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匹諾曹jun
-
2 # 鹹魚談歷史
首先,演義中描述的劉備興兵七十萬肯定是不可信的。歷史上,劉備攻打吳國時具體兵力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可以推算出約在7萬左右。
-
3 # 浮華一世鍾成空丶11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劉備率領的蜀漢軍隊約四萬,還有五溪蠻夷約一萬多人,東吳軍隊先後投入了五萬軍隊。根據歷史歷史資料,劉備滅吳的可能性為零。
-
4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受演義影響,劉備伐吳的兵力被嚴重誇大,是演義最失真的一個地方,劉備真有演義中的七十五萬大軍直接就飛龍騎臉A過去了沒有任何輸的可能。
演義中的過分誇大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三國三大戰役,但是《三國演義》為了藝術性,將三國戰爭中參戰軍隊人數極度誇大,比如演義中赤壁之戰曹軍八十三萬大軍,實際歷史上曹軍算上收編的劉表的部隊也才堪堪過二十萬,誇大了四倍猶豫;官渡之戰,演義中袁紹大軍70萬,歷史上袁紹大軍十萬之眾,誇大了七倍。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誇大比起夷陵之戰簡直算良心了,演義中夷陵之戰劉備七十五大軍,比歷史上誇大了將近二十倍,夷陵之戰劉備實質上是以少打多。
歷史上夷陵之戰雙方參戰兵力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連戰連勝,孫權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由於夷陵之戰前期劉備勢如劈竹,連戰連勝,加上演義的誤導,讓人們都以為劉備兵力強大,吳國陸遜是以少勝多,實則不然。
孫權的東吳方面參戰兵力是這樣的:《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也就是說陸遜帶了五萬大軍前去抵禦劉備;同時東吳在荊州一帶本來就有二萬多軍隊,在劉備連戰連勝後,這些部隊除去損失還有將近二萬人退守各地,陸遜的帶去的部隊加上前線本來的部隊,東吳軍隊的數量在七萬,就三國而言七萬可不是小數目。
劉備帶去部隊其實比防守的吳軍還少不少,按三國志記載戰爭前期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之後劉備帶萬餘親兵後至,加上前面的部隊總兵力四萬人,這個是有依據的按照《三國志》注引《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也就是劉備前後帶去共四萬多人馬和孫權給曹丕的上書記載的相符合。
所以結合史料戰爭前期劉備帶去的部隊一共是四萬人,後來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劉備軍這些人約一萬人,劉備參戰兵力不超過五萬人這其中包括一萬戰鬥力並不強的蠻族。
夷陵之戰陸遜是以多勝少劉備伐吳總兵力不過五萬人,但是這五萬人最後還分兵了,黃權等人帶領了將近一萬人在江北防禦曹魏,在對吳前線劉備只有不到四萬人,之後陸遜火燒連營,七萬吳軍全線出擊,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
所以陸遜擊敗劉備的夷陵之戰是一場以多勝少的防守反擊戰,當然這場戰爭是很經典的,以多勝少也無損陸遜的名將風采。
有人拿《傅子》作證據說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說劉備至少有八萬大軍,但是《傅子》是曹魏方的資料本身有誇大之詞後來的史學家對《傅子》的資料都是有保留的。
劉備的蜀漢全盛時期兵力不過十幾萬,而關羽敗亡,孟達、劉封上庸等三郡丟失,損失了至少四萬兵力,加上還要防備曹魏,劉備夷陵之戰能湊上四、五萬人馬去出征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
5 # 尋真探秘
夷陵之戰雙方兵力:
東吳方面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陸遜傳》。
還有一部分兵力就是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應當有數千人。
東吳方面總兵力應當是五萬多人。
蜀漢方面
1、先頭部隊,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資治通鑑》,也就是說劉備前部兵馬四萬多人。
2、本部兵馬,劉備本部兵馬史書沒有說,但根據《張郃傳》“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劉備本部萬把人還是有的。
