找點東西讓自己自信點,比如聽歌,看書,培養自己的氣質。還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獨立性,不要隨波逐流,能辨是非,做自己就好,能正常溝通就行。
-
4 # 獨孤漠延
做為一個心理愛好者,我得說明一下,其實我是一個內向者,而且內向怎麼辦,其實我告訴你,內向這種性格其實是可以改或者不用改(隨你便),而且內向可以成為思想家,政治家(我嘴笨,理解一下,謝謝),而且我就得內向挺好的,就是好好上課,好好學習什麼的,所以內向挺好的。
-
5 # 大望樓
我曾親眼見過在公交車上,一個男子竟然因身邊站著個陌生美女而一路為之歌唱,絲毫不顧車上其他人的反應,以致招致全車人的意見而在所不惜。後來一個乘客終於忍不住說了句“哥們,你歌是唱得不錯,但是別忘了這是公共場所!”,該男子才消停。我雖然佩服這哥們的風流倜儻,但是覺得這種表示太暴力,雖然女子可能很喜歡。
其實,仔細一想,這真應了那句“會叫(哭)的孩子有奶吃”。或許只要臉皮夠厚,行事夠大膽,才能有很好的異性緣。不是嗎?害羞的人即便是碰到心儀的物件,也是絕對不敢有如此出格的表示的。
那些大膽的男子看到心儀的女子往往會吹口哨以期引起女孩的注意,我不是那種特張揚的人,我害羞,從沒對著女孩吹過口哨,也不會給陌生的女孩唱歌。但是我充分尊重上述的男士的舉動,願意為之辯護,那些羽毛脫落的雄鳥之所以還會對雌鳥引吭高歌,他其實是陶醉於對自己青春的渴望,可不是嗎?
害羞的人就一定沒有異性緣麼?也不盡然。實際上,害羞是一種氣質,而一個人的氣質與其性格關係密切。仔細觀察你周邊的人,那種在聚會的場合寧願自己一個人待著,也不喜歡與人應酬交談的人,就是這種氣質的人。
關於害羞的特質,西方遺傳科學有專門的研究,認為一個人之所以害羞,只有大約30%是由基因決定的,70%則取決於環境因素。即便從基因遺傳的角度來看,也不能孤立地看待相關基因對一個人的害羞性格的影響。一個人害羞與否,實際上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一個動態的決定系統。環境對這些特質的形成更為重要。而且從遺傳學的角度而言,人的遺傳會提取環境中與我們實際傾向相匹配的方面。
比如西方就有研究認為人們形成害羞的性格特徵可能有進化上的原因。那些古老的部落族人尤其是年幼的成員如果表現得更害羞,更內向,就相對減少外來的潛在風險,因為他們更少與外來者接觸、更厭惡風險、更能意識到威脅以及能更好地保護好自己。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害羞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操場上獨處,他們只是看著其他人,而不想和他們打成一片。因為這樣他們感到更舒服。
害羞一定是件壞事嗎?
其實,害羞本身相當普遍和正常,除非它發展成一種更嚴重的社交焦慮,否則不會造成問題。
害羞的人其實往往有這樣的傾向,就是他們懶得做很多我們通常認為他們需要做的事,他們不喜歡被社會“裹挾”,被其他人評判或評估。
筆者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人,他認為社交簡直是浪費時間,為什麼非要和一些不認識或不怎麼認識的人長時間待在一起,說是無聊的話做些無聊的事?這對他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的。
然而,擁有這種傾向的人很容易會邁向另一個極端,即久而久之,他們會變成冷漠,自我,不通人情世故,甚至在工作中無法與人正常交流,患上社交恐懼症。
害羞和內向不能絕對等同
內向關乎人的性格的另一維度,即一個人對社會經驗的開放性問題。內向的人更傾向內在自省和獨立探索思想的樂趣。
害羞的人在社交生活中的表現之一是交談中往往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但這種表現也因文化而異,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西方文化非常重視人們之間的眼神交流,但並不是所有其他文化都是如此。交談時適當的眼神交流使交談雙方獲得尊重感,有助於形成良好互動,但在亞洲和非洲等其他文化中,過於頻繁的眼神接觸被視為不尊重和挑戰。相互之間眼神接觸越少,表現出的尊重就越多。
因此,不能得出結論說喜歡眼神交流的就是一個自信的、外向的人,而疏於眼神交流的,就是安靜、保守的人。
內向者無法透過“表現得”外向獲得快樂
我們說,擁有好的性格是一個人幸福與否的關鍵。而外向與幸福的關係似乎更緊密。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感到興奮、熱情和快樂,而性格內向的人則不太容易有這些感覺。
於是有人建議那些害羞且內向的人儘量“表現得”外向,以獲得快樂、激情和幸福感。筆者自己曾經在找兼職工作時就有過類似的經歷。在一個外文培訓學校,面試時被要求放開自己,站在椅子上面對其他應聘者進行一場“熱情洋溢”的演講,要求“豁出去”、“放開自己”、“充滿激情”。現在想來,該培訓學校就是想借此招聘那些不害羞的,外向型的人,以使得學校的培訓課程富有活力。雖然筆者比較懷疑一個好的課程僅僅靠活力是否夠?內向的人就一定不適合講課嗎?
