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禧千緣

    就最簡單說是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乖的很乖 壞的很壞!

    個人觀點 勿噴!

  • 2 # 躍躍的單身奶爸vlog

    在缺愛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家長引導不佳基本長大之後也會跟原生長家庭一樣缺愛,內心也會相對來說大部分都比較脆弱點!相反如果有一個以身作則為人處事都很好,懂得如合去了解,理解跟支援孩子的,這個孩子都會健康成長

  • 3 # 陳建心理諮詢

    在缺愛的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對愛的需要是全人類的天性,一般來講,如果缺愛的孩子,他會一生都來尋找愛。那麼這樣的情況,對別人的一點的好意,都會特別的感動,而且特別忠誠於這一物件。比如在婚姻中,這樣的女性特別容易愛上一個稍微對她有點關心的男人,而且一旦愛上就難以回頭,因為這種感覺對她太重要,她太害怕失去了。所以,這樣的話,如果遇到不負責任的男人,她就會活的很苦。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她也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因為沒有形成健康的早期依戀關係,那麼她的人際關係就會有困難,這裡也包括夫妻關係和婚後的親子關係。

    同時,缺愛的孩子,在家裡肯定是得不到關注和溫暖的,這樣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一般會比較低,遇到問題容易想不開,走極端。也容易自傷,自殘。當然,這裡也有一些變數,比如遇到了一位很有愛的老師,在老師那裡得到了心理營養,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情況就會好很多。

    所以,這裡面也有一些變化的情況。總的來講,還是以有問題的居多。

  • 4 # 平安健康心理

    1、沒有得到足夠的母愛,親密關係會很不順

    孩子和母親的關係是孩子以後建立親密關係的模板,因為只有孩子和母親的關係是二元的,父親的加入就會使得這個關係進入多元。關於這一點發展心理學上經典的依戀理論可以對此做出佐證。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母親,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每個人的依戀風格都是不相同的,成人的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多慮型、超脫型與恐懼型。安全型的人對親密關係和相互依賴感覺很自在,他們樂觀外向,並且願意參加社交活動;多慮型的人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刻都會保持高度的警惕,他們很希望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但是一旦自己的親密物件與其他人有密切關係,他們就會心生嫉妒;超脫型的人喜歡依賴自己,對親密關係沒有多大的興趣,往往表現得冷漠而獨立;而恐懼型的人則總是擔心遭人拒絕,不能相信別人,同時他們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以上就是由孩子和母親形成的依戀模式,不同程度的愛形成了不同模式的依戀,這種依戀模式會進入個體的潛意識,在我們成年之後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左右或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

    2、沒有得到父親應有關愛,人際關係會很糟糕

    如果說母子關係是家庭關係的隱喻,那麼父子關係就是社會關係的隱喻,這倒不是重男輕女的道德說辭,而是從心理學角度的深刻探討,因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依戀和信任的就只有母親,從呱呱墜地到睜眼看世界,他的眼裡和心理只會對母親進行行為和情感上的認同。

    相反地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會本能地成為孩子“反駁”、“攻擊”的物件,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無論男女,都會經歷這樣一個時期。

    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譯為伊諦普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伊底庇斯情結。通俗地講是指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戀母情結並非愛情,而大多產生於對母親的一種欣賞敬仰。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戀母情結。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會在某一年齡段有戀母情結,而在兒童時期幾乎所有人都有戀母情結。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俄狄浦斯情結也會終結,那便是父愛開始喚醒孩子,孩子的世界開始有父親這個第三者進入,於是孩子的心裡世界變得多元,變得複雜,如同道德經裡面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孩子、母親、父親),這時候父親對孩子的造成的影響將是他們成年之後人際關係的另一個模板,也就是說父親會將孩子帶入一個複雜的人際社會。

    以上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適用於絕大多數情況,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心理學的理論與其他學科知識一樣,莫不都是一種假設,我們做的只是不斷地靠近“真相”,希望以上分享對你有用。

  • 5 # 雯子育兒

    在缺愛的原生家庭裡面長大的孩子,第一個特點就是冷漠。

    所以他和他妻子相處的時候,就是不健康的,對方拼命發出愛的渴求的訊號,但是卻不斷碰到銅牆鐵壁。當他的妻子決定放棄時,李陽就變得瘋狂,因為他發現家庭的解體是她不能承受之痛,所以他選擇了暴力。

