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5分鐘讀書
-
2 # 臨時的朕
是人皆有惰性,學習中枯燥的事情是難免的。而人一生總是受惟樂原則的調節(弗洛伊德)。
在我看來,都是學習動力不足的表現。孔子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廢寢忘食,樂此不疲,不知老之將至。這是他找到了人生中的大歡樂——教書育人。這是他的事業,我們有自己的事業需要我們去奮鬥。
它們一種是光明的,慢熱的,是興趣,是自願的,是一種快樂,這也是愛的力量,夢想的力量,是一種嚮往,是一種期盼;另一種是黑暗的,是被迫的,不情願的,包括自我強制。這主要是憤怒,仇恨,忌妒等,它短時間內即可見效,但是副作用特別大,控制不好,手段會推翻目地本身。例如部隊動員打仗前聽說都說都要開“仇恨會”,讓戰友們紛紛訴說敵人是如何可恨。
黑暗的力量:
我上小學和上高中時都受班主任的人身攻擊,知恥而後勇,發憤圖強,短時間內成績提升很快,一個學期內由班級中等躍為前茅。所以我一直都對當時的班主任保持著憤怒,後來直到我得了抑鬱症,一看書腦仁就疼,反明白過來,人不一直依賴憤怒來奮發圖強。得抑鬱症最關鍵的原因是我發現周圍人只關心我的分數,只關心能不能考上好大學,包括我的父母,根本就不關心我學習是否快樂,所以我的壓力越來越大。憤怒或仇恨這種黑暗的力量異常強大,爆發力強,但是時間長了會扭曲人的性格。小時候學過童第周先是為自己爭口氣,後來想為華人爭口氣,這個是控制得比較好的。控制得不好,人性被仇恨吞噬了的,有伍子胥(攻陷自己的祖國,把殺了他父兄的楚平王從墳墓拉出來鞭屍洩憤),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為了偷生而忍辱負重,親嘗夫差的糞便,導致終口臭,人性也扭曲了,滅吳後,飛鳥盡,藏良弓,文種沒聽范蠡的話,結果……),破釜沉舟的西楚霸王項羽最後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讓三秦父老至死追隨劉邦。這是他小時候揹負太多的仇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光明的力量:
無論是海倫·凱特,還是其它身殘志堅的人。如果他不愛自己,不愛家人,不愛朋友,不愛世界的話,他(她)會奮鬥嗎?
那些自暴自棄的人,首先就不愛自己了,也不愛他的家人,朋友了,然後完全受慾望和本能的支配,失敗後就只好選擇毀滅自己來獲得內心的安寧(項羽就是一個例字)!
你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如果事業是正當的,你就多想象一下成功後的場景,這大概就是別人說的夢想的力量吧?
-
3 # 禾頁老師
書山有路勤為徑。想要學習好,勤奮是永恆的主題。
1.先把自己最不願做的作業做完。
運用心理學上的普瑞馬法則。
普瑞馬法則,是以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於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後,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改進方式,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並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的良性改變。
也就是說,做事先做最困難的事。
把最困難的事放在容易完成的事情前面去做。
把最不想完成的事放在先做的位置,先做完,來增強效率,同時讓自己很有成就感。
在很多學習科目中,總有一兩個科目是你特別不願意學的,也是你成績特別差的。那麼做作業的時候,先做自己最不願意學的科目。
這是克服自己學習上惰性的一個法則。
2.勞逸結合。
科學的學習,才能提升學習效率,讓自己不至於過於疲憊。
大腦在集中一段時間後,總是需要休息的。所以學習一個小時左右,一定要休息。
張弛有度,才能保證大腦的高速運轉。
所以克服學習惰性,一定要按照科學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不能蠻幹。
一味的追求熬夜,一味的追求學習時間和學習量,對大腦和身體都是損害。如果越學越疲憊,成績還得不到提升,學習效率低,那麼自信心也會受到挫折。
3.記錄學習時間。
不記不知道,一記嚇一跳。
把自己的學習時間記下,來看看自己一天真正高效集中在學習上所用的時間是多長?