3、五溪蠻助軍,“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先主傳》,五溪蠻的兵力也沒有記載,但數千應該是有的。
4、黃權督軍,“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黃權傳》,黃權督師江北帶走的兵力,應該不多,幾千人吧。
所以蜀漢方面總兵力應該也是五萬多人,與東吳方面勢均力敵。
-
6 # 不沉的經遠
在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劉備此次伐吳出動了多少軍隊,所以我們只能根據相關史料來推測一二。在史書上,關於夷陵之戰劉備兵力提到的共有以下幾處:
根據《魏書》記載,孫權曾經給曹丕寫信,說劉備“支黨四萬人”出秭歸。
根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陸遜擊敗劉備後,斬殺和投降的蜀軍有數萬人。
根據《三國志·劉曄傳》記載,則是說吳軍共斬殺蜀軍8萬。
這第一條提到劉備“支黨四萬人”出秭歸,對照《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命吳班、馮習率軍擊敗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人,兵進秭歸,所以這4萬人,應當是吳班、馮習所部,並非蜀軍全部。
而最後一條顯然過於誇大,如果斬殺蜀軍就有8萬,加上投降和逃回去的蜀軍,還有投降魏國的黃權,那麼蜀軍總兵力肯定有10幾萬了。這還沒算留守漢中等地的部隊,從蜀漢滅亡時,舉國兵力不過10萬出頭一點看,顯然不大可能。
而且如果蜀軍真的有這麼多,孫權也不會只給陸遜5萬人去迎擊劉備了。所以這個只是孫權為了誇耀自己武功而誇大的說法。
此前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孫權索取荊州不成,興兵攻打荊州時,劉備帶了5萬大軍趕往公安,這是應該當時劉備能機動的兵力絕大部分。此後劉備加強了對益州的統治,機動兵力應該有所增加。
不過在漢中之戰時劉備和曹操展開激戰,雙方損失慘重。而曹操在放棄漢中時又帶走了當地居民,因此劉備的實力有損耗卻無補充,有所削弱。此後劉備又派劉封、孟達奪取上庸一帶,結果因為孟達叛變,劉封戰敗,這部分部隊大約1萬人也損失了。
一加一減,劉備在伐吳前,能調動的部隊應該和當初差不多,也是5萬人左右。這和蜀漢滅亡時,姜維統帥的蜀軍機動部隊4、5萬人吻合。
因此綜合看,劉備伐吳時出動的蜀軍大約有5萬人,此外還有武陵五谿蠻夷出兵支援,不過這個數字不會太多,總兵力大約在6萬人。扣除防守後路的兵力以後,蜀軍實力並不佔優,也難怪在夷陵遲遲無法突破吳軍防線了。
-
7 # 有風物語
這個問題大概是在問蜀漢與東吳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是不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作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另兩個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直以來,研究者們都在爭論不休,主要矛盾就在於夷陵之戰是不是東吳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當然,《三國演義》中說的七十萬大軍根本就沒人信。
因為各類關於三國時期的史料都沒有給出蜀漢確實的出兵數字,因此眾多論據也只能是摻雜個人論點的推斷,但如果將三國整個背景都帶入其間來看的話,準備了兩年的劉備是不可能去打一場勢均力敵的復仇戰的,更別說有人認為劉備的兵馬還要少於東吳的兵馬。
而劉備的蜀漢之兵到底有多少,可以推斷在十五六萬人左右,出川與東吳作戰的人馬雖然不能算是傾國之兵,但也應該在十萬上下,不然去幹嘛,找虐送禮包嗎。
劉備時期蜀漢的兵馬有多少?想要了解夷陵之戰劉備出動了多少兵馬,首先得知道蜀漢到底有多少兵馬,如果全國只有十萬兵馬,那肯定是不能出那麼多人攻打荊州的,而如果有二十萬兵馬坐鎮,那麼劉備只出四五萬人去親自討伐東吳也是不可想象的弱智。
(荊州未丟時,劉備對於孫權是佔據上風的)
全取了西川之後的劉備,麾下兵馬大致就是三部分,一是他的嫡系也就是參與赤壁之戰的人馬,二是赤壁戰後在荊州徵集的人馬,三是入川后收編的劉璋的部隊。
劉備的老營有多少人呢,諸葛亮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時,說,“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加一起就有二萬人。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了荊州,少不了徵兵,而向西入川時,“將步卒數萬人人益州”,這只是劉備率軍入川,而後進攻受挫,諸葛亮、張飛、趙雲率領援軍入川,僅張飛一路,《三國志·法正傳》就說有“數萬之眾”。去掉點虛數,入川的劉備兵馬也該有五六萬人。
奪川之戰其實沒有幾場硬仗,所以雙方也沒有死傷多少。那麼劉備奪取西川后能得到多少劉璋的兵馬呢?