    第二個特點,就有可能會,變得很自卑。

    這個代表人物是《被嫌棄的松子》這本書當中的松子。松子從小就沒有感受到父親對他的關愛,偶然的一次,因為她做了鬼臉,引發了父親的笑容,所以,她做了十幾年的鬼臉,一心一意地討好父親。

    直到後來,她在工作中還有,幾段愛情當中,她也是屬於這種不斷的討好別人,以此來獲得安全感的一種討好型人格。

    總的來說,缺愛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今後的生活,是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只要正視自己內心的問題,並且勇敢的去面對,去改變,我們還是可以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 6 # 沸騰的靈感火花

    大家都知道,一個家庭和睦、有愛有快樂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和一個整天吵吵鬧鬧、怒火脾氣滿天飛的家庭,管教出來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以後走向社會也是大相徑庭的人生。

    缺少愛,無論缺父愛,還是缺母愛,對孩子的情感世界都是不完整的,對孩子的心智成長也是很不利的。

    1、有父缺愛。父親的言行和形象代表勇敢、力量、擔當。如果父親怕事、計較,那麼在這種家庭的孩子就會膽子小、心胸狹窄。如果父親太嚴刻、太自我,那麼孩子就無主見、好依賴。父親經常打母親,會讓孩子懼怕婚姻,尤其是女孩。父親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與關懷,才能讓孩子有個應有的“男子漢”氣概和“崇拜偶像”。

    2、無父無愛。缺少父親的家庭,無論是離異,還是離開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都是一種失愛的缺憾。在男孩和女孩心裡,“沒有安全感”是註定的。離異家庭,男孩對扛起責任淡漠,女孩從此不相信愛情婚姻。

    3、有母缺愛。母親在一個家庭的角色,是無私奉獻、立大志向、樹立家風的形象,母愛在每個孩子心裡起的作用,不可或缺,舉足輕重。沒有母親陪伴、不在母愛成長薰陶下的孩子,缺少的是“愛的能力”和“感恩的心”。歌中唱到: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草在風中,孤獨無依,可憐無助,不曾被人重視,也不會去注意周圍世界的一切。岳飛的母親流露的母愛,造就岳飛“精忠報國”。溺愛家庭,付出的“畸形母愛”,讓孩子拿起屠刀殺死自己的親母。孟母三遷,為孟軻創造了利於自己發展的環境。整天沉迷於打麻將的母親,為她還賭債的孩子,對她失望至極,與其徹底絕裂。

    其實,母親們應該好好學學《大宅門》中白景琦的母親,她對白景琦的教育堪稱典範。請能約束他的良師去校正他的“土匪”氣,狠心趕出家門,傳承吃苦獨立家風,用實際行動讓他樹立百年老店乃民之寶、國之魂的信念。不得不說,是血液流淌,更是育子有方。

    4、無母無愛。無論是哪種情況,在沒有母親的日子裡,我們沒有溫暖可言,即便父親如何周到體貼,也是不能代替母親的,母愛的傳遞也不同的。

    5、父母之愛兼無,便為孤兒,雖有人生養,但缺乏真愛的關懷與滋潤。走上犯罪道路,在社會上遇到的失足兒童,還少嗎?有身體,但缺乏精神營養的孩子,不健全,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愛的缺失,是最大的原因。但也有人受到特殊薰陶和不平經歷,做出了與其身世截然相反的成就,讓自己的人生不平凡。比如:朱元璋,從小就離開了父母,但卻成就帝業;唐僧,也是從出生就被僧人撿到,西方磨難取經,終成真佛。

    多數情況下,母親,是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母愛如影隨行;父親,是開啟我們關鍵時刻的“金鑰匙”,父愛幫我們拿定主意、做出決斷和邁過人生重要的坎。

