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書君

    一九四五年四月,陳寅恪寫下了憶故居,這兩句是詩中最著名的兩句。

    全詩如下: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這個時候的陳先生已經五十五歲了,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患病,想起故鄉曾經居住的地方,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鐘聲從渺遠的遠方傳來,窗外依稀可以看到群鴉飛回巢穴的影子。群鴉已經還巢,而我還漂泊在遠方,這正是陳內心的寫照。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自負才氣絕倫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放眼四海只有夕陽與我為伴。陳先生一直是自負的,當初王國維走後,他寫下了“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但是他那種淒涼的境地誰能懂?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一九四五年開始日軍已經有失敗的跡象,但是戰爭勝利了,我們的河山,各個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傷害,對於陳先生來說,文化無疑是傷害最大的。而陳先生這個時候已經年過半百,就算贏得了勝利,自己只剩下晚景。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陳先生的父親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為了抵抗日軍絕食而死,陳先生此刻臥病想起以前的先人在的時候,一家人在老家其樂融融。可惜那不過都成了回憶,都變成了夢一般,自己羈旅他鄉,只好把他鄉當做故鄉。

  • 2 # 無聊到巔峰

    全詩如下:

    憶故居丨陳寅恪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我們先要了解的一個名詞叫「同光體」。

    這是近古詩派之一。同光指的是「同治」「光緒」兩個年號。由鄭孝胥、陳衍揭竿而起,標榜此詩派名。往後至民國時期,猶有響應者無數。

    大體特點就是一股子書生氣。多出現「負氣」「負手」等顧影自憐的擺拍poss,同時又生僻拗澀,生怕別人看的懂顯得loW。

    在詩詞圈裡有句學詩的玩笑話,叫做“學唐十年不出頭,同光三月成大佬”。雖是玩笑,但也能體會出一些東西了。

    這麼說吧,打個比方:唐時的詩,宋時的詞,就好比是健康清淡的食物。同光體的詩就是放了無數工業調料的快餐。後者雖然初讀起來頗有震撼力,但是多食傷身,破壞口腔,讀多了甚至會體會不到健康食物的好處。

    回到陳寅恪這首詩。同光體用濫的詞前面說了,基本就是「負氣」,「負手」。這首基本佔全了。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看夕陽」。一如是。初讀之下,臥槽格調真高,感覺說到我心坎裡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抱負未展又孤獨的這麼一個人啊。但是說到底,也就是擺拍的一個造型而已。而且是一首詩從頭到尾都是拗造型。反覆強調的是我好淒涼,我好孤獨。

    再說形象點就是上了一盤翡翠雕龍,能吃的地方也就是龍鬚的那點蘿蔔切絲兒,還是生的。

  • 3 # 不糊塗時塗糊不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禁影萬鴉藏。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回顧以往”,後兩句是在“嘆息當今”。全詩的字裡行間透露出些許的孤獨。

  • 4 # 半卷

    憶故居丨陳寅恪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好友詩書君和無聊到巔峰已經說得很好了,我來補充一點吧!

    這是一首同光體詩歌不假,也許這種風格在詩歌鑑賞上有種種不好的地方,但是,我更想讓大家理解作者陳寅恪寫詩的經歷與背景。我固然是不提倡過分強調詩歌背景鑑賞,但,作者是陳寅恪先生啊!

    同光體代表人物有:陳三立、鄭孝胥、沈曾植等人,他們很多人可以劃歸於清代遺民。而陳三立的兒子就是陳寅恪啊!