據《三國志》等記載:劉璋手下有嚴顏的巴郡軍,張任的雒城軍,李嚴的綿竹軍,楊懷高沛的涪城軍等等,而且劉備圍攻成都時,“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這些人馬加一起至少也有十萬人。
所以,劉備奪取西川之後,手下怎麼也能有十五六萬人馬,還不算關羽駐守荊州的三萬人。
劉備和孫權為了荊州較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15年,孫權想討要荊州,劉備就出動了五萬人馬到公安駐紮,而那只是一場炫耀肌肉的武裝遊行。
復仇之戰 劉備帶了多少人馬出川?距離關羽之死二年之後,劉備興兵復仇爭奪荊州。正在上升期的蜀漢政權,兵強馬壯才是正理吧。
(失荊州後,蜀漢漸漸就被逼困在了一角)
不過對於此戰也許因為是慘敗,所以蜀漢方面沒有留下確切的出兵數字,而相關史料也有些矛盾。
《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權將陸議(陸遜)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雖然裴松之注《三國志》時給出了這個數字,但是很多研究者認為是假的,他們拿出的另一份史料是孫權給曹魏求救信,
黃初三年正月癸亥,孫權上書魏文帝曹丕:“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要。”據此認為劉備只有四萬人。那麼支黨是什麼意思?按照《戰國策》的文字,支黨就是黨羽的意思,就是說劉備的黨羽四萬人帶著二三千匹馬從秭歸來攻。那麼劉備都親征了,手下還有沒一兵一卒?
根據孫權求援的日子,當時是吳班、陳式等人出秭歸佔領夷陵之時,所以應該是這波支黨有四萬人馬,而後續的劉備帶了多少人,孫權還不清楚。
孫權有多少人馬和劉備對抗呢?
《三國志·陸遜傳》、“ 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恆等五萬人拒之”,《步騭傳》則載,另外還有負責牽制的兵力有一萬人,也就是加一起出動了六萬人。劉備腦子沒壞掉的話,作為主動出擊的一方應該不會只派四五萬人去苦戰。
就說史書上明確記載的蜀漢兵力吧。也就是劉禪投降的時候,
《三國志·後主傳》裴注引王隱《蜀記》,“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熬到最後時刻,蜀漢還能有士兵十萬,那麼劉備之時,怎麼十五六萬兵馬是能拿得出的。除了漢中、江州以及成都的駐軍外,出動十萬人爭奪荊州才是正常的。
夷陵之戰 劉備投入了多少兵馬劉備可不是單純地為關羽復仇,更大的目的是奪回荊州,所以佔領的地方自然會派兵把守以及清剿,所以即便是帶十萬人出川,最後出現在夷陵之戰的也不會有這麼多人馬。
關於此戰,遠在洛陽的曹丕聽說了居然評價道,“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其實這所謂七百里連營應該是劉備前行中設定的各個保障後勤的關隘。
據《三國志·孫權傳》載: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也就是兩軍對峙的時候,蜀漢軍設立了五十餘營。
關於營,三國時期是沒有這一正規編制的。但是也有例外,我們也可以就此推斷一下。
赫赫有名的兩支精銳,“陷陣營”“先登營”
呂布手下高順的“陷陣營”,
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陳營。袁紹手下麴義的“先登”,
先登精兵八百、強弩千張。可見,一營少則千人,多則一千八百人。夷陵之戰時劉備的五十營最少也是五萬人。
(火燒連營)
兩軍交戰的結果是。據《三國志·陸遜傳》,陸遜“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於是“破其四十餘營”,蜀兵“土崩瓦解,死者萬數”。這個萬數其實也有歧義,認為劉備只帶著四萬人去打仗的說是蜀漢軍死了一萬多人,可是前後連起來一看就知道,萬數就是數萬的意思。
結論 東吳以少勝多但未必少多少人馬綜上所述,劉備能夠隱忍兩年才出兵,就肯定不會是一怒衝冠,不會傻到只帶著四五萬人就去和東吳硬碰硬。
