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第四》,孔子的原話是這樣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本義是透過將君子與小人所懷顧的事物進行對比,來明確個人在修養自身時應當有怎樣的價值取向。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往往以道德為念,而小人往往以鄉土為念;君子會時時警惕刑罰法度,而小人往往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迷惑。

    因此,“小人懷土”的“土”通常可以被理解為“鄉土”。

    不過,需要申明的一點是,這裡所說的“小人”並不是指道德敗壞的人,更多的是指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往往以鄉土為念,其實並沒有錯,只是作為君子而言,相對於普通小民,需要有更高的理想和志向,要有道義擔當,更應當以德行為念。因此,《論語》中還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士”的層面,便需要以道義擔當為任,“懷居”和“懷土”其實有極為相近的意味。

    鄉土對人們有最深重的恩德,但是作為君子而言,我們應當將對我們的恩德與道德本身進行辨析,不能把施與恩德的人與道義混為一談,我們才能不因個人恩惠亂了大義。

  • 2 # 安眠藥amy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整句話可以理解為君子更注重道德,精神層面的追求;小人(指普通人,而非貶義的“小人”)則更看重物質的利益,比如房車收入等,而不太關注精神世界的改善。可以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相對照。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

    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

    “土”在這裡含義應為安於現狀的意思

  • 3 # 寂語堂齋

    這幾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

    4. 11 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裡的懷字不是懷念的意思,而是懷裡裝著,胸懷裡揣著的意思,或者說心裡裝著。君子懷德,就是說君子胸懷裡裝著都是德行。

    孔子那個時代,人們是以家族為生活的最小單位,漂盪流浪是不吉祥的,不象現在的人們到處打工,到處旅遊那麼隨意。即然人們沒有外出而漂盪流浪,那麼這個土字就不是什麼故土、鄉土之意,人們沒有離開自己生存的土地,又哪來的懷念故土、鄉土之情呢?

    小人懷土,這裡的小人是指家族裡專門種地的那一部分人,他們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知識,不懂禮節,他們是這個家族地位最低的人。孔子用孝道來約束他們,使這些人不敢犯上做亂,這樣才能保證這個家族的穩定。

    古時是以農耕為生活之源,一個家族必然會有一些土地,耕種這些土地是維持這個家族生存的唯一物質保障。那麼這個土字就是耕田,田園之土,種植之農耕之土。

    小人懷土的意思,就是一個家族種地的那些人,胸懷裡或心裡就裝著田地,就裝著他那一畝三分地,別的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過問。

    君子懷刑,很多人都把這個刑翻譯成刑罰,說什麼君子懷念刑罰和法度。怎麼能這樣翻譯呢?我們知道孔子是反對法律和法制的,更別提什麼刑罰了。比如孔子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推崇的是德和禮,反對政和刑。即然孔子反對刑罰,又怎麼能夠讓君子去懷念刑罰呢?

    那麼這個刑是什麼意思?這個刑同型,就是型別,這個型別就是模範和榜樣。君子懷德,但德是虛無飄渺的東西,沒有一個標準和參照物。君子懷刑就找到了參照物,意思是說君子懷裡裝著有道德的那些型別的人物,這樣君子懷刑就和君子懷德對應上了。

    小人懷惠,大多數人都把這個惠字翻譯成了小恩小惠,說什麼小人就是懷念這種小恩小惠的利益。但我認為這麼翻譯不符合孔子的意思,因為這和小人懷土對應不上。

    小人懷土說的是小人心裡就裝著他那一畝三分地,那麼這一畝三分地裡長什麼呢?誰都知道長的是糧食,如果糧食用一個字來表示,是不是用這個穗字來表示,這個穗字就是稻穗、穀穗,即糧食的頭。把穗的禾木邊去掉,就變成惠了,所以小人懷惠,正確的理解就是小人懷裡裝著是土地裡的糧食收成,這樣就和小人懷土對應上了。無論哪個朝代的農民不都關心自己田地裡的收成嗎?就是現在的農民也一樣。

    這樣整個句子的意思,就是君子懷裡裝的是德行,小人懷裡裝的是耕地,君子懷裡裝的是有道德型別的人物,小人懷裡裝的是耕地的收成。

  • 4 # 南天一海柱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讀先秦時期的文獻,將“土”解釋為“故土”、“鄉土”基本上百分之百是錯誤的,因為當時並沒有後世的這種用法。這裡的“土”其實是“封土、封地”的意思。先秦時期,諸侯從天子得分封,大夫從諸侯得分封,士從大夫再得分封。分封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獲得土地,獲得“食邑”,這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俸祿,更是地位的象徵,才是既富且貴的。