    下面解釋一下,遺民是歷經改朝換代心懷故國,不願意做官的人們。單純,這樣沒問題,但,同光體的那批詩人,他們是經歷過近代的劇變,近代的恥辱、改朝換代的改變、對於政權和中華文化的眷戀種種複雜情感湧上心頭,淒涼、孤獨情感氾濫也就很正常了,對他們經歷的就是國破家亡。

    再說,陳寅恪一家三代,陳寅恪祖父陳寶箴。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他思想不保守,跟得上時代潮流,支援維新派,後來結果可想而知,被罷黜,兩年後死得不明不白。他有一個兒子陳三立,當年一起被革職,抗戰的時候,他為了自己的清白,五日不食,憂憤而死。陳三立有一個兒子就是陳寅恪,在這樣的家裡出生,愛國之情,憂患意識這些都不會少。

    陳寅恪最為人熟知的無非是“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他知道學術上需要一個冷靜的心態去研究,但,破敗的國土、江河日下的國運,自己又如何冷靜呢?故此,隱藏在內心深處久久無法發洩的壓抑情緒,在抗戰勝利爆發出來——“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誰又能真的理解他呢?

    最後一句,“且認他鄉作故鄉。”你既可以理解他是羈旅他鄉,思念故鄉。也可以理解這劇變的近代政局,如同魯迅的詩歌“城頭變幻大王旗”,陳寅恪先生沒有那種歸屬感,所以,“他鄉”作“故鄉”。家不一定代表一個地理位置,而也可以是一個給你帶來熟悉感與歸屬感的事物。

    好友無聊到巔峰他固然不喜歡“同光體”,我覺得這是有道理的,他們近代那批人,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他們筆墨之下是他們的經歷,現在學習寫詩模仿別人獨特經歷去創作,豈不是驢唇不對馬嘴,貽笑大方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5 # 好玩的國學

    對於這一句早已經成為陳寅恪先生一生象徵的句子,讀來讓人感慨萬端。我有個想法,當一個人的才能超過這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時候,這個人註定是孤獨的;因為高處不勝寒啊;當一個人追求自由性格獨立到萬徑人蹤滅的時候,他最後的結局將是無可避免的獨釣寒江雪。這就是陳寅恪,一個一生都在和人間負氣的大師,一個一生都在追求思想和精神自由的大師,一個晚景淒涼但最終打動了歷史的大師。

    要理解這句話,我們不妨來看看陳寅恪先生這首詩的原文:

    憶故居序:

    寒家有先人之敝廬二:一曰靖廬,在南昌之西門,門懸先祖所撰聯,曰‘天恩與松菊,人境託蓬 瀛’;一曰松門別墅,在廬山之牯嶺,前有巨石,先君題‘虎守松門’四大字。今臥病成都,慨然東望,暮 景蒼茫,回憶平生故居,賦此一詩,庶親朋好友之者,得知予此時情緒也。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人在年少時,總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十八歲我想出門遠行,哪怕是在細雨中呼喊,人生都是幸福而浪漫的。所謂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陳寅恪先生年少時懷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功底,帶著夢想,遊學國外,遍覽群書,終於成就他的淵博高幍之學,成為民國時代的大師,可以說,除了梁啟超、王國維,有誰敢說我能和陳寅恪爭中國文化、中國史學的一杯羹呢?

    人在進入中年之後,骨子裡的家國之思會如春天的野草一樣瘋狂生長。家畢竟是血脈所繫,畢竟是魂牽夢繞的地方,回到家鄉,我們會變得異常平靜,哪怕是歲月在心底刻下海溝一樣深的傷痕,故鄉都會將它抹平。其實這首詩寫的並不複雜,只是陳先生遠在成都東望故鄉的一種感受。最讓人動容的就是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一句。其實這是陳寅恪先生一生的寫照,也許是一語成讖,也預示了他在即將到來的晚年歲月的悲慘遭遇。

    人生的不如意來自哪裡?來自對人生對命運對社會的不妥協。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根橡皮筋,你的不妥協,必然會被人生越拉越長,直至繃斷,陳先生就是這樣一根被繃斷的橡皮筋。他一生崇尚自由,崇尚獨立,可以說是不自由毋寧死。但是在這個世界,東方、西方,古代現代,哪裡有真正的自由,所謂真正的自由,大概只會在夢裡出現,而夢,最終都會醒來的。人的痛苦,大抵都出現在夢醒之時。

    人可以遠離家鄉四海無家,但絕對不能四海無朋友,陳先生在晚年終於認識到,一個人孤獨無依的淒涼。這個孤獨無依,不是指身體上的,他畢竟有老妻相伴殘生,這種孤獨無依,來自於無人理解。辛棄疾不是把欄杆拍遍,感慨無人會登臨意嗎?嶽鵬舉不是哀嘆欲將心事付瑤琴,絃斷有誰聽嗎?一個人最深處的孤獨,來自於精神。這種孤獨可以造就天才,同樣可以造就傻子!陳寅恪先生是學術上的天才,卻是世俗社會的傻子!

