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柚約於1750年首先在拉丁美洲巴貝多群島的加勒比海島上被發現,1823年被引種到美國佛羅里達州作為商業栽培。後來,經植物學家James Macfadyen研究,鑑定其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的一個新種,並於1830年正式發表於《虎克植物學雜集》(Hook Botanical Miscellanea)第一期,拉丁文學名被命名為 Citrus paradisi Macf。約1940年前後,葡萄柚被引入中國試種,至今並未推廣,仍只有浙江、廣東、四川等省有少量零星種植。 從植物分類學上比較,葡萄柚與中國原產的柚十分相似。兩種同屬柑橘屬(Citrus),只是柚的嫩枝、葉背面、花梗、萼片及子房均生有毛,種子具單胚,果實之間距離明顯,不成串;而葡萄柚全株各部位皆無毛,種子具多胚,果實比柚小皮較薄,常多果成串,狀似葡萄,故其中英文名皆稱葡萄柚(grape fruit)。從植物化學上分析,葡萄柚的化學成分很多是屬於柚類原有的。其花和果皮所含化學成分與柚幾無差別,花主含鄰氨基苯甲酸甲酯、橙花醇和癸醇等。果皮主含檸檬烯(約佔90%),其餘為檸檬醛、香茅醇和辛醇等,又含黃酮類化合物柚苷。從細胞染色體數量上對照,葡萄柚的染色體數X=9,2n=18、27、36,即有二倍體、三倍體和四倍體的品種。而柚的染色體數X=9,2n=18、36,即只有二倍體和四倍體的品種。這些性狀的對比,清楚地表明美國葡萄柚無疑是中國柚 Citrus macima (Burm)Merr.的變異型(例如,芽變)或是雜交種。由此可見,這兩種柑橘屬植物的親緣關係是何等的親近。 柑橘屬是著名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於1753年建立,並正式命名拉丁文學名為Citrus發表的。其實,世界上第一部柑橘專著是中國南宋時代學者韓彥直編寫的,共記述了當時長江中下游各地的柑橘與金橘屬植物(含品種)27個。此書於1178年刊行問世,比林奈還要早近600年。至今,已知全世界共有柑橘屬植物約20種,熱帶及亞熱帶廣大地區常有栽培,中國約有15種。柑橘屬植物原產亞洲東南部及南部,中國無疑是其起源地之一,尤其是長江三峽地區自古素有“柑橘之鄉”的美稱。戰國時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其故鄉湖北秭歸縣,曾創作不朽的歌曲“橘頌”,至今仍在大江南北廣為傳頌。近20年來,湖北宜昌每年都舉辦盛大的“國際柑橘節”即是明證。雖然據文獻記載,葡萄柚首先是在西印度群島上發現的,但從植物區系成分和植物地理學而論,柑橘屬植物自然分佈不會至美洲,其親系起源理應在亞洲,追根溯源,很可能出自中國。美國葡萄柚的故鄉在中國,順理成章勿庸置疑。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葡萄柚有3個主要品種。果肉白色的馬敘葡萄柚(Marsh),又稱無核葡萄柚,是多倍體,品種內也有果肉紅色的品系;果肉白色的鄧肯葡萄柚(Duncan),果較大,果皮較厚,種子較多,果肉略帶苦味;果肉紅色的湯姆遜葡萄柚(Thompson)。此外,還有的品種果肉為淡黃色或粉紅色或近無色透明。 葡萄柚果肉柔嫩,多汁爽口,略有香氣,味偏酸、帶苦味及麻舌味。其果汁略有苦味,但口感舒適,全世界的葡萄柚約有一半被加工成果汁。葡萄柚及其果汁在北美、歐洲各國和日本,是很多家庭早餐必備的水果和飲料,已經成為柑橘類水果中消費量僅次於甜橙(orange)的重要農產品。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的上層社會和白領階層,以吃葡萄柚為一種品位,而很少有人問津老少皆宜的甜橙。因此,吃葡萄柚、飲葡萄柚果汁一時成為時尚,在一般人看來是一件很酷(cool)的事情。其實,這裡的cool,還有一層“苦”的涵義。目前,西方國家流行一種最新的飲食理念,就是吃“苦”,或謂之cool吃,而不再是吃“甜”。營養學的知識告誡人們,多吃甜品容易發胖,而且會誘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多種疾病。而適量食用苦味的水果蔬菜和飲料,例如苦瓜、西芹和苦丁茶等,則可以清心明目,利尿降壓,有益於健康。 高血壓病患者常服用降壓藥,排除體內多餘的鈉,以維持身體正常的生化代謝平衡,但同時往往又使得體內必需的鉀流失;而鉀對於維護心臟、血管、腎臟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葡萄柚中含有鉀,卻不含鈉,而且還含有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天然果膠,因此是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佳食療水果。 葡萄柚中含有寶貴的天然維生素P和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可溶性纖維素。維生素P可以增強面板及毛孔的功能,有利於面板保健和美容。維生素C可參與人體膠原蛋白合成,促進抗體的生成,以增強肌體的解毒功能。 此外,葡萄柚還能幫助人體吸收鈣和鐵質,這是兩種維持人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重要礦物質。葡萄柚還含有天然葉酸,可以預防孕婦貧血和減少生育畸形嬰兒的機率。 吃葡萄柚的確是一件很“酷”(cool)的享受。