這裡面當然不乏有些內向的應聘者僅僅是表現得富有激情而已。所以問題來了,內向的人僅僅透過表現得外向,就能獲得一些快樂和熱情嗎?
曾經有心理學團隊做過一項實驗,要求實驗物件在一整週內表現得外向——對於害羞的人來說,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們被要求儘可能表現得大膽、健談、外向、積極和果斷。
研究發現,無論如何,對於那些非常外向的人來說,持續一週的外向行為意味著他們經歷了更多積極的情緒,他們感到更“真實”——更像他們自己。
但是那些更內向的人在積極情緒方面並沒有那麼多的提升。那些極度內向的人實際上會感到更累,經歷更多的負面情緒。外向的人往往有更好的幸福感,但要求內向的人嘗試“假裝”外向的態度會讓他們感到很疲憊。
實際上,我們害羞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所經歷的環境決定的。包括從小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文化等。比如據說,美國更看重自信、外向的行為,而在亞洲部分地區,包括日本和中國,主流社會更傾向喜歡安靜和保守的人。
儘管存在這些文化差異,研究表明,外向的人往往更快樂,即使在內向更受尊重的國家和地區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可以說,外向的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會更快樂,但內向並不一定是消極的——就像外向並不一定是積極的一樣。
給內向者的一點建議
前文已經提到,害羞的人之所以拙於社交,通常是因為懶得做社會認為需要做的事,所謂“人情世故”、所謂“盡人倫”。
我們說,適當的人我之別,群己權界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是值得鼓勵的。但切忌矯枉過正,走向極端,成為那種冷漠,自我,不通人情世故,在工作中無法與人正常交流,甚至患上社交恐懼症。
西方心理學界流行的認知行為療法(CBT)是目前為止治療害羞和社交焦慮的最有效的心理療法。這種療法透過改變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起作用。
比如,針對公共發言或演講的緊張情緒,認知行為療法開出的藥方是:
1、將注意力集中在房間裡的聽眾,而非你的演講是否正確,有助於緩解公眾演講的緊張情緒。
2、識別某些消極的想法,比如提前排練要說的話或避免眼神交流,我們通常認為這有助於演講,實際上可能更會讓我們感到社交焦慮。有時候,過分在乎你的演講往往是你焦慮的根源所在。
3、切忌給自己設定過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在演講中應該如何表現等等。比如有的人甚至要求自己的演講一定要非常吸引人,每個聽眾都應該一直全神貫注地聽。這就是過分要求自己的表現了。
4、演講中,適當地讓自己短暫的停頓一下,深呼吸,喝口水,可能有助於減輕一些焦慮。
5、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周圍發生的事情上,而不是集中在你內心的焦慮是如何讓你感到身體不適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聽眾身上而不是你自己,這樣你就不會那麼糾結於自己是否會結結巴巴地說錯話。
6、對新的機遇和環境持開放的態度,並隨時準備挑戰自己。你能參與的社交場合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自信。注意不斷變換新場合和新方式。問問自己在社交場合最害怕什麼。擔心自己看起來很無聊嗎?或者無話可說?你對自己的焦慮瞭解得越多,就越能開始挑戰它。
-
6 # 白小木
為什麼要怎麼辦!這個社會上的就只有內向和外向,性格這個你無法改變只能揚長避短。你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說明你還是有些不自信。 我給你講講我自己的經歷吧!