    我以為,做個孤獨的天才,死也值得!

  • 6 # Fandy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陳寅恪的這句詩,刻畫了文人精神家園與現實境遇的矛盾,也回答了文人究竟應該怎麼活。

    擁有獨立人格,才能一生負氣。

    如果境界不高,人云亦云,所謂的懷才不遇,一生負氣,那是生氣的氣,怒氣的氣。

    而陳寅恪負氣負的是才氣。才高八斗,冠絕群雄。立於泰山之巔,一覽眾山小。眼界之遠,是他人目光無法企及的地方。

    但縱使如此,如果沒有獨立於俗世的人格,這份才氣,也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終會煙消雲散。

    往前走一步,是天才;走兩步,是瘋子。看到比別人看得更遠的地方,如果不能忍受這份不理解,忍受不了眾人的背叛和離棄,那離真理也就會越來越遠。

    今日四海無人,不是孤獨悲苦,而是真理之門開啟的前兆。那一輪夕陽,不正是真理漏出的光芒嗎?

    路漫漫其修遠,雖千萬人吾往矣。

    一簞食一瓢飲,回不改其樂。顏回的偉大,更多的在於,他放棄了對物質的追求,一心向往真理。

    真理在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慾望是最大的絆腳石,物質慾望尤甚。既然追求高尚的精神,文人何須悲苦自憐?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陋室一杯茶,清涼一蓬雪;有風皆是客,無人邀明月。

    有此境界,人生何處不是樂土?

  • 7 # 火山77775124

    陳老先生.他的個性有點自負.當時是日本鬼子侵犯我領土的時期.離開故鄉出門在外.五十多歲的時候身體不好生病了.躺在床上.好象無人關照的樣子.所以思想複雜.感嘆以往.心情很不是滋味.才寫了這首詩.美好時光流失很快.想到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難免有極大的悲傷.

  • 8 # 蘆葦luwei

    拜讀了一下各位網友的回答,感覺和我對這兩句的理解有些小的出入。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是陳寅恪於一九四五年所做《憶故居》詩中的兩句,這個大家說的很清楚了,不在贅敘。結合當時的時代和人物背景,我覺得陳寅恪的“一生負氣”應該是對自己才華的一種隱性認可,是比較委婉的表達,大家都知道這種同光體是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以及譭譽參半的鄭孝胥所創,負氣這個詞在鄭孝胥的詩中也曾多次出現,比如“向來盛負氣,不自謂我非”“三十不官寧有道,一生負氣恐全非”。陳寅恪的負氣應該是鄭孝胥的延續,想表達給世人的是自矜英氣到現在了,後一句“四海無人對夕陽”我覺得是用夕陽來喻己,當時的陳寅恪已經五十五歲了,而且眼睛還失明瞭。葉落歸根,懷念故土,所以就有了“四海無人對夕陽”之句。綜合起來,我覺得陳寅恪這兩句想表達的是自己一生英氣滿腹才華,慨嘆現在老去了,安安靜靜的日子裡就會思念故土與故人。

    其實比起我自己對這兩句詩的註解,我更喜歡我讀過的另一種解釋:“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就是beyond唱的“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哪怕有一天會跌倒……”

  • 9 # 風雅宋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出自陳寅恪先生《憶故居》詩。全詩如下: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據吳密先生抄稿,此詩作於1945年4月30日,時抗戰基本勝利,只是中國並非完勝,也非大勝,而是“慘勝”。當時國事雖然向好,但山河破碎,百廢待興,陳先生自然歡悅不起來。

