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夜羌笛

    日本偷襲珍珠港這個舉動看似瘋狂,實際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日本是個資源極其匱乏的島國,尤其是面對二戰這樣的工業化戰爭,鋼鐵、石油、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量是極其巨大的。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已經佔領了北韓、臺灣、中國東北(滿洲)以及中國東、南部的許多地區。這些地區有不少是產煤區,比如北韓和中國東北等,日本的煤炭需求可以說是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對於石油和鋼鐵,日本卻是嚴重依賴進口,尤其依賴從美國及美英殖民地的東南亞進口。自日本侵華開始,美國雖然因為還沒有完全從二十年代末的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表面上不得不保持中立,但對於日本的貿易限制卻逐漸收緊。尤其是1941年初美國國會通過了《租界法案》以後,美國不僅更加收緊了對日本的原油和鋼鐵供應,反而開始對中國進行了軍火和物資援助。在資源方面本就捉襟見肘的日本已經無法靠自身滿足巨大的戰爭消耗,奪取英美在東南亞盛產石油和鋼鐵的殖民地就成了維持戰爭的必然行為。而要奪取東南亞和盛產鐵礦石的澳洲,就必須要打掉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中樞珍珠港基地。

    歷史有時候也是衝忙了戲劇性。說來也是讓人難以置信,日本在1931年已經佔領了中國東北,許多人也知道東北地區也算是盛產石油,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大慶油田就在東北,但技術先進的日本在東北勘探了個遍硬是沒有發現這塊大油田(據說當時日本打的鑽進距離後來的大慶油田已經很近了)。如果日本當時提前發現了大慶油田,還會不會急於在1941年底就偷襲珍珠港就難說了。如果美國晚一到兩年參戰,風雨飄搖中的中華民國政府很可能會徹底戰敗,中國歷史就會被徹底改寫。

    可惜歷史是不能夠被假如的。上天可能也看不慣這幫殘暴的日本法西斯,讓其提前去招惹美國這臺巨大的戰爭機器。一旦美國這臺戰爭機器開始發動,給日本法西斯的喪鐘就算是敲響了!

  • 2 # 美業媒體

    日本的國策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是奪取太平洋島嶼地區豐富資源和戰略物質,將太平洋地區的英、美、荷蘭等勢力驅逐出去,這樣日本就可以構建一個以日本國土為中心,勢力範圍包括了中國、東南亞資源地區,太平洋戰略地區三者為一體的“大東亞國防圈”,在經濟上能自給自足,在軍事上能持續作戰的有利態勢,所以日本法西斯制定了太平洋戰爭計劃。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緣由在於日本的南下政策,日本在亞洲的全面擴張,本來就讓美國很不高興,結果他的南下政策直接傷害了美國及歐洲國家在亞洲的既得利益。姑且不說影響了美國的貿易和商業,而且還搶奪歐美在亞洲的殖民地控制權。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斷了日本的原材料、原油等貿易和供應。而偷襲珍珠港是為了確保南下作戰計劃的順利進行,畢竟美國當時擁有一支不輸給日本的強大艦隊,為了確保日本南下作戰美國不會背後捅刀、沒有後顧之憂,日本這才決定偷襲珍珠港,企圖一舉打垮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確保日本海軍對太平洋的控制權。而由此也必將要延伸至西方國家聯盟勢力整個在一戰取得的勝利利益性上來,必定日本頃刻就要成為整個西方國家聯盟勢力要求針對的秩序競爭對手。擺在西方國家聯盟勢力面前的,也就只能要不透過政治戰略使其重新回到被秩序要求軌道,再不就是直接透過軍事戰爭將其打服。當然首選軍事戰爭肯定不符合西方國家聯盟勢力要求的同屬一戰協約國勝利釋解性。在日本高層眼中,日本只有兩個對手,一個是蘇聯,一個是美國;對蘇聯,日本和他簽了和平協議,對美國,日本推演過是不會對日宣戰的。日本侵華侵東南亞本身就是一場喪心病狂的豪賭,拿命在玩,勝了,“大東亞共榮圈”建起來了,輸了,舉國皆亡,所以開局就沒有回頭了。這樣賭,日本已經勝了幾回了,他們發熱的腦子已經控制不住行動了,他以為他們會一直贏下去……日本盤算的是偷襲珍珠港一戰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讓美國的短期內無法干預亞洲局勢,為自己消化亞洲戰果贏得時間。最後偷襲倒是得手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根本沒有在珍珠港,結果日本軍部精心策劃了一個戰果不大,但是對自己的戰略環境極為不利方案。導致了最終的慘敗。

