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之初

    第一,孩子的性格習慣是從小養成的,不是說有就有的

    第二,勇敢表達也是要過程養成的

    第三,如果孩子已經變得不敢勇敢表達自己,可以透過以下方法改變:

    1.瞭解孩子

    2.跟孩子保持良好溝通

    3.拒絕傷害

    4.陪伴 共同經歷 感化

    5.鼓勵 認可讚美

    6.多參與聚會 演講 表演

    7.及時疏導負面情緒

  • 2 # 浮塵微草

    從題主所提問題中的關鍵詞“引導勇敢”、“變得自信”顯然可以看出,孩子存在的弱點是羞怯而自卑。凡事有果必有其因,所以有必要深究一下“為什麼”。

    孩子羞怯而自卑的根源探析。

    一、遺傳因素+父母影響。有人認為羞澀、膽小、內向是由父母遺傳的、天生的,而且有許多現實典例作證明。我不排除這一方面的原因,但我更肯定後天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比如父母自身羞怯、膽小、內向,其行為舉止、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有什麼的父母就會有什麼的孩子,會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孩子的骨子裡,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價值觀的形成,而這些統統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影響他的一輩子!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家庭教育過於嚴格,主要表現在強勢父母的高壓管理。孩子做事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出錯的機率極大,但一些父母認識不到位,每當孩子出錯就大聲訓斥,暴跳如雷地把孩子罵一頓,或嘮叨不已,而且數落孩子時不斷重複孩子以前的過錯,或總是將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拿來跟自己家孩子的缺點進行對比,久而久之,孩子長期壓抑在這種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極易變得過分謹慎、敏感、焦慮,甚至恐懼,慢慢地就變得內向、害羞、膽小,從而失去了表現自己的勇氣。

    三、父母溺愛孩子。孩子的一切由父母包辦,給孩子任何出面、露頭的闖鍊機會,自然遇事時孩子就沒有勇敢去嘗試的勇氣。

    四、沒見過大世面。有的家庭處於偏僻的山村,人煙稀少,孩子從小接觸的人太少,交往經歷太過缺乏,自然會顯得羞澀內向。或者,雖生於鬧市,但父母卻很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或幾乎不讓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性質的活動。

    在上述根源下,孩子就會呈現出下列表現。 羞於和不熟悉的人說話,一說話就臉|紅,或支支吾吾,話表達不完整、不清晰。膽子小,不敢單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走夜路、怕狗、到野外摘菜。 膽小怕事,遇事退縮推脫。 不敢與人爭辯、爭執,容易屈從他人,甚至逆來順受,無反抗精神。 進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難,在困難面前張慌失措。 感情脆弱,經不住挫折和失敗。 性格孤僻,自我封閉,朋友少,人際關係差 心裡憋屈,卻敢怒而不敢言,諸事委屈自己,抑鬱寡歡。 在群體生活中,容易被冷落、受欺負。 在領導面前唯唯諾諾,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常吃啞吧虧。 因羞怯而自卑,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敢表現自己。 那麼如何引導呢?

    其一、父母要勇於提升自身的素質。從父母的角度而言,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樣,有責任給孩子樹立一個大方、開朗、自信的榜樣;從孩子的角度而言,小孩的模仿能力是極強,據專家研究,他不僅能模仿大人的語言、表情,且能模仿其心理感受。因此,為了孩子,父母也有必要勤於學習,提升自身的素質,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其二、善於做細心的父母,更要有計劃地付諸行動。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陪伴孩子,更要學會關注孩子,觀察孩子,提早發現孩子人性方面的弱點,性格方面的缺陷。比如一旦發現孩子做事羞澀、膽怯,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千萬不能麻痺大意,而且要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訓練、糾正。然而現實中不少父母已發現了孩子的弱點,卻認為孩子還小,等大了自然就正常了——這是嚴重的認知錯誤。孩子的習性的最佳可塑期是12歲之前,錯過了可就後悔莫及,貽誤孩子一輩子。

    其二、學會包容,變苛責方式為賞識教育。父母要擁有一顆包容孩子的心,尤其是面對羞澀、膽怯的孩子,父母要少指責,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到有父母的依靠,才會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現實,增加自信,變得大膽、外向。

    其三、懂得放手,能放手則儘量放手。不溺愛,不寵慣,捨得放手,敢於放手,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

    其四、給孩子創設與人接觸的平臺,要在實踐中鍛鍊孩子。多帶孩子到外面的世界“闖蕩”,到人多的地方活動,多參加一些集體性質的活動,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見識世界,多接觸人群,讓孩子在體驗中子慢慢地成長,逐步地改變自己,從而走出羞澀、膽怯的怪圈。

    其五、加強對孩子的體能訓練。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的膽小與自身的體格有很大的關係,父母要從四歲開始陪孩子跑步,強壯孩子的身體,孩子就會變得大膽起來。其實,遠不限於跑步,其它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皆可。比如可以讓孩子學中國武術、跆拳道、柔道……

    其六、心理過分嚴重的孩子,可求助專業心理師的幫助。

    [結束語]記得前幾天剛回答了一個關於“怎樣讓孩子克服自己弱點”的問題。人性的弱點是每個人一生都要面對、挑戰的命題,更不用說孩子了。但是孩子們尚處於可塑期,如果父母能細心而耐心地提早發現孩子的弱點,並加以引導、克服、訓練,就能事半功倍,更容易改變這一弱點,彌補孩子的性格缺陷,從而增加孩子獲得成功的因素和機率。父母不可不重視啊!

