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金殑無敵奤䧪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1500字

    坦白地說,沒讀這本書以前,我還不瞭解什麼是教育;當認真讀完後,我很羞愧,現在才對教育有初步的理解。下面則是我對這本書以及對教育的一些膚淺的見解。

    這本書試圖透過選擇當代各學科的知識來回答頭等重要的問題,介紹了有關教育的種種。這本書的作者雅斯貝爾斯所認為的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透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為了達到這種教育,則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談談學生,學生本人必須有為自己而學的意識,尤其是大學,它要求具有無止境的求知慾,但只有出於自願,認知才成為可能。可如今,“人們習慣快速地瀏覽,喜歡看簡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夠引起人們沉思和反省的物件,而是那些人們即刻知道轉背又忘的東西”。學習是自己的,我們大學生學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要養成思考的習慣,並保持科學的思維方式。“誰要是隻知道結果,而不知推導的方法,那麼他所獲得的僅僅是一堆死知識。”

    接著談談教師,作者認為具有獨立見解和追求的教師最受歡迎。小學教育則要求基礎教育,我們教育者要重視基礎教育,樹立百年樹人的觀念。教育與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教師要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能隨時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且具備愛心和責任心,明確教育與技能訓練的區別。對待學生,則需要尊重學生的自由,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動機。

    還有就是學校,社會的問題。如今的現狀是大多數人不經推敲,只為眼前這樣或那樣的一時需要去思考,而將重要的東西置之不顧,各學校為爭奪學生數目而展開激戰,為追求升學率而採用應試教育,嘴上卻提倡素質教育。學校對教師和學生而言有權威,而當權威高於自由,教育效果不會好,只有當權威和自由完美統一時才可以,而這隻出現在國家發展的鼎盛時期。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傾向於為弱智之人開設輔導班以及對白痴進行特殊教育,但卻沒有為天賦極高的人設定天才班與天才教育。要知道“並不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能學到教育的真正內涵,許多人淺嘗輒止,僅僅是學到了膚淺、皮毛的東西”。是的,這一點我自己不得不承認,很多東西我也只是淺嘗輒止,為此作為一個大三學生,我想我應該重視學習,重視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再死記硬學了。

    而要做到這點,按書上所說,我們應該去學習歷史。古代的名著,早已給了我們參考,在對歷史的回顧中我們能尋求答案。“割斷歷史,從一個空洞的人的觀念裡是不可能產出新的人道主義的。”作者就主張把中國和印度的基本人道主義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中,發展成為帶有各種不同歷史背景的一種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義。缺少歷史,人無異於野蠻人。另外,我們還可以透過音樂來教育人。藝術的欣賞也是一種陶冶。教育需要陶冶,我記得有一位教師給小學生上課很有一套方法的,她常常給孩子們傾聽音樂,讓他們安靜下來,心靜了學習就容易了。我們也需要時常淨化自己的靈魂。

    作者提到,人的迴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當下我們的教育也在經歷改革,但仍未能成功,想必有這個原因罷!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遠離教育的本質,漸漸的為技能訓練佔優勢,為實用佔優勢,到最後我們得到不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可憐的發達的專業技巧。教育的不成功會帶來災難性後果,而且會在以後的幾十年顯現並一直要影響很久,等到那時候我們才有所行動則太遲了!

    但我們必須清楚教育並非萬能,也並非無用。我們要正確對待教育,我們接受教育最終是為了自我教育,具有永無止境的求知慾,對未知有探索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看這本書的感想,我知道關於教育,不是僅看一本書就能通透理解這個名詞的,作為一個未來的可能教育者,更應該多涉獵此方面的書籍,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人生三觀的800字作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