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ndaylee

    有了獻帝禪讓環節,並有曹丕榮養山陽公的步驟,曹丕得國正途。禪讓說明流程正規,榮養前朝帝說明德配其位。哪個士族會放棄正統?

  • 2 # 榮爐

    其實忠於漢室的人才,歸根結底是忠於正統王朝,可是曹丕透過漢獻帝禪讓得位,程式合法。已能堵住悠悠之口,而且曹家幾代以來功勞之大,恐怕無人不服。

    而且,劉備在曹丕稱帝后,不到一年也稱帝了,而且是自立為帝,這樣的稱帝恐怕很難得到蜀地之外百姓的認同。未經禪讓,自封皇帝,得位未必比曹丕有理。這樣,那些忠臣走怎麼會投奔他呢?

    況且,漢室衰微多年,干戈不斷。真正的忠臣已經所剩無幾了,大家期待的雄主的出現,迅速一統天下,以享太平。

  • 3 # 鹹魚專撕雞

    因為他們忠的不是漢室而是自己手中的權力。

    一、忠於漢室的忠臣到了曹丕時代還有嗎?哪怕是在三國前期有幾個?三國前期是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權力和以朝中大臣為代表計程車族權力的鬥爭,為權利放董卓入京,將漢室尊嚴按在地上踩,有幾個大臣願為漢室尊嚴放手一搏。

    二、 三國時代是皇權和士族權力的鬥爭,皇權強時,世家低頭俯首稱臣,皇權弱時,世家想以士族權力壓制皇權,左右皇帝想法,做背後的“皇帝”。大臣忠的不是皇帝是權力。

    所以曹丕稱帝與否並不能改變漢室大臣忠於權力的立場,況且當時魏國勢強,蜀國勢弱,作為投機分子的漢室大臣支援曹丕更為划算。

  • 4 # 一貳一橙

    曹丕接受了獻帝的禪讓之後,同年,劉備也就稱帝,而且打明瞭旗號就是“繼承漢統”,國號依舊是“漢”。

    可是從後面可以看出,劉備重建漢室之後,卻沒有多少人來投靠他,所謂的“漢室影響力”已經是蕩然無存了。

    自黃巾起義,董卓之亂之後,漢室的影響力已經很弱了

    黃巾起義衝擊到了大漢的根基,天下大亂的局面已經將要形成。宗親劉焉就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向靈帝建議“廢史立牧”政策,讓自己可以避禍交州。南陽許攸,刺史王芬打算暗殺靈帝,另立合肥侯。全國各地還有稱王稱帝的小股叛亂軍,黃巾,泰山,白波等等農民起義聲勢浩大。在這個時候,“大漢”兩個字還能在民眾裡有多少分量呢?

    尤其是到了董卓廢殺少帝劉辯之後,袁紹就打算另立劉虞為帝,袁術甚至自立為帝。袁氏一族是代表了當時大多數士族的權威,也就是說,當時大部分的豪強士族,都反對董卓,反對劉協,甚至反對這個已經不可救藥的大漢王朝了。

    其實從《三國志》裡我們可以發現,曹操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表面看是拿穩了正義的旗幟,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諸侯會吃他那一套:袁紹,袁術,陶謙,孫策,劉表,劉璋,誰聽過曹操的?最後還不都是靠著武力,軍隊才把北方給統一了。劉協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來歷不明的劉備了,別忘了劉備的地盤也是靠搶來的,都是靠搶。但至少曹魏對手下人還不錯,幹嘛還要拋家棄子地去投奔一個遲早都會滅亡的蜀漢政權呢?

    曹丕接受禪讓後,魏蜀吳三家的情況

    到了曹丕接受禪讓之後,朝廷百官,不論是魏臣還是前朝漢臣,都是“彈冠相慶,互相道喜”。為漢獻帝哭過的就只有兩個人:一個王爺曹植,一個大臣蘇則,其他就都高高興興地接受了魏朝的封賞,做了魏朝的臣民了。

    江東方面,魯肅和周瑜早就提出了“漢室不可興”的理念,魯肅和孫權的《榻中對》就明明白白地說明:咋江東要打就打著自己的旗號做事,扶持漢室,就算成功也只能做一輩子臣子,還不如另起爐灶,稱王稱霸的好。

    蜀漢這邊更別說了,從劉焉時期開始,當地計程車族就不斷鼓吹“漢室必亡,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輿論。劉焉,劉備,諸葛亮是對著殺完一批,第二批再來,剛囚一個,第二個接著上的局面。

    天下人心已經不在大漢,不用說遠在西南的“蜀漢”了,也不用大書特書什麼“忠於漢室”的道德文章,肚子餓的時候,靠幾篇文章,幾句口號能吃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樂視網這輪暴跌底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