    這首詩有序:

    寒家有先人之敝廬二:一曰崝廬,在南昌之西山,門懸先祖所撰聯,曰“天恩與松菊,人境託蓬瀛。”一曰松門別墅,在廬山之牯嶺,前有巨石,先君題“虎守松門”四大字。今臥病成都,慨然東望,暮境蒼茫,因憶平生故居,賦此一詩,庶親朋覽之者,得知予此時之情緒也。

    國事之外,家事身事,亦令陳先生倍感落寞。這首詩所憶之故居,一為廬山牯領之松門別墅,故此詩題目,一作《憶松門別墅故居》。

    所憶的另一故居“崝廬”(崝zhēnɡ,高)。1899年,陳寶箴葬亡妻黃夫人於西山後,在墓旁築屋,該屋懸有陳寶箴所撰對聯——天恩與松菊,人境託蓬瀛。

    《憶故居》第七句之“松門松菊”,字面意,大抵由此聯而來,兼指崝廬和松門別墅。

    題主所問的兩句,乃詩歌頷聯,寫的是陳先生的身事。

    因為自己一直堅持人格獨立,奉行自由思想,孤高行世,不肯屈居人下,苟同世俗;四海之內,知己寥寥可數,而今臥病他鄉,偏居蓉城成都,而身邊竟無一起賞玩夕陽之人。

    當然,“四海”,除了指天下,四境之外,還有另一重意思,“眼高四海空無人”,即能入我法眼,讓自己青眼相加者甚少。“夕陽”,除了指傍晚的斜陽,還暗指落寞的人生際遇。山河破碎,國家瘡痍,背井離鄉,故園荒蕪,平生大志尚未實現,今又臥病,情緒頗為低落。

    早在1927年,陳先生遊靜明園時所作詩,有“回首平生終負氣”句,知陳先生孤高自許,不肯苟合於人,由來已久。

    此外,順便解讀下詩歌的其他六句。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若有似無的鐘聲,從遠方傳來;依稀林影中,眾多烏鴉返回巢穴。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雖然贏得了勝利,而國家破碎,民生凋敝。剩下的歲月中,倍感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回到松門別墅,像陶淵明那般,高蹈自晦,任性自然地生活的美夢,何時才能實現呢?權且把他人當作故鄉,以減輕思想的苦楚。

    參考資料: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

    更多人文靠譜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10 # 劉曉林九天居士

    捨得賦

    劉曉林

    浩渺六合,陰陽相御。紛紜紅塵,捨得並生。所謂和則生、離則滅、平則佳,陰陽之道也!捨得之道,幻變若此。

    《易經》涵捨得其本,萬物循宗。《了凡四訓》開捨得其說,五蘊俯揖。《四十二章經》闡捨得其妙,九丘頷首。非捨得其神通,實捨得其通神。山澤損,平陽虎落。風雷益,浩旻鶴舞。澤水困,篳路藍縷。地風升,神馬行空。天山遁,閒觀六合雲錦。雷風恆,靜養一池蓮花。損困遁者,與舍相通。益升恆者,與得相擁。捨得瀰漫天地,永駐古今。芥子之內,須彌之顛。縱橫交錯,捨得同行。端倪難察,奇崛迭生。

    予遠非參佛啖脯之士,心近託名詠懷之儔。多舍多得,少舍少得。九天居士深以為然矣!有舍必得,有得必舍。其猶疑乎?機樞在,特例存。某揮汗勞作,精心純慮,食不裹腹。某遊手好閒,攬轡無疆。玉車雕裘。或有未察之因,或有幸遇之緣。諸般雜沓,豈能鑿鑿?論其大概也!

    捨得非囿於爾曹三五,聊運於眾生萬千。酬答高誼,傳遞情感。賒借流光,援出財能。挹心香兮紅塵,助微力兮青天。此舍彼得,此得彼舍。迴圈往復,世間常態。朋儔之間,有經年施雲布雨之士,屢蒙浪卷冰侵之欺。察其故,過猶不及也。先哲曰:“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信夫!