    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需要有根基。君子的根基是天下公道人心,失去這個公道人心的根基,君子就不再是君子。小人的根基是個人的私心慾望,個人想得到什麼就去追求什麼,不管是不是已經有主;個人希望別人是什麼樣子就會去幹涉別人的事情。君子看重外在禮制法規的約束,即使這些禮法對於君子來說,威懾力已經足夠微弱。小人看重誰與之友好,誰與之有過節。遇到友好的人會希望雙方更加的友好,遇到有過節的人會希望對方立刻消失。

    本章提到君子與小人兩個不同型別的人格形態: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是道德法律;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

    現在對執政者來說,想的是怎樣以法治國怎樣建立建立健全法律,用法治國,平民百姓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活怎樣維持,怎樣生存,怎樣爭錢,來謀取私利和得到實惠,政策傾斜儘量滿足老百姓的要求,鼓勵和帶動平民百姓發家致富,讓他們千萬不要觸犯法律,和觸犯法律的危害。

  • 5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是: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對於“土”在這裡意思,比較代表性的有兩處看法,一種認為是鄉土;還有一種理解 為財產、利益,也可以理解為地產、土地,但都是小人所重視的財產私利。

    對於本章的理解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我們分別進行說明。

    第一種看法,認為此處的君子與小人是以德行、品格差距來區分的。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小人則是人格卑下之人。朱熹即持這種看法,在其《論語集註》中對於這句話是這樣註釋的,“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利。”

    要注意一點,懷並不是想念的意思,更準確的應該理解為所思所懷,也就是心中被牽掛、關注,心心念念不能忘懷的意思。“懷德”、“懷土”,是可以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君子總是在考慮自已的仁德修養的怎樣了,待人處事是不是符合仁的標準,也就會去考慮是不是遵守法紀的事,所以說君子會“懷德”、“懷刑”。小人則習慣沉溺於生活的安逸,所重視的則是“利益”,所以說小人“懷土”、“懷惠”。

    孔子的這句話就可以整體解釋為,孔子說:“君子所關注的是仁德,小人所關注則只有生活的安逸;君子關注的是尊紀守法,而小人關注的是利益。”

    第二種看法,認為此處君子與小人並不是以德行來區分,而是以社會地位高低不同來劃分的。君子泛指社會地位高或處在統治地位的上層人士,小人則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君子懷德與小人懷土,君子懷刑與小人懷惠並不是比對關係,而是因果關係。若在上位之君子能用德治管理百姓,則平民百姓就會安土重遷而不輕易離去。若上位者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則其治下平民百姓恐怕就會懷思他邦之恩澤而輕易離開。這種看法也很有道理。

  • 6 # 老祖宗的智慧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中,土的意思是:①皇天后土,②土地,引申為私】

    君子和小人是相對的。但是,這裡面的小人不是大家一般意義上理解的貶義的小人。

    這裡的小人,指的是一般的勞苦百姓。

    在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中,懷的意思不是懷念想念的意思,而是牽掛的意思。

    第一解:皇天后土

    皇天后土,指的是天與地。

    古時人們認為,天與地是萬物的主宰,先天而後地。這與《易經》或《道德經》的宇宙觀念是一致的。

    這裡的德,指的是天德與地德。

    天德是什麼?天德指的是不以人為影響的宇宙自然規律。例如陰晴圓缺,黃道執行等自然之道。

    那麼,對於君子來說,這些天德,沒有辦法改變,只有去適應。適應什麼?包括大到統治臣民,小到土地耕種,無一不以天道天德為準。

    地德又是什麼?地德是地道的德行。主要是中國儒家的那一套理論。

    因此,君子牽掛的是天德,小人牽掛的是地德。

    而且,君子深深地知道天德對地德的影響,小人只知遵守地德就可以了。

    第二解:土地

    這一點非常好理解,尤其對於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社會而言。

    土地對於廣大的耕種者來講,土地意味著什麼?土地意味著生命。

    因此,小人牽掛土地,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生命。

    這裡的土地,引申的意思就是私的意思。

    不能簡單地說,君子就是為了“公”,小人就是為了“私”。

    社會的地位不同,造就著思考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方向。所以,並不是說小人牽掛土地,牽掛“私”就是錯誤的。

    【憂國憂民,上升到君子的高度是好的,對於小人來說,有的時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 7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句話來自《論語里仁》,原文是:“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通常的解釋是:君子想的是道德(加強道德修養,完善自我人格),小人想的是土地(有土地,可以種田,可以生存)。君子想的是用刑法治理天下(法治),而小人想的是小恩小惠(利益)。孔子這是在講君子與小人的人格差異。