  • 3 # 育兒family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革馬利翁是古希臘的一位雕塑家,他用上等的象牙雕了一個美女形象,並且對雕塑產生了感情。於是他每日祈禱繆斯女神能夠把雕塑變成真人,最終女神被他年復一年的誠意所打動,實現了他的願望。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叫"自我實現的預言",說的是,當我們去期望某件事情會發生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真的發生。

    當一個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那他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什麼是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如果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他們都會作出相應的自我印象管理,產生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貼標籤的結果,就是在潛意識的引導一個人向著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標籤所描述的人。

    美國的一位老師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班裡的孩子分為兩組,分別是優秀的棕眼睛組和愚蠢的藍眼睛組,他規定兩組同學不能進行交流,同時給予棕眼睛組孩子更好的待遇。分組之後,棕眼睛組的孩子越來越有自信,而藍眼睛的孩子則很自卑,普遍認為自己很愚蠢。

    然而第2天,老師又調換了標籤。他告訴孩子們,之前的分組弄錯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同時把更好的待遇給予了藍眼睛組的孩子。很顯然,棕眼睛組的孩子無比失落和沮喪,而藍眼睛組的孩子則很愉悅,因為他們開始相信自己是優秀的。

    當這些孩子們被人為的貼上標籤之後,便會產生和標籤一致的自我認知,漸漸的他們的言行會按照標籤形容的那樣發展,甚至變成和標籤一模一樣的人。

    去年過年期間,瀋陽市內的某一小區在兩天時間裡連續發生了8起火災,雖然火勢都不大,但卻讓居民們人心惶惶。民警們加大了調查力度,然而就在第8起火災之後,一個16歲的男生留在了現場,面對民警的詢問,他坦言自己就是這8起火災的縱火者。

    男孩說父親平時對他生活學習都很少過問,但是管教卻很嚴格,打罵是家常便飯,甚至指著他罵道遲早有一天要進監獄。男孩因此心裡堆積了無數的怨恨,為了報復父親,他策劃了這幾起縱火案,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儘快進入監獄,變成像父親"期待"的那種人,給父親惹點事。

    由於父親給未成年的孩子貼上了負面的標籤,使得孩子有了強烈的逆反情緒。他努力向標籤看齊,因為在他潛意識裡,自己也許就是像父親說的那樣,遲早會進監獄。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家長,要警惕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

    面對孩子時要怎麼做

    上世紀,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對小學生做了一項實驗。他對於一所小學裡的學生們進行了智商測試,然後隨機從中挑選了幾位學生,告訴老師他們智商超群。並且很有信心的說在未來的一年中,這些孩子的成績必然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當然還特地叮囑老師不要告訴任何人。

    一年之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小學,他發現當初隨機挑選的這幾位學生,真的如他預料的那樣,成為了班上甚至年級中的佼佼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其實只有羅森塔爾知道,這些孩子智商都非常普通,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老師一直堅信他們的智商很高,所以對他們充滿信心,相信他們學習成績一定很好。

    這種信念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這些孩子們,他們能夠明顯感到老師對自己的認可和期望,所以會一直充滿自信,堅信自己是最優秀的,從而不由自主的就會朝著老師期待的方向發展,成為成績最優異的學生。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1、永遠不要忘記稱讚和鼓勵孩子

    朵朵特別喜歡畫畫,經常拿著筆在紙上隨意的塗鴉,她喜歡畫小動物,畫紙上就像是一個動物園一樣,有小雞小鴨,還有小猴小兔。父母每次在她畫完一幅畫之後,都會稱讚她畫的栩栩如生,非常逼真,雖然朵朵畫的不差,但離逼真卻還有很大的距離。

    然而正是因為父母的鼓勵和稱讚,使朵朵相信自己在繪畫方面是很有能力的,所以她越來越有自信,畫畫也進步的很快,最終代表學校參加了市裡比賽,還拿了一等獎。

    2、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

    婷婷已經三歲了,父母覺得女孩子要學習舞蹈才會形體好,所以想要給婷婷報的舞蹈班。然而婷婷對跳舞卻沒有什麼興趣,她反而更喜歡畫畫,在和婷婷進行溝通之後,父母確定了婷婷的真實想法,最終帶著她一起去報名了畫畫班

    父母給予了婷婷充分的尊重,雖然她還只是個孩子,但同樣也希望被尊重,這是每個人的天性使然。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才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

    3、教會孩子進行進行的自我暗示

    強強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他沮喪的把成績單拿給父母看,說自己學習不行,頭腦太笨。然而媽媽卻告訴他,他之所以成績一般,是因為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比別人少。如果強強能夠努力一些,在學習上多花點心思,成績就一定會進步的很快。