記錄學習時間,能讓自己真正的意識到,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勤奮,從而克服學習上的惰性。
-
4 # 柔柔春風1
如何克服學習中的惰性
大家可能看過或聽過“懸樑刺股”這個成語。該成語源於戰國時期蘇秦刻苦讀書(學習)的典故。據記載,蘇秦出生於當時七國中的南韓(今河南洛陽),系農家子弟。他早年到齊國(今山東)求學,拜鬼谷子為師。學業結束後,外出遊歷多年,但窮困潦倒,狼狽而歸。家裡人見了他的窘狀,私下都譏笑他不事生產而‘’逞口舌之利,捨本逐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務正業)。蘇秦聽到後感覺非常慚愧。於是他便繼續閉門埋頭讀書(據說讀的是《周書陰符》),夜以繼日地伏案學習,從事戰略研究。他為了克服讀書學習中的厭倦,便用“懸樑刺股”(用繩系頭髮掛在樑上,用錐子緊靠股旁)的辦法強迫自己忍受苦楚。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成為了“合縱連橫”大戰略家,把當時的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組織起來,聯合抗秦。這個典故很精彩,它講述了蘇秦超凡的苦讀勤學、堅持不懈的精神。
筆者引用這個典故在於告訴大家,“克服學習中的惰性”的辦法之一,是帶著壓力學習。蘇秦之所以後來學習那麼刻苦,是因為他先前棄耕從學事業未成、又遭人譏笑的壓力化為了他後來重新埋頭學習研究的動力。
“克服學習中的惰性”辦法之二,是帶著問題學習。譬如自己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需要用知識或技術去解決,而已掌握的知識、技術又不夠。比如你是從事工程設計者,設計中碰到了自己不會計算的結構力學問題,那麼你就會找相關的書藉資料去學習求解。這種情況往往是不可耽擱、迫切需要的學習。又由於目的明確、學以致用,設計者不但不會有惰性作祟,還可能廢寢忘食地勤奮。
辦法之三,是帶著興趣學習。興趣是“興奮劑”,是“強心針”。興趣會促進學習者的求知慾,使其精神煥發、忘記疲勞與倦怠。假設你熱愛天文,你就會經常堅持天文觀察,精心研讀天文書籍資料。倘若你愛好書法,你會孜孜不倦地學習書法技藝、臨摹習帖。如果你熱愛音樂,你可能每天一有空就會記歌詞,唸唱樂譜或習練樂器演奏……。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源泉,是無形的力量。它不但推動個人學習進步,而且推動整個人類不斷地求知探索,永無止境。
以上提供了幾種‘’克服學習中的惰性‘’的方法。但筆者並不主張把人變成“學習機器”和‘’書呆子‘’。那樣的話,並不見得很有效力。筆者主張勞逸結合,在心情開朗、精神輕鬆、精力充沛的狀態中適度學習,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
5 # 心理情感觸文
最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探索知識的道路,一個人的路很孤獨如果有這樣另一個感興趣的人那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
6 # 金鄉融媒
學習上有惰性,還是方法沒找好。首先找到激勵自己的興趣點,運用它。然後再慢慢梳理學習習慣,讓自己一點一點的進入學習狀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過於寬泛,我就說點個人看法吧!就聊聊三個話題:
1.如何舒適地學習?2.如何制定目標?3.如何保持積極的態度?首先是如何舒適、無痛地學習?很多人之所以會在學習中產生惰性,大抵是因為想偷懶。如果學習像喝酒、吃美食一樣舒適,你還會不會放棄學習?
只是,我覺得,“學習”和“舒適”是兩個相反的概念。如果真的需要舒適,一張沙發、一個iPad就能實現。大腦的天性是“好逸惡勞”,就像地心引力一樣;而學習,恰好是違背天性的。
為什麼養成一個習慣、習得一個技能如此艱難?因為我們在跟“地心引力”作對。我們要想進步、要提升、要賺錢,所以才會犧牲娛樂時間去學習。
當你選擇了學習,就等於選擇了風雨兼程。
其次是如何制定一個好目標?什麼是一個好目標呢?它必須清晰、有效、可實現。
清晰,是要明確每一天、我們需要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我要讀書”“我要進步”“我要學英語”顯然就不是一個清晰的目標;
有效,是指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並且,這個進步正是我們需要的。而不是說:“我完成了學業,我真厲害!”然後就沒下文了;
可實現,是指在學習之前,你能不能根據以往的經驗、預料到各種突發事情、並且儘可能保證完成目標?
一兩天、兩三天的懶惰,這些細節並不重要,重要的永遠是你的目標。
最後,如何才能保持積極的態度?我覺得,痛苦也好、監督也好、激勵也好,都是外在的條件。如果真的想長久地堅持下去,“克服惰性”本身就不應該成為你的門檻。
如果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並且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充滿熱情,那就定一個更加長遠的目標,至少一年起步;然後,聚焦在它身上,不要三心二意、一件事沒做好就去挖第二個坑。
很多人會用各種方法(比如發紅包、付費加入社群)來當做克服惰性的手段。但我不推薦。
因為,這些手段在短期內會非常有效,但從長期來看,它會慢慢消耗你的意志力,“學習”就會演變成對自己的折磨。
到了後期,你一心想的就只有怎麼交差、怎麼及格,而忘記自己當初為什麼要學習了。
記住,學習永遠是為了你自己,為了賺錢,為了更好地生活。
以上就是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當然,“克服惰性”並不能讓我們學業有成;但如果你克服了,就會對你的學業、對你的生活,多一分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