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洞象門。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有臥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佈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題記: “永州八記”已成為中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本文即為《永州八記》之一。作者先詳細描繪了小石城山的形狀、佈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讚歎山石樹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設計、佈置的,然後自然轉入關於“造物主之有無”這一重大哲學命題的議論。作者用欲擒先縱的筆法,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天命論,發洩了自己屈遭貶謫,橫受壓抑的不平。這段議論捭闔起伏,情理畢現。 參加革新集團被貶。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捱餓。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瞭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①:上帝這個詞,並非是外來的舶來詞,而是中國自古就有的,上帝的意思即大自然、造物主。古籍中也稱昊天或上帝,這一名詞最早現於《尚書》。 上帝一詞其實並不是基督宗教的“上帝”一詞之中文翻譯,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譯,上帝一詞乃是原於古老的華夏文明,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一詞的記載的書籍是《尚書》和《詩經》,昊天上帝(尚書)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宮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與“地母”相對)、皇天(與“后土”相對)、老天爺等的正式稱謂。上帝在中文的本意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現。明代利瑪竇將天主教傳至中國,為了便於傳教,便將拉丁文“Deus”翻譯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中國伊斯蘭教也有相似之詞,即真主,意思相當於上帝。)但是信仰的不同,其“上帝”的含義也不一樣。 小石城山記字詞歸納: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有:通“又”。 3、伎:通“技”。 詞類活用: 1、北:方位名詞做動詞,向北走。 2、下:方位名詞做動詞,向下走。 3、環:名詞活用為動詞,盤繞。 虛詞: 1、以(投以小石):用,拿。連詞。 2、而:逾黃茅嶺而下(順承關係,不譯); 其一少北而東(並列關係); 土斷而川分(並列關係); 無土壤而生佳樹美箭(轉折關係); 益奇而堅(並列關係); 〔1〕少:稍、略。〔2〕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壁。〔3〕垠:邊、岸。 〔4〕睥睨,埤堄,城上小牆;梁木麗,房屋的大梁。〔5〕堡塢:像小城堡的石頭。 〔6〕洞然:石子擊水聲。〔7〕激越:聲音響亮清脆。 〔8〕疏數偃仰:疏密起伏。〔9〕中州:中原地區。 〔10〕夷狄:指偏遠的永州。〔11〕更千百年句:經歷千百年而不能一獻其優美景緻而被人們所賞識、承認。〔12〕固:真的。〔13〕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4〕氣之靈:地氣的靈秀。〔15〕類智者所設施也:類,好像。 ●名句點選: 本文中寫景的名句是:“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這裡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簡練,但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寫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記》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小石潭記》這首詩塑造了一個形體孤獨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漁翁的形象。老漁翁的形象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詩人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洞象門。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有臥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佈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題記: “永州八記”已成為中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本文即為《永州八記》之一。作者先詳細描繪了小石城山的形狀、佈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讚歎山石樹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設計、佈置的,然後自然轉入關於“造物主之有無”這一重大哲學命題的議論。作者用欲擒先縱的筆法,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天命論,發洩了自己屈遭貶謫,橫受壓抑的不平。這段議論捭闔起伏,情理畢現。 參加革新集團被貶。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捱餓。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瞭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①:上帝這個詞,並非是外來的舶來詞,而是中國自古就有的,上帝的意思即大自然、造物主。古籍中也稱昊天或上帝,這一名詞最早現於《尚書》。 上帝一詞其實並不是基督宗教的“上帝”一詞之中文翻譯,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譯,上帝一詞乃是原於古老的華夏文明,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一詞的記載的書籍是《尚書》和《詩經》,昊天上帝(尚書)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宮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與“地母”相對)、皇天(與“后土”相對)、老天爺等的正式稱謂。上帝在中文的本意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現。明代利瑪竇將天主教傳至中國,為了便於傳教,便將拉丁文“Deus”翻譯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中國伊斯蘭教也有相似之詞,即真主,意思相當於上帝。)但是信仰的不同,其“上帝”的含義也不一樣。 小石城山記字詞歸納: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有:通“又”。 3、伎:通“技”。 詞類活用: 1、北:方位名詞做動詞,向北走。 2、下:方位名詞做動詞,向下走。 3、環:名詞活用為動詞,盤繞。 虛詞: 1、以(投以小石):用,拿。連詞。 2、而:逾黃茅嶺而下(順承關係,不譯); 其一少北而東(並列關係); 土斷而川分(並列關係); 無土壤而生佳樹美箭(轉折關係); 益奇而堅(並列關係); 〔1〕少:稍、略。〔2〕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壁。〔3〕垠:邊、岸。 〔4〕睥睨,埤堄,城上小牆;梁木麗,房屋的大梁。〔5〕堡塢:像小城堡的石頭。 〔6〕洞然:石子擊水聲。〔7〕激越:聲音響亮清脆。 〔8〕疏數偃仰:疏密起伏。〔9〕中州:中原地區。 〔10〕夷狄:指偏遠的永州。〔11〕更千百年句:經歷千百年而不能一獻其優美景緻而被人們所賞識、承認。〔12〕固:真的。〔13〕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4〕氣之靈:地氣的靈秀。〔15〕類智者所設施也:類,好像。 ●名句點選: 本文中寫景的名句是:“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這裡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簡練,但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寫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記》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小石潭記》這首詩塑造了一個形體孤獨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漁翁的形象。老漁翁的形象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詩人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