劉備出川爭奪荊州之時,絕對算是有著優勢兵力的,但是在夷陵之戰時,雙方人馬可能數量上有所接近,最後,蜀漢軍損失了數萬人,據《三國志》,陸遜“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陣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而夷陵之戰後,蜀漢一時間並沒有多大衰弱,可見,僅就兵馬而言,蜀漢在劉備事情應該擁有至少十五六萬人。
-
8 # 一貳一橙
“川將數百人,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這是《三國演義》的記載,不過用腳趾想一下都知道,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東漢末年,劉備得去哪裡才能湊夠這七十五萬人,除非是去和曹操、孫權借一下,所以這七十五萬人,看個熱鬧就好,認真就輸了。
在《三國志》中,也沒有明確的數字來描寫夷陵大戰時吳蜀雙方的兵力,至於百度裡寫的“劉備四萬多、五溪蠻夷一萬,東吳約五萬多”的資料。我個人有所保留,據我估計,劉備此戰動用的軍隊至少在十萬左右,而江東方面的軍隊,應該也有六萬以上,此外五溪蠻夷等軍隊數量差距不大,一萬也差不多了。
劉備軍、江東軍、蠻夷軍三方的軍力分析在劉備得到荊南四郡之前,日子過得苦巴巴的,手上的兵一直很難超過一萬,偶爾過了,那也是和每月的工資一樣——剛發下來過過手癮就沒了。直到曹操赤壁戰敗後,劉備拿下了荊南,又和孫權借了南郡,經過四年的準備,劉備在荊州的兵力達到了七萬人,這並不是誇張,而是依正史來分析的。
劉璋為了防備張魯南下,按照張松、法正的建議去請了劉備,雙方一拍即合,劉備帶著龐統、黃忠、法正,率領數萬士卒入蜀。以“無三不成數”的說法,劉備入蜀帶去的軍隊至少有三萬之多,加上之前孫權和劉備就因為益州差點翻臉了。
荊州是劉備的立身之本,還得防備曹操、孫權渾水摸魚,所以留守的除了心腹強將(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之外,還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估計有六萬人左右,總兵力以4(入蜀):6(留守)分配,後面又調了張飛、趙雲入蜀,把荊州的一半軍力抽走了。
《先主傳》——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開始計劃奪取荊州,派呂蒙率軍拿下荊南四郡,派魯肅率軍在益陽擋住關羽,關羽率軍和魯肅相拒於益陽,而劉備從益州抽調了五萬軍隊入援荊州。劉備攻打益州除了在雒縣遇到障礙,死了龐統之外,就沒受到什麼大的損失,他那五萬軍隊應該是他原先入蜀和後面張飛、趙雲帶來的荊州留守部隊,益州方面的軍隊幾乎沒動過。
《先主傳》——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劉備和孫權講和,割了三郡給孫權後,立刻引軍去和曹操爭奪漢中,期間為了增強荊州防備,劉備應該會在五萬軍隊中抽調了一部分再留守荊州。以當時局勢來看,劉備留下一半的部隊給關羽是在比較合理的範圍裡的,也就是說:劉備帶回了兩萬五千荊州軍,關羽的荊州集團軍在北伐前大概有五到六萬人左右。至於益州方面的軍力有多少呢?光憑劉璋率領三萬多人迎接劉備就足以看出益州軍隊的數量龐大,畢竟是東漢地盤最大的三大州之一,近十萬軍隊還是有的。
《先主傳》——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先主所將將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劉璋一開始給劉備四千兵,入蜀後又“增其兵”,把白水關軍隊全部交給劉備,接著吳懿、李嚴等東州軍將領又全數投降劉備,讓劉備得到了劉焉、劉璋父子賴以生存的東州軍,加上成都裡的三萬軍隊,益州的實際軍力估計有十萬。
