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寬窄之間
-
2 # YQ築夢
能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孩子自己做事,比如孩子很小時想自己吃飯,有的家長就怕孩子吃不好,或者容易弄髒衣服就會不讓孩子自己吃,這樣就阻止了他一次獨立、成長的機會。比如走路,有時孩子想自己走,卻有家長閒孩子走的慢或者怕磕著碰著硬是把孩子抱起不讓其自己走,再比如孩子上幼兒園了,有的家長送到門口不捨得走,非要看上一陣子,還有上小學的孩子,本來做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非的寸步不離的在跟前陪著,類似這樣的情況都是在阻止孩子的獨立
-
3 # 弗求弗迪love
孩子有自主意識的時候,不要阻止他, 自然就能有獨立自主的意識了。比如孩子要自己吃飯, 要幫忙拖地,洗衣服等,都可以讓孩子幹,家長不要怕孩子越幫越忙
-
4 # 柒媽說育兒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鼓勵孩子自己動手,特別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家長不能凡事都為孩子操辦,而是孩子喪失了應有的實踐能力。
其次,要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決問題,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給予引導,讓孩子來做主角,自己做配角,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最後,如果事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不要批評、數落孩子,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5 # 獨立感恩成長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從小事做起,比方說,兩三歲的寶寶讓他自己吃飯,自己安安靜靜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吃飯,不許吃手指,自己扎頭髮辮子,自己繫鞋帶,自己整理書包。這些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去做,當他時間做長了,他就會形成習慣,孩子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所以一些好的習慣,要在後來者年齡小的時候,就教他養成,比長大後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切記拔苗助長,這個度要掌握好,在孩子的哪個年齡段,就做那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不要操之過急,也不要落後於人,還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養他某一方面的特長,不能讓孩子出現厭學的情緒,而是讓孩子愛上這一項,像玩遊戲一樣的對待學習,很多孩子對待學習不感興趣,對待遊戲卻認認真真,我們要把這兩個反過來,讓他對待學習認真,對待遊戲也要認真,但是我們可以給年齡小的孩子安排遊戲玩具 ,不要把網路遊戲給孩子,而是給孩子益智開發的玩具或遊戲,推薦給孩子,要保護孩子的天性,很重要。
給與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權利,比方說,買文具自己選擇,買書包自己選擇,買衣服自己選擇,這樣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著做選擇,先從一些生活小事上鍛鍊孩子自己做選擇的能力,要告訴孩子,選擇是自己決定的,做出了選擇就不要後悔,不做以後會後悔的選擇。這些事情從小學我覺得就可以培養他們,一直到長大後做更重大的選擇。
讓孩子學會與同齡人交朋友,也就是溝通,在孩子的階段,就是與小朋友們玩到一起,可以得到玩耍的快樂,跟同齡人學到東西,最起碼是學會了社交,保持不要落後於同齡人。
多參與孩子的遊戲,也就是跟孩子一起做遊戲,瞭解孩子的成長,給孩子最合適的教育。
就這些吧,其實還有很多,在這裡就先說這幾個,關鍵是要做到啊!