  • 3 # 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從甲午到日俄戰爭到一戰佔領山東再到二戰全面侵華,無不再賭國運!

    一、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因素,資源真的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當時日本在佔領的中國土地上只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煤礦和鐵礦,真的是壓根沒發現大慶油田這樣的地方。而當時日本的石油全部都進口為主,如果美國把日本這條路斷了的話,那基本日本石油儲量連兩年都維持不到。當時中國沒有石油,所以日本大本營擬定了兩個作戰方案,一個向北進攻蘇聯,一個向南進攻東南亞,間接進攻美國。

    二、然而北進作戰方案在諾門罕慘遭失敗,日軍大本營內部對於南下求資源的作戰方案的支援開始佔了壓倒多數。此時為了支援中國抗戰,美國宣佈對日本實行禁運,這無疑更激起了日本對於美國的仇恨。

    三、在日本設計的“大東亞共榮圈”中就包括了東南亞,尤其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而要想取得這個地方就必須經過美國的菲律賓。

    四、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方面企圖一次擊垮美太平洋艦隊,另一方面使得美國暫時沒有力量顧及東南亞。就在空襲珍珠港的同時,日本在菲律賓登陸,全面進攻東南亞。

  • 4 # 手機使用者老草

    侵華戰爭掏空了日本經濟,也掏空了做為戰爭的戰略儲備,日本列島本就資源匱乏,那經的起如此消耗!鋼鐵,煤炭,石油,橡膠等資源嚴重短缺,甚至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而美國為了自身利益不但支援中國抗戰,壓縮對日貿易,且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對日構成危脅,日本要麼停止侵略進攻,要麼解決來自美國危脅,而日本決策層的戰爭狂人們以為戰爭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明知美國惹不得,卻以賭徒心態考慮問題,妄想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打通海上航線,但世界上沒有光贏不輸的賭鬼,冒險反而讓日本加速了戰敗。

  • 5 # 想不起啥名字有特點

    想必大家對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歷史事件都十分了解。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對美國珍珠港進行轟炸,此次偷襲不僅僅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也引發了太平洋戰爭,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加入二戰的導火索。

    雖然日本妄圖稱霸世界的野心大家都知道,但還是對當時無論是經濟條件還是軍事實力都與美國相差甚遠的日本會去襲擊珍珠港表示不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究竟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讓日本不得不以卵擊石去和美國翻臉。

    原來當時日本在諾門坎地區打了敗仗之後迅速便將目光放到了東南亞身上,然而東南亞有一部分是美國的殖民地,美國對日本的侵佔行為十分不滿,遂停止了與其之間的外貿交易想是日本停止其擴張行為。卻完全沒想到日本做了與他們預想的完全相反的一個選擇。

    而說到這次不成功便成仁的偷襲行為還不得不說到一個人,他就是時任日本聯合艦隊令司令的山本五十六,此人是個亡命賭徒,年輕時便曾因膽大而被各個賭場禁止進入,而他提出的襲擊美國艦隊的想法起初並沒有被採納,他甚至以辭職相威脅終於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如果不對美國採取措施再停止對東南亞的侵略佔領,其就只能乖乖呆在家裡做一個為美國所威懾住乖乖聽話的小國,但如果冒險一搏如若取勝不僅能將美國最強有力的艦隊毀掉,而當希特勒打敗了蘇聯,亞洲勢必是日本的天下,到時候美國在有什麼想法也不好動手。所以綜合來說就日本當時的情況與美國翻臉雖然冒險但卻是最好的選擇。

