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國有四季
-
2 # 90回憶1999
電影 《青蛇》的開場,白蛇姐妹初來人間,妖氣未脫,想要模仿人間女子的模樣。
姐妹倆把髮髻到鬢角勾成盤踞的小蛇形狀,隨風扶柳,一扭一扭在岸邊學走路。兩人身披雪紡紗裙輕盈飄逸,一個粉白一個青紫,都手持一把素色團扇。
她們練習著用團扇遮住慾望,妖氣減了,變成人間低眉順首的溫順女子。
和手持摺扇,談古論今的文人不同,古時的女子是偏愛手執一柄團扇,半遮素面。
一把團扇,將東方女子的含蓄之美在扇中藏了幾千年。
01
團扇,團扇,由何而來?
講團扇,我們要先從扇子聊起。
扇子的誕生,大概在遠古一個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人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它的由來順理成章到有些平淡無奇。
我們倒可以先來說文解字一番。“扉也。從戶,從翄聲。”
很形象,最初的扇子,不是對稱的,比如談扇子一定會拿出來溜溜的馬王堆的扇子。
另外,扇子裡帶一個“羽”字,因為它最初是由羽毛做成的。古時的人們會拔取雉尾,也就是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作而成的長柄扇。
傳閻立本《步輦圖》中的“障扇”
不過它並不是普羅大眾用來乘涼的,而是皇帝專屬的儀仗飾物。“由持者高擎著為帝王障塵蔽日”,這種用來遮蔽風塵的扇子,也被稱為“障扇”。
它的出鏡率很高,電視劇、古畫裡、皇上和高官出行的儀仗裡,都有大障扇的影子,以顯示其威風。大抵成功的皇帝背後,都站著兩個默默抬障扇的女人。
納涼用的扇子,在西漢以後開始陸續出現,逐漸從朱雀堂前飛到尋常百姓的手裡,成為搖風納涼的好玩伴。扇子發展到了唐代,幾乎為人人之所必需。人們每於端午時節購買新扇,這時期出現了熱鬧非凡的扇市。
在宋朝之前,一切不折疊的扇子都是團扇,它是男女通吃的。
大約在宋朝,攜帶方便的摺扇從日本流傳而來,男性們轉而投向便捷的摺扇。團扇逐漸和女性捆綁在一起,成為古代優雅女性的標配。
02
團扇和美人之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關係?
北宋,《聽琴圖》區域性; 南宋,雕漆柄“君玉”團扇
團扇詩中,最經典的要數“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美人用來遮面的團扇,確實有濃郁的女性氣質。
它的造型優美。秉承“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為造型設計哲學的老祖宗們,積極觀察周邊事物,不斷抽象出大自然的美好之物,將它們融入到團扇裡。
從簡單的方、圓造型,到六角、葵花、芭蕉、海棠、梅花,越來越多優美的樣式開始出現在團扇上。
周昉《揮扇仕女圖》;張萱《搗練圖》 ,今存為宋徽宗摹本。
團扇小巧。有圖可證,拿大扇子的一般是侍女,而唐朝的貴人仕女們拿的扇子,大多小巧別緻。“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唐代的扇子用“輕羅”,很薄的絲織品,小扇拿在手中輕巧異常。
宋朝的扇面直徑在23~25釐米之間,扇子長度在35~40釐米之間。宋畫裡那些女子所拿的扇子,那就更是小巧可愛了。
南宋末,《招涼仕女圖》
尤其宋人女子的衣著大多講究纖細流暢,更是襯托出那絲絲風流來。美人香汗,配上夏季裡常穿的半透紗羅衣服,領口低低,令人遐想萬千。
團扇從納涼的物品,到後來變為女子手中的裝飾,從器物變成了一個道具。遮遮掩掩,似透不透,反而更增添了女子的風韻。
半遮半掩,團扇的遐想有哪些開啟方式?