-
6 # 八月的石榴紅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最重要的是要先培養孩子的良好獨立性格,以後出社會了,能自己照顧好自己,能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
有句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所以適當的窮養,父母適當地放手孩子會比較獨立些,但精神上要富養。我自己農村的,小時候家境一般,窮養長大的,我10歲開始就會洗全家人衣服,做全家人的飯了。
當然不是要現在的孩子也過以前的窮苦日子,天天干多少活。就是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一些小事(要在父母的視線內)。比如我家孩子,我家共有6孩子一起生活(哥哥家2個,我自己2個,妹家2個經常來我家住)。每個孩子一歲半就自己會用筷子了,先讓她自己吃,沒吃飽再喂點她吃。衣服總是弄髒,沒事髒了就換就洗嘛,每個孩子到2歲就不用餵飯。要吃飯,只要叫一聲吃飯了,刷一下都到齊了搶著吃,吃慢了好菜就沒了。到3歲了,就讓她們自己穿外套穿褲子,自己穿鞋子,自己刷牙。穿得慢沒關係慢慢就好了,4歲時每天早上只要叫聲起床上學,自己全都能弄好。6歲就讓他們自己洗澡洗頭了,天天洗的,洗不乾淨沒關係。我只要把熱水放好,把衣服毛巾找好就行。7歲他們就自己梳頭髮,自己疊衣服疊被子。等上初中了就教他們學會洗衣做飯。我們家很熱鬧,我們家的孩子都很獨立。
我們平時也不打罵孩子,儘量教育為主,不攀比不打擊。我經常跟他們一起玩遊戲。孩子有什麼事情,他們能自己處理就自己處理,我不太多幹涉。我總跟我孩子說,你大了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什麼都來問我,你真的很需要我時,我隨時都在,我會保護你。
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快樂就好。
-
7 # 心奕心語xinyixinyu
追求內在進步是孩子的天性,是人類天生的遺傳。當兒童第一次邁步、第一次繫鞋帶、第一次歪歪扭扭地騎上車,都會湧現出一種滿足感。這種內在的進步使孩子能體驗發現的喜悅,越來越依賴自我,變得越來越獨立。
這是成長的動力、也是成長的需要。從一歲半兒童進入分離期開始,就一直伴隨著他成長的整個過程。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呢?
一、給孩子身體的自由。
身體的自由是生命的自由的基礎。兒童透過自由地支配和使用自己的身體,讓身體的每一部分逐漸被喚醒,被感覺,被發現,從而獲得身體的自由。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建構自己的身體,並讓自己的身體發展得靈活、敏感與健康,這需要自由的環境。所以,父母要給孩子身體的自由,不過份束縛和限制孩子的行為,去禁錮他的身體(如不許爬樹、不許跳臺階等)。所以,請你思考以下問題:
1. 當你不停地說“小心!小心!”的時候,孩子是會更小心,還是更緊張?
2. 在你每次說“不要”“不可以”之前,認真想一想,是否真的存在你無法承受的危險呢?
3. 漂亮、整潔的衣服,和孩子身體的發展,哪個更為重要?
4. 當你說“慢一點”、“快下來”的時候,反省一下,這是不是隻是你表達擔心和焦慮的方式?
5. 如果你希望孩子永遠不會受傷,那麼,這種期待是否合理呢?
二、允許孩子為自己做事情,照顧自己。
大寶一歲半了,他開始學習自己拿勺子吃東西,因為掌握不好力度和方向,有時候把粥舀到了外面,有時候把勺子喂到了鼻子上,還好碗是帶吸盤的,否則非得把碗也打翻了不可!
不過大寶一點也不氣餒,還是一次次地嘗試,結果當然是吃進去的沒有撒在外面的多,大寶的臉上、身上、桌子上和地板上都是燕麥粥。
“你看看浪費了多少!”姥姥只搖頭,“下次還是我來喂吧,又得給大寶洗澡、洗衣服,又得擦桌子、擦地板,還不如餵飯省心呢!”
“慢慢就好了,”媽媽說,“你看他吃得多開心!”
“他哪是吃,他是在玩!”姥姥不以為然,“我就是看你辛苦。”
“沒事,我不怕辛苦!”媽媽笑著說。
大寶兩歲半了,他已經可以熟練地使用勺子,甚至能用“寶寶學習筷”吃飯了。碗裡的豌豆、麵條、豆角、蝦仁都吃得一乾二淨,他甚至還知道把嘴湊到碗跟前,免得麵條掉到桌上。一頓飯吃完,麵條基本沒撒,衣服也沒弄髒。
“大寶真能幹啊!”姥姥表揚他,“這麼小就會自己吃飯了!”