《劉璋傳》——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十九年,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有精兵三萬人,谷支一年,吏民鹹欲拒戰。所以在劉備勢力最強的時候,他的軍隊估計有十七萬到二十萬左右,益州十萬(包括東州兵)、入蜀荊州軍兩萬五千、留守荊州軍五萬,這還不包括得蜀後幾年的徵兵,要是加上的話,二十萬軍隊還是有的。但接下來,漢中、荊州兩線的折損,把劉備苦心經營起來的優勢給毀了,尤其是荊州方面,關羽的戰敗被殺導致荊州全線落入江東手裡,五萬軍隊被殺或被收編了。而奪取漢中一戰,劉備在早期失利,將領雷銅、吳蘭被殺,陳式敗於馬鳴閣道,這一戰劉備動用了家底(主力是東州軍、益州軍)來打。
雖然最後殺死了夏侯淵,趕走了曹操,可漢中在之前已經被曹操連續搬了兩次,劉備得漢中卻不得其民,軍隊反而損耗了不少,不過馬超在戰時策反了氐族雷定七部一萬多人,給劉備及時補充了軍備。
在夷陵之戰前,劉備的兵力在進行了一連串的強力征兵後(徵兵主要還是放在益州和南中,要不南中人也不會這麼恨他)大抵在十萬到十三萬之間。重頭戲來了,那劉備伐吳到底帶了多少軍隊?我個人估計是在八萬到九萬之間。劉備將東征軍分為三部:一部由黃權率領,駐紮在長江北岸防禦曹魏;水軍部由吳班、陳式率領,兩人為先鋒,由水路一直推進到秭歸——夷陵一帶;陸路由劉備親自帶領,期間侍中馬良以重金賄賂了五溪蠻夷各部落,各部落人數怎麼湊都有一萬吧。而且只多不少,被留守長沙的步騭所阻,步騭軍隊有從交州帶來的一萬人,加上長沙當地的守軍,人數超過一萬。
《步騭傳》——延康元年,權遣呂岱代騭,騭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會劉備東下,武陵蠻夷蠢動,權遂命騭上益陽。備既敗績,而零、桂諸郡猶相驚擾,處處阻兵;騭周旋征討,皆平之。而吳班和馮習的水軍也有一萬多到兩萬人,這水軍本來是張飛帶領的,結果張飛被暗殺了,只好讓吳班和陳式來負責,兵力大抵保持在張飛時期,出發前可能會添多一些,但不會有太大變動。
《張飛傳》——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以上兩部隊加起來有兩萬到三萬多人,這也比較符合了孫權寫求救信給曹丕時,對蜀軍兵力的介紹:
《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還有黃權的江北軍,在他被迫投降後,可真真為曹魏帶來了一大批人才儲備啊!
《文帝紀》——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拜權為侍中鎮南將軍,封列侯,即日召使驂乘;及封史郃等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百餘人。這三百一十八人,或許就是劉備準備在攻下荊州後就地安排接管荊州的人才,他們大多是荊州被奪時逃亡回益州的。黃權的任務主要有兩點:一是防止曹魏偷襲;二是保護著批荊州派系官員,所以他所擁有計程車兵也不會少到哪去,至少得和吳班、陳式一樣多才行,那就是兩萬或以上了。最後就是劉備了,作為集團首領,劉備親率大軍走陸路,他所擁有的軍隊肯定比黃權、吳班兩部都要多,人數大抵在四萬左右,加上後面和吳班會合,總兵力達到六萬以上。要不然也不可能連營七百里之長,被陸遜燒了四十多座了:
《文帝紀》——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加上劉備也得安排後路,北伐大軍有一部分被放置在了魚復,由趙雲管理,準備接應和隨時投入前線。不過就算這部分不計,劉備前線的軍隊也有:自己四萬、黃權兩萬、吳班兩萬、沙摩柯一萬,加起來九萬之多,這還是拋開那些零零碎碎的,比如零頭、俘獲、歸降、其他蠻夷部落加入的,要全加起來,劉備伐吳的兵力絕對超過十萬之多。
至於江東方面的軍隊很清楚:五到六萬之間。
《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加上吳班、陳式的水軍先攻破吳將李異、劉阿駐守在巫、秭歸等地的守軍,人數在一萬上下輕微浮動,所以江東方面投入的部隊在五萬至六萬之間,大部分主力還是放置在合肥一帶,畢竟那裡還有個張遼。最後再來說說: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了多少軍隊?
