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之託物言志詩
詩,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採用象徵、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那麼,一首好的託物言志詩,應該具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徵,並能深入其裡,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鄭思肖的《畫菊》:
花開不併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獨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虛榮,不屑與“百花”為伍。它堅持節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窮。這裡的菊花具有了某種神韻,而菊花同時又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相對應的“百花”則是影射那些屈節仕元的故宋臣屬。
詩三四兩句化用朱淑貞“寧可抱頭枝上老,不隨黃葉舞西風”的詩句,精心刻畫了菊花寧帶著清香枯死枝頭,決不向北風屈服飄零落地的頑強精神,絕好地體現其耿耿忠心、錚錚鐵骨,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這裡的“北風”一語雙關,字面上指大自然凜冽呼嘯的北風,實際上隱喻來自北方的元朝統治者。他們雖憑藉強大的武力滅亡了南宋,但去無法征服像詩人這樣的孤臣義士。詩人以詠菊為題,運用擬人手法詠菊寫人,透過讚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如下面這首明人于謙17歲時寫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煉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謙不畏艱險的性格。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願獻身的美德。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於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這也是詩人的志向和理想。我們可以說,作者句句寫石灰,正是句句寫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如黃巢落第後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
詩的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衝雲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麗、意境的闊大,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佔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鬥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於詩作中讀出抒情詩人的高大形象,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
古詩賞析之託物言志詩
詩,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採用象徵、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那麼,一首好的託物言志詩,應該具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徵,並能深入其裡,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鄭思肖的《畫菊》:
花開不併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獨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虛榮,不屑與“百花”為伍。它堅持節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窮。這裡的菊花具有了某種神韻,而菊花同時又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相對應的“百花”則是影射那些屈節仕元的故宋臣屬。
詩三四兩句化用朱淑貞“寧可抱頭枝上老,不隨黃葉舞西風”的詩句,精心刻畫了菊花寧帶著清香枯死枝頭,決不向北風屈服飄零落地的頑強精神,絕好地體現其耿耿忠心、錚錚鐵骨,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這裡的“北風”一語雙關,字面上指大自然凜冽呼嘯的北風,實際上隱喻來自北方的元朝統治者。他們雖憑藉強大的武力滅亡了南宋,但去無法征服像詩人這樣的孤臣義士。詩人以詠菊為題,運用擬人手法詠菊寫人,透過讚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如下面這首明人于謙17歲時寫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煉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謙不畏艱險的性格。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願獻身的美德。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於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這也是詩人的志向和理想。我們可以說,作者句句寫石灰,正是句句寫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如黃巢落第後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
詩的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衝雲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麗、意境的闊大,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佔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鬥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於詩作中讀出抒情詩人的高大形象,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