“最辛苦的也就那幾個月,現在一勞永逸了!”媽媽欣慰地說。
在這個案例中,媽媽的耐心是對寶寶最大的愛。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多觀察、多鼓勵,不批評、不包辦,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雖然,這對愛乾淨、追求完美、缺乏耐心的父母真的很不容易,但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獨立、更自信,值得我們做出一些犧牲。
三、留出時間,讓孩子慢慢學習。
豆豆三歲了,最近她對拉拉鍊特別感興趣。週一早上穿衣服的時候,她堅持自己拉拉鍊,但是試了很久沒有拉上,媽媽等得實在不耐煩了,就說:“還是媽媽幫你拉吧,否則我們都得遲到了!”然後過去很快地幫她拉上。
“不要!不要!我要自己拉!”豆豆生氣地大叫起來,非要媽媽把拉鍊拉下來,自己重新拉一遍。
“哦,豆豆真的很想自己拉拉鍊!”媽媽模仿豆豆生氣的表情和語調,“豆豆太生氣了!”
“哎,如果今天是星期天就好了,”媽媽嘆了口氣說,“這樣媽媽就可以陪你慢慢地學拉拉鍊。”
孩子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想一想,你需要多少年的練習,才能端平一盆水,不讓它灑到外面?當然,在週一早晨,要留出時間讓孩子“慢慢”學習,確實不太可行。只能像豆豆媽媽那樣,對孩子的感受和願望表示理解了!但是,在不需要“爭分奪秒”的時候,我們就能做到嗎?這對那些計劃性、目的性超強的父母來說,依然不容易吧!
其實,有了孩子,就別想有太多的計劃,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當孩子沉浸在遊戲和學習(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中的時候,他們是如此地忘我,完全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從孩子成長的長遠目標來看,結果(把拉鍊拉上)並不重要,學習的過程(瞭解拉鍊的構造、掌握用力的方向和大小、忍受一次次的失敗、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更重要!
我們也不妨放鬆一些、隨意一些,把自己的計劃和目的先擱一邊,帶著好奇的眼光,看看孩子是如何學會一種新技能的,這時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孩子的意志力和專注力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四、讓孩子承擔適當的家務。
哈佛大學學者的研究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而且,他們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低。
為什麼會這樣呢?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僅有利於發展動作和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成就感,讓他更自信。更有研究發現,家務勞動有釋放壓力、舒緩緊張情緒的作用。
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參與一些家務勞動。比如,1-2歲的時候,學會把髒尿布放進垃圾桶裡;2-3歲的時候,可以幫媽媽拿東西,澆花,把曬乾的衣服分類;3-4歲的時候,可以在媽媽幫助下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疊衣服,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裡;4-5歲的時候,可以學著掃地、擦桌子、擺餐具、把髒碗放回廚房。
剛開始,孩子會興致勃勃地參與,因為對他們來說,家務和遊戲沒什麼兩樣。當他們掌握了這些技能,家務的吸引力就漸漸消失了,這時,如果我們繼續鼓勵他們,讓孩子承擔適度的責任,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能提升他的責任感。
-
8 # 陽光語言矯正師
日本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比較成功,特備是孩子的獨立性,自立觀念,很小就植入人心。
舉個例吧,以當下最熱的垃圾分類為例,各種垃圾把我們成人都搞蒙圈的時候,日本小孩子已經很早就學會這項技能了。
這是一個日本小學裡的孩子在清洗牛奶盒的過程,這樣嚴格執行繁瑣的清理過程,就是重要的素質教育。
日本把扔垃圾當做國民素質教育,從娃娃抓起孩子從小對待垃圾分類的認知和動手能力,都是父母親手引導的。連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隨便亂扔垃圾是錯誤行為,無論上學、郊遊以及外出參加大型活動,都會隨身攜帶垃圾袋,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
這種從小就養成的自律意識,深深的嵌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講究個人衛生,生活自理自立,愛護公共財產,保護自然環境。
看完日本的教育才明白,垃圾分類也是育兒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孩子能把垃圾分類做好,這樣的孩子肯定錯不了!
