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4]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4]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二、蘇軾的命運可以概括為三起三落:
1、“一起”:步入仕途。公元1057年蘇東坡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一年錄取進士388人,蘇東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蘇轍名列第五。他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後來收入《古文觀止》,使他名震京師、脫穎而出。考中進士後,蘇東坡第一個職務是陝西鳳翔府判官,品級不高,從八品,紮紮實實幹了將近3年。
被召回朝廷後,他任職史館(國家圖書館),在那裡讀了很多書。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個月。然後到密州任太守(公元1074年),當時38歲,屬於“年輕幹部”。後來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可以看出,蘇東坡步入仕途後,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2、“一落”:大難臨頭。公元1079年,因為“烏臺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烏臺就是御史臺。為什麼叫烏臺?唐朝時御史臺內有幾棵大柏樹,烏鴉在上面築巢,所以把御史臺叫烏臺,一直沿用下來。
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烏臺詩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計迫使宋神宗給他定罪。政敵一心想置他於死地,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重臣、不殺士大夫。宋神宗又特別愛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貶。
貶到哪裡去呢?黃州。黃州當時是下等州,貧窮落後。長江自北向南折向東繞城而過,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長江,長江和巴河一起把黃州圍得像一口井,蘇東坡說:“黃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發的。但蘇東坡畢竟人才難得,宋神宗也不想太虧待他。好在黃州離開封不遠,基本生活還有保障,就把他貶到這裡來了。
3、 “二起”:東山再起。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哲宗繼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攝政,盡廢王安石新法,史稱“元祐更化”。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東坡青雲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躍升了12個官階。
4、“二落”:知難而退。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
5、“三起”:再回朝廷。蘇東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後出任潁州、揚州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從蘇東坡頻繁的上下左右調動,反映了朝廷當時極端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太后對蘇東坡極為賞識,希望他作為與新黨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鐵不成鋼,對蘇東坡愛也不是、恨也不是。
6、“三落”:一貶再貶。公元1093年9月,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哲宗的心靈已經有些扭曲,太后攝政時,他基本上是個局外人,大事小事與他無關。他很鬱悶,剛一親政,就變本加厲地進行政治反撲,無情打擊“元祐黨人”。先把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裡住了2年零6個月;再貶,被貶到更遠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一、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4]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4]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二、蘇軾的命運可以概括為三起三落:
1、“一起”:步入仕途。公元1057年蘇東坡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一年錄取進士388人,蘇東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蘇轍名列第五。他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後來收入《古文觀止》,使他名震京師、脫穎而出。考中進士後,蘇東坡第一個職務是陝西鳳翔府判官,品級不高,從八品,紮紮實實幹了將近3年。
被召回朝廷後,他任職史館(國家圖書館),在那裡讀了很多書。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個月。然後到密州任太守(公元1074年),當時38歲,屬於“年輕幹部”。後來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可以看出,蘇東坡步入仕途後,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2、“一落”:大難臨頭。公元1079年,因為“烏臺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烏臺就是御史臺。為什麼叫烏臺?唐朝時御史臺內有幾棵大柏樹,烏鴉在上面築巢,所以把御史臺叫烏臺,一直沿用下來。
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烏臺詩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計迫使宋神宗給他定罪。政敵一心想置他於死地,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重臣、不殺士大夫。宋神宗又特別愛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貶。
貶到哪裡去呢?黃州。黃州當時是下等州,貧窮落後。長江自北向南折向東繞城而過,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長江,長江和巴河一起把黃州圍得像一口井,蘇東坡說:“黃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發的。但蘇東坡畢竟人才難得,宋神宗也不想太虧待他。好在黃州離開封不遠,基本生活還有保障,就把他貶到這裡來了。
3、 “二起”:東山再起。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哲宗繼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攝政,盡廢王安石新法,史稱“元祐更化”。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東坡青雲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躍升了12個官階。
4、“二落”:知難而退。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
5、“三起”:再回朝廷。蘇東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後出任潁州、揚州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從蘇東坡頻繁的上下左右調動,反映了朝廷當時極端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太后對蘇東坡極為賞識,希望他作為與新黨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鐵不成鋼,對蘇東坡愛也不是、恨也不是。
6、“三落”:一貶再貶。公元1093年9月,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哲宗的心靈已經有些扭曲,太后攝政時,他基本上是個局外人,大事小事與他無關。他很鬱悶,剛一親政,就變本加厲地進行政治反撲,無情打擊“元祐黨人”。先把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裡住了2年零6個月;再貶,被貶到更遠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