    有人說:女孩看父親,男孩看母親。

    我說:女孩長大後,嫁給像父親那樣的男人;男孩長大後,要娶像母親那樣的女人。

  • 7 # 膽大無畏

    我老公就是離異家庭,7.8歲父母鬧離婚,11歲辦手續,然後他家四個孩子在不同環境裡成長,兩個跟著親爺爺奶奶,一個跟著本家奶奶,一個跟著媽,歷盡千辛萬苦最後全回到媽身邊。我婆婆這一輩子也真不容易,作為女人我一直都同情她。可是我們關係很差,差到成為一家人的我一年不去她家,互相不來往,她有病我不看不照顧。原因就是從和老公認識開始,婆婆對我各種漠視欺負,罵我、動手打我、帶著她的另3個兒女女婿去我家撬鎖辱罵...也許有人會說當時為啥不分手不離婚,其實我都提過,老公不同意,我當時年輕考慮問題不全,也就將就下來了,我無視婆婆的態度都是老公無奈默許的,這種讓人氣憤的狀況一直持續了十幾年,直到我30多歲婆婆才消停了,但中間各種挑事...現在想起來我都忿忿不平。扯遠了,說回他家姊妹狀況:我們吵了十年架將就過下來了,老四43歲結婚,現在又鬧離婚又復婚,兩個女兒日子還挺平穩。但是婆婆78歲了,過生日的時候大家不會聚會慶祝,過年的時候也是各過各的不走動。

    冷漠的一家人。

  • 8 # 陽光語言矯正師

    剛消停2天,同事又開始抱怨了!

    開場白:

    1、“帶孩子好累,心力交瘁的那種累,料理家務和撫養教育足以拖垮任何一個自以為強人的女人,我怕我活不到他成家立業那天了!累死老孃了,以前發現有白頭髮心裡發虛,現在擔心開始掉頭髮了,我是不是老得太快了?”

    2、“晚上看著寫作業,我說你寫作業不要聽音樂,一心二用,能有效率?孩子說,子非魚焉知我沒有效率?,我說後半句不是焉知魚之樂嗎?孩子翻了個白眼,對我無語。”

    3、“更氣人的是檢查作業,孩子直接讓我簽字,說我反正也看不懂,每次都不懂裝懂詐他,說這道題好像不對,那道題好像步驟也錯了,我承認數理化早就飯吃了,有些確實不懂,但我必須挑點毛病啊,不然孩子還以為我敷衍他”

    4、“孩子說下個禮拜的家長會,讓他爸去吧,讓他爺去也行,我這火蹭的就上來了,怎麼了?看不起你老孃了?孩子說,那您去了可別亂說話,上次家長會,我借您光,全校出名了,校長都知道我有一個孟母三遷式的偉大媽媽,全家為了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您出門說話能不能有點譜啊,”

    5、“偷看過一次他日記,裡面這樣寫著‘我的家庭可能就是他們說的原生家庭,就是不太正常的那種,爸媽都是好人,就是性格太壞,不尊重人,說話難聽,對你好的時候好的不得了,不好的時候就非常病態了,聽說原生家庭都有一個病態的孩子,不知道我是不是’,看完日記,我這苦心經營的當代孟母形象瞬間崩塌,轉眼成了孟婆”

    6、……

    同事抱怨的時間很長,聽過這些話的人都在自己或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因為我們也曾經這樣抱怨過,據說這就是當下最流行的“原生家庭”的狀態。

    “原生家庭”好像是個貶義詞,因為所有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都不幸福,都帶著委屈、壓抑等負面人格缺陷。

    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沒有資格剖析別人的家庭,單獨拿出來成為背鍋的案例,把原生家庭的原罪對號入座,然後去獲得別人的理解和共鳴。只是想單純的開導一下同事,安慰一位母親。

    我想,同事給自己和孩子的定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沒有必要從一開始就建立權威,她和孩子之間最開始就需要心理資本共融,否則只會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最近熱播的《都挺好》,講述就是一個原生家庭的生存狀態。每個孩子成年後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原生家庭矛盾的反噬,這種反噬帶來的消極影響甚至無法根除。

    原生家庭的過度的掌控,在孩子眼裡不是關愛,而是綁架。當父母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和情感付出之後,只是向孩子傳達了一條明確的資訊“1、父母的感受很重要,你要全盤理解並接受。2、父母對你的愛是無價的,我們嘴上說不要回報,你以為真的不要?3、原生家庭父母總會給孩子背上各種負擔,並希望孩子化壓力為動力,自我成功,自我成就”

    有位心理學教授說過“解剖原生家庭的負面,其實就是自我反省、檢討的過程,核心內容就是心理資本的建立、爭奪、打破”。

    從孩子降生在一個家庭開始,父母就天賦神權獲得了所有物質、精神上的支配權,但是原生家庭的父母,正在浪費或錯誤的使用這種權利。小時候,父母在孩子心中輕易建立起來的權威,可以輕易禁止孩子的行為,語言,讓孩子完全按照他們的想法成長,但是隨著孩子的認知和心理的成熟,早晚會明白他們也只是普通人,面對生活中的難題一樣束手無策,並不是小時候想象中的強大,令人崇拜。當父母的心理優勢不再,那麼隨意支配孩子的心理資本也就被打破,所以,在他們眼裡,孩子不在是個聽話的孩子,不是個好孩子了。