古時候,結婚就有“掩扇”、“卻扇”的習俗,從魏晉開始流行,到了唐朝婚娶的卻扇之風盛行。團扇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紅蓋頭。
唐朝時期,新娘出嫁當日,必須用團扇遮面,一是“遮羞”,二是“避邪”。在團扇的遮擋下,女子一步步走向夫家,走向未曾蒙面的愛情和一生未知的命運。
《代董秀才卻扇》詩:
“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若道團團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輕扇掩紅妝,躲在扇後的新娘,等待著,期盼著,暢想著。在卻扇詩中,新娘把團扇一點點移開,緩緩地露出含情眉目芙蓉面,實在覺得特別美好。
一柄絹紗團扇,也是歌女們進行歌舞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歌扇舞衣,總是成對出現在古人的記錄裡。
“江清歌扇底,野曠舞衣”,杜甫描述過這樣的場景,在碧波盪漾的湖面上,輕歌畫舫裡燭光搖曳,歌女們在天地曠野裡表演。
開始表演前,她們已經學會了用團扇遮面,來增加神秘感。“舞衣雲曳影,歌扇月開輪。”歌女舞動的裙襬,隨著雲影搖曳,一把絹絲扇遮擋著歌妓的臉龐,卻有歌聲隱隱約約從扇後傳來。
而在表演過程中,扇子不時的開掩,能夠使肢體語言變得非常豐富,增強舞臺效果。表演結束時,再以扇掩面,結束了優美的舞姿,留下的是聲音的後味。
在宋詞的時代,歡聚宴飲之時,每一輪飲酒都講究由歌舞“勸酒”,於是,歌伎會一手捧著酒杯,一手持扇擋在面前,細唱勸酒之調:“輕羅團扇掩微羞,酒滿玻璃花滿頭。”
所謂風韻,正在這種朦朧與細微的表露之間。
莽鵠立《執扇就座仕女圖》,手裡拿著一柄半透明的繡著竹葉的扇子;黃山壽,《班姬紈扇仕女圖》,扇子有暗花。
古代女子不能在公共場合露面,出門會帶一把團扇遮臉。這個習慣一直沿襲至宋代,如宋·呂渭老《豆葉黃》:“輕羅團扇掩微羞,酒滿玻璃花滿頭。”
團扇的遮掩功能妙處在於,它並非是要遮得密不透風,不讓人窺見。
藍色“納紗”《花蝶圖》骨染雕夔龍紋柄團扇; 綠色“納紗”《花蝶圖》留青竹柄團扇。
這和古時扇面所用的材料有關,它多以絲織品為主,而桑蠶絲薄薄織成的、半透明的真絲綃,就是扇面常用的材料。
團扇似掩非掩、似露非露之間的魅力,藉由真絲綃,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溫庭綺在《江南曲》裡寫過這樣的景緻:“扇薄露紅鉛。”薄薄的羅扇雖然遮掩了面目,但隱約間露出臉上的紅妝,輕易地便引起人對扇後容貌的無限遐想。
女人笑時,一把扇子輕輕遮住紅唇,以達“笑不露齒”之含蓄;女人害羞之時,扇子輕遮粉面,微垂雙目,略低頭,展示出無限矜持與嬌柔。
正如康德在《論優美感和崇高感》中所說:“她們女性很早就對自己有著一種端莊得體的作風,懂得賦予自己以一種美好的風度並且自矜。”
東方女性的自我約束,不露聲色,藏在一把團扇裡。
-
3 # 白水人生3032064241
從古到今,普通百姓應是佔百分之九十,那些用團扇者,應是富家小姐,太太,團扇不過是她們生活中的一種道具,用來吸引男人目光,賣弄風情的一種工具。
-
4 # 銀河流嵐
東方女性的美,藏在一把團扇裡。團扇似掩非掩,似露非露的魅力,得到了展觀,引起了人們對扇後容貌的無限遐想。以"笑不露齒″之含蓄,扇子輕遮粉面,微垂雙目,展現出矜持與嬌柔。
-
5 # 艾菁27666038
古代美女手執一柄絹制團扇,既是嬌羞時掩面的道具,也是笑不露齒淑女的補救物一一遇忍俊不禁、開懷大笑時最便捷體面的遮擋物。猶抱團扇半遮面,顯出美女風情萬種。夏天扇風,驅趕蚊
蠅,花園撲蝶嬉戲……皆為必備之物。團扇上面題詩作畫更是男女傳情達意的首選之物。
-
6 # 兩隻紫燕