    從此次襲擊事件中也可以發現日本當時妄圖稱霸世界是因為的確是有一些實力的,不過也終因其違背天理人性的做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 6 # 小齊愛小玉

    如果日本決策的人都是蠢才,那麼日本人不可能在全亞洲掀起那麼大的風浪,所以當時日本做決策的人肯定有他們的目的,那就是資源,因為美國雖然名義上是中立,美國政府實際上一直是支援中國的,而且當時日本高層判斷,美國最終肯定會參戰,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日本的資源當時只夠維持兩年的,所以日本高層決定賭一把大的,梭哈了,贏則問鼎亞洲稱霸世界,輸則亡國滅種。日本是有機會贏得,所以值得賭一把,做大事的,能力和實力是重要的,運氣也重要。

  • 7 # 嘟爺侃

    我們總習慣性的以歷史結果倒推,好似遊戲中地圖全開般的上帝視角,這時的我們能非常清晰容易的判斷如何避坑。猶如歷史學家所言:往回看1000年的歷史我們都能瞭然於胸,但是下一秒將要發生的歷史,我們茫然無知。

    日本為何選擇偷襲珍珠港?他也想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一樣,跟在英美法後邊摘桃子啊,可是情況已不允許了。偷襲珍珠港已是當時情況下的日本,能做的唯一,也是最佳選擇。

    1.為何日本不能再和英美俄做朋友了?

    在經濟大蕭條中上臺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既然選擇了以對外侵略,搶佔殖民地為發展目標,在吃下北韓,中國東北嚐到甜頭後,繼續吃下華北,華東,華南,東南亞,甚至澳洲,上癮的日本已欲罷不能。

    好比你買房,幾年輕鬆賺幾倍利潤,誰還去辛苦做實業,賺那幾個點的破利潤。

    而東北、華東、東南亞等,均是俄國、英美的傳統勢力範圍。生意場上有句俗話:奪其生意,有如殺人父母。何況是這麼大筆生意,與英美餓做兄弟是再也不可能了。

    2.為何日本選擇珍珠港為目標?

    當時擺在日軍面前有三條路,西進,北上、南下。

    西進,過河西走廊進新疆,難道他要去阿富汗嗎?這條路上有什麼生意可做。

    北上,日本嘗試過,但在諾門坎被蘇聯揍得不成人樣。再繼續去招惹,是有多不自在?

    南下,作為南下主力的日本海軍,其實力在太平洋區域屬最強存在,強於戰前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這就留給日本遐想的空間了。

    3.日本是想徹底打敗美國,甚至佔領美國本土嗎?

    日本固然狂妄,但也不蠢。不會想著炒房賺了錢,就能當首富了。

    日本想達到的理想戰略目標,是以戰促談,在暫時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情況下,賭美國佬會同意坐下來談,逼其承認既成事實。

    這一招在日俄戰爭,侵佔東北、華北等,屢試不爽。一直不停在贏的賭徒,難以收手的。只是這次摸到了老虎屁股。

    所以,站在當時的歷史時刻來看。日本要麼革自己的命,把軍國主義政府趕下臺。要麼在最有機會贏的珍珠港,孤注一擲。

  • 8 # gfydh

    現在看已經過去的歷史日本是敗給了美國,在我們可以觀看得到的資料來看,在當時日本海空力量還是強於美亞太海空軍的,搞好了麥克阿瑟與阿爾西還說不準會敗給日本呢

  • 9 # 自信的petter

    日本偷襲珍珠港這個舉動看似瘋狂,實際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山本五十六很清楚日本和美國的差距,所以開始他是很反對對美國作戰的。而後為何又同意呢?很多人說是賭徒心理,其實不然,首先如果不打日本也堅持不了多久了,沒有石油了。

