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即傳統的中國畫,用水+墨(或國畫顏料),用毛筆繪畫而成。
墨分五色:在中國畫裡,“墨”並不是只被看成一種黑色。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幹、溼、濃、淡、焦”五種,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幹”與“溼”是水分多少的比較;“濃”與“淡”是色度深淺的比較;“焦”,在色度上深於“濃”;“白”,指紙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對比。各種墨色的特點及用途如下:
“幹” 墨中水分少,常用於山石的皴擦,可產生蒼勁、虛靈的意趣。
“溼” 墨中加水多,與水調勻運用,多用於渲染,或雨景中的點葉、點苔、使畫面具有溼潤之感,或用於潑墨法,表現水墨淋漓的韻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論幹淡或溼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於畫遠的物象或物體的明亮面。
“濃” 為濃黑色,多用以畫近的物象或物體的陰暗面。
“焦” 比濃墨更黑,用於筆蘸上極黑之墨是為焦墨,常用來突出畫面最濃黑處,或勾點或皴。 用筆 在中國畫裡,用筆與用墨是相互依存的,筆以墨生,墨因筆現。沒有墨,筆跡就留不在紙上;沒有筆,墨也不能產生豐富的變化。用筆一般講中鋒、側鋒等方法,凡提到水墨畫的技法都會涉及到這一問題。 筆在紙上的痕跡形成線,對線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對用筆的理解。唐宋以前,古人在繪畫中的用線並沒有像現在這樣豐富。那時用線的主要功能還是以畫輪廓為造型手段。其特點就是平面、裝飾、散點透視及注重形式的應用。宋朝時,山水畫的興盛使中國畫的用筆產生了一個飛躍,除了中鋒用線外,又出現了側鋒的幾種筆法。斧劈皴的產生,說明了中國畫的用線不但有表現外輪廓的作用,還有塑造體積、質感的功能,使中國畫的用筆逐漸地豐富起來。後來發展成各種描法、皴法,都是毛筆正、側鋒的互用所形成的。元朝以後,文人畫出現。文人畫不求形似,但求心跡的抒發,點畫之間,雖有形象,但更注重筆情墨趣和心志的宣洩。加之這些人多為舞文弄墨出身,書法的趣味自然流露其中。這也就是“書畫同源”的道理。這一理論,對後來的中國畫發展,趣到巨大作用,使中國畫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畫講究筆法有三個特色: 1.線條 傳統的勾線注重書法味、金石味,有“屋漏痕”、“折釵骨”、“力透紙背”之說,大概意思是指線條如屋子漏雨,力痕印在牆壁上那樣穩;如金釵折彎那樣韌;一筆過後,墨跡好像透過三層紙那樣勁。書法中“轉、折、提、按”等筆法,為中國畫用線提供了方便,使之更加完美。只有用這樣的有力度的書法線條勾出的作品,方為上品。這正是中國畫的用線與其他民族繪畫的不同之處,也是無論畫山水、花鳥、人物畫都必練書法的原因。 2.皴擦 皴擦是輔助線條表現物體的一種手段,以側鋒為多。經過多年的演變,南北方畫家的實踐,形成多種皴法,如表現石山的“斧劈皴”,表現土坡的“披麻皴”,表現風化石頭的“折帶皴”等等,這些皴法不但恰當地表現了南北方山水,還被應用到表現樹木上,使那些老松古樹更加蒼勁。此外,皴法不但加強了山石的質感,還塑造了體積,如“石分三面”之說,都郵現在皴法之後,也為現代寫實人物畫的生成提供了可以借鑑的造型手段。
水墨畫即傳統的中國畫,用水+墨(或國畫顏料),用毛筆繪畫而成。
墨分五色:在中國畫裡,“墨”並不是只被看成一種黑色。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幹、溼、濃、淡、焦”五種,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幹”與“溼”是水分多少的比較;“濃”與“淡”是色度深淺的比較;“焦”,在色度上深於“濃”;“白”,指紙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對比。各種墨色的特點及用途如下:
“幹” 墨中水分少,常用於山石的皴擦,可產生蒼勁、虛靈的意趣。
“溼” 墨中加水多,與水調勻運用,多用於渲染,或雨景中的點葉、點苔、使畫面具有溼潤之感,或用於潑墨法,表現水墨淋漓的韻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論幹淡或溼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於畫遠的物象或物體的明亮面。
“濃” 為濃黑色,多用以畫近的物象或物體的陰暗面。
“焦” 比濃墨更黑,用於筆蘸上極黑之墨是為焦墨,常用來突出畫面最濃黑處,或勾點或皴。 用筆 在中國畫裡,用筆與用墨是相互依存的,筆以墨生,墨因筆現。沒有墨,筆跡就留不在紙上;沒有筆,墨也不能產生豐富的變化。用筆一般講中鋒、側鋒等方法,凡提到水墨畫的技法都會涉及到這一問題。 筆在紙上的痕跡形成線,對線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對用筆的理解。唐宋以前,古人在繪畫中的用線並沒有像現在這樣豐富。那時用線的主要功能還是以畫輪廓為造型手段。其特點就是平面、裝飾、散點透視及注重形式的應用。宋朝時,山水畫的興盛使中國畫的用筆產生了一個飛躍,除了中鋒用線外,又出現了側鋒的幾種筆法。斧劈皴的產生,說明了中國畫的用線不但有表現外輪廓的作用,還有塑造體積、質感的功能,使中國畫的用筆逐漸地豐富起來。後來發展成各種描法、皴法,都是毛筆正、側鋒的互用所形成的。元朝以後,文人畫出現。文人畫不求形似,但求心跡的抒發,點畫之間,雖有形象,但更注重筆情墨趣和心志的宣洩。加之這些人多為舞文弄墨出身,書法的趣味自然流露其中。這也就是“書畫同源”的道理。這一理論,對後來的中國畫發展,趣到巨大作用,使中國畫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畫講究筆法有三個特色: 1.線條 傳統的勾線注重書法味、金石味,有“屋漏痕”、“折釵骨”、“力透紙背”之說,大概意思是指線條如屋子漏雨,力痕印在牆壁上那樣穩;如金釵折彎那樣韌;一筆過後,墨跡好像透過三層紙那樣勁。書法中“轉、折、提、按”等筆法,為中國畫用線提供了方便,使之更加完美。只有用這樣的有力度的書法線條勾出的作品,方為上品。這正是中國畫的用線與其他民族繪畫的不同之處,也是無論畫山水、花鳥、人物畫都必練書法的原因。 2.皴擦 皴擦是輔助線條表現物體的一種手段,以側鋒為多。經過多年的演變,南北方畫家的實踐,形成多種皴法,如表現石山的“斧劈皴”,表現土坡的“披麻皴”,表現風化石頭的“折帶皴”等等,這些皴法不但恰當地表現了南北方山水,還被應用到表現樹木上,使那些老松古樹更加蒼勁。此外,皴法不但加強了山石的質感,還塑造了體積,如“石分三面”之說,都郵現在皴法之後,也為現代寫實人物畫的生成提供了可以借鑑的造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