答.古時女子笑不能露齒.袖不能露手.只好拿把團扇在手上.可以擋嘴不露齒.又可以打扮自己.使得女兒家更美麗文靜.閒淑.舞臺上的小姐丫環.手裡都是有個手帕.不能全露一雙手.一個手娟.能表達多種心情動作.也是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拿團扇的小姐丫環也是很多.貴妃醉酒裡的扇子.起作美上加美的作用.女子的美.女子的嬌.都用扇子來表訴.扇子手娟都是舞臺上的基本功.都是女兒家的遮羞布。
-
7 # 長虹貫月307
古代女子,特別是貴族女子是不可拋頭露面的,更不可以隨意見陌生男子,在路上遇見也不行,為的是不讓輕薄的人評頭論足。
大多數時候,貴族婦女是無需出外的。偶爾出外,恐怕遇見陌生人,躲閃不及,團扇就是最好的屏障。
女孩講究笑不露齒,為防失態,團扇掩面可以避免尷尬。
花園路邊,多蚊蠅飛蟲,用團扇驅趕,方便利索。
-
8 # 巧巧207663997
古代本是封迠社會制度,女子見到人,笑不露齒,低頭垂眼,用扇子遮臉,顯露出,含蓄,靦腆,之美,扇子也分很多種,達官貴人,千金小姐,用的扇子,與百姓扇子不一般,精至美覌,顯示手中玩物裝飾品,看出家中,貴族地位,扇子還是,扇風納涼,的好物件。謝謝,
-
9 # 自由自在的玩耍
古時候美女都愛拿一把手工刺繡的扇子,第一,它可以作為裝飾品,第二古時候的穿衣打扮都是裙子,裙子配上手工刺繡的團扇非常標配,也是一個美麗的象徵,像仙女下凡一樣
-
10 # 隨心所欲的小叮噹
團扇在古代,但凡有點身份的女士,手裡邊都會拿一把團扇,因為在古代女士是不能拋頭露面的,所以把團扇不當可以遮住面部,還可以讓女士出門
回覆列表
唐代詩人杜牧在其作品《秋夕》中曾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這首七言絕句,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在皎潔的月色下,青年男女相約,聚坐在一起,聊著只有他們才能懂的悄悄話,可是那不解風情的流螢卻時不時打斷這相聚的時光,只好用扇子時不時的驅趕那惱人的蚊蟲,只為兩個人能安靜的觀看天上的星辰。
文中的小扇即為團扇,團扇最早出現在三千多年前,但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極致,盛世之時,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手持團扇,成了那時女子的標配,我們很難想像,在上文的情形中,郎情妾意時,女子手中持一蒲扇捕蠅捉蚊,該是何等的大煞風景。而因一把扇子的不同,青年男女的溫情約會成了大爺大媽的偷情現場。
由此可見,一把扇子的功用絕不僅僅是扇風。其功能有三:
一,身份標識:團扇以竹為骨,鑲以金石,鋪以薄紗,半遮半透,價值不匪,再經當世才子題詞作畫後,與其說是把扇子,不如稱為藝術品更為恰當。
二,傳情達意:此與一選項有些許聯絡,扇子製成後,偌大扇面上總要有些詩詞書畫才有風情,那自己的扇子上題什麼,誰來題就至關重要,總不能把一個見了就想吐的人的名款題於自己扇子上吧,於是,小心謹慎的找一個自己喜歡,書法又好的才子題款就成了首選。
三,手中工具:古代女子雖處在開明的唐宋,也不是隨意見陌生人的,於是家有客來不得不見,便執一團扇,遮面見客,即保留了禮數,又不見輕狂,盡顯東方女子的婉約之美。
綜上所述,團扇與東方古代女子的含蓄氣質契合,多種用途為一身,即是女子標配,又是才子創作源泉。陸游,李商隱,溫庭筠,包括帝王梁武帝都曾賦詩作詞贊團扇。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納蘭性德的:人生如若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透過詩句,我看到納蘭眼裡滿是深情,班氏女子卻手持團扇回眸半遮,憂傷的別離,斷了肝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