    予以偶然為誡鑑,以必然為旨規。啟手流沙以握天下,捨己安心以得三世。知捨得其象者,霞光爍金。參捨得其骨者,飛鴻駐魂。

    維時公元2016年,九天居士撰《捨得賦》。

  • 11 # 孫大龍

    只是從字面上看的話,明顯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人在悲悲慼慼的時候留下的詩句,帶有很強烈的個人情懷,一生都是才高八斗,眼高看四方,結果這個時候自己的身邊就只有夕陽陪伴了,顯示心中的無奈與淒涼。

    從精神面看,這句詩他是沒有去向往未來美好的願望的,可能是因為經歷的過多吧,但是前半生風風光光,精彩無限,這個時候也才50多歲,正常來說也是正當年的時候,所以他對未來是有點悲觀的。

    最後詩句是好詩句,詞是好詞,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念想,但是我們只是感受就好,未來很美好,還是要積極的面對生活,才能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也給他人帶去正能量。

  • 12 # 使用者渤海潮生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一/意孤行為國家,生/民幸福逢歲華。負/責大家究實際,氣/質豐潤不浮誇。成/功不求謀己利,今/世無悔育桑麻。日/暖萬里知識夢,四/方賓服唱晚霞。海/內泰斗重名謄,無/限深情報春花。人/間正道漫如鐵,對/酒當歌玉無瑕。夕/年朋字無人慰,陽/域陰雲自大家。

  • 13 # 這是個不懂球的胖子

    這句詩出自於陳寅恪的《憶故居》: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其中一句: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看的眾位是既激動又心痛,這句話表達出作者那份寧可失意也要恪盡職守的心情,表達出一種寂寞、孤獨甚至是淒涼的意境!

    我從小一腔豪情壯志,沒想到如今卻是到了這步田地!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看著夕陽卻無一人與我為伴,心中的失望與失意油然而生!

    其實這首詩表達出來的意境不僅僅只有悲涼和孤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作者對於“勝利”的渴望以及認可,雖然如今自己很是孤獨但是如果“故鄉”逐漸恢復正常回到正軌,就算自己多麼的孤獨都是可以的!

    好男兒志在四方,陳寅恪先生這個名字也是取得非常好,取恪盡職守當中的一個“恪”字表達終生的忠!大家可能不知道陳寅恪先生的父親是陳三立,是著名的“清末四公子”之一,可謂書香世家!

  • 14 # 慕亭衣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這是陳寅恪先生憶故居中的兩句。全詩如下: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這首詩寫於一九四五年四月,當時他“臥病成都,慨然東望,暮景蒼茫,回憶平生故居,賦此一詩”。

    陳先生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可是懷才不遇,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回憶年輕的自己,曾經也是豪情萬丈,竭盡所能救世濟民,可是如今頭髮花白,疾病纏身,有家難回,且認他鄉作故鄉。

    人的一生有兩種時候才能認清自己,第一是人生要走到盡頭時;第二便是孤獨時。

    自以為自己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境界,而陳先生便是這麼想的。年少輕狂,文人思想中總帶有點傲骨。輸什麼,就是不能輸了傲氣。可到了最後,沒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倒是成了自己不願面對的模樣。

    家鄉遠在千里之外,只有夕陽與自己為伍。

    不禁想起了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故事。

    賈寶玉成親那天,以為娶的是林黛玉,可揭開紅蓋頭時才發現是薛寶釵。自那之後,因為無法忘記林黛玉,他“一生負氣”,離家出走,遁入空門。

    他為了日後能與林黛玉相會,而虔誠祈禱,苦苦修行。

    也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林黛玉還是沒有出現,他意識到“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世上並沒有後悔藥,做錯了一個決定,後面做再多的彌補都沒有用。在我們的人生中,千萬不要意氣用事,請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全文完)