所以,垃圾分類,一定讓孩子參與進來。絕對好處多多。
為什麼垃圾分類要從孩子做起?1、自然科學的學習和認知。以往孩子學習這些知識的途徑,多數來自書籍、電視、老師、父母,僅限於視聽,缺乏身臨其境的參與和切身感受,垃圾分類從孩子做起,讓孩子瞭解各種垃圾的材質、屬性、用途、價值,相當於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自然科學手工課啊!
2、激發家庭責任感。垃圾處理是家務勞動的專案,讓孩子挑戰一下自己,分擔家庭責任,更有成就感。
3、有助於自理、自立能力的培養,垃圾分類不但需要識別分類,還需要動手包裝,不同的垃圾,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法,這些都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如果垃圾分類都做的好,那麼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會被難倒。
4、有助於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垃圾分類對孩子來說是個新鮮事物,要讓孩子帶著興趣參與進來,在寓教於樂中瞭解為什麼分類,如何分類,幫助孩子養成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共性和差異,培養散發性思維。
5、提高自我的安全認識和環保意識。有害垃圾的分類和處理,就是給孩子上的一堂安全課,如有害重金屬、有毒廢棄物,過期食品藥品等,讓孩子真實的認識到有害垃圾的危險,避免受到傷害,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6、變廢為寶,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一定要讓孩子瞭解垃圾的價值,不妨帶孩子去賣一些廢品,讓孩子體驗一下,變廢為寶,換零花錢的樂趣。
-
9 #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培養孩子的自立,父母可以這樣做:
一、給孩子選擇的權力,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一天天長大,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擁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要有意識地減少對孩子不必要的束縛,多給孩子自主的機會,多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讓孩子自己穿衣、繫鞋帶,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自己洗衣服等。我家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時,第二天穿的衣服讓他自己頭天晚上選好,一開始他穿衣服很慢,我就告訴他:不著急,慢慢來。
給孩子選擇的權力,讓孩子為自己做主,是為孩子的人生負責,也是為孩子的夢想助力。
二、父母學會“偷懶”,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懂得“示弱”的父母,會培養出自立的孩子。
孩子上大學,你怎麼送孩子去呢,高鐵還是飛機?
路途中車子爆胎、幾次突遇大雨被淋溼衣服、吃住鄉鎮旅店,這位清華學子與父親一路風餐露宿、一路騎行一路歌到了目的地。
我想,這位父親的眼裡,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立自強、不畏艱險的能力。
有了這種能力,這樣的孩子,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做什麼工作,人生都將開掛。
暑假裡,你的孩子除了學習,玩,還會幫你做什麼?
有個10歲的小男孩孫博涵,除了學習,還能給一家人做飯,做家務。
看著小男孩繫著圍裙、熟練地左手切菜和炒菜,真的是無比羨慕他的父母。
原來孩子第一次做飯時,是因為媽媽生病了,他就自告奮勇做了一道白菜給媽媽吃。
媽媽對孩子的廚藝大加誇讚,得到讚許和鼓勵的他對烹飪興趣大增,現在已經會做20道菜,連妹妹也深受影響,開始學習做家務。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作為父母,能事事包辦孩子的一切嗎?如果不能,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 不知以自身的一些做法回答你行不行? (1)孩子2歲以後,家長不當孩子的“跟屁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有意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總是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孩子2歲時,有一次,我們帶他到杜甫草堂玩,我們大人在拍照時,發現他一人蹲在草叢裡,觀看地上的蟲子。於是,我們就假裝繼續說話、拍照,只是不時地瞟他一下。過了好一會兒,他玩夠了才來找我們。 (2)他小時候,我們就告訴他,爸爸媽媽每天要工作,你長大了工作不?他說要工作,我們說你再大一點就去上幼兒園工作,要表現好才能去上幼兒園。他說他現在就是好孩子了,明天就去幼兒園上班了。 (3)3歲左右就讓他自己睡一個房間。 (4)3歲左右自己吃飯。 記不完全了,反正就是用這類方法培養孩子獨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