    其次日本還是想一戰而勝後再談判,並不是想徹底解決掉美國。

    日本是個資源極其匱乏的島國,尤其是面對二戰這樣的工業化戰爭,鋼鐵、石油、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量是極其巨大的。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已經佔領了北韓、臺灣、中國東北(滿洲)以及中國東、南部的許多地區。這些地區有不少是產煤區,比如北韓和中國東北等,日本的煤炭需求可以說是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對於石油和鋼鐵,日本卻是嚴重依賴進口,尤其依賴從美國及美英殖民地的東南亞進口。自日本侵華開始,美國雖然因為還沒有完全從二十年代末的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表面上不得不保持中立,但對於日本的貿易限制卻逐漸收緊。尤其是1941年初美國國會通過了《租界法案》以後,美國不僅更加收緊了對日本的原油和鋼鐵供應,反而開始對中國進行了軍火和物資援助。在資源方面本就捉襟見肘的日本已經無法靠自身滿足巨大的戰爭消耗,奪取英美在東南亞盛產石油和鋼鐵的殖民地就成了維持戰爭的必然行為。而要奪取東南亞和盛產鐵礦石的澳洲,就必須要打掉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中樞珍珠港基地。

    歷史有時候也是衝忙了戲劇性。說來也是讓人難以置信,日本在1931年已經佔領了中國東北,許多人也知道東北地區也算是盛產石油,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大慶油田就在東北,但技術先進的日本在東北勘探了個遍硬是沒有發現這塊大油田(據說當時日本打的鑽進距離後來的大慶油田已經很近了)。如果日本當時提前發現了大慶油田,還會不會急於在1941年底就偷襲珍珠港就難說了。如果美國晚一到兩年參戰,風雨飄搖中的中華民國政府很可能會徹底戰敗,中國歷史就會被徹底改寫。

    可惜歷史是不能夠被假如的。上天可能也看不慣這幫殘暴的日本法西斯,讓其提前去招惹美國這臺巨大的戰爭機器。一旦美國這臺戰爭機器開始發動,給日本法西斯的喪鐘就算是敲響了!

  • 10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也許你應該你聽說過日本陸海不和,而他們除了各種政治理念不合以外,對外的政治理念也同樣不合。首先在開戰之初日本陸軍就主張對英美開戰,但是海軍一直是反對對英美開戰的,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主要是海軍的人員主政內閣,但是這一直遭到陸軍的反對,為此在1936年2月26日日本陸軍的少壯派軍官還發動軍事政變妄圖顛覆海軍的內閣,但最後政變已失敗告終。但在1937年還是陸軍的人進入了內閣,所以在當年就開始進行全面侵華戰爭。

    要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日本海軍反對同因為開戰但是對於侵略中國問題上和日本陸軍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而陸軍還擠掉了海軍米內光政內閣後後,陸軍組建了近衛文磨內閣以及東條英機為首的內閣,都一直說要和英美開戰。但真正讓日本下定決心向英美國家開戰的主要原因還是1940年美國正式宣佈切斷對日本的石油供應,沒有了石油戰爭機器就無法持續下去,所以不願放棄現有的利益的日本決定再賭一把國運,那就是向英美開戰。

    所以就算日本海軍反對,但是也敵不過整個國家的意志,當時日本海軍的不少高層都意識到日本無法和美國正面對抗,和美國開戰的話,基本上是自尋死路,但這又如何呢,當時的整個日本,整個民族幾近瘋狂,他們貪婪的對外擴張來尋求資源,貪婪的本性早就暴露無遺。所以最後日本決定再賭盤大的,如果勝利,不但亞洲是自己的,整個西太平洋也是自己,面對這樣的利益誘惑和窘境,這是日本唯一也是最瘋狂的選擇。

  • 11 # 湖荊

    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採取的極端措施。 美國希望透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因此,日本便演繹了一場人間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看了《死侍》電影,你們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