    懷德,則要修養自身。懷土則是為了生存;懷刑則要趨利避害,懷惠乃是直接得利。這樣看來,君子人格,與小人人格似乎也沒有太大差異。這樣豈不是混淆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

    最初的時候,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不完全是道德上的差異,而是能力的差異。能力強的便是內聖,內聖之後,必然外王,外王之後,形成的地位差別,也構成君子小人之別。因此,君子之德自來就有領導者之德的意思。而小人,就是普通人,被領導者。古代普通人見官的時候,都要口稱小人,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現在認為的道德低下。

    我們可以透過《大學》裡的一段話來幫助理解“君子懷德”與“小人懷土”之間的關係: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民爭施奪。

    這裡是說,君子人格修養的根本是先修德。有了德,就會有人民來跟隨,有了人,自然就有土地,有了土地,自然就有產生財富。所以,對於君子而言。德是根本,有了德這個根本。其它一切就都有了。而財富只是細節末節。如果君子不重修德,而重財。老百姓必然也跟著爭奪財產。社會就不可能治理好。

    這裡先有德,再有人,再有土,再有財。是這樣的途徑。但是,小人是沒有大智惠的,他們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因為土地是安身立命是所繫。所以,他們的心中只有土地。這裡說的其實是君子和小人人格境界格局的差異。也就是說,小人眼光短淺,只能看到,土地能生產財富。不知道,有人才有土,有德才有人。而君子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君子要修德。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中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也就是說,君子只要品德高尚,老百姓就會從遠處來歸附於他。百姓來了,就要給他們安居樂業之所。這裡說的也是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周代的泰伯和仲庸因不願與兄弟季歷爭王位而來到吳國。他們來到吳國的時候,這裡是蠻荒之地。泰伯和仲庸來了之後,很快就有一大批的老百姓來歸附於他們。形成吳國的起源。吳太伯來到吳地,不是拿著武器強迫百姓做他的臣民。而是他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技能,老百姓自覺的跟來了。這就是有德此有人的最好詮釋。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

    至於後一句“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我覺得把刑簡單的理解為以“刑法”管理百姓有點不很貼切。古代“刑殺”常常聯在一起,代表對人有害或者損失,與生長相對。故“刑”有危害之意。我覺得,把“君子懷邢,小人懷惠”理解為“君子常常想到危害而有所不為,而小人常常(因為)貪圖小利(把自己弄到危險的境地)似乎更好一些。如果把君子當成領導者的話,刑法,是君子治理天下的一方面,是治百姓,而不是治自己的。

  • 8 # 風雲情

    大家好,我是風雲,專注於文化領域。“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來源於《論語 · 里仁篇》,從譯文的角度來看,君子心懷道德和仁義,小人則懷念鄉土,“土”字的釋義是指鄉土,由於這句話中的小人,指的並不是貶義詞那種型別,所以理解也是不同的,接下來和風雲一起詳細的來了解一下:

    1,位置不同,思想不同

    孔子說出的這句話,還是帶有一些鮮明的對比思想存在的,君子所處的位置多為中產階級以上,物質生活或者知識文化要高於普通老百姓的,因此心懷道德和仁義有時候也是職責所在,或者是處於那個位置上面,就需要有這樣的思考覺悟。

    而小人在這句話中,更多的層面意義是普通老百姓,在古代百姓幾乎就是靠著種地謀生,鄉土不僅僅是依靠,更是充滿了感情存在,讓他們去談一些文化層面,思想層面上的東西,是不現實的, 也是很難做到的。

    2,古代的階級思想

    古代的階級思想是比較嚴重的,這句話或多或少的也存在,為什麼小人一定會懷土呢?難道君子全部都是懷德的嗎?所以不是絕對的,有時候生活在市井的人反而會更加的有仁有德,而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像君子,內心則黑暗的不得了,所以不能全部的下定論,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行的。何況哲學上面講,人的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好的思想和所處的階級沒有多大關係的。

    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所以透過這句話的思考,我更想到了孟子的這句人生處世之道。無論是古代,還是我們當今的社會生活,懷德或者懷土的標準,不是由君子和小人的身份來區分的。而是我們個人的選擇,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選擇什麼樣的人生,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職場不得志情場失意的時候,生活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要記得心存善良和希望,不要放棄努力和道德修養;當我們否極泰來收穫成功,事業家庭都幸福美滿的時候,學會博愛和奉獻回饋社會,這樣也算是昇華了孔老夫子的這句名言了。

    以上就是我對“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的完整看法和理解了,希望對題主以及大家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懶會成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