    當父母給予孩子積極的自我暗示之後,孩子體內的無限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這樣他們便會按照自己心裡的那個聲音去發展,隨著不斷的自我鼓勵,最終成為優秀的人才。

    4、永遠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相比較

    慧慧是一個非常勤勞懂禮貌的小女生,在家裡經常幫父母做家務,看到長輩也會主動打招呼,只是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好。所以慧慧父母每次和同事朋友聊天時,都很羨慕他們家的孩子每次都能考高分,說自己家的慧慧實在是太笨,成績總是沒有起色。

    當父母的眼裡只有孩子的缺點,而忽略孩子的優點時,必然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其實父母們都忽略了,也許在他人眼裡,自家的孩子同樣優秀。

    孩子的高度只能由他們自己決定,真正讓他們能夠成功的,除了他們不懈的努力之外,還有他們強烈的意願。所以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美,學會相信孩子的能力,總有一天,孩子的優秀程度會超出你的想象。

  • 4 # 晶海路路

    如何能讓孩子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變得更自信呢?首先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他應有的權力和尊重。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第一份認可,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從而具有一種使命感。這樣孩子就有可能會跟父母沒有障礙的表達一些自己碰到的事。其次,在孩子表述的過程中,父母這時儘量不要把孩子當作孩子,可以把他幻想成是自己的朋友或同事在跟自己溝通一件事情。只有這樣,在溝通時,父母的表情、動作及眼睛才能跟孩子保持在平等的狀態,從而少了一些說教與父母的威嚴或居高臨下的狀態,提出的建議也更中肯。孩子是比較敏感的,也是比較聰明的,更是具有很大可塑性的。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其實不僅僅是幫助他解決當前的問題,也是在教他處世方法,成長方式。按常規辦事是最好的方法。把孩子當成一個正常的人,承受該承受的,讚美該讚美的,批評該批評的。正常去傾聽,合理提建議,真真正正的讓孩子在事情中歷練,在生活的洪流中成長。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接受生活中的美醜,無論日子怎麼樣,那份自信昂揚一直都將陪他向上。

    ———七彩水晶

  • 5 # 一些微風

    以前的老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現在文明進步了,但是會說話的孩子,一定運氣都不會太差。

    這是2019年得到大學夏季開學典禮上的開場標題。 這是一個事實趨勢,未來成功和競爭,對聚焦在會能勇敢、清晰、自信的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的人。

    J姐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總結了家長從哪些方面著手,有些具體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會說、敢說、好好說。可供參考。

    《 會說話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怎麼讓孩子敢說、會說、好好說?》

    https://www.toutiao.com/i6708886442182967812/

  • 6 # 小咪育兒

    心理學研究,每個人出生,便帶有不同的“氣質”,一般分為四種,有天生外向、天生激進、天生內向、天生謹慎,不過,每個人不是隻有一種氣質,往往是兩個或三個一起,但有一個比較突出。

    所以說,你的孩子如果是天生內向或謹慎的,他平常必然不喜歡錶達,或者表達很謹慎。

    當你瞭解了孩子的這種氣質後,就知道,強迫也沒有用,所以,只有接納。

    那麼,無論什麼氣質,都是可以取長補短,揚長避短的。

    首先,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他應有的權力和尊重。

    他願意說的時候,就耐心的聽他說完,並且給予肯定,他不願說的時候,就給予他安靜。

    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第一份認可,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從而具有一種使命感。

    這樣孩子就有可能會跟父母沒有障礙的表達一些自己碰到的事。

    其次,在孩子表述的過程中,父母這時儘量不要把孩子當作孩子,可以把他幻想成是自己的朋友或同事在跟自己溝通一件事情。

    只有這樣,在溝通時,父母的表情、動作及眼睛才能跟孩子保持在平等的狀態,從而少了一些說教與父母的威嚴或居高臨下的狀態,提出的建議也更中肯。

    孩子是比較敏感的,也是比較聰明的,更是具有很大可塑性的。

    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其實不僅僅是幫助他解決當前的問題,也是在教他處世方法,成長方式。按常規辦事是最好的方法。

    把孩子當成一個正常的人,承受該承受的,讚美該讚美的,批評該批評的。正常去傾聽,合理提建議,真真正正的讓孩子在事情中歷練,在生活的洪流中成長。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接受生活中的美醜,無論日子怎麼樣,那份自信昂揚一直都將陪他向上。

  • 7 # 步步衡健康童鞋

    想讓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家長要做的事情很簡單:閉嘴和尊重。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總會有一個感覺:這孩子問她什麼問題,她都說不知道,真是莫名其妙。

    這不是單指教學過程,包括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情況,比如問他想要什麼,想怎麼做,孩子都是搖搖頭,不知道。

    其實孩子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因為不敢說而放棄思考,放棄表達。她們害怕說錯,害怕自己的想法被家長否定,所以特別喜歡裝傻,只想從大人嘴裡聽到答案。

    所以家長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要學會閉嘴,讓孩子也說一說,要尊重孩子,和孩子保持平等的關係去傾聽她的想法,孩子表達得多了就會逐漸愛上這種感覺,會變得喜歡思考,有主見,也會更自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清楚女生對我什麼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