    “原生家庭”不是“原罪家庭”,心理教育資本需要積累,心理共融需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健康的心態。

    有人說解決原生家庭的核心只需要滿足幾點,1、物質上的需求的適度滿足。2、保護孩子,免受身體上的傷害。3、滿足孩子對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4、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5、做好道德倫理方面的標榜,才能有說教的資本。6、以個人修養現身說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最後,如果這些基本問題都滿足不了,我們還能奢求孩子什麼呢?

  • 9 # 愫說育兒

    說到原生家庭,似乎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1.原生家庭,是原罪,是一個人人格缺陷的根源。

    在《奇葩大會》舞臺,馬東曾經問武志紅老師:“是不是我們長大以後所有的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係,有那麼嚴重嗎?”

    武老師非常篤定地說:“很嚴重。”

    2.未來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稍有不順就怪童年,童年不背這個鍋。

    接下來,談談我的觀點:

    一個缺愛的原生家庭既可能培養出自卑、冷漠、愛無能的孩子,也可以走出充滿熱情、自尊自愛、且懂得愛別人的孩子。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分水嶺。

    有人因為原生家庭心懷憤懣,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為此搭上自己的一生。

    但也有人,憑藉自己的努力,擦拭掉不良的烙印,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贏了回來。

    1.

    有個親戚家的小女孩,名叫小西。

    有一次,她獨自在沙堆玩耍,不小心撲倒,嘴唇出血了。

    受傷的孩子顯然不滿媽媽的吼叫,一邊哭喊著“不要”,一邊向爸爸求救。

    西媽頓時暴怒,強硬奪過孩子,兩人反鎖進房間。接著,裡面傳來歇斯底里的罵聲、巴掌聲和孩子的哭喊聲。

    後來,孩子逃出來哭著衝向爸爸。

    “小西,你這樣我不要你了,你走!”西媽站在門邊咬牙切齒。小女孩嚇得瑟瑟發抖,死死抱住爸爸,大哭不止,她的媽媽則緊隨其後,繼續巴掌相加……

    雞飛狗跳之後歸於平靜,四歲半的小女孩討好地賴在媽媽身邊:“媽媽,你真漂亮,媽媽,我聽話。”西媽頗為得意。

    在我看來卻是心酸。若換我,孩子受傷回來,一定先安撫,我會告訴他:“我想你一定很疼,媽媽好心疼。”然後告訴他趕緊漱口清潔傷口,避免感染。

    處理完以後,再一起回憶如何受傷的,引導他以後要如何小心保護好自己。

    西媽挑著眉毛不以為然:“沒用的,她跟她爸爸一樣的,好好說話不聽,一定要兇才會怕。她從小都這樣,傷口不馬上處理第二天就會發燒,所以不打不行的。”

    我微微一笑,閉嘴了。世上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大家理念不同,話不投機,不必勉強。

    2.

    這位媽媽,有個怎樣的原生家庭呢?

    聽老人們說,當年在農村都是產婆接生,她的媽媽生她時難產,但令人匪夷所思地是,這位九死一生的母親見到她的那一刻,沒有悲喜交加,沒有喜極而泣,而是冷漠地說:“不要了,扔掉吧!”

    她的外婆不捨,抱回來養在身邊。而出生時的這個插曲卻不斷地被人提起,她從小就聽過,應該免不了心傷。

    她有一位極其強勢、性格暴戾的母親,怨天尤人,對孩子非打即罵。她小學沒畢業就主動輟學,她說:“學不進去,只想快點長大,離開這個家。”

    她十幾歲逃離似的,外出打工,交男朋友,20歲就嫁了人,早早生了孩子。然而生活並沒有好起來,總是聽她抱怨丈夫沒用,不會賺錢,後來夫妻越來越頻繁爭吵,直至大打出手。

    離婚那年她才26歲,我曾試圖幫助她嘗試另一條人生路——自立自強的路。我從簡單的電腦打字開始教她,在城裡幫她找了份工作,結果她只幹了一天就跑了回來。

    她仍然把生活的希望寄託在某一個男人身上,她急著去相親,幾個月後就嫁給了現在的老公,這位先生性格忍讓,我們想也許她可以幸福了吧?