《陸遜傳》——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先主傳》——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兩方的說法都比較接近,前後還有聯絡:劉備“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所以他只能“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了”。劉備是敗了,而且還是慘敗,傅子記載說是:“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我個人覺得傅子的記載還是有點誇張了,劉備全軍總共就十萬人,被殺了八萬多,只剩下一萬多殘兵敗將回去成都,就算和益州、漢中的守軍加上來也不過才五六萬。如果真是這樣,我認為南中眾豪強也不會等到劉備去世後才反了,應該會立刻就反。
劉備雖然慘敗,但也不至於死了八萬多人,我估計劉備方死亡人數在一半以上,不超過三分之二,這樣劉備收拾散兵,加上趙雲的魚復守軍,才有資格和陸遜對峙,也有本錢和孫權談判,並最終成功,雙方繼續聯盟。
-
9 # 歷史半真半假
古人打仗,兵馬多是虛數。往往二、三十萬,就號稱“百萬”。
夷陵之戰,史書上記得明白,劉備兵馬總共只有7萬多,這已經是傾國之兵,孤注一擲了。
所謂“七十五萬兵馬”,不過是演義的誇大。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7萬多人,孤注一擲對吳國發動了較有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1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
10 # 一隻無聊的貓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5]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6] 相持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8]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9] 反攻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
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絡。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肜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回覆列表
劉備登基稱帝后,為給關羽報仇,同時奪回荊州,決定征討東吳,雙方彼此之間最大的一場戰爭,爆發了。孫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主動向曹魏稱臣。這一戰,東吳以陸遜為大都督,統帥程普、潘璋、韓當等東吳眾多名將。而劉備帶領的都有哪些人呢?拋去老將黃忠以外,其他的都是新人將領,像馮習、張南、吳班、傅彤等,這些將領大都沒有太多的資歷。劉備討伐東吳,出動了七十多萬兵力,只帶新人將領而沒帶諸葛亮、趙雲等人,這是為何呢?
先說東吳
這一戰關係到東吳的生死存亡。首先,正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國家都快要滅亡了,還留著這些精銳部隊有何用?所以東吳豁出去了,盡遣精銳。其次,劉備帶領的軍隊有七十多萬,東吳全部的兵力加起來也沒有蜀漢多,正面和蜀漢硬打,並非明智之舉。再次,東吳善於打以少勝多的仗,無論是孫堅打敗董卓西涼軍,還是孫策大勝黃祖,亦或是赤壁之戰(東吳出兵最多),東吳都是隻動用精銳部隊,以少勝多。兵不在多而在精。
再說劉備
首先,青山若在,何懼沒柴?
劉備前半生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他太懂得後方根基的重要性了,此次戰爭,他所帶的,已經算是他能拿的出手的最強陣容了,讓諸葛亮、趙雲等人留守成都、江油、漢中等重地,防止曹魏攻打蜀漢,確保自己後顧無憂,而且這些人都跟隨自己多年,把自己的後方交給自己信任的老部下,即使自己在前線打了敗仗,自己還有後方根基,所以劉備不可能全部帶上這些人,就像當初劉備攻打益州,只帶了龐統等人,而諸葛亮等人留守荊州,保衛荊州不失。
再次,劉備深謀遠慮,同時在做長期人才儲備戰略規劃
劉備帶了很多新人將領,同時也帶了黃忠、廖化、陳式等相對有資歷的老將,這說明劉備對征討東吳還是很謹慎的。劉備也是為了鍛鍊這些新人將領,讓他們學習如何帶兵打仗,增加他們實戰經驗,讓他們建立戰功,樹立軍中威望,以後好統兵打仗,同時也是為蜀漢儲備人才,為以後的伐魏鍛造人才。劉備攻打益州時,諸葛亮等人還留守荊州,只是龐統死後,諸葛亮等人才入川支援的。此時的黃忠與魏延也都沒什麼戰績。黃忠和魏延在漢中之戰期間,立下戰功,成為一線將領。正所謂成王敗寇,如果劉備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估計這些新人將領就會加入一線將領的行列。
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東吳也需要休養生息,畢竟包括夷陵之戰在內的整個戰爭都是在東吳打的。孫劉兩家重歸於好,繼續結盟,因為他們背後還有一個強大的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