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時顓頊創制九州,河間隸屬高陽國。
河間——詩詞之鄉
夏商周時,河間屬冀州。
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國。
秦屬鉅鹿郡。秦始皇廢封建為郡縣,沿襲春秋戰國舊縣名置武垣縣,這就是河間縣的前身。
漢文帝至漢武帝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
隋煬帝大業初,以武垣縣境介於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才把武垣縣改為河間縣。
五代時,瀛州歸契丹管轄。
宋朝時,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
元朝時,改府為路,仍領河間。
明清時,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
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並存,偽縣政府先後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建立,先後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
建國後,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
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改隸天津市。
1961年5月,津、滄分後,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
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
1992年,滄州地市合併,河間市由滄州市代管。
三皇五帝時顓頊創制九州,河間隸屬高陽國。
河間——詩詞之鄉
夏商周時,河間屬冀州。
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國。
秦屬鉅鹿郡。秦始皇廢封建為郡縣,沿襲春秋戰國舊縣名置武垣縣,這就是河間縣的前身。
漢文帝至漢武帝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
隋煬帝大業初,以武垣縣境介於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才把武垣縣改為河間縣。
五代時,瀛州歸契丹管轄。
宋朝時,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
元朝時,改府為路,仍領河間。
明清時,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
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並存,偽縣政府先後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建立,先後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
建國後,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
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改隸天津市。
1961年5月,津、滄分後,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
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
1992年,滄州地市合併,河間市由滄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