    可幾年後的生活,仍然一地雞毛。她因為原生家庭心懷憤懣,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最終活成了自己最恨的模樣,卻不自知。

    你跑了那麼遠的路,只是為了擺脫懷舊的重負。你遠征歸來,船裡滿載的是悔恨。

    ——伊洛塔.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3.

    事實上,解決問題,遠比追究責任更有意義。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找回來。這,才是對自己負責。

    蔡少芬有個嗜賭成性的母親,當她透過香港小姐出道之後,就一直被母親當成賺錢的工具。她也抱怨過命運不公,但她不斷地努力,後來嫁給張晉,活出了人人羨慕的模樣。

    馬天宇5歲時痛失母親,爸爸離家而去,親弟弟被債主抱走,因交不出3塊錢的費用輟學、放羊掏糞端盤子吃了無數的苦。然而,在他成名後,當爸爸再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他選擇了原諒。

    心理學上說:只有承認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正視它,接納它,才能與過去和解。與原生家庭和解,與父母和解,最終才能與自己和解,才能使自己不再受傷。

    《都挺好》中有這樣一段臺詞,讓人印象深刻——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什麼樣的家庭,會養出缺愛的孩子?

    只要孩子接收不到父母的關愛,內心就會缺失愛。

    不好的家庭——忽視、暴力、虐待……,孩子肯定缺愛;

    哪怕是表面上充滿愛的好家庭,父母的付出如果不能與孩子的需求同頻,孩子仍然可能缺愛:

    1.有些父母拼命掙錢,以為給孩子最優渥的生活,花大價錢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就是愛,卻因為忙於事業,缺少有效的陪伴,讓孩子心裡的洞越來越大,甚至影響孩子的價值觀:金錢至上!

    2.有些父母的愛密不透風,“我都是為你好”,事無鉅細地關注,剝奪了孩子自由的內在成長。同時,父母對孩子要求極高,一旦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要飽受以愛為名的親情挾持,內心飽受遣責。

    缺愛的孩子,有什麼表現?

    1.童年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有些人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斷地嚐到失望的滋味,從而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有些人把安全感建立在物質基礎上,卻怎麼也填不滿內心慾望的溝壑;

    有些人透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活成了自己的保障。

    2.童年缺愛的孩子,大多自卑,內心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潛意識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他們總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然而即使已經很優秀,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渴望被愛,又拒怕愛不能長久。

    於是,不斷地測試身邊的人,不知不覺演變成了控制慾,自我折磨,也彼些折磨,往往親手把幸福推得更遠。

    3.童年缺愛的孩子,總是討好每個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失去自我,沒有個性的人,往往不真實,不生動,也不可愛,也不快樂。

    自己走過的彎路,就別再讓孩子重蹈覆轍啦!

    最近才看了電影《悲傷逆流成河》,頗為揪心。

    電影中的母親,為了生存和孩子的學費,毫無尊嚴的掙扎著,困苦和粗礪的生活把她變得暴戾無比。唯一的女兒被她罵作“賠錢貨”,一次又一次,當女兒鼓氣勇氣想要向她求助,都被她生生切斷了“溝通通道”。

    於是,處於青春期的女孩獨自一人,忐忑不安地去醫院,當得知檢查結果,她崩潰到泣不成聲。她自卑、敏感,生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內心在這種恐慌中不斷煎熬、沒錢繼續治療的無望、被同學惡意散播流言、被語言暴力,甚至被殘酷欺凌,最終她選擇了自殺……

    倘若母親能多一些關心,少一些責罵,不把她“向外推”,女孩的人生會改寫,有些傷害本可以避免。

    “苦得久了,都不知道甜是什麼。仙人掌做不了花,沒辦法讓人捧在手心。”

    “悲傷就像一條大河,或許會吞沒你,但也能,帶你去夢想的遠方。”

    身為父母,不斷地覺察與自我修復,就是為孩子建立更好的原生家庭

    覺察,能讓我們避免抱怨命運、抱怨父母,而是反觀自身:我到底做了什麼,才導致了目前的一切。

    別人是不可控的。但對自己的行為方向,我們一直都有掌控權。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覺察,保持自我的成長。

    我們可以盡力不把原生家庭的烙印,傳給到我們的孩子。

    讓創傷,到我為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種辣椒,如何防治出現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