我在上學的時候一直性格內向,畢業以後上班的的好幾年也是不愛和別人交流和別人見面打招呼,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就直接過去了,而且面無表情,別人可能也想和我打個招呼但是看看的的表情一時語塞也不知道說什麼了。同事之間一起聚餐的時候,大家酒足飯飽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喝的有點多,在一起泛泛而談說上班上的事情相互吹捧,而我一個人坐在角落裡不知道如何是好,說話也不是走也不能,只能在桌子上幹看著是不是加幾塊菜吃一吃,當時心想千萬別有人過來找我碰就喝,但事與願違偏偏有人回來找我聊天碰酒,說我工作上的一些優點,對方說完我也就是"昂"一下,我也不知道說些什麼就這樣尬聊一會,對方也覺得無聊就好早其他人去了。
但是慢慢的時間久了我就發現這個內向的人,在社會里面吃不開,於是我想著如何突破性格的屏障。於是我開始慢慢和單位的女同事開始聊天,開一些不痛不癢的小玩笑,女的畢竟說的比男的多,就這樣我的性格慢慢變的開放起來,見了別人話也多了起來。
有時候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沒話題了主動找話題節哀節哀玩笑講講梗,可就算是這樣我骨子裡面還是一個內向的人,因為到現在我還是喜歡一個人獨處,不喜歡和別人一起,除非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聚會我也參加的少去了雖然說的比原來話多了,但是也還是心裡上還是很拒絕的。其實你自己在社會上經歷的久了,吃過虧了也就意識到多和別人交流的必要性了。
還有就是內外向沒有絕對的優勢石油相對的優勢,外向人擅長與別人相處去到那裡都吃的開,做事情先做後想。
內向人不喜歡交流但是喜歡思考想問題想的多也想的深,做事情先想後做。而且在商界蘋果庫克、騰訊馬化騰、錘子羅永浩、奇葩說黃執中都是內向的人,發展的沒什麼不好,所以說沒有絕對只有相對開你怎麼讓長處發揮的更好了。人在社會中時會慢慢改變的總是在不斷的完善自己
回覆列表
說實話,多外向的人在面對自己心儀的人時都會有些許的不知所措 。
可是如果到了連話都不敢跟她講的地步,你還怎麼展開以後的“攻勢”呢 。
首先你該分析一下,你是天生性格所制呢,還是隻有面對喜歡的人才這樣 。
如果天生如此,想要儘快改變就比較難了 。@南派三妹
如果只是遇見喜歡的人才會這樣,那麼你嘗試一下經常假裝與她偶遇 。
次數多了你的症狀應該會有所改善的,不會一見她就緊張得不知所措 。
漸漸的試著和她打招呼,層層遞進,當然,自信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 。
哥們,我也不知道有多大用,在與人交往時你要牢記,無論對方是誰,是什麼職業,什麼年齡,什麼地位,他沒什麼了不起的,你們都是平等的,都是要相互尊重的。 在一個地方,或是一個圈子裡,一定要注意人際交往,人緣也是資源,一定要主動的交流、溝湧.要和別人主動說話,這些開始有些困難,但一定要強迫自己一點一點的改正,硬著頭皮也要說,以前不好意思做的事,硬著頭皮也要做,時間一長,就覺得和別人交流是一件多麼輕鬆偷快的事情。 3可能你現在年齡不是很大,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再成熟一些,這個情況就會得到改善,你自己想想呀,如果你有兩個同學,一個同學為人熱情、健談,另一個同學冷若冰霜、呆若木雞,你喜歡哪一個呀。 遇到自己不好意思的事,就對自己豪情萬丈的說一句“那有什麼!”,自己男子漢大丈夫,做事怎麼可以畏首畏尾
內向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可以@南派三妹 透過鍛鍊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做到一點:越是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嘗試事情,越是放手去嘗試,你會發現,一切你之前的種種顧慮都是多餘的,所有的人都不是你想想中的難相處和高不可攀。慢慢的你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就會有所提升!加油吧…@南派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