  • 15 # 超涵趣談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是出自陳寅格的七律詩《憶故居》。意思是恪盡職守,寧可失意,表達了一種孤獨、寂寞和悲涼的意境。陳寅格是民國大師,他倡導知識分子在學術研究上,不能人云亦云,必須秉持嚴謹、客觀、公正的態度,時刻凝注自己的獨立思考精神和自由意志,不屈從於任何思想的束縛,哪怕以死力爭都在所不惜。寫這首詩的時候,陳寅恪接近花甲之年,在此時,他非常清楚自己內心這一生的追求是什麼,無論時事如何變遷,個人命運怎麼沉浮,內心堅守的理想依然明光爍亮,引領著精神走向自由和光明。這句“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跟他提出的另一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具有同樣的警世意義,表達了他一生堅守自己的浩然正氣和錚錚骨氣,拒絕隨波逐流,寧可失意和孤獨,寧可被世俗社會所誤解,也不願丟失自己的人格理想,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壯和決絕?也許只有人生達到一定境界,才能寫得出這樣的詩句,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況且,在創作《憶故居》的1945年,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八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人們普天同慶。然而,憂國憂民思想深深刻印在他的精神世界裡,破碎的山河雖然迎來了勝利,但殘留的歲月仍舊趕不走心頭的孤獨和悲涼。這兩句詩應該就是對千百年來知識分子的傲骨精神和高風亮節的最好註解了。

  • 16 # 醫療健康文化創新分享

    字面意境解讀。

    年輕時:年少氣盛,鋒芒畢露,我行我素,不夠圓滑-為人處事方面容易得罪人,比較正直,剛正不阿,稜角分明,涉世未深,不懂人情世故。

    某一刻突然領悟,悔恨,如果人生時間能夠重來,或許把自己磨圓一點。

    在此基礎上,引出下句意境。

    到老了才知哪些可以做得更好,這樣才有更多知己。

    這樣的人應該都是社會上很特別的人。

  • 17 # 成事想心

    負氣就算了,還一生負氣。難怪乎無人對夕陽。真實寫照,作者留詩警醒後人,值得敬佩。

    沒了解過作者,單就這一句詩,純屬自己善意的理解。

    一時負氣結悔恨,

    莫等無人對月光。

  • 18 # 醉千尋

    想要理解這句詩,首要明白,一生負氣是負何氣? 難道是自恨自憐,抑鬱不平之氣嗎? 倘若如此,四海無人對夕陽便成了不得志之人的怨懟了。然而名滿天下,著作等身的陳寅恪先生又豈會如此。此處的負氣,是所負凌雲之才氣,所膺平生之抱負。一生如此,所憂者唯中華文化思想之薪火而已。當此之世,所惜文故者尚幾人哉? 與我同志者飄遊零落,今又何人堪與? 俯仰四海,應無人斯?

  • 19 # 野駱駝9777

    陳寅恪先生詩句:“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理解:《閒情逸致》清心幾許趕日月,機謀良多愈自傷。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乞巧妙哉感身受,桃源居里洞天鄉。自成格貴放膽識,聖手拈來統陰陽。我的回答都在詩裡了。野駱駝2021年4月15日

  • 20 # 葉榆十年

    這句詩說的是我,與你們無干,不必探究費神。

    “一生負氣成今日”。

    我曾經做過衙署師爺(秘書)卻又固執於人格潔癖,眼見朋友扶低陪BOSS洗澡搓背更給其家買米麵油自矮格調,然最終得升局座,而我不屑其為。

    後辭職與人合夥做公司,事先言明只專於策劃及文案不涉應酬,依然人格潔癖,視腸肥腦滿執柄者不啻道德且生理不適,嘔吐感……

    如此價值觀及行為做派,幾乎鐵定淪於四野八荒、草莽榛荊,人生晉級遂鏡花水月。

    “四海無人對夕陽”。

    如今我終歸南國邊陲,汙濁遠去,雖利益鉅虧,然對此荒僻卻自有心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抄經有哪些應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