葡萄柚約於1750年首先在拉丁美洲巴貝多群島的加勒比海島上被發現,1823年被引種到美國佛羅里達州作為商業栽培。後來,經植物學家James Macfadyen研究,鑑定其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的一個新種,並於1830年正式發表於《虎克植物學雜集》(Hook Botanical Miscellanea)第一期,拉丁文學名被命名為 Citrus paradisi Macf。約1940年前後,葡萄柚被引入中國試種,至今並未推廣,仍只有浙江、廣東、四川等省有少量零星種植。 從植物分類學上比較,葡萄柚與中國原產的柚十分相似。兩種同屬柑橘屬(Citrus),只是柚的嫩枝、葉背面、花梗、萼片及子房均生有毛,種子具單胚,果實之間距離明顯,不成串;而葡萄柚全株各部位皆無毛,種子具多胚,果實比柚小皮較薄,常多果成串,狀似葡萄,故其中英文名皆稱葡萄柚(grape fruit)。從植物化學上分析,葡萄柚的化學成分很多是屬於柚類原有的。其花和果皮所含化學成分與柚幾無差別,花主含鄰氨基苯甲酸甲酯、橙花醇和癸醇等。果皮主含檸檬烯(約佔90%),其餘為檸檬醛、香茅醇和辛醇等,又含黃酮類化合物柚苷。從細胞染色體數量上對照,葡萄柚的染色體數X=9,2n=18、27、36,即有二倍體、三倍體和四倍體的品種。而柚的染色體數X=9,2n=18、36,即只有二倍體和四倍體的品種。這些性狀的對比,清楚地表明美國葡萄柚無疑是中國柚 Citrus macima (Burm)Merr.的變異型(例如,芽變)或是雜交種。由此可見,這兩種柑橘屬植物的親緣關係是何等的親近。 柑橘屬是著名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於1753年建立,並正式命名拉丁文學名為Citrus發表的。其實,世界上第一部柑橘專著是中國南宋時代學者韓彥直編寫的,共記述了當時長江中下游各地的柑橘與金橘屬植物(含品種)27個。此書於1178年刊行問世,比林奈還要早近600年。至今,已知全世界共有柑橘屬植物約20種,熱帶及亞熱帶廣大地區常有栽培,中國約有15種。柑橘屬植物原產亞洲東南部及南部,中國無疑是其起源地之一,尤其是長江三峽地區自古素有“柑橘之鄉”的美稱。戰國時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其故鄉湖北秭歸縣,曾創作不朽的歌曲“橘頌”,至今仍在大江南北廣為傳頌。近20年來,湖北宜昌每年都舉辦盛大的“國際柑橘節”即是明證。雖然據文獻記載,葡萄柚首先是在西印度群島上發現的,但從植物區系成分和植物地理學而論,柑橘屬植物自然分佈不會至美洲,其親系起源理應在亞洲,追根溯源,很可能出自中國。美國葡萄柚的故鄉在中國,順理成章勿庸置疑。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葡萄柚有3個主要品種。果肉白色的馬敘葡萄柚(Marsh),又稱無核葡萄柚,是多倍體,品種內也有果肉紅色的品系;果肉白色的鄧肯葡萄柚(Duncan),果較大,果皮較厚,種子較多,果肉略帶苦味;果肉紅色的湯姆遜葡萄柚(Thompson)。此外,還有的品種果肉為淡黃色或粉紅色或近無色透明。 葡萄柚果肉柔嫩,多汁爽口,略有香氣,味偏酸、帶苦味及麻舌味。其果汁略有苦味,但口感舒適,全世界的葡萄柚約有一半被加工成果汁。葡萄柚及其果汁在北美、歐洲各國和日本,是很多家庭早餐必備的水果和飲料,已經成為柑橘類水果中消費量僅次於甜橙(orange)的重要農產品。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的上層社會和白領階層,以吃葡萄柚為一種品位,而很少有人問津老少皆宜的甜橙。因此,吃葡萄柚、飲葡萄柚果汁一時成為時尚,在一般人看來是一件很酷(cool)的事情。其實,這裡的cool,還有一層“苦”的涵義。目前,西方國家流行一種最新的飲食理念,就是吃“苦”,或謂之cool吃,而不再是吃“甜”。營養學的知識告誡人們,多吃甜品容易發胖,而且會誘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多種疾病。而適量食用苦味的水果蔬菜和飲料,例如苦瓜、西芹和苦丁茶等,則可以清心明目,利尿降壓,有益於健康。 高血壓病患者常服用降壓藥,排除體內多餘的鈉,以維持身體正常的生化代謝平衡,但同時往往又使得體內必需的鉀流失;而鉀對於維護心臟、血管、腎臟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葡萄柚中含有鉀,卻不含鈉,而且還含有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天然果膠,因此是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佳食療水果。 葡萄柚中含有寶貴的天然維生素P和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可溶性纖維素。維生素P可以增強面板及毛孔的功能,有利於面板保健和美容。維生素C可參與人體膠原蛋白合成,促進抗體的生成,以增強肌體的解毒功能。 此外,葡萄柚還能幫助人體吸收鈣和鐵質,這是兩種維持人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重要礦物質。葡萄柚還含有天然葉酸,可以預防孕婦貧血和減少生育畸形嬰兒的機率。 吃葡萄柚的確是一件很“酷”(cool)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