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顏色:指樹皮表面的顏色。
通常為混合色,以灰褐、暗褐色為主。
綠色:如梧桐、青榨槭。
白色:如白樺、灰木、白顏、橄欖。
黑褐色:如羅浮柿,外觀似被燒焦狀,故俗稱“火燒木”。
棗紅色:如烏飯樹。
土紅色:如閩楠等。
2、剝落:指外層樹皮的自然剝離形態。
紙狀:如桃屬、樺屬呈紙片狀剝落,色白不反捲;楓樺呈紙狀或小碎片狀剝落,色紅褐常反捲;黑棘皮樺呈紙狀剝落,色黑略反捲。
塊狀:又稱斑痕。如白皮松、懸鈴木、黃肉楠。
條狀:縱向剝落,如圓柏、杉木;橫向剝落,如樺木、櫻木。
鱗狀:如魚鱗雲杉、黃連木等。後者鱗片向上反曲,故俗稱“倒鱗甲”。
3、形態:指樹皮表面呈現的各種形態。
平滑:皮表幾近光滑者,如山茶科多數樹種。
粗糙:皮表呈顆粒狀凸起,如青岡、椆木。
縱裂:指大致沿樹幹軸向的開裂。微縱裂如擬赤楊,淺縱裂如漆樹,深縱裂如麻櫟。
橫裂:指大致垂直於樹軸的開裂,如樺木、櫻木。
縱橫裂:開裂方向縱橫交錯,如柿樹。
亂裂:又稱不規則裂,指無一定方向的開裂。如魚鱗雲杉、馬尾松(多見於主幹上部)等。
4、皮孔:指著生於皮表的縫隙狀突起物。
圓形:包括橢圓形。如潤楠、臭椿。
紡錘形:如泡桐。
線形:如樺木、櫻屬。
菱形:如毛白楊、響葉楊、青榨槭等。
5、尖刺:指著生於皮表或材身的尖銳突起物。
皮刺:由變態葉或表皮特化形成的尖刺,不與莖幹連生。如刺楸、木棉。
枝刺:又稱棘刺,由變態枝形成的尖刺,與莖幹連生。枝刺分枝,如皂莢、枸桔;不分枝,如山楂、酸橙、木瓜等。
6、厚度:指樹皮的厚薄情況。
皮厚:如栓皮櫟、麻櫟、泡桐。
皮中:如楊木、杉木。
皮薄:如龍眼、欒樹。
皮極薄:如杜鵑、山柳、紫荊等。
7、氣味:許多樹皮都具有氣味,通常生材較明顯。
清涼油味:如樺木、燈臺樹。
碘酒味:如黃杞。
酸餿味:如殼鬥科許多樹種。
茴香味:如八角。
杏仁味:如野櫻。
柏香味:如柏科許多種。
樟腦味:如香樟。
桂皮味:如川桂。
木姜油味:如山雞椒。
藥味:如榧木,有一種難聞的藥味。
臭味:如潤楠屬少數樹種,故俗稱“狗屁樟”。
8、滋味:有的樹皮具有某種滋味,通常生材較明顯。
苦味:如苦木、水曲柳、黃波羅。
甜味:如糖槭。
鹹味:如油柑等。
二、內部特徵
1、內皮顏色:內皮顏色與皮表常不一致。
紅褐:如羅漢
1、顏色:指樹皮表面的顏色。
通常為混合色,以灰褐、暗褐色為主。
綠色:如梧桐、青榨槭。
白色:如白樺、灰木、白顏、橄欖。
黑褐色:如羅浮柿,外觀似被燒焦狀,故俗稱“火燒木”。
棗紅色:如烏飯樹。
土紅色:如閩楠等。
2、剝落:指外層樹皮的自然剝離形態。
紙狀:如桃屬、樺屬呈紙片狀剝落,色白不反捲;楓樺呈紙狀或小碎片狀剝落,色紅褐常反捲;黑棘皮樺呈紙狀剝落,色黑略反捲。
塊狀:又稱斑痕。如白皮松、懸鈴木、黃肉楠。
條狀:縱向剝落,如圓柏、杉木;橫向剝落,如樺木、櫻木。
鱗狀:如魚鱗雲杉、黃連木等。後者鱗片向上反曲,故俗稱“倒鱗甲”。
3、形態:指樹皮表面呈現的各種形態。
平滑:皮表幾近光滑者,如山茶科多數樹種。
粗糙:皮表呈顆粒狀凸起,如青岡、椆木。
縱裂:指大致沿樹幹軸向的開裂。微縱裂如擬赤楊,淺縱裂如漆樹,深縱裂如麻櫟。
橫裂:指大致垂直於樹軸的開裂,如樺木、櫻木。
縱橫裂:開裂方向縱橫交錯,如柿樹。
亂裂:又稱不規則裂,指無一定方向的開裂。如魚鱗雲杉、馬尾松(多見於主幹上部)等。
4、皮孔:指著生於皮表的縫隙狀突起物。
圓形:包括橢圓形。如潤楠、臭椿。
紡錘形:如泡桐。
線形:如樺木、櫻屬。
菱形:如毛白楊、響葉楊、青榨槭等。
5、尖刺:指著生於皮表或材身的尖銳突起物。
皮刺:由變態葉或表皮特化形成的尖刺,不與莖幹連生。如刺楸、木棉。
枝刺:又稱棘刺,由變態枝形成的尖刺,與莖幹連生。枝刺分枝,如皂莢、枸桔;不分枝,如山楂、酸橙、木瓜等。
6、厚度:指樹皮的厚薄情況。
皮厚:如栓皮櫟、麻櫟、泡桐。
皮中:如楊木、杉木。
皮薄:如龍眼、欒樹。
皮極薄:如杜鵑、山柳、紫荊等。
7、氣味:許多樹皮都具有氣味,通常生材較明顯。
清涼油味:如樺木、燈臺樹。
碘酒味:如黃杞。
酸餿味:如殼鬥科許多樹種。
茴香味:如八角。
杏仁味:如野櫻。
柏香味:如柏科許多種。
樟腦味:如香樟。
桂皮味:如川桂。
木姜油味:如山雞椒。
藥味:如榧木,有一種難聞的藥味。
臭味:如潤楠屬少數樹種,故俗稱“狗屁樟”。
8、滋味:有的樹皮具有某種滋味,通常生材較明顯。
苦味:如苦木、水曲柳、黃波羅。
甜味:如糖槭。
鹹味:如油柑等。
二、內部特徵
1、內皮顏色:內皮顏色與皮表常不一致。
紅褐:如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